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閨怨王昌齡閱讀答案

時間:2020-10-19 20:33:49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閨怨王昌齡閱讀答案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閨怨王昌齡閱讀答案 ,歡迎閱讀。

閨怨王昌齡閱讀答案

  閨怨王昌齡閱讀答案

  閨怨1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2,春日凝妝3上翠樓4。

  忽見陌頭5楊柳6色,悔教7夫婿覓封侯8。

  閨怨字詞解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3、凝妝:盛妝,嚴妝。

  4、翠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

  5、陌頭:路邊。

  6、柳:諧留音,古俗折柳送別。

  7、悔教:后悔讓

  8、覓封侯:覓,尋求。從軍建功封爵。

  閨怨翻譯: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試題:

  (1)首句的“ ”三字寫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態。

  (2)“楊柳色”為何會引起“閨中少婦”的情感? (請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3)最后一句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

  答案:

  (1)不知愁

  (2)柳樹又綠,夫婿未歸,時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婦的突然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

  閨怨創作背景: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閨怨”也是一種傳統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后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恒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不難看出,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受到了謝詩的影響。

  閨怨賞析:

  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在當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于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個人資料: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 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岳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閨怨王昌齡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王昌齡《閨怨》鑒賞10-29

王昌齡《閨怨》古詩鑒賞12-07

王昌齡閨怨詩歌賞析11-27

王昌齡《閨怨》原文及賞析12-21

王昌齡的閨怨詩賞析12-01

閨怨王昌齡原文翻譯與賞析07-12

有關王昌齡的閨怨譯文賞析12-01

《送王昌齡》閱讀練習及答案08-18

從軍行閱讀答案王昌齡10-28

王昌齡《閨怨》的全詩翻譯及賞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