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散文欣賞《讀余秋雨》
需在深夜,端一杯熱氣騰騰的香茶,人靜,心平,然后鄭重翻開那份經歷了文化苦旅之后的安定與厚重。華美但不浮躁,大氣但不張揚,豐滿而不臃腫。
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說道:“比梁實秋,錢鐘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他的《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散文自始至終都透露出不羈的大氣。首先是變現在篇幅上,他突破了散文原有的精短凝練,將內在的張揚美用宏大的篇幅細水長流般借助厚重的文字表現出來,但這并不是冗長,而是黃鐘大呂般的磅礴的文化積淀所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張揚的大氣,詩化了的高貴。其次表現在內容上,讀余秋雨的散文內心總是很沉重。這種沉重中有著對歷史的思索,對文明風化成碎片的心痛,還有對氣勢雄渾的表現形式的喟嘆。他的散文里有一種俯仰天地古今內在的沖動與感悟,仿佛是站在歷史長河的橋頭回首俯看,乘舟回溯,衣袂飄然,但又平厚真實地再現了曾經的風雨。林語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須具有容納充分發揮才能的篇幅和輪廓,必須改變迫于生產力落后而形成的簡約,削足適履的舊觀念”,而余秋雨的散文做到了這一點。
余秋雨的散文善于對歷史現場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進行還原。如在《陽關雪》中:“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作者對分別的場面通過想象與聯想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渲染了朋友離別的氣氛,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副具體而生動的畫面,而非空洞單調的蒼白空想,展示給我們唐人特有的風范,告別是經常的,腳步是曠達的,毫不推卻,一飲而盡。
讀余秋雨的散文又經常會感到心痛。《道士塔》給我們講述了噸和文化淪喪的整個過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而政府官員家里卻正茶香縷縷,強烈的反差背后是一個民族埋葬痛苦回憶的札記。那些“無奈”的外國人,無奈的王道士,“無奈”的官員,給了莫高窟最大,最深刻的摧殘!現在的我們,卻只能數著傷痛,向天嘶吼:“我們是飛天的后人!”巨大的完美受到了巨大的毀滅,惋惜而無濟于事,憤恨也風化成塵,只有荒原上的風聲依舊,胡琴聲悠悠,搖曳著曾經的輝煌……“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快樂不需要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面對莫高窟,就是那個千百年前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就是那個令人燥熱,令人失態的夢幻渦卷,就是那個荒原上駝鈴叮當而過的藝術長廊。我們如今,卻只能看著她佝僂的瘡痍來想象她風華正茂的綽約風姿,只能從她結痂的傷疤里尋覓著曾經的曾經,傷心到漣漣卻不能自禁。零落成塵的文明,隨著大漠上蒼凍的北風,消融在大地的字里行間,無影無蹤……
在文化中的旅行,縱然要經歷思想上的掙扎之苦,但走到最后,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走到現代,便會在天地之間找到真正的自我。人間之情,實事百態,宦海沉浮,陰暗光明,冷暖是非,試問一句:“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需在深夜再端一杯香茗,閉目而思。十七歲的我們和那由無數個百歲組成的歷史文明相比,縱然渺小,歷史文明也不可能會因某個一人之力而改變前行的方向,但那些厚重的從史書卷冊中透出的文化底蘊,定會越陳越香,醇厚而不張揚的魅力也定會在街頭巷尾的言談中醞釀出新的生機。面對歷史,面對成熟,面對大氣,面對文明的洪流,我們能做的,是做好自己,寫好今天的札記,為未來的歷史,寫好今天的故事!
【散文欣賞《讀余秋雨》】相關文章:
余秋雨的經典散文欣賞09-18
關于余秋雨的散文欣賞09-10
余秋雨散文欣賞-廢墟08-06
余秋雨散文廢墟欣賞09-08
余秋雨散文欣賞:陽關雪09-30
余秋雨散文《海牙的老人》原文欣賞07-24
余秋雨煙過橋來散文欣賞10-22
余秋雨的散文精選12-02
余秋雨散文09-27
余秋雨經典欣賞《莫高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