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光中簡介資料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余光中的簡介資料大全
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 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
余光中 - 簡介
1928年重九日余氏生于南京。青年時于四川就學,在南京青年會中學畢業后進入金陵大學修讀外文。
1945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創辦“藍星詩社”,主編《藍星詩頁》。
1946 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
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
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
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 系。
1950年五月到臺灣,9月以插班生考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兩年后畢業。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10月, 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及《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主義詩歌創作。
1956年與范我存女士結婚,后育有四個女兒。年間先后任編譯官 及大學教職。
1958年到美國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畢業后回臺任教。先后任教于師范大學、政治大學,期間曾兩度赴美任多間大學客 席講師。
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 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 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
1972年榮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9月離開香港回臺,定居高雄市,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國語文研究所所長。十月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
1988 年起余氏擔任梁實秋文學獎翻譯評審一職,對之策劃、推動所耗心血非常多。
1991年十月于香港參加香港翻譯學會主辦的翻譯研討 會,并接受該會頒贈的榮譽會士銜。現在臺灣居住,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 - 作品風格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 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在臺灣早期的詩 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 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 ,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0世紀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且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含蓄雋永,意 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作家的民族感 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余光中 - 人物評價
余光中在臺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 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并發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 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沈陽、 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詩《鄉愁》,此外,中央電視臺《讀書時 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也曾向國內觀眾連續推薦報導余光中先生,影響很大。
海內外對余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余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臺灣純 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燦的五彩筆》;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選釋)等5種。傳記有臺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 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 海外出版。
余光中 - 作品集
詩集
《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 樂》 《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恒拔河》、《余光中詩選》(1949—1981)、《隔水觀音》、《春來 半島》、《紫荊賦》、《夢與地理》、 《安石榴》、《雙人床》、《五行無阻》、《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
散文集
《左手的繆思》、《逍遙游》、《望鄉的牧神》、《焚鶴人》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散文選》、《青青邊愁》、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憑一張地圖》、《隔水呼渡》、《日不落家》。
評論集
《掌上雨》、《分水嶺上》、《從徐霞客到梵谷》、《井然有序》、《藍墨水的下游》。
翻譯作品
《梵谷傳》、《老人和大海》、《英詩譯注》、《美國詩選》、《 New Chinese Poetry》(《中國新詩選》)、《英美 現代詩選》、《 Acres of Barbed Wire》(《滿田的鐵絲雨》)、《錄事巴托比》、《土耳其現代詩選》、《不可兒戲》、《溫夫 的扇子》、《The Night Watchman》(《守夜人》)、《理想丈夫》。
【余光中的簡介資料】相關文章:
余光中簡介資料大全07-18
余光中簡介08-07
鄉愁余光中簡介08-31
余光中人物簡介11-17
余光中鄉愁簡介11-29
余光中個人簡介11-28
《余光中談翻譯》簡介06-03
余光中的資料大全07-17
余光中簡介及鄉愁寫作背景06-03
王昌齡簡介資料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