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西湖詩篇《飲湖上初晴后雨》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首詩對西湖景色的多樣性進行全面描寫概括品評,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軾的西湖詩篇《飲湖上初晴后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句賞析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致,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致。“瀲滟”,波光閃動。“空蒙”,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里,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并非只適用于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致,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于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采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于感受,同時也訴之于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后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人們總說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中“蘇”指的是蘇州,“杭”就是指的現在的浙江杭州市。杭州最負盛名的就要數西湖了,不僅因為她有美麗的傳說,更有美麗的西湖山水,所以自古就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到那里去寫詩作畫。
在歷史上,與西湖最有緣的詩人就算宋朝的大文豪蘇軾了。他曾兩次到杭州為官,他被貶黃州時,因為生計曾開墾黃州城東的一塊坡地,號“東坡居士”和家人一起種植糧食和果木,所以大家也都叫他蘇東坡。
三十六歲的時候,蘇軾第一次到了杭州做通判,就相對于現在的縣長。他一來到杭州就喜歡上了西湖的美麗景色。有一天,他叫上了自己的一個好朋友一起去西湖游玩。他們乘上一艘小船,在西湖上劃船蕩漾,兩人邊欣賞著西湖美景,邊舉杯喝著美酒。陽光灑在湖面上,亮晶晶的閃閃發光,簡直漂亮極了。可是,不一會兒竟然飄起了蒙蒙小雨,蘇軾抬起頭望著遠方的山峰,這時候如霧一般的小雨籠罩著群山,時隱時現,比起晴天別有一番景色。蘇軾心中想著,這西湖,晴天時有晴天時的美麗,雨天時又有雨天時的美麗,就好像古時候的美女西施一樣,無論是畫艷麗的濃妝還是雅致的淡妝都是那樣的美麗動人。
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色,他便拿出紙筆寫下:
《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瀲滟:是水波蕩漾、波光閃動的樣子
空濛:是細雨迷蒙
欲:就是想要。
西子:就是西施。
西施,是古代春秋時期越國的一個美女,她和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一起被稱為古代四大美女。那她有多美呢?據說她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候,清澈的河水映出了她的身影,水里的魚兒看見了這么美麗的影子,都忘記了游水,沉到了河底。這就是西施沉魚的故事。
因為這首詩,西湖也被人們稱為了“西子湖”。在蘇東坡眼中,西湖無論晴雨無時不美。
后來沒過幾年,蘇軾又被派到別的地方做官了,直到十幾年后,又回到了杭州當官。他回來以后發現,西湖有一半都長滿了野草,湖水也干了。蘇軾就決定要疏通堵塞的淤泥,把運河的水引進西湖來,讓西湖重新恢復原來的美麗。他就組織了很多人,把湖中的淤泥挖出來,又把挖出來的淤泥堆積起來建成了一道橫貫西湖南北兩側的長堤。后來西湖周圍的百姓為紀念他治理西湖的大功勞,就給這條南北長堤起了個名字叫“蘇公堤”,也叫“蘇堤”。
注釋
瀲滟:水波蕩漾、波光閃動的樣子。
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
欲:可以;如果。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譯文
天清氣朗時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細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靈似有似無。
如果把這美麗的西湖比作絕代佳人西施,那么無論濃妝還是淡抹都令人傾倒折服。
創作背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正、二月間。從詩意看,作詩當天朝晴暮雨,詩人既為酒所醉,亦為美景所醉。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蘇軾的西湖詩篇《飲湖上初晴后雨》】相關文章:
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11-16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09-17
《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09-12
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10-29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09-26
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的10-27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08-23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12-01
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