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史記》的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會經常接觸并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一份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稱之為好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史記》的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書曰:
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后世無稱焉,非智也。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愿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①之勢成,楚國之形危;且夫齊之必決于聊城,公勿再計。今楚魏交退于齊,而燕救不至。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棄世,東游于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衛,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愿公詳計而審處一焉。
且吾聞之,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于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桓公朝天下,會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壇坫之上,顏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之所亡一朝而復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②之節,定累世之功。是以業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相弊也。愿公擇一而行之。
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
(選自《史記》,有刪改)
〖注〗①衡秦:與秦國連橫。“衡”,通“橫”。指六國東西聯合共同侍奉秦國。②悁:作憤恨之意。
4、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因保守聊城,不敢歸保守:保衛、守住
B.不恥身在縲紲之中 縲紲:累贅、牽累
C.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燭:照、照耀
D.欲歸燕,已有隙隙:隔閡,裂痕
5、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魯連說服燕將放棄聊城的一組是:() (3分)
①聊城人或讒之燕②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③于齊久存,又一計也
④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見辱
A.①②⑤B.①③⑤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齊國久攻聊城不下,魯連將寫好的信綁在箭上射給城中的燕將。
B.魯連指出齊軍對聊城勢在必得,預見燕將無法繼續守城。
C.魯連又勾畫出燕將班師回國,得以確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跡使得燕將羞愧難當,最終只好自殺了。
7、 翻譯(10分):
(1)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4分)
(2)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3分)
(3)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3分)
參考答案
4. B (“縲世”指牢獄。)
5.C(①與魯連無關,⑥是燕將的擔心)
6.D(燕將是因為讀過信后感到進退兩難、走投無路才決定自殺的。)
7.(1) 明智的人不違背時機而放棄有利的行動,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先顧及自己而后顧及國君。
(2)謀求小節的人不能成就榮耀的名聲,以小恥為恥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業。
(3)想要投降齊國,殺死和俘虜的齊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
【參考譯文】
燕將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說燕將的壞話,燕將害怕被誅殺,就守住聊城,不敢回(燕國)。齊國田單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們死了很多,卻攻打不下聊城。魯連就寫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中,送給燕將。信上說:
我聽說,明智的人不違背時機而放棄有利的行動,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先顧及自己而后顧及國君。如今您發泄一時的憤怒,不顧及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誠的;戰死身亡而丟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齊國伸張,是不勇敢的;功業失敗而名聲破滅,后世不能稱許您,是不明智的。如今(是抉擇)死生榮辱,貴賤尊卑(的關鍵時刻),這樣的時機不會再來,希望您仔細考慮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見識。
況且楚國進攻齊國的南陽,魏國進攻(齊國的)平陸。如今秦國派出軍隊(援助齊國),魏國不敢向東(進軍);齊國與秦國連橫的局面已形成了,楚國的形勢危急。況且齊國一定要在聊城決戰,您就不要再考慮了。現在楚魏兩國的軍隊交替著從齊國撤退,而燕國的救兵又沒到。齊國全部的兵力對天下別無謀求,(您)如果還要據守已經圍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辦不到的。替您考慮,不如保全兵力用來答謝燕國。對上輔佐國君來統率群臣;對下奉養百姓并資助游說之士,矯正國事改變風俗,事業聲名都可以建立了。如果沒有回歸燕國的心志(不)也(可以)拋棄燕國并摒棄世俗的議論,向東投奔齊國嗎?(齊國會)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貴得可以和陶、衛一樣,世世代代稱王,和齊國長久并存,這也是一種辦法。這兩種方案,是顯揚名聲豐厚實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細地考慮從而審慎地選擇其中一條。
我還聽說,謀求小節的人不能成就榮耀的名聲,以小恥為恥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業。從前管仲不以身在牢獄為恥辱,卻以天下不能太平為恥辱,不以未能隨公子糾去死為恥辱,卻以不能在諸侯中顯揚威名為恥辱,因此他雖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過失,卻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他的名聲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輝照耀著鄰國。桓公使天下人朝拜,大會諸侯(時),曹劌憑借一把短劍,在壇上逼近桓公的心窩,臉色不變,談吐從容,多次戰敗所丟掉的土地一會兒工夫就收回來了,使天下震動,使諸侯吃驚,使魯國的威名在吳、越之上。像這二位志士,不是不顧全小的名節和廉恥,(而是)認為一死了之,身亡名滅后,功業(就)不能建立,這不是聰明的做法。所以(他們)摒棄一時的憤怒,樹立終身的威名;放棄一時的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業。所以這些業績和三王的功業爭相流傳,而名聲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選擇其中一個方案行動吧!
燕將看了魯連的信,哭了好幾天,猶豫著不能自斷。想要回歸燕國,已經產生了嫌隙,怕被誅殺;想要投降齊國,殺死和俘虜的齊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燕將)長長地嘆息說:“與其讓別人殺死我,還不如自殺。”就自殺了。
【拓展】
史學影響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后,后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于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文學影響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后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征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武俠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淵源于《史記》的。
后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戲劇方面,由于《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后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于《史記》的紀傳體為后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史記》的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史記佞幸列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9-24
《史記·淮陰侯列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7-01
《史記項羽本紀》原文與閱讀答案09-18
《晉書·文苑》的閱讀答案與原文譯文11-01
《錢镠傳》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07-25
《幼時記趣》原文閱讀答案及譯文05-29
《常羊學射》的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08-24
韓愈《何蕃傳》的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10-11
《明史于慎行傳》原文閱讀答案及譯文解析08-04
《宋史·何灌傳》原文閱讀答案及譯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