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藝術特色分析
《雨巷》發表于1928年,詩人在低沉的調子里,抒發自己沉重的情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雨巷》藝術特色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雨巷》藝術特色分析1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特色是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征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明顯地接受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強調表現自我的感覺,喜歡追求意象的朦朧,注意挖掘是個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里的許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充滿象征意味。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位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的姑娘,并非現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那狹窄而悠長的“雨巷”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的象征,“丁香一樣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這樣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
另外,《雨巷》十分注重音樂感,音節優美韻腳鏗鏘,每節押韻兩至三次,同時還以復沓、重復等手法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因此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
《雨巷》藝術特色分析2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
《雨巷》大約寫于1927年夏天。最初發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說起《雨巷》,我們是不能把葉圣陶先生的獎掖忽略的。《雨巷》寫成后差不多有1年,在葉圣陶先生代理編輯的《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圣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薦,使戴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雅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 序》)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于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
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
總結: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拓展:談談《雨巷》一詩所受到的中外詩歌的影響。
《雨巷》是戴望舒詩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戴望舒接受法國象征主義是個和中國古典詩詞傳統的集中體現。詩中寫“我”“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是“我”對黑暗現實感到迷茫、失望、憂郁,看不到出路的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終于“靜默地走近”了“我”的身旁,然而又緊接著“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地飄走,“我”又陷入更加孤獨、寂寞而無奈的愁思之中。這位“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實際上就是詩人的美好理想與希望的象征。在中國的動亂年代中,特別是在大革命失敗后的恐怖籠罩下,青年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失望和彷徨的心態和若有所思的感覺被戴望舒用一條陰暗狹窄而悠長悠長的“雨巷”表現得極為逼真、傳神。“我”心目中的“希望”——那位“丁香姑娘”只是渴望得到而無法得到的想象出來的幻影,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最后,只有一個孤零零的“我”在那條寂寥又悠長的“雨巷”中彷徨……這首詩是詩人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情緒下彈奏出的一支“夢幻曲”。詩歌借鑒了象征主義的表現手法,又不失中國古典詩歌的情韻。“象征主義所強調的各個方面:色彩、音樂性、通感、肌理豐富、意象奇特象征和暗示,甚至那種深沉抑郁的情緒都在他的詩里得到較完美的體現”;但是詩作中的象征意象又是中國式的“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可以說,戴望舒在技巧上承襲了象征主義,而在情感上卻和本民族文化傳統一脈相承。在詩歌形式上,戴望舒強調“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是借鑒了法國象征詩派的創作方法,但對象征詩派神秘的內容和晦澀的詩風卻有較大的突破,將國外象征派的詩藝融化到本民族的語言習慣和欣賞習慣中,致力于尋找中西是個審美追求的契合點。另外,語言上清新灑脫、自然質樸也來源于我國的文化習慣。中國“現代派”詩歌的發展歷程中,《雨巷》一詩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拓展:雨巷戴望舒賞析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后成為水沫社和其后的《現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派詩歌。1932年后留學法國、西班牙。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后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后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賞析: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
《雨巷》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雨巷》的開頭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
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雨巷》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那么,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著什么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么,就讓我們循著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一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復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里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圣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什么?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圣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于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讀到這里,我們恍然有所領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么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于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于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郁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癥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的一種幻境,還是這簡直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我”目送著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墻”。“頹圮的籬墻”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圣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墻”,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們多少聯想!那破落衰敗的籬墻莫非竟是姑娘的歸宿?莫非丁香姑娘處境艱險?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是感傷姑娘的不幸遭際,還是哀嘆自己的生不逢時?
第六節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一節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墻”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圣潔的愛情,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雨巷》的末尾與首節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
拓展:淺談戴望舒雨巷
繁星似錦的現代詩壇,戴望舒的名字卻很難讓人忘記。他的那首《雨巷》一詩,影響了幾代人,即使在今天,只要你走進詩人的雨巷,無論任何人,無不被詩中籠罩的那份哀婉凄迷的情調所震撼和感動。當我讀罷這首詩,不自覺地與其詩人的一生聯系了起來,尤其他感情上的經歷,我覺得居然是那么地相似,叫我不得其解。就在解無可解的狀態下,潛意識里突然跳出了這么一個詞“讖詩”,細細想來,他的這首詩真的很有“讖詩”的味道。所以索性放開筆力,來一把姑妄言之吧。
所謂“讖詩”,就是古代詩人在創作詩歌的時候,無意之中預言了自己日后的人生經歷或者結局。最早的詩讖當屬《世新說語》里記載潘岳的兩句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果然,后來潘岳與石友一起被孫秀所抓,一同問斬。最有名的詩讖就是隋煬帝的《索酒歌》了。其中“他日迷樓更好景,宮中吐焰奕紅輝。”隋煬帝經常讓宮人演唱這首歌,等到后來,李淵攻入京師,隋煬帝自殺于迷樓,李淵的唐兵便將迷樓付之一炬,正好應驗了這首詩歌。
類似的詩讖在歷史上很多,若收集起來,絕對不是一部書就能完成的。按照現在的人們看來,這些都無非是一種巧合與迷信,都是無稽之談。但是,誰都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就是在今天,仍然很多人相信這些讖詩或者讖語和謠讖等。但不管信與不信,作詩的朋友一定要小心謹慎為好。
八十九年前,一位年僅二十一歲的年輕詩人,提筆蘸墨,在潔白的宣紙上,以短詩的形式,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淡墨清瑩的江南雨巷圖。
在這幅以詩描寫的圖畫里,我們看到了文雅高大細瘦的詩人,身穿一襲那個時代的長衫,黝黑的面孔上戴了一副寬大的近視眼鏡,抑郁而陰沉,在飄灑的霏霏細雨之中,撐了把油紙傘,緩慢而默默地行走在一條寂寞幽深的小巷里。詩人的腳步踩踏在濕漉漉的青石板上,思緒如鳥兒,飛落在一個美麗的幻想里,希望能夠遇見一位玲瓏嬌小像丁香花一樣美麗的姑娘。這姑娘的容顏,身上的香氣都要像丁香一樣,美麗芬芳,甚至她的風度氣質也要像丁香花那樣,帶了些許的惆悵和哀怨,和詩人一樣徘徊彷徨在這冷漠凄清的雨巷里。在詩人的想象里,這個丁香似的姑娘果然踏雨而來,慢慢而輕盈地走近詩人,也和詩人一樣撐了把油紙傘,以嘆息憂愁的眼光瞥向詩人,但隨即飄去,如煙似夢,凄婉而迷茫地與詩人擦身而過。詩人留戀地望著她遠去的背影,一直看到她消失在斷垣殘破的籬笆墻邊,消失在雨巷的盡頭。這讓詩人極為傷感,細雨聲聲,發出的是幾抹濃濃的哀怨,丁香姑娘的容顏,丁香姑娘身上的芳香都沒有了。就連她哀怨惆悵的目光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雨巷里,依舊只有詩人自己,孤獨愁苦地撐著油紙傘在長長的雨巷里踽踽獨行,希望遇到心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
這個年輕的詩人就是戴望舒,這首詩就是現代詩歌史上的經典之作《雨巷》。
這是一條幽深朦朧的雨巷,是一條凄婉纏綿的雨巷。這里流動的空氣都是哀怨而惆悵的。詩人孤獨寂寞和傷感迷惘的情緒籠罩其間,讓人看不到一絲的陽光與溫暖。這首詩意象里的這種傷感,像潺潺流淌的溪水,浸潤進讀者的心田,濡染和感動著我們。這是詩人當時的情緒與幻象的一種描述,深刻清晰地流露出了詩人內心的迷惘和愁緒。對幻想中的丁香姑娘的向往而又難以相遇的愁苦,是非常強烈而震撼人心的。
詩中意象里的丁香姑娘,雖然是詩人理想希望遇到的一個形象,但丁香姑娘也依然不能擺脫愁苦與迷惘。如果真的與丁香姑娘相遇了,那么相遇的是與詩人一樣的傷感與惆悵。應該說,這是詩人內心悲觀和感到無望的一種傾訴,以象征的藝術方法凸顯出來。實際上,詩人理想的丁香姑娘就是詩人自己,就是抽象出的愁苦和哀傷。
就詩的內容而言,幾乎是空虛的,只是詩人與理想的丁香姑娘擦身而過,飄忽一閃的幻象組成。正如詩人對詩的看法那樣:“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故此,這首《雨巷》就像一首沒有歌詞,只有感傷的一段鋼琴曲,漾漾蕩蕩,婉約流轉,但不管誰聽了,都會被其傷感的情調所感染所迷醉。所以,這種情調就是詩的內容,是詩人通過象征、句式的復踏、古代傳統詩歌的借鑒、韻律的和諧等藝術手法刻意營造出來的。詩的憂傷之美,如同雨落花蕊似的在我們眼前綻放出來。應該說,這是這首詩能夠流傳久遠,與幾代人發生共鳴的一個主要原因。
然而,詩人在營造這首《雨巷》詩的同時,無意之中卻為自己寫下了一首讖詩。這主要體現在詩人戴望舒的感情與婚戀上,他先后與三位女性有過感情糾葛,直到人生最后也沒有跳出迷惘與傷感這個潮濕的“雨巷”。
就在這首詩創作后的第二年,其詩發表在《小說月報》上,一下子引起了詩壇的轟動。“雨巷詩人”的雅號也被人叫起。這時,詩人愛上了施蟄存18歲的妹妹施降年。施降年的性格是活潑的,屬于陽光女孩。詩人的性格卻是抑郁的,屬于沉思型的男孩。一冰一碳,一水一火,雖然詩人寄居在施蟄存家里,與施降年天天見面,深愛著施降年,但抑郁謹慎的性格,卻叫他不好意思開口。于是,他便發揮自己的長項,寫詩表白對施降年的愛慕。活潑爽朗的施降年對他的表白,只是笑嘻嘻的不予答復。說白了,根本就不理睬他的表白。那種笑嘻嘻的模樣,多少帶有諷刺的意味,因為詩人戴望舒的長相不是很漂亮,雖然身材高大,但面相黝黑,施降年沒看上他。遭遇到施降年的冷眼,詩人本該放手,但抑郁之人都有一股子韌勁,是一條道跑到黑,不得到施降年誓不罷休。最后,詩人以跳樓自殺表明心跡,嚇得施降年勉強答應了下來。詩人戴望舒這下子可高興了,趕緊讓杭州家里的父母趕到上海,向施降年的父母提親。施降年的父母起初不同意這樁婚姻,但迫于這種情況,再加上施蟄存的從中斡旋,也就勉強同意了。
在訂婚儀式上,施降年提出一個條件,就是等詩人留學回來有了穩定的收入后才能完婚。詩人自然一口答應。接著,詩人赴法留學。在赴法留學期間,經濟的拮據始終困擾著他,讓他難以安心學習。他曾給父親寫信,打算回國。他的父親把此事告訴了施蟄存,施蟄存迅速電告詩人戴望舒,讓他慎重考慮,并寄去了籌款。偏偏在這時,他聽到了施降年移情別戀的消息。這讓詩人愁苦萬分,比他的《雨巷》還要愁苦,根本就無心學習。最終,他被法國中法大學開除。回國后,傳聞得到證實,施降年確實移情別戀,愛上了一個茶店老板。戴望舒一怒之下,當眾給了施降年一記耳光,這段強扭的愛情之瓜,根斷瓜碎,即刻宣告結束。
這時候的詩人戴望舒,真的是在《雨巷》里彷徨了,想象的丁香姑娘真的與他擦身而過了。眼前頹垣斷壁,丁香姑娘只是一個影子,且轉瞬成空。
進入詩人戴望舒感情世界的第二個女人是穆麗娟。沉浸在失戀痛苦中的戴望舒,當時居住在同學劉吶鷗的江彎公園的公寓里,與當時被譽為“新感覺派圣手”的著名作家穆時英一家距離很近,常有往來,用現在話來說,都是鐵哥們。穆時英不忍看到戴望舒這種悲觀失望的樣子,為了安慰撫平他的失戀之殤,便把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他。穆麗娟是一個單純的女孩,小戴望舒十二歲,長得清純秀麗。戴望舒很快就愛上了她,一下子就從失戀的痛苦中回轉過來。并于第二年,他便與穆麗娟成婚。成婚后不久,倆人便乘船到了香港居住。在港期間,倆人逐漸發生分歧,常因一點小事就大動干戈。穆麗娟單純幼稚,所以,不理解戴望舒的復雜的內心世界。戴望舒本來是一個抑郁之人,話很少,內心卻異常豐富。因為,他依然難以走出對施降年的留戀。這種留戀,如同《雨巷》里的他一樣,撐了把油紙傘,幻想著與他期盼的丁香姑娘相遇。如穆麗娟回憶當年的生活時說:“他對我沒什么感情,他的感情都給了施降年了”。穆麗娟對這段婚姻已經絕望,便回到上海決定離婚。處在復雜情感中的戴望舒,并不同意離婚。而且把用在向施降年求婚的辦法又重演了一番,為了表明自己堅決不離婚的心跡,他給穆麗娟寄去了一份“絕命書”,說:“從我們有理由必須結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預見這個婚姻會給我們帶來沒完的煩惱。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許你將來會愛我的。現在幻想毀滅了,我選擇了死,離婚的要求我拒絕,因為朵朵(大女兒戴詠素)已經5歲了,我們不能讓孩子苦惱,因此我用死來解決我們間的問題,它和離婚一樣,使你得到解放。”據說,戴望舒真的這么做了,只是在自殺時被人救起。然而,讓戴望舒失望的是,他用生命做的代價并沒有奏效,穆麗娟離婚的決定反而更加堅定了。戴望舒只好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而女兒戴詠素由戴望舒撫養。
走進詩人戴望舒感情世界的第三個女人是楊靜。與楊靜相識相愛的時候,戴望舒已經37歲。兩人都在大同圖書印務局工作,屬于同事。楊靜是一位非常天真,充滿個性的女孩,按今天的標準來說,就是一個任性的女孩,敢做敢為。當時她只有16歲,她主要是愛慕戴望舒的才華和他謹慎沉穩的性格。對婚姻缺乏認真成熟的思考,憑一時心血來潮,不顧彼此年齡差距的懸殊,不顧家里父母的反對,毅然與戴望舒結了婚。等到結婚后,才發現她與戴望舒不僅年齡差距懸殊,彼此相差21歲,并且性格差異也非常巨大。楊靜從小在香港長大,嬌小美麗,天真活潑,與穆麗娟的性格很相似。她與戴望舒的矛盾,也是常因生活瑣事吵架。這樣,感情上逐漸出現裂痕。本來就敢作敢為,任性不拘的楊靜,在與戴望舒感情破裂的時候,愛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同時向戴望舒提出離婚,戴望舒依然是老辦法,不同意離婚,只是沒有向對待施降年和穆麗娟那樣,以自殺來表明心跡。但最終倆人還是離了婚,倆人所生的兩個女兒,戴詠樹歸楊靜,戴詠絮歸戴望舒。
詩人戴望舒的感情世界,如同他用詩所建構的那個“雨巷”一樣,細雨霏霏,陰霾籠罩,充滿了離情別緒,哀婉和惆悵。他在這個狹窄的“雨巷”里,永遠打著那把油紙傘,踽踽獨行,彷徨徘徊,永遠在期望他心中的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與他相遇。這種浪漫的幻象,與真實的生活相比,畢竟是天上人間。
詩人戴望舒46年的短暫一生,尤其他的感情與婚姻,始終沒有沖破“雨巷”里的傷感與愁苦。自己營造的成名詩作,居然成為給自己人生經歷抒寫的一首讖詩。
【《雨巷》藝術特色分析】相關文章:
戴望舒詩歌雨巷的藝術成就12-13
《背影》的藝術特色分析09-14
雨巷朗讀及點評分析11-11
分析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特色09-06
柳永雨霖鈴的藝術特色10-27
《短歌行》藝術表現特色分析09-10
分析歸園田居的藝術特色03-15
李賀詩歌的藝術特色分析02-07
《雨巷》學案12-11
雨巷朗誦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