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我所欲也中考復習題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魚我所欲也 中考復習
中考語文的文言文會考《魚我所欲也》?那么同學們知道相關的復習資料?
中考復習知識清單《魚我所欲也》
一、重點字詞
1.重點實詞
(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時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禍患,災難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4)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更重要
(5)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6)死亦我所惡 惡:厭惡,與“欲”相反
(7)一簞食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8)一豆羹
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9)蹴爾而與之 蹴:用腳踢
(10)妻妾之奉 奉:侍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棄
2.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意思躲避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意思辨別
(3)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得通德,意思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4)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通向,意思從前
3.古今異義
(1)一豆羹
古義: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義:豆子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古義:古代的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器具
(3)萬鐘于我何加焉
古義:益處
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
4.一詞多義
(1)與:①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通“歟”,語氣詞
②呼爾而與之 給予
(2)而:①蹴爾而與之 連接兩個動作,承接連詞
②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轉折連詞,卻
(3)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②萬鐘于我何加焉 對于
(4)是: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這種做法
(5)得:①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擁有
②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通“德”,感激
(6)爾:①呼爾而與之 助詞
②與爾同銷萬古愁 代詞,你
(7)為:①鄉為身死而不受 為了
②宮室之美為之 做
5.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在文中意思為感激
(2)動詞作名詞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生,在文中意思為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二、成語積累
舍生取義
三、名句積累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3.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四、關鍵句子翻譯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對于)優厚的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好處呢?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
五、文意理解
1.結合本文及《〈孟子〉兩章》談談《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①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匯。②使用大量排偶句。這樣就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并且富于文采和氣勢。③善于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是根據生活常理設計的。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里舉的'戰爭中的示例,《魚我所欲也》舉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既使得所講的道理易于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于文學趣味。
2.文章闡明了“義”的重要性,你認為今天還有堅持“義”的必要性嗎?為什么?
有必要,孟子的“義”告訴我們要有舍己為人等值得學習的精神。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4.孟子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在當今社會,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如何處理好“舍生取義”和“珍愛生命”的關系?請舉例說明。
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我們應該舍生取義。如劉胡蘭,在敵人的鍘刀面前,決不吐露黨的秘密,用青春傳承了舍生取義,用無畏譜寫了英雄贊歌。生命只有一次,面對誘惑和考驗,我們既要珍愛生命,同時應該用智慧去維護“道義”。如①魯迅先生,用多個筆名,與敵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捍衛了正義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沖,為了營救被卡懸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護欄,冒著生命危險,用頑強的毅力托舉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義舉。
六、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通過生與義的對比,以路人寧死不食不義之食與面對物質誘惑而喪失本性的人為例,勸勉人們要時刻保持本心,努力做到舍生取義。
名校模擬與名師預測練習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關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貧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課文下面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上》。
2、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3、患:禍患,災難。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喪:不丟掉。
8、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9、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助詞。
11、蹴():用腳踢。
12、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3、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
14、辯:通“辨”,辨別。
15、何加:有什么益處。
16、奉:侍奉。
17、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
18、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通“向”,從前。
19、已:停止,放棄。
20、本心:本性,天良。
文后練習:
說說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附加練習
1、從全文來看,文章開頭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辭方法?作者這樣寫的作用何在?
2、孟子的觀點讓我們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對我們的有什么啟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說“此之謂失其本心”,你認為文中能夠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4、文章表現了孟子怎么樣的人生態度?
5、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辯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文章闡述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的觀點,讀完此文后你有何見解?
答案
1、比喻。這樣寫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說明了人寧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嚴這一做人原則。
補充典故:(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來之食(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3、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窮乏者得我。
4、“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愿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態度。(舍生取義)----就是文章的觀點
5、失其本心。
6、人生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辨禮義,要有舍生取義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見利忘義,茍且偷生的行徑是不可取的。
【魚我所欲也 中考復習】相關文章:
中考魚我所欲也03-28
魚我所欲也中考復習題04-05
魚我所欲也復習筆記04-13
《魚我所欲也》復習導學案04-19
《魚我所欲也》復習提綱04-16
魚我所欲也復習題04-08
魚我所欲也03-21
魚我所欲也中考閱讀題04-05
魚我所欲也免費復習資料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