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

時間:2024-06-11 10:33:03 余光中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通用8篇)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運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現意象的具體含義。

  2、學習現代詩歌的朗誦技巧,較有感情的朗誦本詩。

  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積累思鄉的對聯。

  情感目標: 體味字里行間散發著濃濃的鄉愁,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詩歌,感悟詩歌主題,深化愛家鄉愛祖國的意識。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象,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他,一首詩,道出了兩岸共同的心聲;他,多次往返海峽,卻始終難圓故鄉夢;他,一段陳詞,成就故鄉無盡的佳話和榮耀。

  他是誰呀?(鄉愁詩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教學過程

  在以往學習詩歌的課堂上,老師說過,學習詩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讀)

  是的,古人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且,朗讀時解讀詩歌的 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自由讀(強調:在讀的時候,揣摩一下怎樣才能讀好。)

  2、齊讀

  覺得自己讀得好嗎?

  錄音好在哪里?(強調:語速要慢,感情是憂郁的,節奏要放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錄音的朗讀,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進的。

  3、個別讀。

  一首詩只有讀出來,生命才算完成,朗讀者要象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出來,這樣能吸引人,打動人。

  通過剛剛的朗讀,從中你讀出了什么呢?(詩人融于詩歌中的濃濃思鄉之情)

  為什么詩人會有如此濃重的鄉愁呢?這與詩人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余光中出生在大陸,后來定居于臺灣。他在大陸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積淀,二十年的故園情深,因而,祖國大陸更是他的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才讓余光中在接受大陸記者的采訪時,脫口而出

  從21歲負笈(jí)漂泊臺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于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

  ——余光中

  讓我們再次跟著錄音朗讀,體會詩中的鄉愁。

  通過朗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在漫長的生活經歷中,對故鄉綿綿思念一直縈繞在心間,讓他悵惘嘆息。那么,詩歌中那些詞可以看出。

  (如: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小小 窄窄 矮矮 淺淺 疊詞,以事物的輕小襯托鄉愁的濃重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物化鄉愁,使其具體可感。)

  愁緒在詩中彌漫,讀來似乎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鄉愁本來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詩人又是如何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呢?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四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作者分別選取了最能表達鄉愁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那么這些意象分別表達的是怎樣的鄉愁呢?

  板書: 明確: 少年時 ——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離

  后來啊 ——墳墓——母子死別

  而現在 ——海峽——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所以,作者在選取這四個意象時賦予了它們獨特的內涵,你覺得它們之間有無共同點呢?

  (都顯示著分離,漂泊,訣別,可望而不可即的離別情緒)

  那么,真的都一樣嗎?在情感的歸屬上沒有什么不同嗎?

  (由個人——國家)

  是的,余光中曾說過:

  如果鄉愁只是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余光中

  在漫長的'時光中,詩人的鄉愁不僅僅是簡單的思家戀鄉,更是慢慢升華,成為對祖國的深深的愛戀,這份愛國情懷,深入詩人骨髓: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

  ——余光中

  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愛啊!

  讓我們攜帶著詩人的這份情,再來齊讀全詩,感受詩歌中的濃濃鄉愁。

  三、總結

  不同的事物賦予思鄉之情有更豐富更深沉的內涵, 這就是故鄉情結,是中國人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

  故鄉情結,小而小之,就是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大而大之,就是愛自己的家鄉,進而熱愛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

  故鄉情結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愿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家園中,都有一棵永不老去、沒有年輪的樹!

  板書:

  讀(詩歌)──賞(意境 )──悟(情感)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

  體會意象和構思對表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游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4、老師作示范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通過聯想,演釋詩的內容: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后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糊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后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里,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么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并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誦(三分鐘后,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向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里會想些什么?你又想對大陸說些什么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說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說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板書設計

  鄉愁

  于光中

  小時侯:郵票、思鄉

  長大后:船票

  后來:墳墓、懷親

  現在:海峽、愛國

  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

  1、課堂導入設計新穎,歌曲《想家的時候》渲染氣氛,配以詩意的導言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奠定感情基調。

  2、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激情——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情揚、遷移"這堂課這四大塊很清晰:解讀環節中,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情環節中,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感受并抒發盼歸深情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3、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歌曲欣賞《想家的時候》再加上如泣如訴的《思鄉曲》作為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內容分析

  《鄉愁》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鄉愁》借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可感的意象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情詩。意象獨特,構思精巧,形式完美,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2、通過誦讀品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一周回家一次,對“鄉愁”有較深的感受。

  2、學生都是十四五歲的學生,思維活躍,語文學習興趣較濃厚。

  3、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濃濃的鄉愁。

  4、學生結合以前講過的詩歌鑒賞技巧,能夠理解和感悟本詩。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自主學習策略,學生提前預習,掌握字詞,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問題研究和學生活動為中心的`策略。

  4、學教并重。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學環境:多媒體

  資源準備:自制的《鄉愁》ppt

  六、教學過程

  (一)走近鄉愁(循環播放《故鄉的原夜》的曲子)

  對于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回家”是他們最大的愿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循環播放《故鄉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擊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臺。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著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借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板書)。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著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么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么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后,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里的人聽。(學生發言后,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游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里,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屏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屏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屏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游子鄉愁無盡(屏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蘊涵著飽滿的詩情。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書:托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后,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ザ雜誄て諂泊的游子來說,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板書設計

  鄉愁

  小時候——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長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來——墳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別

  現在——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故鄉情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于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聽讀——誦讀——解讀——欣賞——拓展”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意向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人把鄉愁化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3、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意象,體會感情。

  【難點】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發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回憶王致遠的《秋思》由古代的鄉愁引入現代詩人的.鄉愁。

  二、播放錄音

  聽讀感悟,說出作者的情感基調。(憂郁深沉)

  三、自由朗讀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初步感受作者的濃濃鄉愁。

  四、品位詩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畫表達鄉愁?(四幅具體生活畫面)

  讓學生理解“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2、學生口述四個畫面:

  ⑴ 幼年求學,母子分離。

  ⑵ 成年后,告別妻子,背井離鄉。

  ⑶ 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⑷ 同胞難得相間見,國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領悟主旨

  六、拓展

  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抄寫詩作,感知詩行、詩節等作品外觀特征;

  2.通過誦讀詩作,體驗這首詩回環往復的聲韻特色;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復印余光中《鄉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于作者43歲時),制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作手稿。

  讓學生照著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

  抄好后,要求輕聲讀一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借此點出現代詩歌“詩行”和“詩節”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是現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一共4小節,共16行。外觀布局排列整齊,一行行、一節節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為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并不押韻。

  追問:此詩并不像常見詩歌那樣采用押韻的方式,但為什么讀起來會有如押韻一樣的、和諧順暢的聲韻效果?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復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回環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一種回環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一)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一節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祖國的深沉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后順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節升華。

  3.聯系詩中的“這頭”“那頭”“里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復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為具體,表達自己的鄉愁。鄉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一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范:小時候/鄉愁是一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仿寫一個小節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后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后/鄉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一節“郵票”重復,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后來啊/鄉愁是一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點撥:過于直白,讓讀者一覽無余,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愁是一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致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致,那份濃濃的鄉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一種虹吸,一種糾纏,一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布置課后作業

  1、閱讀余光中《鄉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2、模仿《鄉愁》的格式,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首三段構成的詩歌。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學習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地聯讀。

  【教學過程】

  自主探究

  (一)大聲地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并試著做標記。

  (二)這首《鄉愁》詩,“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三)這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四)這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致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示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五)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煉,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余力的同學可全寫)。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解讀]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六)請你從古詩詞中查找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七)把自己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在小組內探究交流。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意識。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

  導言:同學們,每到周五,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將來你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在遙遠的異地工作生活,最容易產生一種什么感情?

  (思鄉之情)

  “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

  是啊!游子思鄉,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愁寄托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復手法(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讓學生初步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營造氛圍,讓學生走進自己所不熟悉的鄉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結合,初步學習詩歌的鑒賞方法。

  教學方法:

  聯想法,誦讀法,欣賞法,討論法,比較法,發現法,評價法。

  媒體設計:

  1、《鄉愁》朗誦帶

  2、《歸鄉》、《思鄉曲》音樂比較。

  3、席慕蓉《鄉愁》的錄象帶。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一教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上課伊始,放鋼琴曲《思鄉》(配以秋日落葉的畫面)

  二、導入語。聽了這段音樂,你心中有怎樣的感受?你聯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給以肯定)

  解說:老師想到了深秋季節,想起了一段寫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后幾句師生齊聲朗誦)。是啊,深秋是個讓人傷感的季節,總讓人心中涌起一種離愁別緒。無怪乎有些人,在他們人生的秋天,依然遠離故園的時候,會產生濃濃的鄉愁。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詩人的鄉愁世界。

  三、賞析余光中的《鄉愁》

  1、自讀全詩

  2、好的詩歌配以合適的音樂朗誦,會更有感染力。下面請同學們聽兩首曲子,你來選擇一下,余光中的〈鄉愁〉配什么音樂比較好?(畫面配樂,屏幕顯示為背景音樂一、背景音樂二)

  3、評價選擇適合的音樂。(學生迅速選擇出背景音樂二,并說出感受。教師加以肯定。介紹兩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馬思聰的小提琴曲〈思鄉曲〉)

  4、請一同學配樂朗讀

  5、放多媒體(畫面及配樂朗誦)。請剛才朗誦的同學比較差異。

  6、學生邊聽錄音邊跟讀。

  7、齊讀。教師作出評價。

  8、模仿著讀出了感覺,對詩歌的理解是屬于感性的,為什么要這樣讀還要由詩的內容決定。鄉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詩中是怎樣體現這種情緒的?

  明確: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現。將抽象的情緒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有類似的寫法,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說“載不動”,而本詩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并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明確:這是正語反說,反襯出思鄉之情的濃烈。

  9、一般來說,詩比較跳躍,讀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補其中的空白,請同學就一、四兩節詩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中所想。從而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發言,教師點撥,不斷挖掘詩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想象)

  10、請同學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每節詩的大意。(屏幕出示板書)

  11、根據板書找出詩的.順序。(學生著重于時間順序)

  12、交流其他鄉愁詩。(學生回憶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詩句,有個學生說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教師提醒這不是鄉愁,而有一種回鄉后的喜悅和感慨。)比較與本詩的不同。經過點撥,學生明白了本詩超越了個人情感,注入了愛國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四、1、聽席慕蓉的〈鄉愁〉朗誦帶。

  2、齊讀(教師點撥朗讀不到位的地方)

  3、看錄象(中秋之夜,海峽兩岸共度佳節的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即席朗誦席慕蓉的〈鄉愁〉,提醒同學注意離別大陸多年的觀眾的表情)

  4、根據這兩首詩的提示,結合你的課外歷史知識、生活體驗從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內心。

  五、我們同學人生走到十五、六,總也體驗了一些酸甜苦辣,請大家用一兩句詩意的話寫自己的鄉愁或其他情緒。盡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詩句)

  六、學生思考時,播放背景音樂(羅大佑的《鄉愁四韻》)。

  七、學生交流。

  八、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給席慕蓉的〈鄉愁〉寫教案或賞析文章。

  2、談談你對詩歌這種體裁的理解。

  3、任選一個角度或物象(如:季節、色彩、情緒、校園)寫一首詩。

【詩人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賞析詩人余光中的《鄉愁》11-28

余光中的《鄉愁》教學設計06-13

鄉愁余光中教學設計04-24

鄉愁余光中教學流程03-22

余光中《鄉愁》導學設計04-19

余光中的鄉愁教案設計03-26

余光中《鄉愁》教學實錄05-22

余光中《鄉愁》教學案04-14

余光中《鄉愁》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3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