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源頭是歌謠閱讀答案
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來唱;一唱三嘆得回腸蕩氣。唱嘆 再不夠的話,手就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 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傳說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 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現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適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可也有經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
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徒歌新有節奏,手舞腳蹈便是幫 助節奏的;可是樂歌的節奏更規律化些。到了《詩經》時代,有了琴瑟鐘鼓,已是洋洋大觀了。歌謠的節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本來歌謠以表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感表達到家就成,用不著說多余的話。重疊可以說是原始歌謠的生命,節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的均齊、韻腳的協調,是后來有了文字才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的寫的詩了。
(選自朱自清《經典常談》,有刪改)
27、材料中,原始歌謠有哪些主要用途?(3分)’
28、如何理解歌謠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6分)
29、請結合材料,概括歌謠與最初的詩的不同之處。(6分)
答
27、(3分)①抒發情感(消愁解悶);②酬神作樂(慶祝節日);③唱和競勝。
評分建議: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28、(6分)①歌謠最初是個人心情的訴說;②集眾人聚唱,歌謠增多;③經眾人修飾,歌謠成為定本。
評分建議: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29、(6分)①節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疊,后者主要依靠字數均齊、韻腳協調;②傳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傳唱,后者借助文字記錄。
評分建議: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
【解答】
(1)篩選“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來唱”“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可見,主要是抒發情感、慶祝節日或彼此唱和競勝。
(2)從“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來唱”可見,一開始只是個人抒發情感;“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大家一起唱,歌謠增多;“有了現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問。若沒有完全合適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可也有經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眾人修飾,最終形成歌謠的定本。
(3)“重疊可以說是原始歌謠的生命,節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的均齊、韻腳的協調,是后來有了文字才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見,節奏不同,歌謠主要依靠“重疊”,詩歌需要“字數均齊、韻腳協調”;“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的寫的詩”可見,傳播方式不同,一個靠口口相傳,一個靠文字記錄。
【詩的源頭是歌謠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木蘭詩的閱讀答案08-08
木蘭詩的閱讀及答案08-04
《木蘭詩》閱讀附答案03-20
《木蘭詩》的源頭歷史文化故事08-03
木蘭詩閱讀答案(15篇)03-15
木蘭詩閱讀答案15篇03-13
《木蘭詩》拓展閱讀及答案05-31
《木蘭詩》選段閱讀及答案05-30
木蘭詩閱讀及答案參考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