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練習及參考答案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 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袖手旁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四書五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________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________傳統
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尋求新知識,________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4、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什么問題?作者的結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對我們的現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逭n內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
時至今天,王學士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傥矣X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③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④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⑤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⑥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⑦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⑧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6、作者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國的經歷為例,主要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倒數第三段中加粗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劃分最后一段的結構層次,并概括層意。
、佗冖邰堍茛蔻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認為我們當代中學生最主要的弱點是什么?這一弱點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嬲n外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燒開一壺水
前兩天跟一個領導談話,領導說現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夠把一壺水燒開,很多人都是燒到六十度就撒手了。還有不少人這壺水沒有燒開,又跑去燒別的壺。這些人本來是很有才華、可以有些作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個人最終也沒有把一壺水燒開,真是令人惋惜。
忽然想起我在采訪高希均時,高教授說的一番話。高教授在談到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幾個墓本的經濟觀念時,說到“核心優勢”。所謂“核心優勢”,就是一個人跟別人比較起來,他真正的優勢到底是什么。然后的問題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資源都集中運用到這個優勢上?高教授的這個觀念跟“燒開一壺水”的說法是可以兩相參照、互相發揚的。
一個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歸結起來大概有這樣的四個問題。一是一壺水值不值得燒,二是應該燒哪一壺,三是如何燒,四是燒開之后又怎么辦。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社會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就是所謂“冷門”?即髮W,熱門的專業報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業總是門庭若市。其實呢,熱門和冷門是相互轉換的。社會上只有沒有燒開的水,沒有不值得燒的水。有句俗話: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所謂狀元,無非就是燒開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說他在深山遇見一個理發師傅,這個師傅不僅能夠準確知道顧客頭上癢在何處,而且他的剃刀在臉上游走,猶如春風拂面。這樣的技藝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個人要建立“核心優勢”,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潛能,至少應該看看自己的興趣何在。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太過優秀的人,總是認為壺壺水都值得燒,壺壺都可能燒得開。但是,“核心優勢”的關鍵處就是告訴我們只能有一個的優勢,多“核心優勢”也就降低了優勢。有諺語說,不要同時追兩只兔子。圍棋大師吳清源曾經手書條幅“不博三兔”給聶衛平,委婉批評他精力分散了。
定位明確之后,就要不停地燒水,直至水開。水不開,雖然有核心,但是無優勢,燒水的過程大概是最困難的,因為我們不免會有見異思遷的弱點,不免會懷疑乃至動搖,對水是不是可以燒開有深度的疑慮,最后我們甚至認為也許這壺水根本就不值得燒……一個能夠把水燒開的人,一定經過了寂寞、艱難和挫折……尤其是燒到六十度之后的難度,常常令無數來者折返。其實任何人在初始階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嗎?所謂成功人士,無非把一壺水燒開了而已。
水既燒開,還要防止水再變涼。要讓水持續在沸點,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燒開有過之而無不及。取得“核心優勢”的人,社會會給他特別的榮譽,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會活動,于是“核心”不核,“優勢”也不優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夠及時警覺到這一點。像前不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動實行“頭銜瘦身”,目的當然是要把“核心優勢”延續得長久一點。
不過,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在別處”的人太多,想去燒下一壺或者別人那一壺的人太多,哪壺不開提哪壺的人太多。真正能夠坐冷板凳,在自己的專業方面能夠精進了再精進的人并不多。
當然,要讓人靜下心來燒開自己這一壺,在社會方面來說,還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證。在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中,一個專業技藝精湛的人應該獲得相應的待遇,不應該讓人覺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燒的水。只有燒開自己水的人多了,整個國家才會有自己的“核心優勢”吧。
13、讀完全文,請說一下題目“燒開一壺水”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什么是“核心優勢”?如何建立“核心優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圍繞“核心優勢”,作者提出了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實質上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題目是“燒開一壺水”,作者為什么還要分析燒開之后的問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畫線部分具體指的是哪四種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照作者的說法,你認為自己適合燒哪一壺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燒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獲得知識。⑵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⑶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2、四書是指《論語》《大學》《孟子》《中庸》;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3、但是 因為 不是 而是
4、主要探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作者的結論是: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5、示例: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對我們今天的不良影響”略。
、6、從科學發展的歷史、實驗的過程、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弱點這幾個方面來論述說明的。
7、舉自己的例子是為了證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這一觀點。
8、不能。這幾個詞都表明作者所說的是一般情況,不是所有情況,也不包括特殊情況,使語言表達嚴密。
9、第一層是第①句,第二層是②③句,第三層是④—⑦句,第四層是第⑧句 第一層承上啟下,點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義;第二層從研究學術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兩方面來具體論述其意義;第三層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義;第四層得出結論,提出希望。
10、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11、示例:應克服只空想只動腦而不動手的學習習慣;克服想當然的毛病,培養“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們中學生目前最主要的弱點是缺乏責任心。這主要是因為中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造成意志薄弱;在學校及社會教育中對于公民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力度較為薄弱。
、13、選擇自己最適合的事業,并最終取得成功。
14、“核心優勢”就是一個人跟別人比較起來,他最有優勢的是什么。建立“核心優勢”首先要正確定位,看自己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到底有什么潛能,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并為自己的目標而堅持奮斗,直到最后成功。
15、這四個問題實質上是:自己的事業值不值得去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確立優勢之后如何實現這一優勢;實現優勢之后如何保持這一優勢。
16、燒開水之后,如果不保持的話,水還會變涼,變涼之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優勢;而要保持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燒開水還要難。
17、分別是:無所事事,缺乏事業心的人;用心不夠專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的人。
18、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如:用燒開水比喻事業成功;舉圍棋大師吳清源的條幅證明一個人只能有一個核心優勢。
19、此為開放題。只要答出“自己最適合做的事是什么”、“你應該如何把它完成”等意思即可。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練習及參考答案】相關文章:
《化石吟》同步練習題及參考答案02-25
《離騷》同步練習教參考答案02-12
岳陽樓記同步練習及參考答案02-28
初二課文背影同步練習及參考答案02-12
《化石吟》 同步訓練及參考答案02-25
離騷同步練習及答案02-12
《化石吟》同步練習及答案02-24
《望岳》學案及同步練習03-20
《背影》閱讀練習及參考答案02-17
《木蘭詩》的同步練習及答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