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教學反思集合
導語:《游子吟》是一首唐代詩人孟郊作詞的歌曲,歌曲描寫孩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和無言的愛的抒情歌曲。
《游子吟》一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通俗易懂,歷來被人們所廣泛傳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豐富古詩積累。了解詩歌大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慈母的孝心,感受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的朗讀中都能有所進步,或有新的收獲,我很中肯的給每個人以不同的評價,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幫助,朗讀指導的效果立竿見影。隨著對詩句的感悟,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的體驗不僅使他們感悟了教材,促進了朗讀,而且豐富了教材的內涵,是對教材的提升和發展。
二.開發學生資源,培養學生想象練筆。
為了拓展學習,豐富古詩課堂內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安排了一個“小練筆”環節,讓學生寫一個表現游子即將遠行,母親在微弱的燈光下為兒子縫衣服的情景片段。在這個環節里,我也關注了不同層面上的學生寫作的差異,對三個個別學生降低了練筆要求,并給予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們的練筆落得更實。
但是由于教學中間“解讀詩句”的環節松散,使后邊的“練筆”時間略顯不足,部分學生沒能完成寫作,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練筆后的交流。另外,教學中板書不及時,自身的教學基本功亟待提高。
《游子吟》教學反思二
《游子吟》是唐朝詩人孟郊所寫的一首母愛的頌歌,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一直膾炙人口。為了讓這凝聚了人類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學中,始終圍繞千古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詠三嘆,詠嘆到底。在品讀全詩的過程中,通過感知詩意、想象詩畫、品讀詩情、寫出詩感,引導學生讀出詩的三種境界,即讀出“詩中之畫”、“詩中之情”、“詩外之意”。并適時鏈接閱讀〈游子詩〉,使〈游子吟〉的詩畫得到了延伸,詩意得到了拓展,詩情得到了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名句為情感主線,反復品讀、回環玩味,讓祖國的經典文化和人類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于學生的精神世界。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在教學《游子吟》一詩時,注重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慈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這首古詩的語境和意境都很美。根據這首古詩特點,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品情;力圖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去體驗、感受、升華、拓展;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品讀品情,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和所蘊含的情感時,我并沒有進行太多的講解,而是通過反復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熏陶,感受母愛的偉大,從而培養學生愛母、敬母的良好美德。
一直以來,古詩教學都側重于理解詩意。而在設計這課教案時,我把古詩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朗讀與創設情境之上,教學模式也與一貫的古詩教學模式有較大的區別。我的古詩教學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要在讀正確、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感悟詩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熟讀成誦。所以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是:引——讀——解——賞——唱。每個環節銜接自然流暢,過渡自然,且能做到層層深入,使學生與詩人感情產生共鳴。
以讀代講,層層推進
詩歌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情感。《游子吟》以樸實的語言,生動的形象,真摯的母愛,而被廣泛傳誦。這首詩洗盡雕飾、語言自然明朗,感情真摯、深厚。根據詩歌的特點,教學中,我采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引領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本,在品味中體驗情感。比如。在引導學生體會深夜為即將出遠門的兒子縫補新衣母親的情感時,通過課件仔細觀察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朗讀時。學生的情感一浪高于一浪,如此偉大深沉而無私的母愛,我們無以為報,但可以通過聲音去贊頌母親,把自己對母親的愛通過深情朗誦把感情抒發出來,一時間,情感噴涌而發,聽著學生或是情深款款,或是激動萬分的朗讀,我也不禁熱淚盈眶。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詩歌產生了獨特的感受、理解與體驗。延伸意境,升華情感,擴大課堂的容量。
《游子吟》一詩內容簡短,理解容易,而母愛是博大的,從古至今,流傳著許多歌頌母愛的詩歌,并適時鏈接閱讀〈游子詩〉,使〈游子吟〉的詩畫得到了延伸,詩意得到了拓展,詩情得到了升華。,讓學生在感悟母愛的同時,增加對其他作品的了解。
這一節課,我以教材為載體,層層深入地展示了人性美,展示了母親的偉大無私的形象。這節課中,學生既受到了我國古代的燦爛文化的熏陶,又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陶冶了學生的情趣。
《游子吟》教學反思三
《游子吟》一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通俗易懂,歷來被人們所廣泛傳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豐富古詩積累。了解詩歌大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慈母的孝心,感受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體驗。《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二、講完課文,我讓學生看插圖背誦課文,再回想自己的母親都為自己做了什么,帶著感激之情來背誦《游子吟》,學生迅速背誦熟練了課文。
三、背完課文,我讓學生把本文改編成一篇感人的故事,講給同學、爸爸媽媽聽。學生積極動腦、動手,迅速行動,一片篇篇滿含對母親深情的小短文悄然問世了,欣賞著學生的美文我也被感動了。
《游子吟》教學反思四
《游子吟》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的作品。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地愛和感激之情,立意深遠,通俗易懂。谷建芬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歌聲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蘊含其中的道理,用心用情編織了一曲依依不舍、飽含深情的“母子愛歌”。
在此課教學時,我先從唐詩開始,有唐詩引出歌曲《讀唐詩》,先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一方面更深刻地 了解唐詩,引出課題《游子吟》,另一方面,讓學生第一次接觸卡農式地讀歌詞,為后面學完歌曲更好地表現歌曲做準備。但是由于《讀唐詩》這首歌有點長,顯得這個環節時間有點長,如果對歌曲進行剪輯,去除反復部分,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學歌教學中,我始終把”情”放在首位,從模唱、到學譜,再到唱詞,處處都注重學生情感的投入。在教學中,我先從歌詞內容入手,讓學生模仿母親縫衣服的感人情境,讓學生在模仿的同時,感受歌曲的意境。接著又由縫的`動作引出旋律的線條,從模唱到唱譜,一切都很順利,學生能夠把歌曲中的情感哼唱出來。整個環節似乎比較順暢。在唱詞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跟琴輕唱,在唱的同時,發現難點和不足,等改正了節奏、音高等難點后,我又再三強調了歌曲中所蘊含的“感恩、感激、與感謝”,并引導學生如何唱好最后兩句。學生在我的不斷強調中能基本表達出歌曲的情感。但回想整個環節,似乎都只有我一個人在講,偶爾讓學生將幾個關鍵詞重復一遍,再無其他了,整個環節顯得有點枯燥,試想一下,如果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有感情的按節奏讀一讀歌詞,再用示范的方式讓學生聆聽,比較,或許,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課堂形式也會更為豐富。正是由于這個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以至于后面對歌曲的拓展環節,一半學生唱,一半學生卡農式地誦讀有點顯得有點急。學生能讀對,卻不能讀得很完美,最后的展現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點差距。
在本課的教學中,情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在哪門學科的教學中,情感的教學,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情感不僅是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的之一。而人的情感不僅是由遺傳和成熟決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人的情感發展植根于教學活動之中。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但更是情感的藝術。在本課中,我在教會歌曲的同時,更是著力于學生“游子”感情的體驗,將“情”融于音樂,在音樂中體驗“情”,這也是我本課的教學教學目標之一,在實現這個目標上,我對本節課還是比較滿意的。
以上是本人對此節課的點點思考,許多細節,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上中不斷完善、提高。
【《游子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游子吟》教學反思06-08
游子吟教學反思11-27
《游子吟》教學設計及反思06-13
《游子吟》優秀教學反思04-17
游子吟教學反思精選14篇12-05
游子吟教學反思(精選14篇)02-20
游子吟教學反思14篇11-28
游子吟教學反思(14篇)11-28
《游子吟》教學案例與反思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