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雨巷》名師解讀

時間:2024-07-24 06:41:10 文婷 雨巷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雨巷》名師解讀

  《雨巷》是中國詩人戴望舒1927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雨巷》名師解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讀懂三個意象,就能解讀整篇《雨巷》

  哪三個意象呢?

  油紙傘、雨巷、丁香!

  油紙傘有古雅、懷舊、朦朧的韻味,不難理解。雨巷和丁香是《雨巷》中最美的意象。雨巷,是詩人的一條追求之路;江南人(浙江上海江蘇溫州紹興人等)最能深切體味雨巷之美!丁香,常見的花有白和紫色兩種,古人在詩詞文章中往往是清高、美麗和哀愁的代名詞。“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即姑娘。也可以說丁香是高潔、美麗和憂愁的象征。

  (2)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今杭州市余杭人。中國"現代派"主要代表詩人。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的詩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為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為現代詩派“詩壇領袖”。1927年,《雨巷》是他由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代表作之一。

  (3)《雨巷》中,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把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詩人對美的追求,以及理想幻滅的痛苦。

  (4)《雨巷》是一首在“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所展開的詩,因而詩人給我們營造了一種撐著油紙傘在雨巷中尋夢的凄婉迷離的意境。

  (5)詩人所渴望逢著的“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可以說是一種想象中的創造,一種人生理想和希望的象征,也可以說是詩人孤獨、苦悶時的一個“心造的幻影”,一個心境的對應物,一個似真似幻的“白日夢”。

  (6)比如第四小節中“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這句詩化視覺形象為聽覺感受,似乎連眼光也憂郁、惆悵得發出了嘆息聲。這樣寫,不僅造成一種特殊的美感,也寫出了憂郁之深。

  (7)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馮至等人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近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新詩》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現代派詩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場所。

  (8)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婉約詩風和法國象征派的影響。早期詩作表現出孤獨、憂郁的特點;后期詩作表現出愛祖國和美好未來的向往;詩風明亮、深沉。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總結:

  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拓展閱讀

  《雨巷》是一首現代派詩的代表作,它擺脫了自由詩的過于奔放直白和格律詩的過于呆板拘謹。它精致唯美的外形,朗朗上口的樂感,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的詩情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成為中國新詩史上的經典之作。然而,我們知道,越是經典的也越是開放的,這為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品讀《雨巷》提供了可能。本文試著從三種不同的角度品讀《雨巷》,希望可以為讀者更好地進入并理解這首詩提供可能。

  一、詩作聯想:傷春與悲夢主題

  《雨巷》描繪了一幅煙雨濛濛中江南小巷的暮春圖。詩人似乎對春具有獨特的偏愛,在詩《偶成》里寫道:“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那時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再聽見明朗的呼喚——這些迢遙的夢。”由此可見,在詩人看來春是與美好的夢相連的。當春已走到盡頭,年輕詩人的夢卻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顏色、散了芬芳,傷感之中詩人把自己化身為在雨巷中徘徊的抒情主人公,在細雨籠罩著的小巷當中他懷揣著一個朦朧而執著的“夢”,“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根據法國文藝批評家泰納的“三因素”說,藝術作品是記錄人類心理的文獻。人類心理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外在條件。因而文藝創作及其發展趨勢,是由種族、環境和時代三種力量所決定的。詩人自小生長在煙雨迷蒙的杭州城,那里氤氳的氣候培育了詩人太多的柔情和憂郁,加之現實生活的殘酷,致使在戴望舒創作的詩中頻繁出現“春”、“憂郁”、“夢”、“孤獨”的字眼。詩歌成了詩人靈魂修養和凈化的方式,他沉浸其中傾聽自己生命的律動而喃喃自語,同時向深處挖掘了生命缺憾所帶來的種種沉郁和悲凄,并在《雨巷》中一一展示出來。

  二、《雨巷》意象的憂郁美

  艾略特認為“表情達意的唯一藝術公式,就是找出‘客觀關聯物’,即一組物象,一個情境,一連串事件,這些都是表情達意的公式。如此一來,這些訴諸感官經驗的外在物象一旦出現,就會喚發起某種特定的情意。”(童慶炳.文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339.)宋人梅堯臣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歐陽修.六一詞話[A].童慶炳.文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11.)詩人戴望舒曾說自己喜歡讀法國象征派詩人的詩,并受其影響。而象征派詩人追求把強烈的情緒寄于朦朧的意象中,主張詩要寫得像“面紗后面美麗的眼睛”,傳達出內心的真情。在《雨巷》中,詩人創設了一系列具有強烈象征色彩的意象,如那孤獨徘徊的“我”、神秘而古老的“油紙傘”、夢一般飄渺的“丁香姑娘”、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來表達追尋夢的路上渴望遇見心意相通之人及不畏“冰山”、“旱海”對美好夢的執著追求。

  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啟了中國文人知識分子的尋夢之旅,從魯迅先生“夢醒了無路可走”的喟嘆,到徐志摩“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夢的美好被強大的黑暗和恐懼籠罩,政治的血腥、人生的迷惘,使得知識分子再次踏上尋夢之旅,然而緊接著的大革命失敗,年輕的知識分子滿腔熱血卻只能將美好的理想投注到詩的夢境中。

  盡管現實和通往理想之路如“雨巷”般潮濕陰暗且悠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雨巷中的“我”仍“希望逢著一位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是這首詩的核心意象,也是詩人幻想的能與之同病相憐的對象。在這個充滿了詩意的,傷感的雨巷里,詩人幻想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向“我”走來,詩人以丁香喻姑娘,頗有屈原以美人香草自喻的風范。而以丁香來象征人們的愁心,以梅雨來烘托悲涼的氣氛也是古代常用的表現手法。南唐李璟就曾寫下“風里花落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浣溪沙》),把丁香結和雨中愁聯在一起了。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也以丁香花蕾象征人的愁心。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由那白和紫的顏色。淡而雅的芬芳可見丁香除了代表憂愁還象征著高潔的人格。

  詩人從視覺、嗅覺各個方面感知“丁香花”。這種手法也有法國象征派詩人波德萊爾的影子。波德萊爾在《交感》一詩中提出了大自然中“味、色、音感應想通”的主張。在此處我們也可以體會到那結著仇怨的“丁香姑娘”其實就是詩人內心的外化。在那樣一個凄風冷雨的時代,詩人是寂寞的,不光是肉體,就連靈魂也處于一片寂寞之中。因而他希望遇見一位像他一樣結著仇怨的“丁香姑娘”。幻想中的姑娘最終消散在雨中,走到頹圮的籬墻,走盡了雨巷,可是“我”仍然希望身旁能飄過一位“丁香姑娘”。就像詩人在《尋夢者》一詩中所說“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去求無價的珍寶吧。在青色的大海里,藏著金色的貝一枚。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金色的貝殼。”苦悶,憂郁,卻仍然心懷追求。

  三、《雨巷》情感價值美

  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很突出的藝術特色。1928年,當戴望舒的《雨巷》出現了出現在《小說月報》上時,人們首先關注到了詩中復沓、疊句、重唱等等這些手法的運用。葉圣陶先生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但是,筆者在讀《望舒詩論》時發現詩人對這首詩的音樂性也不是很滿意,他在《望舒詩論》第五條中這樣寫道:“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詩情的程度上。”(戴望舒.望舒詩論[J].現代,1932,(1).)細讀《雨巷》我們發現在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婉轉悅耳的樂感下面,詩人戴望舒在尋夢、失夢的伴奏下唱出了一個尋夢者在尋夢路上對美夢觸而不得,得而復失的詠嘆調。由“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仇怨的姑娘”,詩人的內心熱切地希望夢能出現;當夢的完美呈現者“丁香姑娘”默默地向“我”走進時,作者似乎真的實現了夢,享受沉浸其中寬慰;可是美麗的“丁香姑娘”帶著愁怨,似乎早已象征著夢的轉瞬即逝的感傷,“她默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然而“我”卻依然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結著仇怨的姑娘。通過“得而復失”的圓型結構,給讀者留下意猶未盡之感。同時,《雨巷》也揭示出了人生所固有的悲劇性,即人往往滿懷欲望,有欲望就需要滿足,但是,即使欲望是合理的,人有時也會因為無力掌握自己的命運而無法得到這種滿足,這樣,人就會經常陷入一種求而不得的痛苦與惆悵之中,而這種痛苦與惆悵又是人永遠也無法擺脫的。從而使他的詩作深深地打上了現代派精神的烙印。

【《雨巷》名師解讀】相關文章:

雨巷意境解讀12-29

解讀 戴望舒《雨巷》04-16

《雨巷》全文解讀05-16

雨巷戴望舒意象解讀07-24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材《雨巷》課文解讀03-23

《雨巷》戴望舒04-21

雨巷 賞析03-24

戴望舒《雨巷》04-24

《雨巷》的意境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