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
淺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對散文語言的運用是比較獨特的,走出了傳統的思維束縛,打破傳統散文的語言運用,從文學走向了文化領域。運用抒情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語言,將自身的思想情感借用敘事和議論手段抒發出來。在遣詞造句方面,經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法,行文氣勢磅礴,將一些道理借用詼諧幽默的方式體現出來。[1]無論是在敘事方面還是抒情方面,都表現出來較強的敘事特征,而且通過文化意識和文化反思,去追尋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人生的真諦。在《文化苦旅》中,主要的語言藝術表現形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抒情與議論手段相結合
散文是一種作者將自己親身經歷的真實情感,借用文學手段表現出來的文學形式,體裁較為靈活。其語言特征主要是見微知著,這是散文在選材立意過程中的基本原則,但是余秋雨的散文相對來說有所不同,他的散文在抒情方面是隱性的,大都將抒情的語言融于記敘的語言之中,將抒發情感和議論敘事進行有機結合。在《文化苦旅》中,很少有對山水景色直接具體的描述,而是借助議論的手段,人為地勾勒出一幅深沉濃郁的人文情景,從而進一步對中國歷史文化進行議論和想象,使得讀者被文章的情緒所感染。在語言的運用方面,作者經常將自己的情感內斂,通過敘事和議論的手段去抒發自身情感。如《道士塔》中對中國官員生活的描寫,官員奢侈豪華的生活,在書房中通過推測土經文的書寫朝代來展現他們的文化,在其他國家的專家學者愿意吃苦也要偷運中國文物時,官員卻在客廳中喝茶。在原文這段文字的描述中,作者沒有明顯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立場,但通過字里行間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的態度,通過抒情散文的形式來激發人們的民族意識,歷史憂患意識以及生命意識,而且對讀者起到了感染作用。[2]作者用散文的語言來表述哲理問題,將理智的議論與感性的抒情手段結合起來,使讀者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借助多種修辭手法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筆下的辭藻是豐富多彩的,流露出濃厚的詩意。不論是對歷史人文的慨嘆還是對美麗景色的渲染,他總是能夠通過多種手段去描繪出優美的形體。大多數的學者在散文描述中經常注重對歷史人文等進行剖析,為了表現出文化底蘊,使用一些比較嚴肅、莊重的語言,忽視了語言的生動性,使人感覺到沉重和嚴肅的氛圍。而作者對此作出了突破,打破了傳統的散文語言運用模式,在以歷史人文為主題的散文中,通過多種修辭手法,寓莊于諧。為原本深沉厚重的歷史人文散文增添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更加受到讀者的歡迎。例如,在《沙原隱泉》中對于清泉的描述,將在沙漠中發現清泉的驚訝借助比喻、擬人等多種手段發揮得酣暢淋漓。雖然在這段文字描述中,作者說任何一種辭藻都是對她的褻瀆,但此時,他通過多重手段的運用,充分表現出自己的驚訝而又恰到好處,使得讀者有一種賞心悅目的閱讀感。
三、語言的敘事性特征強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打破了文學之間的界限,將小說寫作中的節奏感應用于散文之中,徹底揭開語言描述的外在裝飾,用最為質樸的語言寫出最觸動人靈魂深處的文字。他盡最大的努力去發掘語言的敘事性質,通過語言的敘事節奏,以節奏來增強散文的音樂感和詩情,在節奏的調整中悄然的滲透大量的歷史人文知識和個人獨到的見解評論,引導讀者共同探索曾經的文化與歷史。如,在《道士塔》一文中,首先通過描述的手法描寫莫高窟外的景色,營造出衰落的感覺,進而借此引出圓寂塔及其主人,在引起讀者好奇之時有一筆帶過,使得讀者深陷其中。
總之,余秋雨的散文開創了新的風氣,拓寬了當代散文的領域,通過議論與敘事相結合,多種修辭方法,強烈的敘事性創造出新的散文審美,使得散文走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淺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相關文章: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簡介07-21
余秋雨文化苦旅好詞08-29
余秋雨文化苦旅原文09-15
文化苦旅余秋雨摘抄11-16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08-27
余秋雨《文化苦旅》賞析08-25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哲理故事10-21
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原文09-01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550字07-25
余秋雨文化苦旅閱讀心得10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