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時間:2024-03-26 08:10:13 偲穎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都可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古詩: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元好問

  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

  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

  興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

  注:

  ①這首詩寫于金哀宗天興二年。這一年四月,無賴出身的金汴京守將崔立發動兵變,投降蒙古。四月二十九日,金留守官員被蒙古軍羈管出京,暫住青城。詩人時任左右司員外郎,也在被羈管出京之列。

  ②骎骎:馬疾馳的樣子。

  閱讀題:

  詩歌前兩聯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①對比。首聯,將金國設宴招待蒙古使者與忽略蒙古戰馬南侵兩個方面對比,揭示金廷高層對蒙古南侵的野心缺乏認識的現實。②用典。頷聯中,“灞上”用了漢文帝到周亞夫軍營而被阻的典故,“陸沉”典出《晉書》,此聯表達出詩人內心極度的震撼和后悔。

  注釋:

  ⑴宴賜金:金海陵王正隆年間,朝廷為了振作士兵們的士氣,撥款給駐守邊關的部隊,作為宴會費。

  ⑵南牧:南下放牧,在此借喻蒙古騎兵南侵。

  ⑶骎骎(qīn):形容走得快。

  ⑷灞上:地名,位于長安東部。

  ⑸真兒戲:此借喻金軍紀律松弛,不堪一擊。據《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漢文帝往霸上、棘門軍營巡視,俱直馳而入,及至周亞夫營,守衛森嚴,不得入。文帝嘆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昔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⑹神州:中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⑺陸沉:滅亡。《晉書?桓溫傳》:“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⑻華表: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 華表鶴,這里指漢丁令威學道成仙化鶴歸來,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

  ⑼銅盤人:漢武帝晚年,聽信方士之言,于長安建章宮筑神明臺,上鑄銅人,手持承露盤,以承接高空露水,供帝飲用以求長壽。至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遷徙銅盤人至洛陽。此云“銅盤人去”喻國祚轉移。據傳說,銅盤人辭漢,“清淚如鉛水”,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云:“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詩人用此借喻他離開京城的心情。

  ⑽何心:心情如何。

  ⑾天公意:上天的意思。

  ⑿青城:地名,北宋徽、欽二宗降金處,位于汴京城南約五里。

  ⑿古今:歷史的變遷。

  譯文:

  朝廷為振作邊境守軍的士氣,獎勵他們宴會費;當時蒙軍已加緊侵略南方。

  只知金軍有如漢霸上駐軍,軍紀松弛,潛伏危機;但想不到的是國家竟因此淪亡。

  仙鶴再次降臨,停在華表上,看到“城郭如故人非昔”景象,心情非常沮喪;銅盤人被遷徙,心情又當如何?

  國家的興亡,取決于天意,有誰可以預料?歷經劫難而不變的青城,便是歷史的見證。

  創作背景

  金哀宗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舊歷癸巳年,汴京守將崔立以城降于蒙古,在離汴京南五里處的青城訂立城下之盟。四月二十九日,青城中的金遺臣都被趕出京城,被拘管在聊城。此詩正是詩人被蒙古軍隊押解出京時所作。

  作者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漢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興定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

  賞析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是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的作品。詩前二聯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后二聯抒發國破家亡的情愫以及自己被迫離開京城的痛楚。作者親身經歷改朝換代的滄桑巨變,以一個歷史見證人的身份,深刻反思了金王朝走向覆滅的歷史演變。

  詩前二聯用幾個典故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首聯以諷喻的筆致,揭示亡國的根源在于金廷最高層在決策思想上對蒙古南侵野心缺乏足夠的警戒和清醒的認識。一“初”一“已”呼應緊湊,提示了問題的緊迫和嚴峻。而金廷滿腦子求和思想,對蒙古入侵毫無準備,這是它必然走向滅亡的內在根源。頷聯以追悔的語調,指出亡國的原因還在于金朝軍隊在軍事上喪失戰斗力,無力抵御蒙古軍隊的入侵。他只知道金軍如漢代霸上駐軍一樣真把軍事守備當做兒戲,誰料到竟導致神州沉淪,江山易姓!“只知”、“誰謂”,流水而對,以意外的驚愕,表達出詩人內心極度的震撼和后悔。

  后二聯抒發國破家亡的情愫。頸聯借用歷史故實,抒寫被羈管出京的凄涼心境。上句用丁公化鶴的典故,倘若漢代丁令威化作白鶴飛到青城城門的華表柱上,看到金朝生靈涂炭,他當然“應有語”,慨嘆“城郭如故人非昔”。這正是金亡后人民慘遭蹂躪的真實寫照和高度概括。下句用金銅仙人辭漢的典故。銅鑄的仙人尚且流淚,而作為有血肉之軀的人,詩人他們的心情就不言自喻。這兩句,一“去”一“來”,正切合“出京”和“來”青城“暫居”,用典精切工巧,含蘊深廣,可謂“于極工煉中,別有肝腸崩裂之痛”(清沈德潛語)。尾聯揭示歷史巧合,哀嘆亡國悲劇的重演出于天意安排。青城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十一月金接受北宋徽宗、欽宗二帝降表的地方,宋廷后妃、皇族都被俘虜北去,金滅北宋。而一百年后,亡國的金廷皇太后、兩宮嬪妃及諸宗族在此被殺戮,詩人和其他官員作為蒙古軍隊的俘虜也暫居于此。興在青城,亡在青城,歷史的巧合讓詩人感慨不已。在他看來,一“興”一“亡”,恰恰是天公的意旨。金廷之“興”已成“古”,金廷之“亡”正是“今”。這一“古”一“今”終將被歷史的潮汐淘汰,唯有記載金廷興亡的青城繼續存在,給后人留下一面明鏡,讓人們觀覽和記取國家興衰存亡的歷史經驗。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促使詩人寫下了這首立意深刻精警的詩篇。

  詩用了幾個典故以寓亡國之痛。“霸上真兒戲”,用《史記》載漢文帝語,暗諷金國軍紀松弛,早已潛伏危機,不料竟因此亡國;“華表鶴來應有語”,用“漢丁令威學道成仙化鶴歸來,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比喻京城淪陷,“人非昔”矣;用“魏明帝遷徙漢長安銅盤人”故事,喻國祚轉移。用古事古語,不著痕跡,如出諸己,是善用典者。“留著青城閱古今”,劫難之后僅僅青城還在,人物蕩然無存矣!青城,是兩朝痛史的見證。

  元好問“紀亂詩”的一個特點是具有深刻的歷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對現實的悲愴情懷與對歷史的批判意識融合在一起,從而增加了詩的思想深度。詩人在國家淪亡的悲憤中,對國家武備松馳而招致敗亡的歷史教訓作了深刻的省察。其他如《出都》、《岐陽三首》等,也都表達了詩人對金朝敗亡原因的理性思考。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元好問是北魏皇室后裔,郝經在《遺山先生墓銘》中說他“系出柘拔(拓跋)魏”。其先祖相繼遷居洛陽、汝州、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等地。至元好問的曾祖父元春(一作椿)時,又移家忻州,遂為忻州人。他的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以教授鄉學為業,著有《東巖集》。

  游學四方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問誕生在忻州農村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元好問的兄弟有三個,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國傳統,他的叔父元格在他生后七個月時,就把他當做過繼兒子,隨即把他帶到掖縣縣令任上。

  據記載,元好問天資聰明,七歲就能寫詩,被人譽為“神童”。他十一歲時,元格在冀州任職,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博通經史、淹貫百家。到元好問十七歲時,元格被罷去陵川縣令之職,但為了兒子的學習,他仍繼續住在陵川,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學業,才帶全家離開陵川。

  元好問從十六歲起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識免鄉試”,他直接到并州參加府試,但榜上無名。此后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歲時,他又到長安參加府試,但這次又未中。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逢入京使》的閱讀答案與翻譯賞析04-21

《玉京秋·煙水闊》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7-06

《故都》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7-05

岑參《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7-03

《垂老別》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7-06

《新安吏》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11-12

《喜遷鶯》翻譯賞析及閱讀答案09-08

蘇軾《蓮》閱讀答案及賞析翻譯07-05

《水調歌頭·游覽》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