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稹:《琵琶亭》
引導語:琵琶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長江大橋東側,面臨長江,背倚琵琶湖。建于唐代元年,已有1200年歷史,歷史上最有名的,是白居易所作的《琵琶亭》,其實,詩人元稹也做過一首同名的詩《琵琶亭》,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琵琶亭》
元稹
夜泊潯陽宿酒樓,
琵琶亭畔荻花秋。
云沉星沒事已往,
月白風清江自流。
作者簡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白居易至交。
關于琵琶亭的神話傳說
在波濤萬頃的潯陽江頭,曾有過一座古色古香的飛檐亭閣,這就是歷來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琵琶亭。關于這座琵琶亭的來歷,至今在九江還留傳著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哩。
傳說在唐明皇年間,朝綱敗壞,奸臣弄權,忠臣受壓,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偏偏有一年江州城里又蔓延一種奇怪的眼病。得這種病的人,先是兩眼紅腫,繼而雙目失明,任何神醫妙藥都無法診治。弄得人心惶惶,苦不堪言。 當時,江州城里有一位歌女,名叫胡秋娘,也是窮苦出身,靠賣唱為生。
那天唱罷曲子回來,看見女牽娘,子牽父,一個個盲人沿街乞討,不覺頓生同情之心。她把幾個賣唱錢全分給了那些可憐的盲人,回到家里心里悶悶不樂。后來她靠在床榻上,昏昏睡去。朦朧中見一個鶴發童顏的老者飄然而至,對她說:"秋娘,你若要 救窮苦百姓,須在潯陽江頭建一水池,待到七七四十九日,池里盛滿甘霖,用甘霖給患者揩洗眼睛,即可復明。切記切記!"老者說罷,輕拂長袖,飄然離去。
胡秋娘醒來,感到奇怪,心想:這也許是神仙指點啊!于是,她把自己多年來賣唱得來的一些積蓄,在得陽江頭修建了一座水池。她在池邊守了七七四十九天,果然盛滿了一池明凈透亮的 甘泉神露。這些甘霖能不能治療眼疾呢?胡秋娘也沒有把握啊!她叫了一位盲人大媽來試一試。甘霖搽在大媽的眼里,大媽頓覺一股清涼直透心脾,慢慢兩眼微睜,繼而明亮如常。
胡秋娘心中大喜。消息一傳開,那些盲人紛紛趕來請求胡秋娘救治,胡秋娘用池中甘霖,給盲人一個個精心揩擦,果真全都重見光明。人們無不贊頌:"胡秋娘真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啊!" 這一來,到處都在傳頌胡秋娘的大恩大德,一直傳到京城另一名歌妓裴興奴的耳朵里。 裴興奴是長安(今陜西西安市)東南曲江人氏,曾從師學藝,彈得一手好琵琶,是長安城里第一個有名的歌女,不少富貴子弟都曾被她的美貌和歌技所傾倒。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姿色已不如從前了,不得已只好嫁給一個商人為婦。哪知這個商人卻是個只重金錢不重情義的人,竟拋下她外出做生意去了。
裴興奴只落得獨守空船,悲對明月,淚濕衣衫,四處漂零。她聽說胡秋娘用一顆慈善的心,拯救了江州窮苦百姓,心里十分感動,便決心去拜訪胡秋娘。
裴興奴從京城長安南下至金陵,乘船溯江而上,一路上彈著琵琶,唱著新編的歌詞,贊美胡秋娘的美德。一日,來到江州,把船停泊在潯陽江頭,裴興奴上得岸來,觀看了胡秋娘所建的甘露池,聽見了人們對胡秋娘的一片贊美之聲,心里越發對胡秋娘產生了敬意。正在這時,胡秋娘卻來到了她的身邊。
原來秋娘聽說裴興奴專程從京城來拜訪她,心里著實過意不去,特地前來迎接。 兩位歌女相逢,只恨相見之晚,好得就象親姐妹似的,她們手攜手進了船艙,促膝談心。裴興奴說:"秋妹這樣年輕美貌,又有一副菩薩心腸,街頭巷尾人人贊揚,實在可敬!" 秋娘說:"姐姐說哪里話來,我們賣唱之人,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低三下四地過生活,成天淚水往肚里吞,只要能為鄉親們做點好事,留得清白在人間,就死而無怨了啊!" 裴興奴嘆了口氣說:"唉!妹妹說得是啊!" 裴興奴和胡秋娘兩位歌女,越談越投機,她們從白日談到黃昏,從月出談到黎明,整整談了三天三夜。她們互吐衷腸,談到朝廷腐敗,生靈涂炭;談到自己的悲慘身世,不禁聲淚俱下,感傷不已。
裴興奴抱起琵琶,面對茫茫月色,撥動琴弦,伴著嗚咽低泣的江水聲,彈起了催人淚下的曲調。秋娘也情不自禁地和著音韻,歌喉宛囀,如清泉滴石,唱起了凄涼悲傷的歌詞,控訴著人間的不平。 裴興奴正彈到悲傷怨恨之處,只聽"砰"的一聲,琴弦斷了。裴興奴憤憤地說:"這苦日子實在難熬。秋妹呀,我再也不愿過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了。"
胡秋娘也淚眼凄凄,說:"姐姐呀,我也早有這個打算,只是我們到哪兒去安身呢?" 裴興奴說:"天下之大,難道就沒有你我姐妹立足之地嗎?天涯海角,我們姐妹二人遠走高飛吧!" 裴興奴說著,忽地站了起來,一步步走到船頭,把琵琶向岸上一拋,那琵琶"噗通"一聲,正巧落進胡秋娘修建的水池里……
待到金雞報曉,天色微亮時,裴興奴和胡秋娘的船只已經不見蹤影了。唯獨潯陽江頭的水池里卻升起了一座飛檐亭閣。因為是歌女的琵琶化成的,故而叫做"琵琶亭"。
據說那天夜里江州司馬白居易正好送客來到江邊,聽見了凄婉的琵琶聲。他有感于琵琶歌女的身世,寫出了著名的詩篇《琵琶行》 。
元稹簡介
生平
元稹8 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后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于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仆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于。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后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余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
風格
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并于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于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致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致,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后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
【元稹:《琵琶亭》】相關文章:
元稹與茶11-17
《春曉》元稹03-23
元稹與白居易01-14
茶元稹02-02
元稹的詩詞03-22
詩人元稹正名01-02
元稹與他的情債03-24
元稹《行宮》原文02-01
元稹的離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