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秋雨《都江堰》教學設計
《都江堰》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作品。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余秋雨《都江堰》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余秋雨《都江堰》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國文化史學者、藝術理論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有《藝術創造工程》等專著多種;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逐節閱讀,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四、理清思路,研讀課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來研讀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以人們心目中已經成為定論的長城和都江堰作對比,開宗明義標明觀點,推出主題。
第2自然段,寫長城之偉大。作者說長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長城。長城的偉大之處,主要在于它是“人類意志力的驕傲”,是久遠歷史和民族演化的見證。反過來,寫長城的偉大,也不會減低前面對都江堰的評價。
第3、4、5自然段,具體對比長城與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認為,都江堰在哪四個方面勝過長城?
歷史更悠久,為民造福更直接,發揮作用的時間更長,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樣有價值。
“灌溉”一詞既是實寫“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對民族人民的養育作用。第4自然段用一組排比句解釋“灌溉”的深層意義。
第5自然段再以三組對比,從外在形象,象征意義,再到內在精神,對二者進行比較,以反復印證詠嘆的筆法贊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觀點。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目的是推出并強調主角。
小結:第一部分,用長城做對比,說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寫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個水利工程”,根本沒放在眼里。
★這是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是欲揚先抑,為后來的“發現”做鋪墊。與第一部分結尾盛贊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產生起伏懸念,引人人勝。
第8自然段,寫走進都江堰的過程。這一段寫得細致、真切、傳神。
★是從哪些感覺角度來寫的?
先是視覺“草木茂盛”,再是觸覺“漸覺滋潤”,再是直覺、聽 覺、第六感覺,最后是心理感應。終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吸去”一詞寫出了對都江堰精神的高度認同。難怪作者極力稱贊。
第9自然段,寫在都江堰的所見所感。重點是寫都江堰的水。
★作者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作者先與海水對比,寫了都江堰的水:既是“精神煥發”,“踴躍著生命”,又“極有規律”。
然后用了擬人的手法,講都江堰的水如何有規律。作者強調這里的'水“有規律”,正是為了寫都江堰的獨特作用,進而寫建造都江堰的人。在這里,作者沒有用“設問”的手法,卻暗中提出了一個問題,自然過渡到都江堰的建造者。
小結:第二部分,寫偶然發現都江堰之美,并為它折服。
第二課時
一、繼續研讀第三部分,把握李冰形象。
第三部分:與歷史上其他類型的為官之道相比較,對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的業績和歷史地位給予高度評價。
(一) 討論: 第10一24自然段中,第10、14、19、20、24自然段高度評價李冰的貢獻,哪些貢獻?
其他自然段均用對比方法肯定了李冰父子的做法,哪些做法?
第11自然段,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與其他顯赫官僚比較;
第12自然段,用李冰以實踐科學為民“消災、濡養”的政治理念,同不學無術的官僚理念比較;
第13自然段,用現代一個有作為的市長來類比幾千年前的李冰;
第15自然段,用李冰修建水利工程的實干形象,同追求虛名、富貴、權勢的當權者比較;
第16自然段,用李冰繪制水系圖譜,同現代的偉大發明比較;
第17自然段,用李冰樸實的治水經同看上去浩繁實際可能無用的“典籍”比較;
第18自然段,用李冰對建設事業的投人同一些人熱衷于征服、破壞比較;
第21自然段,用李冰的智慧、仁慈,同秦始皇的蠻嚇、殘忍比較;
第22自然段,用都江堰的現實作用同長城的虛名比較;
第23自然段,用李冰父子獻身精神與某些飽食終日的現代官僚比較,高度贊揚了李冰父子的歷史貢獻。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馳騁想像,上下追索,把與李冰修建都江堰相關或相反的事理都拿來比較,極力稱贊李冰父子的行為和精神,文章第24自然段把它提高到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的高度。通過對比,可以確信,“都江堰比長城更激動人心”的論斷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虛枉之言。
(二) 文章的第三部分中,作者著意描繪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后面又再一次提及出土的石像。請找出有關的內容,再想一想,作者是如何進行描寫的?重點研讀第五自然段(結合課后思考與練習五)
1.“守”是個會意字,上面表示屋宇,“寸”是一只手掌加上一橫。“守”字原表示這是脈搏跳動的“寸口”。但這里則用”守’字的原始造型”,象征李冰堅守治水的崗位,以民為本,忠于職守的精神。
2.“金杖玉璽”指權力地位。“鐵戟鋼錘”指武器,這里象征戰爭和破壞。“反復辯論”是指長鍤所象征的建設水利工程與爭權奪利,戰爭連綿的反復紛爭;“失敗”就爭權奪利、征戰殺討而言,李冰既沒有爬上高位,也沒有立下赫赫戰功,他始終不過是一個郡守,
所以說“失敗了”。“勝利了”則指李冰所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千年,澤被后代的成就,也指李冰受到了世世代代的民眾永久的敬仰。
3.描寫和議論相結合。
(三) 第23自然段又寫到“手中緊握著長鍤”,為什么要反復寫“手中緊握著長鍤”?
作者借一個作家的話,“向現代官場的袞袞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里?”這和李冰的形象有何關系?
文章著意描繪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長鍤”在文中是一種浚理、消災、滋潤、濡養、忠于職守、造福于民的本領和精神。反復寫“長鍤”,表明了作者對務實、恤民、術有專攻的為官精神的贊美。
作者借一個作家的話,是為了把筆觸從歷史評價直接延伸到現實。
二、總結課文
作者余秋雨近年來以一系列“大文化散文”獨步文壇,是文學散文創作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都江堰》就是比較典型的一篇。
作者從游覽“都江堰”起筆、借助山水風光的描繪,贊頌了李冰父子身先士卒,為民造福建設都江堰的業績,反思了民族文化中與之相反的另外一種為官之道,抒發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感慨。
作者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學功底,歷史、現實、想像等材料順手拈來;寫景、抒情、議論諸方法使用嫻熟,結構、開合、過渡技巧自然從容;立意深刻,促人思考。代表了當今“大文化散文”的水平。
文章很少從正面描繪李冰父子臨江治水的形象,而是善于使用對比手法,一連使用了近20處對比,并伴隨含蓄、精當的議淪,有力地塑造了兩千年前一個不求私利,為民造福的官吏的高大形象。
文章的語言簡練。白描手法運用精熟,往往用三言兩語就能寫出人物和景致的特征,言詞考究、文筆流暢,有很強的感染力。
三、討論課后思考與練習一、二
課后思考與練習二、本文按序號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肯定和評價了都江堰的價值。第二部分具體描寫現實中都江堰如何制服滔滔江流的壯觀景象。第三部分生動地刻畫了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者、蜀郡太守李冰的形象,展示了李冰精通水利、造福于民的精神。作者贊美都江堰,歸根到底是為了贊美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都江堰的主持者李冰;而贊美李冰,也是為了弘揚為人民永遠敬仰的為官的道德傳統。三個部分,環環相扣,逐層推進。
文章圍繞一個中心,采用連鎖式聯想的方式,深刻地表達了對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的嚴肅思考。
四、布置作業
【余秋雨《都江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余秋雨都江堰閱讀答案08-05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08-13
余秋雨《莫高窟》全文06-15
余秋雨經典美麗情話07-19
關于余秋雨的話10-26
余秋雨作品風格06-27
余秋雨《莫高窟》原文09-10
我眼中的余秋雨08-13
余秋雨最經典的作品07-08
余秋雨經典語錄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