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岳陽樓記》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陽樓記》教案1
【課前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1溫習上堂課內容—-作家知識、一二段段意、課下注釋詞語解釋。
2讀三四段,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意。
【課堂學習】
1復習提問
(1)提問學生關于范仲淹的知識
(2)文章一二段都寫了什么內容?
(3)解釋詞語
謫守越明年百廢具興增其舊制屬予作文
勝狀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大觀遷客騷人得無異乎
2導入
同學們已經說了,文章第二段,簡單寫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轉到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那么,這覽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來繼續學習。
3學習過程(精講內容)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譯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詞語。
淫雨霏霏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催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3)概括此段內容:
描繪洞庭湖天氣的惡劣,淫雨、陰風、濁浪是主景,進而寫遷客騷人之悲。
(4)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注意讀準字音。
(5)指名譯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詞語。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長煙一空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此樂何極崇辱偕忘把酒臨風
(6)概括此段內容:
描繪洞庭湖陽關燦爛及月下的美妙景色,進而寫遷客騷人之喜。
(7)從內容、寫法、表達方式、句式及修辭等角度分析這兩段-----
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最后共同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結論見板書設計
4練習
解釋詞語
淫雨霏霏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催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長煙一空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此樂何極崇辱偕忘把酒臨風
5反饋練習
從內容、寫法、表達方式、句式及修辭等角度解析這兩段?
6知識總結
我們主要學習了三四段的內容,多個角度進行了學習,希望同學們要認真理解,課下努力消化。
《岳陽樓記》教案2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疏通文意;培養學生自由有創意的朗讀、理解和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鑒賞文章語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人生態度;激發學生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擁有高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
美讀課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語言;
[教學難點]
1、文章中記敘描寫和議論之間的關系
2、“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所透露出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設想]
通過美讀課文激發學生朗讀美文的興趣,感受文章的韻律美,感知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勵個性化的閱讀。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收集作者資料。
老師:搜集相關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唐代詩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足以見出洞庭湖之壯觀浩大。而“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卻反映了詩人郁郁不得志、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悶的情緒。而同是寫洞庭湖,同處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卻獨辟蹊徑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別樣的畫卷,抒發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這篇文章會讓你有新的收獲,也希望它能帶給你新的思考!
[說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為背景音樂,依次鏈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滾動字幕。
(設計意圖:從舊知導入,和諧自然。從而創設氛圍引領學生思考文章內容和思想。)
二、檢查預習
1、檢查字詞:給加點字注音。
謫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湯湯()憂讒畏譏()墻傾楫催()寵辱偕忘()
2、[作者追蹤]: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本文選自《范文正公集》。幼年喪父,生活貧困,卻能刻苦讀書,少有大志。
(學生答,教師補充,同時字幕顯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課前的朗讀預習掌握生字、搜集資料了解作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提前預習的好習慣)
三、背景鏈接
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榜進士,兩人交誼甚厚。滕被貶岳州后,雖政績卓然,可是仍舊情緒低落。在岳陽樓落成后,滕子京寫信請范仲淹作記,并隨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據此寫下了這篇千古名文。當時范仲淹也正貶官在外。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寫作背景,可以對作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從而為學習本文奠定基礎)
四、美讀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傾聽語調語速和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了解課文內容,盡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畫面。注意根據文章感情的需要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設計意圖:通過美讀課文既培養學生的朗讀技巧,感知文章韻律美、圖畫美、大氣美,又能激發學生誦讀古文的興趣,為學習本文重點知識作準備。)
五、疏通文意
1、小組合作探究課前準備過程中所標記的疑難詞語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學習的結果。
(1)解釋加點詞語。
百廢具興()連月不開()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波瀾不驚()長煙一空()把酒臨風()吾誰與歸()
(2)翻譯下列句子。
A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展示學習結果,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
六、品味探究
1、瀏覽課文說說文章分幾部分,依據是什么?概括出課文各部分內容。
2、對自己喜歡的句段進行評析。師提示,常見的幾種評析角度:
(1)修辭生動形象
(2)詞語準確生動
(3)細節描寫生動
(4)描寫方法獨特
3、文中表達作者人生態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說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4、你怎樣理解“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讀法。)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脈絡、品析語言的能力,鼓勵其進行個性化的閱讀)
七、升華提高
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難平。假如時光可以倒流讓你回到唐朝成為他的好友,請你運用本文所學語句寫一段話對之進行勸慰,讓他撇棄個人得失,放眼天下蒼生,重新振作起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八、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2、教師結束語:先賢的腳步已遠去,但我相信先賢的靈魂之光還在!讓我們記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記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記住范仲淹!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結束語去感染學生,給學生留下關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一 敘事 緣由 作文記之
二 寫景 總寫 壯闊多變
遷客騷人
覽物而異
分寫 覽物而悲
覽物而喜
三 議論 胸襟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負 先憂后樂
(設計意圖:使文章結構、表達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對照,凸顯文章主旨。)
[教后反思]:
本文以其大氣的文風和高尚的境界多少年來備受各種版本語文教科書的青睞。也許,正因為它在教科書中歷經的時間太久,所以關于這篇文章的教法好像不知從哪一天起就被定格了。本教案在借鑒傳統教學優點的同時力圖打破常規。注重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和個性解讀,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一、基礎積累扎實:在教學中注重了基礎知識如注音、釋詞和句子翻譯。無論是課前預習還是當堂檢測都注意了這一點。文言文的學習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是學習文言文的根本,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石。文言文教學無論經歷怎樣的改革都不能忽視字詞教學。
二、思維訓練求深:本設計在注重學生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的同時,又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在教學流程六[品味探究]第2題“對自己喜歡的.句段進行評析”,這是一道鑒賞題。初中生應該具備初步的語言評析能力,即運用一定的評析方法對句段進行賞析。在這里,我注重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提示學生幾種主要的評析角度。
[品味探究]第3題“文中表達作者人生態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說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這道題首先必須交給學生:能表達作者人生態度和追求的句子一般在文章開頭或結尾,常用議論或抒情的表達方式。同時,還得提醒學生注意共性化閱讀的問題。
學法指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非常必要。它會給學生語文學習以方向,讓他們有“法”可依。語感對于學好語文固然重要,語言技巧和方法對于語文能力的提高同樣不可忽視。
三、解讀張揚個性:在關注共性化閱讀的同時,注意尊重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在[品味探究]第4題“你怎樣理解‘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
如果學生答:作者為自己能夠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而感到自豪,所以要讀得豪邁。我們應予以肯定。
如果學生答:作者以此語勉勵自己。自勉的同時,勉人。委婉表達了作者對好友滕子京的勸勉之意,希望滕子京能夠走出個人狹境,放眼四海,大濟蒼生。所以應讀得語重心長。我們應予以贊揚。
如果學生答:作者為世間多眼界狹隘、自私自利之人而感到憤慨,感慨世間知己甚少,所以應讀得蒼涼悲慨。我們更應尊重和鼓勵。這一點對于學生日后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乃至進行個性化的文學創作都非常重要。
四、朗讀講究美感: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更何況美讀呢,教師的美讀無形中會感染學生,調動氣氛。而學生自己的美讀更能激發他們對作品的熱愛,對語文的熱愛。語文課堂中書聲朗朗應是語文教學的本色。
五、流程追求方法:無論簡單還是復雜的問題,必須經過獨立思考和解決的過程。唯有此,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動腦動口動心,才知道哪是自己會的,哪是自己不會的。唯有此,才能不斷強化他們“我”的概念。
對于那些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把它們交給小組,集大家智慧合作解決。讓他們在合作中彼此學習,培養其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
六、情感熏陶自然:我在教學設計中非常重視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注重對其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的正確引導。而這一切必須自然不做作,教育無痕,方顯作用。在結束語中自然而有激情的提出希望——“讓我們記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記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記住范仲淹!”。學生內心的情感自然就會被調動起來。我們關注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也在關注其人文性。而要在授課過程中彰顯語文人文性就必須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刻意為之。
在教學流程的每一步,都給出了設計意圖。我希望這是一篇可操作性比較強的教學設計,也是一篇能體現語文本色教學的設計。希望熱愛語文教學研究的同仁多批評斧正。
《岳陽樓記》教案3
教學立意:
誦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懷,領受優良傳統文化的洗禮,壯我學子筋骨,開我學子心胸,蓄積人文底蘊。高唱需要壯詞,積累語言模式,吸收傳統文化精華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語。
教學方式:
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氛圍中誦讀文本,探究文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天下有名樓,岳陽樓因詩文而名聞天下。圖示岳陽樓猜名以調動興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唐代詩人的名作。
二、誦讀。通過分層次多重多種方式的朗讀,課堂內完成背誦的任務,受到崇高的“憂樂”觀的熏陶,領悟借景而表現闊大胸襟的寫法。
1.讀順:首先范讀,或播放錄音,或教師朗讀。提出要求,對照書本,一字一音聽準。接著讓學生查字典,看書上注音,自主朗讀兩遍,將課文讀通順,再放錄音,無須對書,只專心聽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兩人合作,輪流朗讀,相互正音。繼而,師生二重通讀全文。其間,教師巡行于行間,隨時解決生字或誤讀。
2.讀懂:逐段分別獨自誦讀,要求流利順暢。關鍵詞義的解說、成語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第一段,敘事,滕子京的政績、文化建設和自己作記的緣由。其中“守”作動詞用,“越”有“度過、超出、經過”義,“百廢俱興”為成語等,當要提及。中間三段寫景,先實后虛,境界廣闊,氣勢雄渾。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銜、吞”二詞,以動寫靜,狀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湯湯”泛指廣闊壯大、與今說“浩浩蕩蕩”義近,但要注意讀音區別。三、四兩段分別以想像虛寫覽物而悲和覽物而喜的兩種類型,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筆。“游泳”為兩個詞,不可忽略;“岸芷汀蘭”互文見義;“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樣子;“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應看作對偶,“空”則為名詞。這兩段既相互對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韻語和排偶形式,盡鋪張之能事,雖有人譏誚為“傳奇體”,并不影響多數人的認同。第五段,抒懷,揭示主旨,既是張揚自己的崇高抱負,也隱含對朋友的勉勵意蘊。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記時,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脈絡也應當板書完成。
敘事 作記緣由
佳境 概述(實)
狀景 因己而悲 記洞庭湖水
因物而喜(虛) 念天下憂樂
抒懷 天下己任
記錄 .寫作時間
3.讀悟:分組或選擇美讀能力強的誦讀、陶醉其中,即進入作者的精神狀態,讀出語調、節奏和情感。重放錄音,傾心而聽,將自己想像為作者。帶著這種情緒,在錄音范讀后,自主朗讀兩至三遍。
引導學生感悟、探究和陳說自我的獨特體驗:一從思想內容方面設問,讓學生領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脫胸懷和“先憂后樂”、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從表現手法方面設問,讓學生領悟到本文名為記樓,實是借題發揮,寫景不過是縱論情懷的鋪墊。三從語言方面設問,讓學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語和短語至今還有活力,成為我們語言精華的組成部分。
4.讀寫: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范本,進行句式仿擬和語言模式的積累。當堂,每人兩至三個。
5.讀背:先自主搶背,或老師選擇記憶力強的示范,再師生二重誦背。
三、另類拓展
提供施蟄存先生《先憂后樂》的非主流觀點的短文,以引發思考,喚醒批判思維,展開討論,就是非曲直各抒己見。仍需教師的基本立場,施老先生的'說法敏銳犀利,抓住一點,不及其余,有故意對立歪曲、強詞奪理之嫌,從思維角度說,確實發人心智。范公的“憂樂觀”,說白點,即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這種價值取向,在當今時代,依然不失其借鑒作用和教育意義。學生接受與否,平等溝通可也,不可強加。
四、讀后
家庭作業即可。從網上或圖書館查閱搜集有關岳陽樓的詩文和對聯,匯總張貼。一附:先憂后樂(施蟄存)范仲淹做了一篇《岳陽樓記》,整整三段寫景,文體實在有些輕浮,難怪尹師魯要譏諷它是“傳奇體”。幸而最后一段寫出了兩個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才使人把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觀止”的“古文”。去年蘇州人紀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塊匾,題四字曰“先憂后樂”。于是這兩個名句又引人紛紛議論了一陣。
我仔細想想,這兩句話也很有些不對勁。天下老百姓還沒有什么憂慮,可知還在太平天下,你范仲淹卻憂起來了,憂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亂,領導天下老百姓跟著你轉樂為憂嗎?天下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很好,大家都很快樂的時候,惟有你范仲淹卻并不快樂,還在憂。憂什么?杞人憂天嗎?等到人民快樂過去,天下形勢有些不妙現象,人民開始有些擔憂了,而這時,你范仲淹卻樂起來了。這個時候,還有什么可樂的呢?除非是幸災樂禍。兩個名句,一經分析,實在只有一個意義:人民快樂的時候,你憂愁;人民憂愁的時候,你快樂。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這是愛國主義嗎?
《岳陽樓記》教案4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4、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和背誦全文。
(2)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
(1)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2)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
1、 能順暢地朗讀課文。
2、 會翻譯課文1、2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圣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任陜西 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屢立戰功。慶歷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于慶歷五年貶放鄧州,以后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2、解題。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寬闊的胸懷。
三、朗讀課文,并 進行正音。
1、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注意聽清句子的停頓和生字的讀音。
2、正音。
謫守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岸芷汀蘭 皓月 心曠神恰 寵辱偕志 浩浩湯湯
3、叫三四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
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驕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余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 /而樂 。
提問:“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怎么停頓。
討論并歸納:
生甲: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生已: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生丙: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學生甲與丙的節奏停頓都沒有錯,沒有讀破句,只是粗細的區別。
學生己的節奏停頓明顯錯誤。“刻……詩賦”而不是“刻唐賢”意義不清。“于其上”是介賓短語,不可拆開。節奏錯誤說明學生己對文意不夠理解,應通過多讀、多思,瑯瑯上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四、引導學生弄懂1、2節的大意。
1、全班同學齊讀1、2節。
2、生對照書下注釋,口頭翻譯課文,不懂的提出來討論。
3、討論、答疑。
4、學生一人一句翻譯課文,師適時點撥。
5、同桌互譯。
重點字詞提示: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謫,古時官吏降職或遠調。守,指做州郡的長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順利。和,和樂。“百廢具興”:具,同“俱”,全,都。“增其舊制”:制,規模。“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囑”,囑咐。作文,寫文章。以,來。之,指代重修岳陽樓這件事。
“予觀夫巴陵郡勝狀”:夫,那。勝狀,勝景,好景色。“浩浩場湯”: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朝暉夕陰”:或朝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暉,日光。“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就是。大觀,雄偉景象。“前人之述備矣”:述,論述。備,詳盡。“然則北通巫峽”: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南極瀟湘”:極,盡。瀟湘,瀟水湘水。“遷客騷人”:遷客,謫遷的,指降職遠調的人。騷人:詩人,戰國時屈原作( 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得無異乎”:得無,表猜度,怎能不會。
五、朗讀1、 2兩節,盡量能夠背誦。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會翻譯課文3—5節。
2、 辨別一詞多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讓學生翻譯1、2兩節。
二、朗讀3—5節。
三、引導學生弄懂3—5節的大意。
1、全班同學齊讀3—5節。
2、生對照書下注釋,口頭翻譯課文,不懂的提出來討論。
3、討論、答疑。(注意:文言文翻譯中,省略的內容要補上去。)
4、學生一人一句翻譯課文,師適時點撥。
5、同桌互譯。
重點字詞提示: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 頭,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霪雨:連綿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連月不開:開,放晴。排空:沖向天空。隱耀:隱沒了光輝。耀,光,光輝。潛形:隱藏了形跡。潛,隱沒,潛藏。墻傾楫摧:墻,桅桿。楫,船槳。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國:離開國都。憂讒畏譏:讒,讒言,造謠性話語。譏:譏笑,譏諷, 挖苦。蕭然:蕭然,蕭條冷落的景象。感極而悲者矣:感,感慨。
至若:用在又一段話的開頭引起另一層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瀾不驚:驚,這里有“起”“動”的意思。天光:天色,湖光。萬頃:極言其廣。翔集: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頓。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錦鱗:指美麗的魚兒。岸芷汀蘭:芷,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形容香氣很濃。而或長煙一空:而或,有時。長煙,大片煙霧。一空,完全消散。一,全。躍金:躍金,金色的月光閃耀跳動。璧:圓形的玉。何極:哪有窮盡。寵辱偕忘:寵,榮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臨風:把,持,執。臨風,迎著清風。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或異二者之為:或,近于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為,這里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在高高的廟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進亦憂,退亦憂:是,這樣。進,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無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道嗎?微,無、沒有。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6、再次朗讀這篇文章。
四、小結。
1、一詞多義和虛詞。
國防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有時 而或長煙一空
國 國家 國恒亡 或
國都 則有去國懷鄉 或許 或異二者之為
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
以 因 不以物喜 代詞 他,他們 其必曰
憑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其 語氣詞 其喜洋洋者矣
用來 所以動心忍性 代詞 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2、古今異義。
例字 古義 今義
增其舊制 規模 制度
前人之述備矣 詳盡 準備
春和景明 日光 景物
嘗求古仁人之心 曾經 品嘗
微斯人 沒有 微小
3、通假字 。
具,同“俱”,全,都百廢具興。
屬,同“囑”,囑咐屬予作文以記之。
五、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文意,這節課,我們一齊來深入研究課文。
二、
1、朗誦全文。
2、背誦前要理解文章層次結構,這樣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內容,快速背誦。下面請同學們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 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3、提問: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屬予作文以記之”交代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交代了作記的原由。
4、提問:第2段寫洞庭湖的全景,哪一句話概括描寫了洞庭湖的景色?“,吞長江”一句,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銜遠山……氣象萬千”。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同“銜”“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5、提問:這一句話,分號前和分號后各是從什么角度寫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點?
空間:湖面的廣闊浩淼。
時間:景象變化萬千。
6、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7、朗讀第3、4段,提問:這兩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歸納:都是先寫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8、這兩節所描寫的畫面分別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并歸納:第3節,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
第4節,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9、提問: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他們為什么會“悲”或“喜”?(這表現了他們怎樣的悲喜觀?)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恰,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悲”或“喜”是因為自己的得失。(這表現了他們“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觀。)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問:“古仁人之心”(悲喜觀)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1、提問:“進”指什么?“退”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最后這句話表達了作者這樣的感情?
討論并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以“古仁人”為學習榜樣的決心。
13、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并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 并以此作為對待任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盡管含有“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14、提問: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樣推出這個 警句的?
討論并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后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闡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后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四、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并以此規箴 友人。文章先由敘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并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感受。
五、作業
《岳陽樓記》教案5
【教材分析】
《岳陽樓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范仲淹應老友滕子京之請,為新翻修的岳陽樓寫的記文。字數不多,境界宏闊。文章2、3、4自然段集中寫景,僅162個字,卻描繪了三幅景象:一是寫了洞庭湖雄偉壯闊的形勢;二是寫了霪雨霏霏、凄涼陰森的秋景;三是寫了風光明媚、恬靜愉快的春景。有總有分,有詳有略,細而不膩,粗而不疏,可見作者的概括能力非凡。對比互襯,相得益彰。作者寫秋景和春景,完全不同,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在這篇文章中,寫景是為了抒情。為了要寫“悲”,就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的陰森凄涼的秋景;而秋景,正是突出了遷客騷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悲涼心情。為了寫“喜”,就寫“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的美好明麗的春色;而春景,正是突出了遷客騷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作者以簡潔的語言,先敘事后寫景,進而由景入情,著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發議論,在記山記水的背后,蘊含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其人格魅力,千古傳唱,學習時要抓住文脈,理解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作用。
【設計思想】
本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不僅立意高遠,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于朗讀。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復誦讀吟味,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主旨,并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針對《岳陽樓記》廣泛使用駢句的方法,引導他們去體會文章語言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另外,對文章語言的品味和主旨的理解,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合作學習,多討論,不束縛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最大的才能和創造力。
【學情分析】
1.學生雖已在以前學過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還比較薄弱,而本文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現象,因此會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礙。
2.學生已經接觸過游記類散文和敘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關閱讀這類散文的能力,可引導學生進行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習本文。
3.課文主旨的理解是難點,先讓學生自主發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重視閱讀,學生的誦讀水平還需加強訓練,必須在反復閱讀中方能實現。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領會文章的主旨。
2.深刻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內涵。
【教學策略與手段】
講述法圖文對照法多媒體教學手段
【課前準備】
學生作品岳陽樓記視頻片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將學案發給學生。
2、談話激情:
同學們,這里有一副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你們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個人嗎?
(傾聽并進入情境,激發學生思維,引起學習興趣,為閱讀文本作情感鋪墊)讓學生能夠用心感受,使他們進入文本的佳境。
二、自學質疑,整體把握
1、介紹作者,進入新課
2、檢查生詞預習情況。
3、⑴、師播放課文片段朗誦,學生速讀課文,要求勾畫出生字詞,并結合課文解詞。
⑵、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內容。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贊頌滕子京遭貶后取得的卓著成績。第二段,描繪氣勢磅礴的洞庭湖美景,引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疑問。第三段,描繪陰雨天的景色及登樓者低落的情緒。第四段,對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繪,寫登樓者愉快的心情。
第五段,是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展現,點明中心。
三、交流展示,互動探究
1、學生根據預習時查找的資料說說自已對作者的了解。
2、讀課文,給生字正音,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生自主合作解決為主)
3、回答問題,復述情節
4、讀書交流,補充質疑。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思考并討論:
(1)重點詞語點撥:
謫守越明年百廢俱興增其舊制作文勝狀大觀備極
(2)為什么滕子京被貶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范仲淹為何愿為他作記?
(3)“洞庭天下水”,如此壯觀的美景,作者卻寥寥幾筆,為什么?
(通過問題,讓學生討論、體會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詳略的重要)
(4)再讀課文,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于形象,氣魄宏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5)文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應的關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他們找出來說明他們的關系或作用。
學生活動:
1、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根據所提問題,找出相關語句,概括明確。
2、積極展開討論,交流。
明確:⑴略⑵大膽發言。(因他倆都能以百姓利益為重,不是太計較自己的得失)
3.文章的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因為“前人之述備矣”,故不必詳述,再者,此文寫景是為下文議論、抒情服務的)
4.交流合作,回答問題,(銜,吞—使近景富于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繪聲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
5.“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為下兩段分別寫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線。“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既承接上文寫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兩段文字,其中“情”“異”是關鍵詞,是全篇抒情、議論的基礎。行文前顧后盼,文理綿密。
(由情的體悟到理的明晰,以獨立學習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教師要因材施教,分層指導。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也要把自已融入學生的探討中去,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精講點撥,剖析要點
1.遷客騷人匯聚岳陽樓觀賞洞庭景色,心情是否不同呢?清代文學評論家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遷客騷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當然也不同,觀賞自然景物的感觸自然也不同了。
2.兩段寫景是實景還是虛景?為什么?
3.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必現,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為何遷客騷人在觀賞不同的景色時,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為什么?
學生活動:
1.誦讀課文,再次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虛景。因為一,范仲淹只到過岳陽樓一次,而本段顯然不是描寫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詞不似實寫。
3.不具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重難點的突破,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五、矯正反饋,遷移運用
1、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引導學生歸納本文主旨。(范仲淹把古代的“與民同樂”的思想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2、補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室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比較體會兩人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受異曲同工之妙。
3、引導學生體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內涵,以“范仲淹,我想對你說”為話題,寫下自己對《岳陽樓記》的理解。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先后敘事:重修岳陽樓作文以記
天天↓↓
下下↗寫景:暗明
之之(宏偉抱負)抒情:悲喜
憂樂↘ ↑↑
而而議論:不以己悲不以物喜(豁達胸襟)
憂樂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基本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老師互動,掌握了文中的名言警句。從學生今天的發言可以看出,他們能夠緊跟老師的引導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風氣異常濃厚。散文的風格豪放開闊、剛健雄奇,表現了范仲淹高遠不凡的胸襟理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一步步走進了他的內心,走進了岳陽樓的精神內涵。并加以引導,讓學生展開討論,發揮學生主動性。通過分析寫景的段落,理解作者寫景言志的意圖,感受作者抒發的積極入世的思想抱負和憂國憂民的情感節操。
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對作者不同于“遷客騷人”的悲喜觀還不是能深入理解。這還需在課后通過練習鞏固加強。
《岳陽樓記》教案6
一、導入
以一篇時文作為課文教學的導言。教師先請一位同學朗誦這篇文章。文章點明了《岳陽樓記》的三大優點:寫景好、政論好、人生觀好。教師順此帶領學生進入課文。
二、讀講
把課文立意新(政論好、人生觀好)與語言美(寫景好)作為重點。采用反復朗誦課文并當堂背誦的方法,在不斷吟誦中深化對重點問題的理解。
第一節: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節:欣賞洞庭湖全景。體會轉折句的作用。
第三節、第四節:把握景與情的關系,落實對字詞、表現手法的理解。
第五節: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學過程中,朗讀形式多樣,背誦則結合講析逐步進行;以讀為主,讀讀講講。
三、辨異
羅列一些意見不一的解釋性內容,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判斷,去決定取舍。
如“而或長煙一空”有兩種解釋:
1、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
2、霧氣充滿天空。
要求學生對比著結合課文分析。
四、歸納
著重從語言方面去探究,分別從詞語、句式、修辭、節奏等方面去概括、歸納:
1、詞語──爐火純青,如“銜遠山,吞長江”。
2、句子──精練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語、對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辭──巧妙運用,如對偶,對比、排比、借代等。
4、節奏──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美。
五、補析
教師還強調了文章開頭及結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開頭似乎平淡,其實包含了作者對滕子京的贊頌,對當時政治的不滿,結尾既是對古仁人的愛慕稱贊,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對朋友的勸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評析】
方伯榮老師設計的此教例樸實、淡雅,似乎平淡無奇。
實際上它很講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組合”。
1、內容的組合:
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主、適當引進課外內容;教材內容中以單純性理解為主,適當插入思辯性內容。
2、方法的組合:
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配合以討論法、問答法、講析法。新課的導入別具一格,實際上是運用了鋪墊式的先入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組合:
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的推進為主──導入、讀講、辯異歸納、解析等步驟環環相扣,同時注意適當重復和迂回──“歸納、中的內容就是“讀講”內容的深化和條理化。
4、節奏的組合:
主旋律是學生的'誦讀、反復出現并且不斷變化方式,中間插入其他各類教學活動,從而形成疏密相間、跌宕有致的和諧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卻含有豐富的“潛臺詞”。
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是語文教師策劃水平的體現。恰當的組合不僅能使教師完滿地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有益于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發展,日常教學中的只講不讀、教師單邊活動、教學程序雜亂、教學無法深入等等現象,都與組合不當有關。教師中真正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教學的“布局謀篇”的,似乎還為數不多。從這個意義來講,此教例提醒著我們:
請注意課堂教學的組合美!
《岳陽樓記》教案7
教材分析
《岳陽樓記》是一篇傳統名篇,是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語言優美形象而富有音樂美,文章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大量使用駢句,語言凝練。以"記"為名,先敘事后寫景,進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發議論,環環相扣,層層蓄勢,表達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襟。教學本文利于培養學生的勵志胸懷,偉大情操。
學情分析
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這篇文章較淺易。他們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并懂得一定的朗讀技巧,我教學本文是要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準備用播放四大名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分組討論,互問互答的方式來解決本文的教學重點,以朗讀品味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具體步驟如下:
1.名樓圖片欣賞: 用四大名樓導入課題,重點欣賞岳陽樓的勝景.(多媒體播放圖片)
2.名人激情朗讀: 播放聲音圖象文件,示范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3.合作討論: 抓重點字詞句理解含義,領會文章大意.
4.共同探究: 根據個人理解,展開互問互答活動,強化對文章思路的分析.
5.師生歸納小結: 教師作總結性歸納,強化文章重難點.
6.延伸拓展: 完成相關練習題,鞏固所學內容,拓展思維.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寫景抒情、對比出旨的特點,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朗讀,提高誦讀能力,追求朗讀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讀出情感。
2.領會本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3.品味、鑒賞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深刻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的作者的'政治抱負及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激發學生胸懷天下,以利民為己任,以強我中華為宗旨,積極進取,大膽開拓,做一個有胸懷有偉大情操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反復朗讀理解重點字詞句的含義,從而疏通文意,并從寫作特點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難點: 理解作者寫景抒情的意圖,領會警句在理解作者寫景抒情的意圖,領會警句在文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礪志情懷。
《岳陽樓記》教案8
教學目標
1、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征;能夠背誦課文;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通過朗讀繼續提高誦讀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借鑒。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知識,背誦課文,理解文章寫景抒情、對比表現主旨的特點。
教學難點:領會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安排: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猜讀——創設情境說感受
1、運用多媒體,播放古典音樂,出示岳陽樓圖片,并提問:“同學們,你認識這座建筑嗎?它有什么特點?如果你此刻站在這座高樓上,你會想到些什么?”讓幾位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的感受。
總結:大家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因為大家有著不一樣的生活經歷,范仲淹作為封建時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對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聽作者拳拳心語!
2、背景資料展示。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教師補充,互相交流。
二、理讀——整體感知理思路
1、在預習的基礎上,給學生3分鐘的時間分享收獲與問題,并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列出。
2、學生自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文義,畫出句讀。如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幫助解決疑難。
點撥:指導明確重點詞句。注意通假字(具、屬)、詞類活用(先、后)和古今異義(氣象、微)的現象。
3、示范朗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在文中進行批注,歸納段意,理清文章脈絡。
點撥:(1)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
(2)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產生的兩種不同感受。
(3)借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發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
(4)點明作“記”的時間。
三、析讀——品析內化讀真情
總結學生在上一環節歸納出的問題,以及本課重點而又不易解決的問題一并列出,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精讀課文,并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引導逐個解決。
1、滕子京遭貶,不忘重修岳陽樓表現了什么?
2、文中沒有詳細描寫岳陽樓,原因何在?
3、課文三、四兩段文字描繪了洞庭湖哪兩幅畫面?
4、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點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領會本文寓情于景、卒章顯志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回顧——憶整體析局部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岳陽樓記》,誰簡單介紹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發言,共同回顧。那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作者是具體怎么把岳陽樓寫的如此壯美的。
二、品讀——含英咀華品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句,仔細品味。
點撥:體會“銜遠山,吞長江”一句中“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這段文字運用四字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極力描繪出一幅陰冷的畫面,讀后給人一種天昏地暗、陰風慘慘的感覺等。
2、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簡單介紹駢句、散句的形式特點。
提問: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駢散結合的?學生思考,并分小組討論。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具體做出總結。
3、競賽朗讀,尤其注意節奏和語調,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生互評,看誰能讀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樂齊讀,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三、擴讀——暢所欲言話感悟
1、感受主旨,討論問題。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分組討論,自由發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現實生活中應該怎么做?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是如何理解的?
點撥:深入感受作者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政治抱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培養“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鞏固練習,擴展閱讀。
(1)完成課后習題,鞏固基礎文言知識。
(2)利用工具書、圖書館、網絡等資源搜集寫岳陽樓的詩、詞、文,探究這些文章為何不如《岳陽樓記》有名氣?寫成小報告。
《岳陽樓記》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二、問題思考
1、為什么要從滕子京寫起?
因為是應滕子京之請而作記,所以有必要先敘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事,也是對滕子京的贊頌,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和當政者的不滿。
2、第2段如何寫景?"銜"、"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點概括地描述了岳陽樓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陽樓的勝景集中在洞庭湖,接著從空間寫了浩瀚的湖面,又從時間寫湖上變化萬千的壯麗景象。六個短句,既精煉,又有氣勢。"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這里并沒有對岳陽樓詳加描繪,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備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復;第二,從全文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紹岳陽樓的建造經過和它的構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作者發了什么議論?為什么在文章末段發這樣的議論?
作者借虛擬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與上文的遷客騷人對照,表明了對兩種悲喜觀的不同態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際上是否定、批評了遷客騷人的悲喜觀。作者對遷客騷人的批評,也是對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規勸。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義從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見解,表明自己不為個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懷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這樣的精神自勉,其中當然包含對好友的期望。
5、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么跟什么有關系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6、說說“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么內容。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奮發有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闊大胸襟,跟一般的“遷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是什么?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主旨。
8、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況后,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
三、寫作手法:
1、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
2、大量使用駢句,兼以散句,語言凝練優美,句式長短不一,錯落有致,聲調鏗鏘,富于音樂美。
《岳陽樓記》教案9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至若”“而或”的用法。
2、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對比體現出文章主旨的特點。
3、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體會范仲淹這一封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
1、理通文意,掌握文中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理解本文的寫作手法:借景抒情、對比體現主旨
教學難點:
重點2
教學方法:
誦讀、精講、討論
課型:
精讀課
教學儀器:
多媒體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熟悉課文內容
三、分析課文
四、小結
五、作業板書
第二課時
一、檢測復習
二、導入
三、分析課文
四、總結
五、作業安排板書
第三課時
一、檢測復習
二、導入
三、學習、分析文章
四、總結:
五、作業板書設計
課后記教學要點:
1、熟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結構
2、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同學們,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傳唱不衰,《岳陽樓記》也是寫景狀物抒發真情表達作者志向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名篇,學習它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志向的。簡介文體:記,是古代一種文體,(學生回答已學過的“記”)一般指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記下來的一種文體,因此,它可以寫景狀物如《小石潭記》《核舟記》,也可以敘事如《桃花源記》,也可以將寫景狀物與議論抒情結合起來就象《岳陽樓記》。
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這一名篇,看一看它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又表達了怎樣自己的志向的。
1、聽課文朗讀注意字音、斷句。
2、讀課文,并注意以下字詞。謫(zhé)屬(同“囑”zhǔ)霪(yín)霏(fēi)檣(qiāng)楫(jí)冥(míng)讒(chán)偕(xié)
3、學生齊讀課文一遍,注意讀準以上各字詞及斷句。
4、學生再自讀課文一遍,并思考用自己的話回答:
1)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么?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2)作者寫了哪些景?請在文中標出。
3)你認為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簡單解決,并可以就某些問題讓學生存疑,后面在分析的過程中再解決。簡介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狀況及本文寫作的背景。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幼年時代家境貧寒,在母親教育下,發憤讀書并懷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進土。后來曾經鎮守西北邊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進犯。1043年任參知政事,任職期間,敢于直言,實行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貶到鄧州任太守。《岳陽樓記》便是他在鄧州任上應好友滕子京所請而作。作者一生的詩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榜進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后被貶謫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憤慨。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由這些問題的討論,可以看出文章的結構層次為: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敘述重修岳陽樓和作記的緣由。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寫岳陽樓的京觀及遷客騷人的情懷。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表現作者的曠達胸懷及政治抱負。(板書敘事寫景抒懷)(段意不一定現在就討論清楚。)
講析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翻譯第1段。
2、討論:這一段寫了什么?這一段是點明題意,敘述重修岳陽樓和作記的緣由。
3、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一遍,自己先結合課下注解翻譯,然后全班討論,找名學生翻譯。
4、討論:
1)在作者眼中岳陽樓上的景色如何?作者筆下天下著名的岳陽樓可謂是氣象宏偉,你認為哪些詞語體現出了這一特點?引導要點:作者善于選取形象化的詞語繪聲繪形。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一“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一“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銜”、“吞”字連用,更使靜景富于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與“廣”近義,但作者用“橫”而不用“廣”,因“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朝暉夕陰”的“暉”換成“晴”字,義通順,但作者用“暉”而不用“晴”字,因為“暉”字具體,容易使讀者聯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作者概括地寫了岳陽樓上的景色后就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他為什么要這樣寫?為了引出此地乃遷客騷人會集之處及他們不同的覽物之情,同時和前文所寫“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相呼應。(3)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何不同呢?下節課再分析。自己快速地將1、2自然段讀一遍,選出你認為最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快速背下來,五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多。熟讀全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岳陽樓記范仲淹敘事寫景抒懷議論敘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之事及自己的寫作緣由。
教學要點:
1、理通第3、4兩段的文意,掌握兩段的重點字詞。
2、體會這兩段景物描寫的突出特征。
1)找學生背誦課文1、2自然段2、檢測重點字詞的理解。在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范仲淹寫此文的緣由是受滕子京之囑,但作者卻只是概括地描寫了岳陽樓上的景象,然后交待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引出遷客騷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疑問,那么他們觀岳陽樓的感情有何不同呢?
就讓我們這節課來分析這個問題。
1、請兩名學生分別讀課文第3、4自然段。然后學生齊讀3、4自然段
2、學生自己翻譯課文3、4自然段,教師作必要的解釋。“若夫……猿啼”句:霪雨:即淫雨。淫,過多,過甚的意思。霪雨解作連綿的雨。陰風:陰冷的風。怒號(háo):大聲的號叫。形容風勢大,發出很響的聲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圍大大小小的山。嘯:野獸拖長聲音的叫,它與“啼”是同義詞。老虎叫用“嘯”;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鳴;雞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鳴”;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注意這組同義詞,可以逐步培養用詞準確的能力。 “至若……郁郁青青”句:春和景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錦鱗:錦,本指有色彩花紋的絲織品,引申為色彩鮮明、華麗,好看的意思。錦鱗,這里指代好看的魚。這種以部分代替全體的修辭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寫法。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詩)中的以“帆”代船。汀:水中的小陸地,也叫洲。 “岸芒汀蘭”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蘭花。青青:“即“青青”,草很茂盛的樣子。 “而或……喜洋洋者矣”句。而或:或者,有時。皓(hào)月:潔白的月光。心曠神怡: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洋洋:快樂的樣子。
3、學生齊讀第3、4自然段,同時思考這兩段寫了這一段寫了什么內容?和上文有什么聯系?這一段描寫了洞庭湖景色陰晴的變化以及遷客騷人登樓時不同的心情。這段內容緊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加以發揮,分段來寫。分別寫了洞庭湖上陰冷、晴暖兩種景象。(板書陰冷晴暖)
4、這兩種景象各具有什么特點?作者怎樣體現出了這些特點?先寫了風雨天氣中洞庭湖上陰天時蕭條凄涼的景象,作者選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繪:連綿陰雨的天氣、令人膽寒的風聲、恐怖的濁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絕,這是寫的白天。夜間卻是經常聽到虎嘯猿啼,等等,凄涼的氣氛更加濃重了。(《三峽》就曾經引用民歌詞“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以“猿嗚”烘托悲涼凄清的氣氛。)這樣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遷客騷人遠離京都,懷念故土的失意憂慮的悲苦情感。這一段寫了物悲則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應上文“異”字的一個方面。
其次,寫洞庭湖晴朗天氣的明媚景象。這一段采用與上一段對照的寫法。“至若”以下寫晝景,“而或”以下寫夜景。寫白天,寫天寫水,寫天水相連的晴明;寫沙鷗,寫游魚,更增添自由閑適的氣氛;又寫蘭草,生機勃勃,有色有香。寫夜間,再次寫天寫水,有動有靜,此時不再有恐怖凄涼的虎嘯猿啼,卻有悠揚動聽的漁歌飄蕩在湖面夜空。這樣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寫了這樣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遷客騷人此時的喜悅之情。這一段寫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應上文“異”字的又一方面。(板書)
5、這樣寫景的優秀段落,即寫景,同時又抒情,背下來應該說不是件難事,現在就請我們大家自己選擇你認為較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迅速的將它背下來,比一比,看誰在同樣的時間背會得多。(學生自背課文)
6、檢查評比作者承接第二自然段“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疑問,描寫了洞庭湖在陰天和晴天下的不同景象寫出了“遷客騷人”不同的覽物之情,那么作者贊成這些看法嗎?請聽下次分解。
1)口頭:背誦第3、4兩段課文
2)作業本:試用自己的語言把3、4兩自然段改寫成一段寫景的散文,題目自擬。
3)選做:根據你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請簡單分析這兩段的內容及寫法并為它們寫一段鑒賞評論。岳陽樓記范仲淹(遷客騷人之情)寫景抒情陰冷畫面(暗)去國懷鄉……感極而悲(悲)陰森可怕蕭條凄涼晴暖畫面(明)心曠神怡……喜洋洋(喜)春光明媚自由閑適
教學要點:
1、學習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確作者的觀點
2、總結全文的結構特點、語言特點
3、檢測背誦課文(抽查)默寫寫景的語句
4、復習:在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什么不同?陰冷畫面去國懷鄉……感極而悲(悲)晴暖畫面心曠神怡……喜洋洋(喜)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綜合起來說就是物悲則己悲,物喜則己喜,那么作者的覽物之情是什么呢?
好,讓我們來學習文章的最后一段。
1、先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1)教師指出要重點理解的詞句。 “先天下……乎”——這是一個略帶測度語氣的肯定句。注意:“其”在這里是代詞,不是表示推測的副詞。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則何時而樂耶?”用“……乎”這樣測度的語氣,顯得委婉而得體。
2)一學生翻譯,其他學生給訂正,通譯。
3)學生自己再看一遍課文,畫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及句子,齊讀此段一遍。
2、討論: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摟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為一篇“記”,寫了這些也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聾發聵的討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一個“古仁人之心”來,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從這里開始看作者是怎樣逐步深入地闡發他的思想的。請想一想: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么跟什么有關系呢?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后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4)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并不存在。聯系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要議論這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人物。提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土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后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從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愛民的行為看,確實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托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3、這篇文章被稱作名篇,有很多原因,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篇文章的結構有什么特征?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1)結構嚴謹,文章鋪墊、呼應較為突出:全文共5段,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從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績寫到自己寫作《岳陽樓記》的緣由,十分簡練地交待了時間地點和事情的經過。(朗讀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屬予”,以“予觀……”引出岳陽樓景物的特點,采用概述的方式寫出岳陽樓風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壯觀又富于變化。用“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收住寫景后,筆鋒一轉,轉入寫人,自然地引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總領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緊扣上文的“異”字細致地描繪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這陰晴兩種景象以及遷客騷人由此產生的憂、喜兩種覽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對上述兩種覽物之情的嘆息,仍扣住“異”字進行對比,指出古仁人“異二者之為”,又用設問句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來申述自己的抱負——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規箴好友——勸友。
2)課文各部分表達方式上也較有特點指名同學回答,教師按照板書內容總結:課文開頭兩段,用概括的語言交待了寫作緣由,進而引出岳陽樓景色特點,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觀感,這是敘事。第3、4段,把岳陽樓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景物及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是描寫。最后,由感嘆引出作者的見解,點明中心,這是議論。這幾部分內容做到了首尾呼應,過渡自然,取材詳略適當。由敘述引出寫景,寫景中蘊含著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寫又有力地襯托了下文的議論。這篇文章采取了敘事、寫景同議論結合的寫法。本文寫作上的又一特點是寓情于景,景中見情。不難想象,“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種氣吞山河的自然體現或者是隱約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憂讒畏譏”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難從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領會。總之,本文氣勢磅礴,語言形象、精煉而富于音樂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詩,更是稀有的藝術珍品。
3)本文語言上的特色:學生誦讀課文,體會: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齊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對偶、排比、錯綜手法,使文章既有氣勢又富于錯綜變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對稱的。其次,在煉字上準確精練,如“銜遠山,吞長江”的“銜”和“吞”把客觀事物寫活了,把視覺跟感覺結合起來了。又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觀”字用得準確,因為“觀”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視”,用“看”,都不合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細體會。再次;修辭恰到好處生動形象。
學生小結:
1、背誦全文
2、在書上完成第2、4題
3、翻譯課文觀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結構特征:結構嚴謹鋪墊呼應突出(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語言特征:散句與整句結合,用詞準確(“銜” “吞” “觀”)修辭恰到好處生動形象。
《岳陽樓記》教案10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教學
教材分析:
重點:
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背誦課文
難點:
1。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2。住本文駢散結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
教學設想:
本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譯理解外,還要學習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因此學習中把重點放在文言知識的掌握上,難點放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封建時代許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窮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天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他們為官時積極從政,力主改革,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貶時,則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蘇軾、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現出了闊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岳陽樓記》。
二、作家作品簡介
1.作家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歲登進士第,因敢于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
寶元三年,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屢立戰功。慶歷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于慶歷五年貶放鄧州,以后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后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2.背景資料: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陽樓: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朝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鵲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讀第1段。教師范讀課文,從情感上抓住學生。
1.對照書下注釋,理解重要的詞句。
詞:越明年、謫、守、增、制、屬、作文
句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2.思考與討論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內容?
明確: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2)作者開篇用“謫”字點明了滕子京當時的處境。可見滕被謫以后心情不會太好,作者開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雖被貶岳州,卻積極從政,政績斐然。“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既是為了稱贊好友不以個人沉浮為意,一心寄情與民的高尚情懷,也是為了勉勵他像“古仁人”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也是為了自勉勉人。
(二)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朗讀朗讀,然后學生合作解決重要的詞句。
1.要著重理解的詞句。
詞:夫、勝狀、暉、備、然則、極、
騷人、得無異乎
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思考與討論。
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于形象,氣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重點句子的賞析
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銜”、“吞”字連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于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這一節的寫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從岳陽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開闊的景致描寫,引出“遷客騷人,多會于此”,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為結尾的議論作了鋪墊。
大聲朗讀這兩段,在熟練的基礎上背誦
四、總結:重修岳陽樓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五、作業設計: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作記的緣由
屬予作文以記之。
洞庭全景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岳陽樓記》教案11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提高在比較中鑒賞詩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進入詩文意境。
3、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文的方法。
2、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難點】: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文的方法。
2、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方法】:
通過對比分析,提高學生學習和鑒賞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并導入新課:
1、檢查背誦《詩兩首》。
2、《岳陽樓記》作者簡介:
袁中道,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萬歷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于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
二、感知課文:
1、請學生根據課文注解,理解課文內容。
提示:第一段寫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寫作者由洞庭湖上風景變幻而引發自己的的聯想和感慨。
2、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1)、洞庭湖水勢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識為我們客觀準確地回答了此問題,他在文中談到如此盛大的水勢,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條江的水匯集了,才有湖的規模。
第二,是長江的水奔騰而來。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擋長江的水勢,水面擴大了,才“澄鮮宇宙,搖蕩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陽樓正好在“江湖交會之間”,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變態”。
第五,樓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觀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
第六,在岳陽樓上看水比較少一點,但有“君山妖蒨”彌補了缺陷。
第七,如果沒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覽無余,比較單調;有了君山,就富于變化了。
結論是:岳陽樓的景觀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因景變而發生感情變化的句子,對于這情感的變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確:予始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為風景變幻而哭將起來,可見不但感情容易激動,而且對感情相當放任。這種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為風氣的時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靈,正是其可愛可貴之處。
(3)、作者在文中還聯系了哪些歷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確:作者在文中還聯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聯系了修建岳陽樓的藤子京因在官場上受到打擊而在賓客間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提示:用這樣的聯系來對照自己當時的人生經歷,表現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認為藤子京不應該哭,因為他已經在中央朝廷為著名的諫議,用不了多久,就該有政績可報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這個樣子,四十多歲了,頭發都白了,還沒有為保衛國家作出什么貢獻;遭逢兄長病故,加上飄零異鄉,又是面對“寒雁一影”這樣的遭遇,“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這不僅是為自然現象而哭,更是為個人政治遭遇而哭!他這種敢哭敢笑的個性追求,即他文學創作中一追求的“獨抒性靈”。
三、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師生共同討論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達的思想境界與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總是把自己個人的命運、親朋離散、老病異鄉和遠在視線之外的戰亂(戎馬關山)、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而表達出了宏大的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詩文只限于自己個人的'政治命運,思想境界很狹小。
2、從袁文中看,袁中道實地游歷了岳陽樓,而據考證,范仲淹當年并未到岳陽,只是參照家鄉太湖和有關詩文資料,調動想象,寫成了這篇散文(參見汪曾褀《蒲橋集·湘行二記》,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寫的洞庭湖和岳陽樓的景觀比范仲淹筆下的更為細致具體?
明確: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為具體,不過詩意性不強,客觀性很強,如文章中明確點出在枯水季節,洞庭湖并不怎么宏偉,不過像一匹綢緞而已,這表現出了散文的寫實性、知識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豐富,已經盡可能強化了詩意,詩化的抒情風格很明顯。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勝過了袁文,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勝過了袁文。在范文中,因為豐富的想象,意境也十分開闊(它立足于國家命運,而非個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極大地表現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點,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勝過了袁文。
3、對比所學內容(本課《詩兩首》、杜甫《登岳陽樓記》與本課《游岳陽樓記》、范文《岳陽樓記》),歸納概括詩歌與散文的異同。
提示:
(1)、詩言志,“志”是獨特的情感世界、個人的感情,甚至兒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彥、柳永那樣的離經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發的。而文以載道,文章的社會功能,比詩歌嚴肅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則不是個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規范化的意識形態,它滲透著作者對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帶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與散文的“意”,也就是內容,沒有什么區別,不過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內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飯,詩歌就是把米釀成酒。飯沒有改變米的形狀,而酒把米的形狀和質地都改變了。詩歌是想象的,變異的,而散文則比較寫實。
【課堂小結】:
通過古代詩文的對比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古代詩歌與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這樣的魅力將吸引我們同學不斷探究祖國燦爛的文化瑰寶。同時,老師也希望同學們能汲取前人文化精髓,巧妙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樣,“我手寫我心”,不斷地創作出令人賞心悅目的佳作。
【作業布置】:
1、完成課后“閱讀練習·探究”。
2、完成《伴你學語文》P50--P51第一、二、三、四題(作業本)
【板書設計】:
散文一篇:(散寫實)
游岳陽樓記 袁中道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變壞,心情變糟,追溯古人,涕淚而下。
《岳陽樓記》教案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并嘗試背誦課文。
2、識記文言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3、能找出過渡性的詞句,體會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
2、體會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出示詞句練習。
a.解釋詞義:
(1)乃重修岳陽樓 (2)屬予作文以記之 (3)予觀夫巴陵勝狀
(4)此則后陽樓之大觀也 (5)前人之述備矣(6)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長煙一空 (12)寵辱偕忘
(13)或異二者之為 (14)是進亦憂,退亦憂
b.翻譯:
(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誰與歸?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二、精心導入
1、以賞析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導入課文。
2、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三、解難答疑
1、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2、請學生說說預習感受。
3、學生質疑,小組討論后,教師點撥明確。
4、學生自由朗讀剛才自己有疑難的語句,進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讀分析
本文做到了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的高度融合,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請同學們找出對應的語段或語句。
2、第一節的.“謫守”與第二節的哪個詞對應?他們被“謫”后的心情會怎樣?
[明確]“謫守”與“遷客”對應。
3、第二節中有一個過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對“遷客”之“情”的描寫,請找出來,讀一讀。
[明確]過渡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4、“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異”,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會有不同呢?
[明確]“物”“異”而“情”“異”:陰冷險惡——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覽物之情”又怎樣呢?他們是怎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們以什么為“喜”,又以什么為“憂”呢?
[明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以“天下”為“憂”,以“天下”為“樂”。
6、作者把“遷客騷人”與“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確]既是自勉,更是勸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的高度融合,還得益于幾個關鍵性詞語的恰當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
[明確] “觀夫——然則——若夫——則有……者矣——至若——則有 ……者矣——嗟夫——然則——噫”這些標志性詞語的運用,使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教師小結:全文先以敘事帶出寫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議,點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議的高度融合。
板書(多媒體顯示)
遷客騷人 謫 古 仁 人
《岳陽樓記》教案13
教學目的
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教學過程:教師個人修改意見
一、作者介紹,解題。
同學們預習了《岳陽樓記》(板書),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書)。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幼年時代家境貧寒,在母親教育下,發憤讀書并懷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進士。后來曾經鎮守西北邊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進犯。1043年任參知政事,任職期間,敢于直言,實行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貶到鄧州任太守。《岳陽樓記》便是他在鄧州任上應好友滕子京所請而作。作者一生的詩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的生平情況以及經歷要詳細介紹。
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兩人的友誼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由于范仲淹的舉薦,藤子京先知涇州,后知慶州。慶州任上,被人誣告擅自動用官錢十六萬貫,終于被貶謫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憤慨。
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小黑板,指名學生給下列字注音:課前布置預習作業。
謫(zhé)屬(同“囑”zhǔ)霪(yín)
霏(fēi)檣(qiáng)楫(jí)
冥(míng)讒(chán)偕(xié)
三、解釋下列加黑的詞(括號中為答案):
1謫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長官)
2越明年(到了)
3政通人和(順利)
4增其舊制(規模)
課文翻譯讓學生自由完成
《岳陽樓記》教案14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文體知識,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3、針對本文,強化內容理解,并培養學習文言文能力。
【學習重點】
1、掌握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預習導學】
一、朗讀詩歌,圈點課文生字詞
謫守()銜遠山()朝暉夕陰()遷客騷人()
霏霏()檣傾楫摧()薄暮冥冥()
沙鷗翔集()滕子京()浩浩湯湯()瀟湘()淫雨()怒號()山岳潛形()
波瀾不驚()寵辱偕忘()
作者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歲進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死后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背景鏈接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因自己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二、文學常識
《岳陽樓記》選自,作者,字,蘇州吳縣人,(朝代)著名家,家,死后謚號,著有。
【合作與探究】
(一)理解詞語
1。重點實詞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增其舊制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
連月不開則有去國懷鄉
沙鷗翔集而或長煙一空
把酒臨風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誰與歸是進亦憂,退亦憂
2、通假字
百廢具興屬予作文以記之
3、一詞多義
(1)夫①予觀夫巴陵勝狀
②夫環而攻之
(2))觀①予觀夫巴陵勝狀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極①南極瀟湘
②感極而悲者矣
(4))或①而或長煙一空
②或異二者之為
(二))翻譯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5、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三)整體感知
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內容分別是什么?
《岳陽樓記》教案15
[教學目的]
1 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2 理解本文寫景抒情、對比出旨的特點。
3 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是歷來受到人們稱頌的名文,文章的思想品格光彩照人,文章的語言文字精練優美,有許多好東西值得學習。為理解好這篇文章,先要對本文寫作的情況有所了解。下面我對此作點簡略的介紹。
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官至朝廷的“參知政事”(副宰相)。他在當政期間提出過十條改良政治的措施,包括限制憑借政治特權當官、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嚴格執行政令等項,他還主張興修水利以利民生;他為官清廉,關心國計民生,關注邊防戒備。范仲淹大力革新政治,卻遭到朝中頑固勢力的反對,結果,他的改革計劃全部告吹,一腔熱情付諸東流,后來他不僅被罷免了“參知政事”的官職,還被貶到外地去做地方官。《岳陽樓記》就是他被貶到鄧州(今河南鄧縣)做知州時寫的。此后,他又被派去杭州等地任職,最后在赴任途中病死。
《岳陽樓記》中提到的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考中進士,是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西北邊境任職,率領軍民抗擊西夏入侵,因受誣告而被貶到岳州任知州(太守)。他重修岳陽樓,致信范仲淹,請范仲淹寫篇文章以作紀念。于是,在鄧州任上的范仲淹應約撰寫了此文。
我們可以看到,范仲淹寫此文時,正與滕子京有同樣的遭遇。
二、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字音、節奏)
三、正音(逐段正音,學生會讀)
(1)滕(téng) 謫(zhé) 屬(zhǔ)
(2) 夫(fú) 銜(xián)湯湯(shāng)涯(yá)
暉(huī) 騷(sāo) (3)霪(yín)
(3) 霏(fēi) 號(háo) 檣(qiáng) jí)
(4) 讒(chán) 鷗(ōu) 芷(zhǐ)
(5) 汀(tīng) 郁(yù) 怡(yí)
(6) 噫(yī) 嗟夫(juē fǘ)
四、學生各自誦讀課文一遍
五、學生朗讀 叫兩名學生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把字音、節奏讀準確。朗讀畢,講評之。
布置作業
1 熟讀課文,初步領會文章內容。
2 弄懂第1—3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對段意的理解寫在筆記本上。文中有不懂之處劃上記號。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疏通第一段
1. 叫一名學生朗讀第一段
朗讀前先提出要求:同學們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一段記述什么事?寫了岳陽樓的什么?”
2. 詞語、句子:“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謫”:貶謫,降官。“守”:掌管,這里指作州郡的長官。“越”:于,到。“明年”:第二年。“通”:暢通,順當。“和”:和順,諧和。“百廢具興”:各種應辦之事全部興辦起來;“具”,通假“俱”,皆,全;“興”,興起。“乃”:于是。“舊制”:原有的規模;“制”,式樣。“于”:在。“屬”:通假“囑”,托付。“以”:而。“之”:它,指重修岳陽樓這件事。
3. 內容提問一 第一段記述什么事?寫了岳陽樓的什么?
講解 第一段記述作者撰寫此文的緣由:應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寫。這段寫岳陽樓的重修、增制。
提問二 這段為什么先寫滕子京被貶謫降任以及他到任后卓有政績?
講解:作者特意先寫滕子京被貶謫降任,這不僅是在記述此一事,更是暗寫自己內心對此之憤懣不平;寫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內就卓有政績,表明了作者深懷情誼對朋友稱譽,慰勉。
從全文看,先記述此一事與后面的抒情議論有關系。若無此,后文之抒情議論會顯得徒然無由。
二、疏通第2段
1. 叫一名學生朗讀第二段。
朗讀前提出要求:同學們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二段寫什么?包含幾層意思?”
2 .詞語:“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夫”:指示代詞,那。“勝狀”:佳景;“勝”,事物優越美好的叫勝;“狀”,景色。“一”:全。“銜”:含,包含。“浩浩”;水勢盛大。“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橫”:充溢,意為廣闊。“涯”:邊際。“暉”:日光,這里意為陽光照耀。“陰”:暗,指天色昏暗。“氣象”:自然景色。“則”:乃是。“大觀”:壯觀,雄偉的景象;“觀”,景色象。“備”:完全,詳盡。“然則”:既然這樣,那么。“通”:到達。“極”:窮盡,這里意為直到。“遷客”:降職外調的官吏。“騷人”:詩人,這里指失意的詩人。“于”:在。“物”:自然景物。“得無”:能不。
3 .內容
提問 第二段寫什么?包含幾層意思?
講解 :第二段描寫登上岳陽樓看到的壯闊湖景,提出一個看法。這段包含兩層意思:①“予觀夫巴陵勝狀……大觀也。”描寫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壯麗景色。那寬廣無邊的洞庭湖,包含遠山,吞容長江,湖水浩浩蕩蕩,漫汗無涯,早晨陽光照耀,傍晚云翳籠罩,萬般景色,美不勝收。②“前人之述備矣……得無異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領起后文。“唐賢今人”登臨岳陽樓,觀賞湖景,吟詩作賦,已是篇什豐盛,描繪詳盡;然而,負屈被貶的官員,坎坷失意的詩人,登樓觀覽這“氣象萬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觸,別出新章嗎?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內容。
三、疏通第3段
1. 全班同學齊讀第三段
齊讀前提出要求:同學們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三段寫什么?包含幾層意思?這段的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系?”
2. 詞語、句子:“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若夫”:連詞,用在一段的開頭,引起論述,可譯為“像那”。“霪”:久雨。“霏霏”:雨雪紛飛的樣子。“開”:舒展,這里指天放晴。“陰風”:陰慘慘的風。“號”:放聲長鳴。“濁浪”:渾濁的浪濤。“排空”:凌空,沖向天空;“排”,推,沖擊。“耀”:光輝。“潛”:隱藏。“檣”:船桅。“楫”:船槳。“摧”:摧折。“薄暮”:傍晚;“薄”,迫近,靠近。“冥冥”:晦暗。“斯”:這。“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頓。“則”:就。“去”:離開。“國”:國都。“憂”:擔心。“讒”:說別人的壞話,這里指讒言誣陷。“譏”:非議,詆毀。“蕭然”:蕭瑟凄涼的樣子。“感極”:傷感到極點。“者”:……的情況,它的定語是“去國懷鄉……感極而悲。”
3 .內容
提問 第三段寫什么?包含幾層意思?這段的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系?
講解 :第三段描寫湖上久雨陰晦的凄涼景象以及“遷人騷客”登樓睹此的傷感心情,這段包含兩層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虎嘯猿啼。”描寫久雨陰晦,洞庭湖上風疾浪翻,滿目蕭瑟凄涼的景象。②“登斯樓也……而悲者矣。”描寫“遷人騷客”臨此景而生傷感之情。
這段所寫是上段所言“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一種情況。
四、布置作業
1 背誦第1—3段。
2 弄懂第4—6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對段意的理解寫在筆記本上,有不懂之處劃上記號。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上節課所留的背誦作業
1. 叫兩名學生背誦。背誦畢作講評。
2. 叫一名學生到黑板前聽寫板書以下詞語:“百廢具興”、“銜(遠山)“朝暉夕陰”、“霪雨霏霏”、“檣傾楫摧”、“薄幕冥冥”、“憂讒畏譏”。
3 .叫一名學生解釋以上聽寫的詞語
二、進解課文第4—6段
〈一>疏通第4段
1. 叫一名學生朗讀第四段
朗讀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四段寫什么?包含幾層意思?本段內容與前文有何聯系?”
2. 詞語、句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至若”:連詞,表示另提一事,可譯為“至于”,“又如”。“和”:溫和,和煦。“景”:日光。“驚”:震驚,這里指波浪翻騰。“上下天光”:上面的天色,下面的湖光;“光”,景色。“一”:全。“錦鱗”:美麗的魚兒;“鱗”,借代魚。“芷”:一種香草。“汀”:小洲。“郁郁”:濃郁,形容芳香。“青青”:形容茂盛。“而”:連詞,順接。“或”:有時。“長煙”:指空中的云霧。“一空”:完全消散。“浮光”:浮動的水面的月光。“躍金”:閃著金光。“靜影”:倒映在湖水中的靜靜的月影。“沉璧”:形容水中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一塊白玉;“璧”:平圓形的.玉。“何極”:哪有窮盡。“心曠神怡”:心情暢快;“曠”,開朗,“怡”:和悅,愉快。“偕”:一起。“把”:持,端。“臨”;面對“洋洋”:得意喜樂的樣子。
3. 內容 提問 第四段寫什么?包含幾層意思?本段的內容與前文有何聯系?
講解:第四段寫湖上春光明麗的歡快景象以及“遷人騷客”登樓覽之的喜悅心情。這段包含兩層意思:①“至若春和景明……此樂何極!”描寫春光明媚,春風和煦,洞庭湖中一派明麗動人的景象。②“登斯樓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寫“遷人騷客”臨此景而心曠神怡,陶然而樂之情。
這段所寫是前文所言“……得無異乎”的另一種情況。
<二>疏通第5段
1 .全班同學齊讀第五段
齊讀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五段寫什么?包含幾層意思?這段的內容為什么極為重要?”
2. 詞語、句子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嗟夫”:表示感嘆。“求”:探求。“仁人”: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許。“
為”:作,這里指心理活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傷喜悅,不因為個人處境的好壞而喜悅悲傷;這兩句運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方法;“以”,因為。“居”:處于,位于。“廟堂之高”:朝廷中的高位;“廟堂”,宗廟明堂,指朝廷。“處江湖之遠”:指被貶謫到邊遠地方作地方官。“是”:這。“進”:指在朝中作官。“亦”:也。“退”:指失位退處江湖。“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其”:大概。“必”:一定。“先”:先于,前于。“天下”:指天下的人。“后”:后于。“噫”:表示感嘆。“微”:非,不是。“斯人”:這樣的人;“斯”,此。“吾誰與歸”:我和誰同道呢?“誰與”,與誰,介賓結構中的疑問代詞賓語前置;“歸”,歸聚,同道。
3. 內容
提問 第五段寫什么?包含幾層意思?這段的內容為什么極為重要?
講解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礪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負(以“古仁人”為楷模,憂國憂民),表露其博大襟懷、堅強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段包含兩層意思:①“嗟夫……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展示“古仁人”的高尚堅毅的思想品格。②“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明示志向,砥礪友人。
這段的內容極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前文言“遷人騷客”之悲,之喜,是為了與本段所言“古仁人之心”作對比,以更加鮮明地肯定本段表明的以“古仁人”為楷范的誠篤主張與堅定志向。
<三>疏通第6段: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講解 最后注明撰文的時間。“時”:時候,時間。
三布置作業
【《岳陽樓記》教案】相關文章:
《岳陽樓記》教案04-20
《岳陽樓記》教案01-02
教案《岳陽樓記》03-26
岳陽樓記 教案03-24
《岳陽樓記》 教案03-24
岳陽樓記教案10-20
岳陽樓記教案01-26
《岳陽樓記》教案05-21
岳陽樓記優質教案03-22
《岳陽樓記》教案人教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