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余秋雨地方戲曲減法說引的爭議
有關地方戲曲的保護,近年來一直很受關注。最近,學者余秋雨撰文稱,中國現存172個劇種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是不合適的,應該做減法。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學界有人質疑余秋雨是在“毀戲曲”。但是也有人認為,余秋雨的說法有一定合理性。
在日前發表的《文化淘汰騰出創新空間》中,余秋雨表示,“中國現存172個劇種。如果全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我個人認為太多了,必須做減法。這個減法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要傳承;今天觀眾還在享受,而且也能夠靠賣票養活自己的劇種,要傳承。”余秋雨說,呼吁做減法并非是在糟蹋中國地方戲曲。“所有的文化藝術都在新陳代謝,都有一個生存競爭的自然過程。有一些東西,需要我們以國家力量保存,比如在我心目中,昆曲、京劇因為沉淀了太多的東西,屬于此列。但是,不是所有劇種都要以此類推,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還舉例說,元雜劇只活了大約70年,“就像英雄一樣非常壯烈地倒下了,而不是已經沒人看了,卻躺在床上,非要靠打‘強心針’維持。藝術不應該是通過這種道路走出來的。”
余秋雨的觀點受到了學界的質疑。學者陳才撰文《余秋雨是在毀戲曲》,直指余秋雨是“地方戲曲的劊子手”。他稱,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68個銳減為今天的172個,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并不完全適用“優勝劣汰”法則,更無須“抓大放小”。許多時候,只有通過對弱勢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才能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但也有學者認為,作為戲劇研究專家,作為曾經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余秋雨對中國戲曲有發言權,“至少這屬于他個人的關于中國當前戲曲劇種‘去’與‘留’的看法。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見得都是好的。一些已經逐漸淡出國人視野的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應該用一種發展的眼光來審視。這跟居家過日子是一個道理,衣柜里的衣服已經不穿了,還留著壓箱底,留著作為一種存在而‘精心呵護’不見得就是節儉,更不見得就是‘會過日子’。一個不懂得精簡輜重的部隊如何能夠做到快速行軍呢?”
【余秋雨地方戲曲減法說引的爭議】相關文章: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08-13
余秋雨《莫高窟》原文09-10
余秋雨作品風格06-27
余秋雨最經典的作品07-08
余秋雨《莫高窟》全文06-15
余秋雨人生哲言簽名08-16
余秋雨《我在等你》散文07-04
余秋雨寫雨的散文10-04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簡介07-21
有關于余秋雨經典散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