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壁張氏園亭記》閱讀答案附譯文
靈壁張氏園亭記 蘇軾
道京師而東,水浮濁流,陸走黃塵,陂田蒼莽,行者倦厭。凡八百里,始得靈壁張氏之園于汴之陽。其外修竹森然以高,喬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為巖阜。蒲葦蓮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檜柏,有山林之氣。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華堂廈屋,有吳蜀之巧。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果蔬可以飽鄰里,魚龜筍茹可以饋四方之賓客。余自彭城移守吳興,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輿叩門,見張氏之子碩。碩求余文以記之。
維張氏世有顯人,自其伯父殿中君,與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靈壁,而為此園,作蘭皋之亭以養其親。其后出仕于朝,名聞一時,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圍,岸谷隱然。凡園之百物,無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譬之飲食,適于饑飽而已。然士罕能蹈其義、赴其節。處者安于故而難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違親絕俗之譏,懷祿茍安之弊。今張氏之先君,所以為其子孫之計慮者遠且周,是故筑室藝園于汴、泗之間,舟車冠蓋之沖,凡朝夕之奉,燕游之樂,不求而足。使其子孫開門而出仕,則跬步市朝之上,閉門而歸隱,則俯仰山林之下。于以養生治性,行義求志,無適而不可。故其子孫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稱,處者皆有節士廉退之行。蓋其先君子之澤也。
余為彭城二年,樂其風土。將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厭也,將買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靈壁,雞犬之聲相聞,幅巾杖屨,歲時往來于張氏之園,以與其子孫游,將必有日矣。元豐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記。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始得靈壁張氏之園于汴之陽 陽:水的北面
B、處者安于故而難出 故:故舊
C、舟車冠蓋之沖 沖:要塞
D、蓋其先君子之澤也 澤:施恩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以”字,與“碩求余文以記之”中的“以”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B、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C、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
D、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7.下列有關文章的內容或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篇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游記。它前面記游,后面議理,借題發揮,借事議理,環環相扣。
B、蘇軾提出“不必仕”是因為“必仕”的人會為君王社稷殫精竭慮,公而忘私,以至忽視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蘇軾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沒有盡到對君王、社稷的責任和義務。
D、饑渴的時候就要吃喝,吃飽喝足了就要停止。蘇軾用這一比喻句表達出追求自適放達的人生態度。
8.(4分)有人說,蘇軾是集儒道思想于一體的文學家。結合本文蘇軾的“仕”之思想,談談你的看法。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凡園之百物,無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違親絕俗之譏,懷祿茍安之弊(4分)
(3)將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厭也(3分)
參考答案:
5.D.答:澤——遺風
6.答:D(以,表目的)
7、答案:B(蘇軾提出不必仕是因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營利之徒,就會忘記節義,臨危不知止,招來殺身之禍)
8.答案:蘇軾在本文中提出了“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觀點,“不必仕”體現了道家“無為自然”的精神,“不必不仕”體現了儒家積極出仕的思想。正因為蘇軾擁有儒道兩家思想,才會有“不必仕,不必不仕” 這種自適放達的人生態度。
9.答案:
(1)園中的各種景物,沒有一樣不令人賞心悅目(計分點:凡、百、可)
(2)于是他們就有了違拗親情自命高潔或貪圖利祿茍且偷安的弊病,受到人們的譏諷。(計分點:違親、絕俗、懷祿、茍安)
(3)將要離去,卻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厭棄我。(計分點:去、厭、賓語前置句式)
[參考譯文]
離開京師向東行,河水里卷著濁泥,道路上飛起黃塵,高坡田野蒼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來到汴水之北靈壁張氏家的園林。從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蔭郁的喬木,園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園中的蒲草蘆葦蓮花菱角,讓人聯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讓人感覺到山林的清爽;奇花異草,讓人回憶起京、洛的繁華;高堂大廈,有吳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園中深廣可以隱居,出產豐饒可以養家。瓜果蔬菜可以饋贈鄰里,魚鱉新筍可以招待來自遠方的賓客。我從徐州改知湖州,由應天府乘船,三天后到達張氏園亭。我坐著小轎來到他家門前,見到了張氏的兒子張碩。張碩請我寫一篇文章為記。
張家世世代代都有顯達的人,從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親通判府君那一代,開始在靈壁縣定居,建造了這個園子,在池邊修建了一座亭臺奉養雙親。后來他們到朝中做官,在當時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資財,不斷地增修擴建,到現在五十多年了。園子里的樹木都已長成十圍之粗,濃蔭遮蔽了河岸。園中的各種景物,沒有一樣不令人賞心悅目,我相信他們一定是花了許多力氣和時間。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國君。就像飲食一樣,自己感到適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難做到合于古人所說的君臣節義。居于鄉野的人安于現狀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為利益所牽而不愿退處。于是他們就有了違拗親情自命高潔或貪圖利祿茍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們的譏諷。如今張氏的先人,為子孫后daikao慮得長遠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種植園林的地址選擇在汴水、泗水之間,此地是舟船車馬官員來往的要沖。凡衣食之需,飲宴游覽之樂,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滿足。讓他們的子孫邁出家門出去做官,朝堂不過幾步之遙;閉上院門回家隱居,就可以坐臥于山林之內。對于貽養性情,推行仁義保持志節,無一不非常適合。因此他們的子孫凡出仕的人都獲得了循良的名聲,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潔謙退的德行。這都是他們先人的遺風。
我在徐州做了兩年知州,很喜歡那里的風土人情,不忍心離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厭棄我,我打算在泗水濱買地歸老。往南可以望見靈壁,雞犬之聲相聞,頭裹幅巾手拄竹杖,時時往來于張氏之園,與他們的子孫交游,我相信這一天已為時不遠了。
元豐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記。
【《靈壁張氏園亭記》閱讀答案附譯文】相關文章: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蘇軾《喜雨亭記》比較閱讀答案附譯文07-27
《乳母費氏》閱讀答案附翻譯11-21
黃庭堅《書幽芳亭記》的閱讀答案及譯文08-09
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閱讀理解附答案和譯文11-24
歐陽修《偃虹堤記》閱讀答案附譯文07-28
尚節亭記閱讀答案04-25
《醒心亭記》閱讀答案09-29
《孟子景春曰》閱讀答案附譯文11-26
曾鞏《南軒記》的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07-27
湖心亭看雪張岱閱讀答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