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方法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魚我所欲也論證方法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對人的生死觀進(jìn)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魚我所欲也論證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上》,課文闡述了“生”與“義”的關(guān)系——“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告訴人們要辨禮義,要有“舍生取義”的思想,要有一顆“羞惡之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自此兩千多年來,這“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儒家核心價(jià)值觀成了無數(shù)人的行為準(zhǔn)則。在我們的耳畔回響著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吶喊……縝密的論證,透徹的說理是本文突出的寫作特色。
一、邏輯嚴(yán)密,雄辯有力
《孟子》長于言辭,其文勢磅礴,論證嚴(yán)密,富于感染力和說服力,在這篇文章中顯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就以課文第一段為例: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巧妙地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為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diǎn)。接著從正面闡明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因?yàn)椤拔摇彼矏鄣臇|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茍且偷生;因?yàn)椤拔摇彼鶇拹旱臇|西有比死更可惡的,所以不避殺身之禍。接著進(jìn)一步論證“義”比生更重要,“不義”比死更可惡。先用假設(shè)推理的方式論證,如果沒有什么東西比生更可貴,那么人們就會用各種手段茍且偷生;如果沒有什么東西比死更可惡,那么人們就會挖空心思逃避殺身之禍。接著用事實(shí)證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種手段求生卻不用;有的人做某種事情,可以免死卻不做。于是得出結(jié)論:“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義”是存在于內(nèi)心之中的,“義”比“生”更重要,“不義”比死更可惡。最后一句得出結(jié)論:“舍生取義”的美德,本來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不使它喪失罷了。論證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增強(qiáng)了說服力。
二、運(yùn)用比喻,通俗易懂
“生”和“義”是兩個(gè)抽象的概念,這二者之間該如何的取舍?作者巧妙地運(yùn)用了比喻的修辭形象地論證了論點(diǎn),做到了“喻巧而理至”。文章一開始便以用一個(gè)形象的比喻:“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用“魚”比喻“生”,以“熊掌”喻“義”,“魚”和“熊掌”都是人們渴望得到的味美的食物,給定二者只能選其一時(shí),因?yàn)椤靶苷啤北取棒~”珍貴,自然人們會選擇“熊掌”了,由此自然引出文章的題旨“舍生取義”,這種以一般的生活經(jīng)驗(yàn)作比喻進(jìn)行論證的方法,既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說得十分淺顯明白,又形象生動,引人人勝。同時(shí)也巧妙的引出了中心論點(diǎn),顯得水到渠成而不突兀,給讀者鮮明的印象。
三、正反對比,說理透徹
為了讓說理更具有說服力,作者還運(yùn)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使論述更嚴(yán)密、深刻、有力。如課文第二段,作者以乞人不受、不屑不義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了舍生取義是人人共有的天性;第三段又以不辨禮義而收萬鐘之祿,是失其天性,我對此不屑一顧;但世人卻是為了“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苦苦追求。“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無論是“萬鐘”’,也無論是“一簞食,一豆羹”,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進(jìn)而論證了舍生取利是喪失本心。
拓展閱讀
魚我所欲也的結(jié)構(gòu)解析
第一段(從開頭至乞人不屑也)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取義者也)從比喻入手引出中心論點(diǎn)。如所欲之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較之二者,于是舍魚而取熊掌。這是以魚與熊掌比喻生與義。緊接著就說生與義都是我所欲,當(dāng)二者不可得兼時(shí),如同對待魚和熊掌那樣,取其上者,即舍生而取義。這是全文的中心論點(diǎn)。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進(jìn)一步以生雖為所欲但不為茍得,死雖為所惡但患有所不避來論證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
第三層(從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賢者能勿喪耳)從反面提出假設(shè),繼續(xù)證明自己的論點(diǎn)。如果所欲沒有什么超過生,那么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用,但卻有人不用。如果所惡沒有什么超過死的,那么凡是可以避禍的手段都可以用,但卻有人不用。這里固為他們所欲的是有甚于生的義、所惡是有甚于死的不義。孟子指出:是心也,人皆有之,只不過賢者能勿喪耳。
第四層(從一簞食至乞人不屑也)以行人寧死不吃呼爾之食、乞人不接受蹴爾之食為例,進(jìn)一步論證舍生取義是人所共有的本心。同時(shí)開啟下文,導(dǎo)出下文的失其本心。
第二段(從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至此之謂失其本心)從反面立論,論述舍義取利就是表失本心。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從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至所識窮乏者得我歟)以萬鐘與上段之一簞食,一豆羹照應(yīng),說明不辨禮義接受它是沒有什么益處的,只不過能得到華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及所認(rèn)識的家人的感激而已。以義去換取這些東西是見利忘義。
第二層(從向?yàn)樯硭蓝皇苤两Y(jié)尾)繼續(xù)與前面的舍生取義相照應(yīng),并運(yùn)用排比句,以向與今比較,指出不能為了宮室華美、妻妾侍奉、家人感激之類的目的而忘義,明確指出不這樣做,就是失其本心。這是本段的結(jié)論。
【魚我所欲也論證方法】相關(guān)文章: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方法08-17
魚我所欲也舉例論證08-26
魚我所欲也的論證過程08-06
魚我所欲也反面論證義10-13
魚我所欲也03-21
魚我所欲也的課件08-04
魚我所欲也朗誦08-19
魚我所欲也的原文10-27
《魚我所欲也》翻譯10-19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