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時間:2024-10-25 03:42:52 飲湖上初晴后雨 我要投稿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5篇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

  教材依據: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兩詩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1課,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課堂上充分利用這種對比:以兩詩文字的對比為主,輔之音樂、書法、繪畫等手段,利用通感將“美”體驗深刻。本教材分兩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二課時,以《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的感悟為主。

  設計思想: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設計著力于重疊,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文字和音樂的重疊,意境和書法的重疊。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這意象和意景的重疊為主要。蘇軾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其次著力點在對比,本詩在教學中力圖和《望天門山》形成對比,在對比中凸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美。風格上兩詩有著明顯的不同,《望》為唐詩,直抒胸臆,《飲》為宋詩,含蓄清麗。一直一含,讓學生在朗讀對比中感受,在山水畫面的對比中感受,在音樂節奏的對比中感受,在書法線條的對比中感受。匯聚所有的感受最終成了對詩文的感受,而這感受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感。

  教學重點:

  緊扣“總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妝濃抹”和西湖的“瀲滟”“空蒙”,通過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韻。

  教學難點:

  從文字中讀出畫面,實現詩情畫意的融合。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百遍,意自現。課堂上留足時間讓學生讀詩,使他們在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中理解詩歌意思。

  2、口誦心為。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詩詞中的畫面,在意境中浮想聯翩,獲得讀詩的愉悅。

  3、詩畫相融。能端正抄寫詩歌,并配上相應的插圖。

  課件說明:

  本課件著力于以樂抒情,以畫達意。《望天門山》輔以民樂合奏《奔騰》風格雄渾粗獷以引導高亢之聲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輔以柔婉清麗的古箏《平湖秋月》以浸潤柔美之音吟誦。“瀲滟”一詞比較生僻,若直接用課件傳遞實景,過實必有過死之弊端。課件只呈現波光粼粼,介乎虛實之間,引而不發,留給學生較大的想象空間。

  課前準備:

  將兩詩以墨跡形式呈現于課堂上。《望天門山》書以魏碑風格,線條遒勁剛硬;《飲湖上初晴后雨》則書以禇體,風格清麗,線條柔美。精裝裱,懸于黑板前。

  教學流程:

  一、承接中引發期待

  1、師:《望天門山》讓我們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險峻,水的湍急洶涌,更讓我們感受到25歲的李白那血氣方剛的滿腔豪情。誰愿意為大家再現一番。

  指名讀。

  全班讀。

  2、師引:我們姑且告別這雄壯的天門,隨著宋朝詩人蘇軾去領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讀中略有所感

  1、自由讀。特別注意“瀲滟”“空蒙”兩詞的發音。

  2、指名反饋讀。指導斷題。

  3、齊讀

  師:感覺這山、水和天門山一帶一樣嗎?

  【設計意圖】

  〔“怎樣的山,怎樣的水?”這一問題貫穿課堂始終。隨著學習的深入孩子們逐漸展開屬于自己的山水畫卷。此處一問不要求做具體回答。〕

  4、再讀

  這又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呢?我們繼續感受詩句。自個兒含在嘴里輕輕地多念幾次,想象著那山,那水。《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相關內容:《西門豹》教學設計《美麗的小興安嶺》說課稿(第二課時)《可貴的沉默》第一課時教案路旁的橡樹教學設計《翠鳥》片斷賞析矛和盾的結合《可貴的沉默》教學設計31、給予樹查看更多>>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設計意圖】

  〔“含在嘴里輕聲地念”,此舉旨在讓學生潛心會詩,潛心首先需要靜場。〕

  三、細品中清晰畫面

  1、看具象畫

  打開書,看著插圖,再將詩句讀幾次,讀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釋。你覺得這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設計意圖】

  〔詩句傳遞的畫面是萬千的,插圖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圖和注釋的輔助下讀詩,能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由具象畫面引領學生走近詩句意景,有助于打開學生的想象之窗。〕

  2、聽音樂(平湖秋月)

  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

  聽。

  這兒的山。

  這兒的水。

  感覺。

  生讀,師范讀,生讀。(音樂中的誦讀使朦朧的感覺清晰起來)

  【設計意圖】

  〔音樂是流動的畫,《平湖秋月》之優雅柔婉非常接近詩句意境。詩句在音樂中的再現,無疑引領學生感受到了帶著情感的畫面。〕

  四、重疊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樂繼續)(預設)

  師:音樂聲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們款款走來。了解西施嗎?

  生:注釋4告訴我們,西施是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

  生:我讀過東施效顰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時候都很美麗。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時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據說她在河邊洗紗時,小魚見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

  師:如果西施帶上心愛的首飾,穿上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著薄薄的粉黛,抹著淡淡的胭脂,穿著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妝。濃抹總相宜(生接)

  師引讀:看著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們情不自禁地說。

  生輕柔舒緩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設計意圖】

  〔“西施”是詩中的意象,蘇軾借西施以喻西湖。此處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環節借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感受西湖獨特的美麗,更感受文字之傳神。〕

  2、入詩細讀。

  帶著你自己的感覺再讀詩句,“濃抹”時的西湖展現出怎樣的風姿,“淡妝”時的西湖又呈現出怎樣的容顏呢?哪些詩句給你帶來這樣的想象呢?

  重疊一“瀲滟”和“濃抹”

  (1)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課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畫面。想象說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鏡,在艷陽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聯想到美女西施帶上了珠寶首飾,穿上了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艷麗得讓人炫目!)

  (2)你會怎樣抒發自己的贊嘆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重疊二“空蒙”和“淡妝”

  (1)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湖面上起霧了,一切顯得朦朦朧朧。遠山近水、亭臺小塮變得空蒙,恍然間,若西施蒙上了面紗,顯得神秘淡雅,。這何嘗不是一種動人心扉的美麗呢!

  (2)你又會怎樣贊嘆眼前的景色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設計意圖】

  〔此處也可做另一種重疊――將“瀲滟”與“淡妝”“空蒙”與“濃抹”,并不影響詩意解讀。重疊本身就是詩意的再現,不求結果人人同一,但求過程人人涉足。〕

  “總相宜”:

  (1) “晴雨相宜”重疊于“濃淡相宜”

  西湖晴時瀲滟,雨時空蒙,時而濃抹,忽而淡妝,真讓人分辨不出這是西湖還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癡如醉,欲把。

  情境中誦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 “晴雨相宜”繼而想象“總(時時處處)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四時不同,晨昏各異。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這句。(課件出示西湖十景)《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相關內容:《西門豹》教學設計《美麗的小興安嶺》說課稿(第二課時)《可貴的沉默》第一課時教案路旁的`橡樹教學設計《翠鳥》片斷賞析矛和盾的結合《可貴的沉默》教學設計31、給予樹查看更多>>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引生反復吟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設計意圖】

  〔強調重疊,借詩句中的比喻,鋪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僅僅是畫面,理解的不僅僅是文字。重疊中西湖獨有的艷麗淡雅,溫柔清麗猶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詩回味。

  關注題目中的“飲湖上”三字,聯想到。

  一條美麗的畫舫上,蘇軾與幾位好友閑聚。他們或小酌佳釀,或細品龍井。看著西湖晴時瀲滟,雨時空蒙,情不自禁地贊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在音樂中齊背全詩。

  五、對比中豐富深化

  1、現在你能說出對這山水的感覺了嗎? 板書“柔”

  如果說西湖如溫柔美麗的女子,那么天門山則是。剛強的將軍。 板書“剛”

  同是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學們是否留意了這兩幅書法。

  2、書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筆觸之剛柔

  引導學生感受《望天門山》的線條要硬一些,正如長江一帶的山水充滿了力量感。而《飲湖上初晴后雨》顯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書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們詮釋著剛柔之美。音樂更是如此。

  3、音樂中感受“剛”“柔”

  (音樂1:民樂合奏———奔騰)

  師引男生誦讀:你感覺到什么?(生:豪情 力量 陽剛)想到的是哪首詩。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門一般,我們一起讀!

  (音樂2:古箏曲—平湖秋月)

  師緩緩的:聽。我們的心也便柔軟了起來。一種柔情,在我們心中蕩漾。

  女孩子起立,輕輕地向大家訴說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結:詩書琴畫各種藝術之間都是相通的,多種形式來體驗美感,能讓我們獲得的更豐厚。

  【設計意圖】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氣神。從文字到音樂到書法線條,詩書琴畫傳統藝術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斷錘煉著孩子們的藝術通感,在無所不在的對比中強烈感受到詩的神韻。〕

  4、詩配畫: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首詩端正抄寫,并配上相應的插圖。

  【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講意思是很沒意思的。”如繞口令般的話語,是特級教師錢正權老師在全國第二屆經典詩文誦讀研討會上做的風趣而又精辟的論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錢老說:“詩歌教學應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進的一次審美旅行。”詩歌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邃悠遠的意境美決定了它較其他閱讀課而言更具藝術性,承載著更多的美學因素。《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兩詩分別寫了天門山和西湖兩處山水,一陽剛一陰柔,極具美學特質。引領孩子們讀這兩首詩,如何強化這種特質呢?如果用“知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路子來套的話,似乎要經歷一個得景悟情的過程。但詩人之“情”又如何能簡而悟之,其背后種種又豈是9歲小孩兒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趕著他們去悟!“情”之美暫不論,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氣神。教學時,緊扣“淡妝濃抹”鋪呈畫卷,讓西湖美景始終帶著恍惚的西施影像,畫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讀詩時恍若隨同蘇軾蕩舟碧波輕嘆瀲滟空蒙,迷茫淡妝濃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課堂上,從文字到音樂到書法線條到繪畫技巧,詩書琴畫傳統藝術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斷錘煉著孩子們的藝術通感,在無所不在的對比中強烈感受到兩詩的神韻。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認識“亦、妝”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瀲滟、空蒙”等詞的意思,了解詩句的意思,培養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背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2、導入《飲湖上初晴后雨》。

  3、板書課題。

  二、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你們了解蘇軾嗎?

  2、介紹蘇軾。蘇軾多才多藝,他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號東坡居士,他的詩善于運用夸張比喻,在藝術上別具一格。

  3、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學生說題目意思。

  三、讀古詩

  1、聽錄音。

  2、學生自由讀古詩。

  3、詩中哪些字你覺得比較難。

  4、結合學生的匯報,出示卡片,指導學生讀好“瀲滟、空蒙、淡妝濃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這些詞語放進詩中,讀好它,你會發現你能讀出另一種味道。

  6、學生自由讀。

  7、指名讀。

  8、齊讀。

  四、明詩意

  1、學習第一句

  ①讀第一句詩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瀲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學生說。

  ③指名讀再齊讀。

  2、學習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樂。

  ②、你剛才聽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畫面?

  ③、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詩句意思。

  ⑤、指導朗讀。

  3、學習后兩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詩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讀后兩句。

  ②、了解西子。

  ③、詩人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們之間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學生匯報。

  五、熟誦讀,厚積累

  1、聽錄音朗讀。

  2、學生讀。

  3、背誦。

  4、拓展: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宋代)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5、小結。

  教后反思:

  語文教學的字詞不僅僅是低年級的任務,本課中,生字的教學不局限于課本要求的“亦、妝”兩字,而是根據了學生的需要,對“瀲滟、淡妝濃抹”等的字詞也讓學生反復讀,這讓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對于整首詩的朗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詩句必須反復誦讀。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古詩的音韻美、節奏美、語言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流傳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詩教學方法。通過讀,從讀通到讀懂,再到讀出情,每句詩連聽帶讀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來的背誦有不少學生就能脫口而出了。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較困惑的地方。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大體理解詩意;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

  3、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體會作者對雄偉自然的贊美之情。。

  4、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直接揭題:浪淘沙

  2、理解詩題,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自由說說。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詩人。

  學生交流有關劉禹錫的資料,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背背積累的劉禹錫的詩,并適時提示學生注意作者與當地的關系,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而用民歌體裁來寫七絕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點,為唐詩中別具一格之作。

  二、讀通讀順。

  浪淘沙 劉禹錫

  三、抓字眼,明詩意。

  1、初讀,理解詞義。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2、再讀,理解詩意。

  想一想,為什么這么讀?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解決。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狀、狀態。)借助簡筆畫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偉壯觀,作者的夸張方法。)引導學生聯想進行理解。

  (3)——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現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借用圖片理解。

  3、品讀,深化理解。

  名句賞析——“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標明他們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走。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家,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神往。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是一種樸實無華直白的美

  (1)讀讀詩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問發生?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2)引導學生釋疑,在此過程中體會詩人內心的豁達與豪邁。。

  三、想意境,熟讀成誦。

  四、品用詞,練語感。

  (一)品評“上”字

  1、詩的每個字都要經過仔細推敲,你知道詩中哪個字作者反復推敲才決定用它的嗎?

  2、猜猜他曾用過哪些字?(到、過、去、……)

  把這些字填進去讀讀,與“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結:是啊!一個“上”字,引發了我們學生多少聯想

  (二)嘗試推敲。

  現在,老師讓你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該用哪個字合適?并說說為什么。

  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客船。(來、去、到、見、……)

  2、風乍起,吹一池春水。(動、皺、翻、起)

  五、自主小結,自主作業。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2、你認為這堂課應做什么作業。(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特出息行鞏固或延伸,如配樂詩朗誦,畫畫情境圖,改寫散文或現代小詩等等)

  3、在下面這幅畫上,謄寫古詩。看看誰的“古詩配畫”最美。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①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①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②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學習《望天門山》

  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①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

  ②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學生齊讀課題)

  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①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②檢查交流。

  a.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生字:斷

  楚

  孤

  帆

  亦

  妝

  讓學生讀生字,并幫助正音。

  b.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③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學聯系課文中注釋,并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a.學生個人讀悟。

  b.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d.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①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②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③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④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自由練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體配樂有感情的背。

  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默寫《望天門山》。

  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第二課時

  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教師重點指導:瀲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妝濃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④同座互讀全詩,并相互正音。

  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①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②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④學生自由背誦。

  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②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學習過程】

  一、導入

  學生背誦《游園不值》

  師:我們上節課學了《游園不值》,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里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學習新課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4、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5、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

  師:有些同學知道了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現在小組交流,每句詩各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呢?

  (后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師:作者每見過西施,西施當時也沒有站在湖邊給作者作比較,那作者怎么對他們進行比較呢?

  (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么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想象的“美”來讀詩句,體驗美。老師指導和范讀。)

  三、背誦全詩

  自由背誦然后檢查

  〖課后反思〗

  《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是寫西湖的景色,作者通過大膽的想象,用西施來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麗和奇妙。學習這首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來體驗作者的`感情,通過對詩中“美”的理解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美”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理解古詩的字、詞時,我幾乎把詩中所有的字、詞都拿來和學生分析了,在學生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很快就領會詩句的意思了。學生懂得詩句的意思后,就讓他們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這首詩,體驗這首詩中的“美”。在理解題目時,我用提出質疑的辦法,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我覺得我再讓學生體會作者感情和體驗詩中的“美”之一環節做得不好,我只是通過讓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方式]還解決這一問題;而學生體驗的機會就少,主要是聽我講和聽其他學生講,很多同學都沒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這么一回事。所以他們讀詩句時,沒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讓學生多讀幾遍寫景物的詩句,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驗詩句的“美”和領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讀全詩,效果會更好。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6

  一、引入:

  過渡語:上節課,我們從李白的詩句中領略了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景色。這節課讓我們在蘇軾的妙筆下欣賞風景如畫的西湖。

  師:大家知道西湖嗎?(學生回答)

  (出示課件:西湖風光)

  教師配音: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 “斷橋殘雪”、“平湖秋月”、 “南屏晚鐘”、“雷峰夕照”等“西湖十景”著稱于世。是我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過渡語:從古至盡,許多名人志士都曾用最美好的語言贊美過它。北宋蘇軾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七言佳句“飲湖上初晴后魚”。(師范讀詩句)

  二、讀詩:

  過渡語:請同學們自瀆古詩,讀準字音。

  1、檢查學生自瀆。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

  生:讀詩。(2人)

  師:誰來說說讀的怎么樣?

  生:評價。(1~2人)

  師:評價。

  2、糾正字音。

  過渡語:你們讀的很正確,詩中有幾個生字,去掉拼音你還認識嗎?

  師:出示課件(課件出示:瀲滟、空蒙、亦、妝),指名讀、齊讀。注:“妝”讀并組詞

  生:讀。

  師:我們再來讀一下古詩。

  生:齊讀古詩。

  三、學古詩。

  1、小組學習。

  過渡語:

  師:讀了這首詩,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想知道……

  師:我把大家的想法歸納了以下幾點:(出示課件)

  (1)、解詩題;

  (2)、知詩人;

  (3)、明詩意;

  (4)、悟詩情;

  (5)、感情讀;

  師:下面同學們就按照以上步驟分小組學習古詩。

  生:小組學習古詩。

  2、小組匯報。

  (1)、解詩題;

  師:哪個小組匯報解詩題;

  生:匯報(在西湖飲酒,起初天氣晴朗,后來下起了雨所看到的景色。)

  師:指導讀詩題。

  (2)、知詩人。

  師: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詩人蘇軾?

  生:介紹。(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3)、明詩意,(4)、悟詩情,(5)、感情讀。

  師:結合書下注釋說一說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生:匯報前兩句詩意。(小組成員及其它小組成員補充2~3人)

  詩意:在燦爛陽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在雨霧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云霧迷茫,若有若無,十分奇妙。

  師:這兩句分別寫了西湖什么時候的景色。

  生:晴天、雨天。

  師:這兩句詩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

  A、 出示晴天組圖。

  師:看了西湖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很美)

  師:那詩人是怎樣描繪這幅美景的呢?(出示“湖光瀲滟晴方好”詩句)

  指名讀:2~3人。師指導讀:語速慢,輕柔舒緩。

  B、 大家讀的真好。那西湖雨天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出示雨天組圖)。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詩句)

  指名讀:2~3人;小組讀;齊讀。

  過渡語:是呀!晴天的西湖,水上微波蕩漾、風光旖旎;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面對如此美景詩人想到了什么呢?

  師:誰來說一說后兩句詩的意思?

  生:回答詩意:我想把西湖比做西施,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適合。

  師:為什么要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生:……

  師:西施是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西湖和西施同在越國,同有一個“西”字,他們都具有天然美色,西施無論淡妝,還是濃妝,總能展現美的風姿。西湖無論晴姿雨態,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所以詩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從此人們又把西湖稱作“西子湖”。

  師:表達了詩人對西湖怎樣的感情呢?

  生: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

  師:(指名、小組、齊讀)讀后兩句。

  3、配樂讀詩,整體感悟。

  過渡語:詩人用手中的妙筆把西湖的晴姿雨態,描繪的淋漓盡致,我們仿佛身臨其境,讓我們帶著對西湖美景的無限向往,有感情地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1)、指名讀詩(配樂);

  (2)、男、女生分別讀(配樂);

  (3)、誰想讀就站起來讀;(配樂)

  (4)、全班齊讀;(配樂)

  4、背誦古詩。

  師:我們能不能試著背誦這首古詩呢?

  生:試背

  學生匯報。(能背下來的就站起來背一下)

  5、拓展。

  拓展1: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詩句中想象西湖的美景。

  (音樂響起)

  師:睜開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師:課后,請你把你想象到的畫面畫下來,準備參加班級的詩文配畫展。

  (課件出示)

  拓展2:詩人蘇軾當日在西湖共寫了兩首詩,這是其中的第二首。讓我們來讀一讀另一首。

  四、詩小結。

  晴天的西湖明艷嫵媚,雨中的西湖清秀淡雅。它就象一位美麗的女子,時時展示美的風姿,讓人產生喜愛之情。請大家齊頌古詩。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7

  教學理念:

  以重點詞句“總相宜”為突破口,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展開教學。引導質疑,先引出對“總相宜”的理解,再圍繞作者為什么會發出“總相宜”的贊嘆為基點展開討論學習,最后回歸提升對“總相宜”的感悟,進而理解全詩。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反復品讀,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五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詩篇。短短四句詩,包含了西湖的種種美景。在詩人筆下,西湖勝景千姿百態,任何情況下都是那么可愛,具有永久的魅力。

  學生分析:

  打從一年級開始,班里的學生就很喜歡朗讀背誦簡短的古詩文,在朗讀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詩描繪的畫面。可是在吟讀上,學生很難進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較膚淺,所謂的感情朗讀只是浮于表面。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會寫“亦、妝”兩字。

  2、理解古詩,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進入意境朗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體會作者的心情。

  教學準備:

  西湖景色的課件圖、寫有句式小掛板、音樂磁帶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聯系生活引入

  師:我們壺鎮區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周邊的大水庫起了很大的作用,誰來說說你看到的.水庫是什么樣子?

  生:大、美

  2、談話揭示課題

  師:今天老師就帶領你們去游覽另一個水的世界

  (出示掛圖介紹:這是我們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師:西湖美嗎?面對西湖的美麗景色,我們的小朋友往往無法用語言拿來表達,可古代有一位詩人卻只用了寥寥數語就把西湖的美麗表達得淋漓盡致,今天我們來學習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大作(出示課題)

  3、組織讀課題(個別讀、集體讀)

  二、讀通古詩,理解詩句

  1、組織讀古詩

  自由讀——個別讀(隨機糾正)

  讀詩中指導書寫“亦、妝”。(亦:師示范寫,組織書空寫,再再在田字格邊寫一個。妝:組詞,說說后半個為什么是個“女”字并指導書寫)

  個別評價語:

  吐字清晰,發音正確。有誰還愿意讀讀。

  讀得很流利!

  讀得很有節奏!誰再來讀讀!

  2、引導朗讀感悟

  聽得出,大家剛才都在讀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對于詩中,你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對“總相宜”的理解)

  預設內容:

  生:“總相宜”是什么意思?

  師:哪位小朋友愿意幫助她理解?

  生:總是那么美好,恰到好處。

  師:詩人看見了什么美景,發出了這樣的贊嘆,讓我們一起來再讀讀他的詩吧!

  生:詩人看見了晴天的美麗景色。

  師:還看見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師:什么天氣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師: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麗的?請讀出來給大家聽聽好嗎?

  評議:很美 我還想聽,請你再來一次

  還感覺不到美 再來一次

  師:再讀讀這個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閃動)水波怎么會閃動?(由于陽光的照耀)從哪個詞看出來?(水光瀲滟)請你來讀讀這個詞

  誰來說說平時在哪里看到過“水光瀲滟”的樣子?請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讀出來。(請幾名學生個別讀)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8

  課前準備:1、西湖風景圖片。2、古詩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引入

  1、師俗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號稱"人間感覺"的杭州有一處著名的景點"杭州西湖",那里風光迷人,景色神奇。古來人們一直有最美好的語言贊頌西湖,又用最凝煉的語言對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說法首推西湖十景,大家想觀賞一下嗎?

  播放投影片

  2、宋代著名詩人蘇軾在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寫了大量的江南山水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其中的一首,被認為是描寫西湖的.絕唱《飲湖上初晴后雨》詩中贊美了西湖的美麗景色。

  (用直觀的圖片展示西湖的迷人風光,創設情境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初讀古詩 質疑問難

  1、看多媒體演示,聽范讀。

  2、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3、指名試讀。

  4、讀了古詩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還想了解什么?

  (自讀古詩,初步感知,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問題意識)

  三、自主探究 匯報交流

  1、借助多媒體課件,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利用多媒體課件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集體交流。

  (1)通過自學,你弄懂了什么?

  (2)討論交流:你喜歡哪句詩的描寫?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麗多變的景象,以及體會把西湖比作佳人的貼切生動)

  四、再讀感悟 情感升華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

  2、聽范讀,欣賞演示的景色。

  3、邊讀邊想象,體驗詩人的感情。

  4、試著背誦古詩。

  (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使情感得到升華)

  五、拓展練習

  1、如果讓你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贊美西湖,你想怎樣做?

  2、出示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學生自讀。

  (多種方式贊美西湖,體現學科整合)

  六、教師總結

  蘇軾在這首中把西湖在不同天氣里所呈現出來的美麗景色,與西施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神韻相提并論,出人意外又貼切生動,天生麗質是她們共同的特點,比喻巧妙自然,西湖也由此而得到了"西子湖"的美稱。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9

  課文內容分析:

  《古詩三首》一課由《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詩組成,都是描繪祖國山河美好,贊美大自然美麗風光的古詩。《望天門山》寫的是天門山與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飲湖上初晴后雨》通過描寫西湖在不同氣候下顯現的不同風姿,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的喜愛之情。《望洞庭》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三首詩都是寫景的,有共同之處,可以重點教學第一首古詩,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學另外兩首。

  學情分析:

  第二學段的孩子對古詩的學習有興趣,也有初步的方法積累。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古詩學習時提出的要求是不做過多的解釋,了解詩意為主。所以,指導他們在朗讀中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味,在想象與聯系生活場景中理解詩的內涵、感受語言文字背后優美的畫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讀是古詩教學的重點。本單元提出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查字典,圖文對照等多種方式理解詩句中關鍵詞的意思,從而達到理解詩意,體會詩境。

  教學目標:

  1.認識“亦、宜”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抹、磨”,會寫“楚、斷”等1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望天門山》。

  3.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教學重點:

  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感悟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如何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孩子抓住關鍵字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感受詩歌的意境。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第1首古詩《望天門山》,借助抓關鍵字理解詩意,想象畫面。

  2.積累古詩學習的方法,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讀、背誦、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流程:

  一、回憶舊知,導入詩文。

  (一)出示詩題《望廬山瀑布》,齊背。

  (二)唐玄宗開元十三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鄉四川,他乘船順著長江東下,被波瀾壯闊的長江從天門山中間奔流東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望天門山》。

  (三)齊讀課題,讀準字音,讀出韻味。

  二、抓關鍵字,了解詩題。

  (一)從題目中,你讀懂了什么?

  方法引導:抓住關鍵字,理解題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

  2.地點——天門山:長江上;

  3.誰——誰乘船順著長江東下:李白。

  (二)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三)李白常常在寫詩題的時候會告訴我們一些寫詩時的背景,帶著理解再讀詩題。

  (四)小結:了解詩題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就讓我們——熟讀古詩。

  三、讀熟詩文,想象畫面。

  (一)學習第一句詩——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讀第一句,這句詩里,寫到了兩個景,分別是什么?

  (板書:天門楚江)

  2.結合插圖、字理理解“斷”“開”

  (1)出示“斷”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講解斷的意思。指導書寫“斷”

  (2)結合詩句,插圖,“斷”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話說說句意,想象: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洶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門山阻擋,現在天門一開,就像萬馬奔騰一樣,一起噴涌而出。

  4.小結:這一句看是寫山,實際上是借山勢寫出了浩蕩東流的楚江勇往直前,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指名讀,齊讀第一句。)

  (二)學習第二句詩——感受水的壯闊。

  1.繼續讀詩,指名讀第二句。

  2.想象畫面:第一句中的“斷”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斷的壯麗畫面,那么,這一句中的哪一個字也向我們展示了獨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聯想:讀到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3.交流畫面,讀悟結合。

  這一句主要寫什么?(長江水)什么樣的水?借水又襯托什么?(天門山)什么樣的山?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來,盡管能夠將大山沖開,但是它卻不得不在天門山腳下放慢了腳步,被迫回旋,在山腳下發出了震天的響聲,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這一句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

  4.小結:古詩中的每一詞,每一句都是一副優美的畫面,我們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你就能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再現詩的意境。現在讓我們走入詩的境界,通過誦讀再現這“山阻水回”的畫面吧。

  5.齊讀一、二兩句。

  (三)學習三、四兩句——品味“出”的靈巧。

  1.出示三、四兩句,自由誦讀。

  2.圈畫景物,交流并板書:青山孤帆紅日

  3.理解詩意,想象畫面。

  4.辯一辯:“出”字用得對嗎?

  (1)小組討論:天門山會動嗎?不動的話應該是“立”的,應該是“兩岸青山相對立,孤帆一片日邊來。”作者卻用“出”對嗎?

  (2)交流,聯系生活經驗,你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看到原本靜立的事物會“出”?

  (3)想象“日邊來”:詩人感覺自己不是乘著帆船而來,而是駕著云朵從天邊而來,在這無比壯觀的自然景象面前,詩人全然不覺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們相提并論了,這就是才華橫溢、氣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資料,你感受到什么?讀出把李白內心的激動讀出來,聲音高昂一些。

  四、小結寫法,誦讀積累

  1.回顧全詩,小結學法:

  讀——讀準,讀通;看——插圖,注釋;想——詞意,句意;說——詩意,作者情感。

  2.創設情境,誦讀古詩。

  3.總結:剛才我們細細品味,大膽想象就欣賞到了李白的作品,我們古代還有許多詩人對祖國山水也情有獨鐘,本課的第2、3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就是另一番別樣的美景。請大家用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習,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去感受吧。

  五、書寫生字,默寫古詩。

  “斷、楚、至、孤、帆”。

  板書設計

  (略)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用上節課學的古詩學習方法繼續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兩首古詩。

  2.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詩句中重點字詞意思,理解詩句,想象畫面。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1.背誦《望天門山》

  2.回憶學法

  3.揭示課題,正確朗讀詩題。

  4.抓關鍵字,解詩題。

  (1)題目告訴我們詩寫了祖國哪里的河山?(西湖和洞庭湖)

  (2)題目還告訴我們什么?(飲:喝酒,初晴后雨:天氣變化)

  5.出示背景資料

  二、運用學法,自主學習

  (一)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詩句,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準節奏;

  2.作者在西湖和洞庭湖看到哪些景物呢?用“ ”劃出,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用圈圈出;

  3.運用結合注釋、聯系生活、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體會詩中美景,描述詩中描寫的畫面。

  (二)檢查自學情況

  1.多音字:淡妝濃抹鏡未磨

  2.認讀:瀲滟亦洞庭白銀盤

  3.分小組匯報交流兩首詩意。

  三、抓重點字詞,品味美景

  (一)《飲湖上初晴后雨》

  過渡:如果想把古詩讀得更有韻味,我們還需好好地品讀詩句的意思。

  1.感受晴雨,想象西湖風景之美

  找一找:哪一句寫的是“初晴”,哪一句寫的是“后雨”。(板書:晴、雨)

  (1)走進晴日西湖。晴日的西湖是怎樣的?你是通過哪個詞讀懂的?

  ①出示詞語“瀲滟”,根據注釋理解: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②圖片欣賞(出示西湖晴日美景圖片)。說話練習:

  中午,在陽光的照耀下,西湖就像_____________。

  傍晚,夕陽西下,西湖睡眠金光閃閃,又像________________。

  ③揣摩詩人心境。猜猜,詩人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會說些什么呢?

  詩中蘇軾只用了3個字就道出了這層意思——晴方好。(換詞理解“方”:正)

  (2)走進雨日西湖。雨天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①賞圖讀詞。圖文一起出示:朦朦朧朧、山色蒙蒙、云霧彌漫、煙雨蒙蒙

  ②看著這些景,讀著這些詞,雨中的西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不能用一個詞來說說?

  理解“空蒙”——云霧迷茫的樣子(出示注釋)

  ③提問:置身在這樣煙雨朦朧的西湖之上,你會有怎樣奇妙的感覺?帶著這感覺再讀。

  ④理解“亦”:你知道詩句中“亦”的'意思嗎?(也)結合《三字經》“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孔子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詞語“人云亦云”加深理解。

  ⑤指導對比朗讀:下面,我們也來一次人云亦云,讓我們用上這個“亦”字一起來夸夸晴雨西湖。(師:水光美!生:山色亦美!師:水光瀲滟妙!生:山色空蒙亦妙!師:我看,晴是景。生:我看,雨亦是景。師:我看,水光瀲滟晴方好。生: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

  2.探究比喻之巧,感受西湖風韻之妙

  ①過渡質疑:在艾青眼里西湖像一面鏡子,而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則像一幅圖畫。為什么在蘇軾的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了呢?讓我們來猜一猜,但猜要猜得有理有據。

  理由一:西湖和西子都美。(是的,請你美美地讀一讀。)

  理由二:它們的名字里都有一個“西”。(我想也是的,西子,西施,西湖,好巧啊,被蘇軾這么一比喻,西湖從此就多了一個更秀美的名字——西子湖。板書:西子湖。)

  理由三:西子不管淡妝濃抹都相宜,西湖不管晴天和雨天都很美。

  ②引導對話,感受西子比西湖的巧。(師:如果說,晴天的西湖是濃妝;那么——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妝。師:如果說,冬天的西湖是淡妝;那么——生:夏天的西湖是濃抹……)

  ③小結:西湖無論何時,都是好的、奇的、美的、妙的,神的,就像怎么打扮都漂亮的西子。引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④出示后人評價語,感悟蘇軾比喻之妙。(“道盡西湖好處。”“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二)《望洞庭》。

  1.學習第一、二句——欣賞風景的美

  ①出示詩句,朗讀,交流:寫到的兩樣好景致(板書:湖光秋月)

  ②閉上眼,聽音樂,想象畫面。(師描述:夜幕剛剛降臨,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沒有一絲風,顯得那么平靜,那么悠閑。抬頭,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把它皎潔的光輕輕柔柔地灑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

  睜開眼,想說點什么嗎?

  ③眼前的湖光秋月圖,讓人感受到美好、舒暢,詩人劉禹錫用一個字把種感覺寫了出來。(和)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和”:

  出示字典中“和”的7種解釋,理解此處“和”的意思;

  齊讀“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的美妙;

  ④觀微課知“鏡未磨”(播放微課視頻)

  原來是像一面銅鏡,而且是還沒有磨亮的銅鏡。 (板書:銅鏡)

  ⑤讀好兩行詩。

  2.學習第三、四句——感受想象的妙

  過渡:好一個湖光秋月,好一個鏡未磨。詩人一邊看,一邊想像,看得美,想得奇,難怪這首詩能流傳千年。接下去,詩人接著看,恐怕,會看到更美的景,帶來更神奇的想像了吧。

  ①讀讀后兩句,想想詩人看著洞庭的山水,又想到了什么?(板書:像銀盤)

  ②引導看四幅圖,畫的都是洞庭美景,哪一幅是根據劉禹錫的詩句畫下來的。(全班選擇并說說自己的想法)相機補充君山資料

  ③欣賞如此美麗秀氣的山水,你一定想到一些形容這山水的詞了。(青山綠水山清水秀等)

  四、誦讀積累,拓展延伸

  1.引讀全詩:喜歡洞庭湖嗎?喜歡這像銅鏡一般的洞庭湖嗎?(個別讀)喜歡這像白銀盤一樣的洞庭湖嗎?(個別讀)

  2.引導背誦:喜歡洞庭的人,肯定喜歡這首詩(課件:填空式____女生讀)喜愛這首詩的人也肯定會愛上洞庭湖(課件:填空式___男生讀)

  3.全班背誦:喜歡到了極點,就是詩已經不見,但是只要一看到湖詩句就冒出來了(看畫面全班背誦)

  4.拓展:

  《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另4首

  李白《游洞庭》

  板書設計:

  (略)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欲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于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從與學生初次見面實際出發,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為新課學習作好鋪墊。根據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征,創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學生學詩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科學組織劃分小組角色,營造組際競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組自己組,任務自己分,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實現了方法的鞏固,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進程或走向。

  三、小組匯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匯報,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表達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合作能力的提高。通過匯報、補充、評價、點撥等活動,達成教學目標。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通過多形式的讀書實踐,激發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容的感悟,以讀促思,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通過背誦其它描寫風景的詩句,喚起學生的認知,激勵學生閱讀背誦更多的詩歌作品,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祖國傳統文化,促進認識積累,提高語文素養。同時引導學生把對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結合自己搜集的風光圖片或文字資料等匯編成冊──《我來帶你游西湖》,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業,指向課外,促進學生發展。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欲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于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從與學生初次見面實際出發,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為新課學習作好鋪墊。根據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征,創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學生學詩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科學組織劃分小組角色,營造組際競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組自己組,任務自己分,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實現了方法的鞏固,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進程或走向。]

  三、小組匯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匯報,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表達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合作能力的提高。通過匯報、補充、評價、點撥等活動,達成教學目標。]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通過多形式的讀書實踐,激發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容的感悟,以讀促思,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通過背誦其它描寫風景的詩句,喚起學生的認知,激勵學生閱讀背誦更多的詩歌作品,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祖國傳統文化,促進認識積累,提高語文素養。同時引導學生把對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結合自己搜集的風光圖片或文字資料等匯編成冊---《我來帶你游西湖》,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業,指向課外,促進學生發展。]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2

  教學流程

  一、揭題,解題。

  1、師: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說到杭州,人們自然就想到——西湖。你們去過西湖嗎?在你的印象中西湖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來說嗎?(或看完課件回答)

  2、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西湖的詩——板:飲湖上初晴后雨

  3、師:誰寫的?板:蘇軾

  師:課前同學們特意去搜集過資料,你都知道些什么?(生交流)

  師小結: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畫家,與父親蘇荀,弟弟蘇轍合稱“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杭州當過官。這首詩就是他在杭州當官時寫的。

  4、師:(齊讀詩題)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知道的?生自由說

  師點撥:起初晴天,后來下雨了。……讀題

  講蘇軾在湖上飲酒…………讀題

  5、師這首詩的 題眼該是哪個字(晴 雨)

  二、讀詩句,讀正確。

  1、師: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是怎樣的?請同學們趕緊打開書讀一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生自由讀

  2、師:反饋:在朗讀時,哪個詞特別難讀……指名讀

  指名讀詩句

  三、曉詩意,悟詩情。

  1、師:哪句是寫晴天的西湖,哪句寫雨天的西湖?你是怎樣知道的?

  2、學習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師:誰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指名說,師引導:

  (1)“瀲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釋)板:釋

  (2)解釋這句詩,哪個字應該調換一下順序?(晴)生重新解釋詩句板:調

  (3)還可以加上自己的'語言板:補……生解釋詩意

  (4)解釋時還要板:猜 換

  師:你能用這種方法來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嗎?生說師引導

  師:(1)詩人喜歡晴天的西湖嗎?你從哪個字看出?(好)

  (2)引讀 師:晴天的西湖好在美在哪?……生“水光瀲滟”

  (3)師(指著圖):這就是水光瀲滟的 湖面,你能用別的詞來描述嗎?(生自由說)

  (4)師是啊,晴天的陽光照到湖面上,銀光閃閃,是那么美麗,其實晴天的西湖還有許多美景呢!……生閉眼師描述一段優美的文字……(聽完后)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師:是啊,這就是晴天的西湖,所以詩人說……引讀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

  (6)師:一個“好”字寫出了西湖晴天的美,表達了詩人的喜愛之情,真是一字千金啊!

  師:雨天的西湖,詩人喜歡嗎?從哪兒看出?(奇)

  這雨只讓西湖的山云霧迷濛嗎?請想像一下這雨還讓哪些景物更加生動了?

  (生想像說話:因為有雨,西湖的()更加( )。

  師:難怪詩人說……引讀“山色空蒙雨亦奇”

  3、學習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在目睹了西湖的晴雨之后,詩人認為一個“好、奇”,遠遠不能寫出西湖美,不能表達詩人對西湖的喜愛之情。此時,詩人想到了什么……引讀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這兩句詩是至今為止贊美西湖中最妙的兩句。誰來說說它的意思(生解釋)

  師:你覺得這兩句妙在哪里?……讀

  四、配樂誦讀

  1、師:學到這,你們是否為西湖的美景所打動,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帶著詩人的這種喜愛之情讀讀這首詩嗎?配樂朗讀。

  2、師:同學們,我覺得美的詩,光讀還不夠。我們應該把它背下來。生試背……指名背

  五課外拓展

  師:西湖的美,美在它的淡妝濃抹,美在它的千姿百態,這不還有兩首寫西湖的詩。生自讀、反饋。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3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1.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比較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詩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寫。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背誦描寫春天的詩《游園不值》,今天我們學習描寫夏天景色的詩。板書課題: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憶學法

  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首詩的?

  小結板書:

  1.結合注釋自讀自悟(什么景象?)

  2.質疑、討論和交流

  3.反復吟誦,

  4.看圖想象,繪畫創作。

  (三)學習新課

  1.我們已有了學詩的經驗,下面請同學們自學后兩首詩。

  出示自學提示:

  (1)同是描寫夏天的景色,蘇軾筆下的夏天和楊萬里筆下的夏天一樣嗎?請你從內容和寫法上比較著來閱讀。(在詩中畫批)

  (2)觀察圖畫(或播放課件)想一想詩人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3.在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敘后議,寫西湖晴雨天氣;《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議后敘,寫了滿湖荷花荷葉;但都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熱愛之情。

  4.朗讀詩句,展開想象。(教師可播放課件,學生吟誦)

  5.指名吟誦,背誦。

  (四)激情創作

  請同學們任選一首你喜歡的描寫夏天的詩,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

  (五)作業

  1.默寫三首古詩。

  2.完成自己創作的畫。

  附:板書

  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蘇軾)

  (楊萬里)

  西湖晴雨天氣

  滿湖荷花荷葉

  學法:

  自讀自悟,質疑,討論交流,

  反復吟誦,想象,繪畫創作。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的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搜集相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點要數西湖了。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去過西湖嗎?今天,老師把西湖請進了咱們的教室,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播放課件:《動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異,四時不同。這兒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別有一番風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幾分詩意!

  西湖美嗎?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無數游客。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們的筆墨。宋代大詩人蘇軾就在這兒留下了他的傳世佳作——《飲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從詩題中你讀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飲酒,開始是天晴,后來下雨了。)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蘇軾)你了解蘇軾嗎?(生答。師補充:蘇軾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當通判,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當杭州市的市長。他在此為官期間,關心人民的生活,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蘇軾曾無數次在西湖漫步,他對西湖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一同去領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讀感知:

  1 、自讀課文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檢查讀書效果。

  3 、師范讀古詩。

  4 、根據出示的詩歌朗讀節奏提示,生齊讀詩歌。

  5、針對詩歌,學生質疑,師相機板書。

  三、精讀詩歌:

  1、學習詩歌的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

  (1)詩句中哪個字提示了我們天氣?

  (“晴”)

  (2)詩人告訴我們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樣的?

  (“水光瀲滟”)(板書:水光瀲滟)

  (3)課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圖片。

  創設情境:瞧!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萬里晴空下,寶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風徐徐吹來,親切地撫摸著游人的臉龐,燦爛的陽光灑在寬闊的湖面上,湖面“水光瀲滟”。

  (4)你讀懂“瀲滟”了嗎?

  (波光閃動的樣子。)(課件出示)

  (5)你還能用其它的詞來形容水光瀲滟的湖面嗎?

  (波光閃閃、波光粼粼、銀光閃閃)

  (6)詩句導讀。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滿是金子,刺得人連眼睛都睜不開了。(帶著理解讀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設你就是蘇軾,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涼亭中,迎著徐徐的微風,你愜意地舉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你還會看到哪些美景呢?

  (隨風飄動的柳條、開得正艷的桃花、歡唱的鳥兒、魚兒在水中嬉戲、人們在湖中蕩舟……)

  (8)看到如此美麗動人的西湖,你感覺詩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帶著體會個別讀,全班讀。)

  一個“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書:好)

  2、學習詩歌的第二句。

  (過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著眼前的美景,詩人有些陶醉了。看著看著,不知不覺,湖面上悄悄下起雨來,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課件:雨中的西湖圖片。)

  (1)冥想:閉上雙眼,在雨聲中盡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播放音樂:《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詩人蘇軾看到了什么景象?(課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書:山色空濛)

  (播放課件:雨后的西湖圖片。)創設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團團白色的云霧。它們如輕紗一般,隨風飄動,若有若無。此時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詩人說——(引讀第二句。)

  (4)你讀懂“空濛”了嗎?

  (云霧迷茫的樣子。)(課件出示)

  (5)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用了一個什么字來概括雨中西湖的特點?

  (板書:奇)

  (6)帶著理解讀詩歌的一、二句。

  3、學習古詩的三、四句。

  (過渡:西湖時晴時雨的美景讓詩人的心都醉了,他觸景生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課件出示:詩歌三、四句。)

  (1)你從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嗎?

  (春秋時期越國的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齊讀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妝還是濃妝,不管什么時候,西施都很美。)

  (4)想見一見西施嗎?(課件出示:西施圖片。)

  (5)詩人為何會把西湖比作“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呢?

  (6)導讀: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黃昏,景色各異,美不勝收,所以,詩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板書:淡妝濃抹總相宜)正因為這個美麗的比喻,西湖從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板書:西子湖)

  讀到這里,你可以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出來了嗎?

  4、蘇軾筆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許多描寫西湖的詩作,卻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寫得如此美麗。想想,蘇軾為何能把西湖描寫得如此美麗動人呢?

  5、帶著體會讀詩。

  6、指名讀詩,配樂齊讀詩歌。

  7、齊背詩歌。

  四、拓展延伸:

  1、賞析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詩人描繪了什么時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積累這首詩歌。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游覽了人間天堂——西湖。其實,蘇軾不光是一位大詩人,他還是一位杰出的詞人、書畫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嗎?請課外搜集蘇軾的作品讀一讀,老師相信,你會有不小的收獲的。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 (好)

  西子湖 淡妝濃抹總相宜

  山色空濛 (奇)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5

  一、課前談話

  1、師:同學們喜歡旅游嗎?都去過那些地方?你們知道“人間天堂”指的是哪里嗎?“人間天堂”是說什么意思呢?

  2、你們想欣賞一下西湖的風光嗎?那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課件)

  二、創設情境,引出新詩,介紹作者

  1、師:西湖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確很美,在宋代詩人蘇軾的筆下更是美得獨特。板書“蘇軾”)

  2、師:蘇軾曾在杭州做官,他寫了一首描寫西湖景色的詩,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3、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作者蘇軾?

  4、再讀、解題:

  5、過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古詩,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1、學生自由讀詩。強調注意課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讀音及寫法。

  2、師:講解生字

  3、師:詩之美,美在語言優美,美在音律動聽,這首詩在哪里停頓是合適的?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用小斜杠畫一畫。

  4、學生匯報,師課件演示。

  5、齊讀。

  四、滲透方法,理解詩句,加深感悟

  1、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已經能將古詩讀得流利而富于節奏,可是要讀出古詩的韻味,我們還必須理解詩句的意思,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接下來我們一齊學習理解詩句,看看蘇軾如何用這短短28個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學習前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課件出示。

  ①先齊讀。

  ②提出疑問。(你有什么讀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講解單個字的解釋。“瀲滟:水波蕩漾、波光閃閃的樣子

  可結合注釋、圖畫,發揮想象理解: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水光瀲滟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巒迷蒙的樣子。想象:下雨天云霧迷茫的樣子你見過嗎?這個時候去看山是什么樣的?

  ④結合單個字的解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3、這兩句詩分別描寫了什么氣候下的景色?用一個字來形容詩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齊讀,讀出煙雨迷茫的朦朧美感,和陽光明媚、波光閃動的美。

  5、當詩人看見這豐富而美好的畫面,會是什么心情呢?帶著愉悅的心情讀。

  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歡晴西湖還是雨西湖?為什么?帶著你的感受讀,讀出你的喜愛。(喜歡晴西湖的讀第一句,喜歡雨西湖的讀第二句)

  那么,詩人喜愛的是晴天的西湖還是那雨天的西湖?從哪里可以看出詩人都喜歡。(晴方好、雨亦奇)

  過渡:對,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這不禁讓詩人聯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學習“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①總結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先解釋單個字,再根據單個字的解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②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詩句。

  師:西施美不美?詩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詩人怎樣評價西施的美?西施化濃妝美不美?化淡妝呢?不化妝還美嗎?為什么?(大自然所賦予的天生的美)

  詩句中哪個字最能表現出她不論什么時候都美的特質?怎樣讀出這種美?(重讀:總)

  ③詩人為什么要將西湖比作西子?她們有什么相通之處?

  (引導理解詩人將西湖比作西子,不僅因為都有一個“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為她們都具有不需外物襯托,不需人為修飾的獨特的天然的美!)

  哪個字最能體現西湖的這種美?還是一個總字,看起來是在寫西施的美,實際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

  無論晴天還是雨天總是那么美,一個“總”字將西湖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所以當他想到將西湖比作西子這一奇妙而貼切的比喻時,他是那么得驚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詩人深深地陶醉了,我們也醉了

  五、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你們想親自去領略西湖的美嗎?雖然今天我們不能去到那美麗的西子湖畔,但是詩的美還在于奇妙的想象,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時空,隨著蘇軾再次暢游西湖吧!

  師配樂朗讀,生閉目想象:(如時間不允許,則教師配樂讀古詩)

  這一天,陽光明媚,蘇軾與幾位好友相約暢游西湖,他們泛舟湖上,飲酒賞景,西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蕩漾,閃爍耀眼,向人們展示著它美麗的風貌。詩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當詩人正沉醉于這山水美景,忽見幾條細線般的雨絲斜斜地飄進湖中,飄在臉上,原來下雨了,你再看這雨天的西湖吧,云霧迷茫,縹縹渺渺,又顯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詩人不禁詠出這樣的詩句,讀——師生齊讀。

  就讓這美景留在我們的腦海里吧,再讀一讀!

  能背一背嗎?

  7、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詩人蘇軾帶我們領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態,同時又用一個奇妙的比喻,讓我們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韻。

  六、拓展學習,活化文本,綜合發展

  1、過渡:我們的祖國江山如畫,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像這樣描寫西湖風光的古詩還有很多,下面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首。

  2、課后作業:朗誦全詩,鼓勵背誦。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2-10

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設計08-06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0-09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9-09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6-08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設計09-06

《飲湖上初晴后雨》設計教學09-02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8-09

(必備)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6-09

【熱】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