- 相關推薦
《雨巷》名家點評
導語:《雨巷》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唐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
名家點評
戴望舒的詩《雨巷》發表于《小說月報》第19卷第8號。編者葉紹鈞對《雨巷》的評價是:《雨巷》“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朱湘在致戴望舒的信中,對《我底記憶》頗多譽美之詞,文中高度評價《雨巷》,認為“《雨巷》在音節上完美無疵”,與Poe的Annabel Lee“真是異曲同工”,“在音節上,比起唐人的長短旬來,實在毫無遜色。”
卞之琳在《戴望舒詩集序》中提到過這首詩,他說:“《雨巷》讀起來好像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一種回蕩的旋律和一種流暢的節奏,確乎在每節六行,各行長短不一,大體在一定間隔重復一個韻的七節詩里,貫徹始終。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卻使這首詩的成功顯得淺易、浮泛。”
《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象”來掩蓋丑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并無可取之處”。
創作背景
《雨巷》寫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后。詩人時年22歲。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夜坐聽風,晝眠聽雨”,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個性的輕柔、憂郁和時代的重壓,使《雨巷》成為現實黑暗和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雨巷》名家點評】相關文章:
戴望舒《雨巷》美文點評09-26
雨巷朗讀及點評分析07-25
《雨巷》寫作背景、簡介與點評10-26
游子吟名家點評11-23
《游子吟》名家點評10-28
詩兩首《雨巷》課堂實錄與點評10-27
雨巷08-26
名家點評再別康橋11-21
名家點評李白的贈汪倫09-12
《雨巷》的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