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剪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剪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1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注釋
(1)紅藕:紅色的荷花。
(2)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3)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4)蘭舟:此處為船的雅稱。
(5)錦書:前秦蘇惠曾織錦作《璇璣圖詩》,寄其夫竇滔,計八百四十字,縱橫反復,皆可誦讀,文詞凄婉。后人因稱妻寄夫為錦字,或稱錦書;亦泛為書信的美稱。
(6)雁字:群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稱群飛的大雁。
(7)月滿西樓:意思是鴻雁飛回之時,西樓灑滿了月光。
(8)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
(9)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意思是,眉上愁云剛消,心里又愁了起來。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創作時間,是一個首先要辨明的問題。根據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嬛記》引《外傳》云:“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有的詞選認為,此說“和作品內容大體符合。上片開頭三句寫分別的時令和地點;下片起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回應這三句。這些都是寫分別時情景,其他各句是設想別后的思念心情”(見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有的選本則認為,“就詞的內容考察,是寫別后的思念,并非送別”;開頭三句也是寫“別離后”的情景(見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詩詞選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注》)。玩味詞意,比較兩說,似以后一說為勝。首先,《瑯嬛記》的記述本不可靠,如王學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何況《瑯嬛記》本是偽書,所引《外傳》更不知為何書,是不足為據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應就詞句本身來尋繹它的.內容、推斷它的寫作背景。從上闋開頭三句看,決不像柳永《雨霖鈴》詞所寫的“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那樣一個分別時的場面,而是寫詞人已與趙明誠分離,在孤獨中感物傷秋、泛舟遣懷的情狀。次句中的“羅裳”,固明指婦女服裝;第三句中的“獨上”,也只能是詞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設想別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實寫別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賞析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2
明代夏完淳《一剪梅·詠柳》
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凄涼,剩粉余紅。金溝御水自西東,昨歲陳宮,今歲隋宮。
往事思量一晌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濛濛,才過西風,又過東風。
譯文/注釋
譯文
站在高高的石頭城上,放眼望去,蒼天的盡頭與吳、楚兩國連接在一起,一片空曠。昔日六朝勝地的繁華,如今已蕩然無存,只有江河青山依舊。遙想當年,戰火紛飛,硝煙不斷,生靈涂炭,白骨遍野如雪。多少英雄豪杰都已經隨著時間的長河席卷而去,只有浩瀚的.長江依然奔騰不息,滾滾東流。
孤寂的行宮內院,東風吹過,昔日皇帝車架經常碾壓的道路,早已是年年歲歲芳草萋萋。每當日落天黑的時候,松樹林里空寂冷落,只見幽幽的冥火時隱時現。可在當年有多少如花似玉的歌妓舞女在這里青絲變成了白發,送走了一世的青春年華。如今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給人留下的只有無限的傷感。
注釋
⑴念奴嬌:詞牌名,因全詞共一百字,又稱百字令。
⑵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涼山。昔為六朝都城。
⑶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放眼望去,天邊連著吳楚,天地相接,一片空曠。吳楚,今江、浙一帶地區。
⑷六朝形勝:指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地形優越壯美。
⑸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這三句話寫戰爭的激烈場面。旌旗,泛指旗幟。檣櫓,桅桿和劃船工具,這里代指船只。
⑹江:長江。
⑺避暑離宮:在離宮避暑。離宮,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宮室。
⑻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東風吹到皇帝車架走的路,每年都長出青草。輦路,宮殿樓閣間的通道。
⑼落日無人松徑冷,鬼火高低明滅:日落以后,松樹林里沒有人,只見鬼火時隱時現。松徑,松林間的小路。明滅,忽隱忽現,時隱時現。
⑽尊:同“樽”,酒杯。
⑾繁華:鮮花盛開,喻青春美麗。
⑿暗換青青發:烏黑的頭發變灰變白。
⒀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這句話用劉禹錫《石頭城》“淮水城頭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說明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秦淮,流過石頭城的秦淮河。
全文賞析
人在時空中本應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際家國破敗之時,面對無動于衷的物象,只覺得空茫無著,無能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靈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詠柳系借柳之無情以返觀一己癡苦。全篇除首句“傷心”字樣外,純以意象結撰,詞體小令,容量見大。疊句“昨歲”、“今歲”;“才過”、“又過”,承上是似斷而續,啟下則綿悠深長,余意曲包。
《一剪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3
紅藕香殘玉簟秋,①輕解羅裳,②獨上蘭舟。③云中誰寄錦書來,④雁字回時,⑤月滿西樓。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注釋】 ①玉簟(dian電)秋:從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涼意。玉簟,華貴的竹席,光澤如玉的竹席。②羅裳:質地輕細的絲織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黃庭內景經》:“同服紫衣,飛羅裳。” ③蘭舟:即木蘭舟。因木蘭的舟堅而且香,詩家遂以為舟的美稱。④錦書:即帛書。錦是彩色花紋的絲織品。這里是書信的美稱。相傳鴻雁能傳書信。《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書。”⑤雁字:雁群飛行時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譯文】 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僅留一絲殘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涼意,仿佛充滿秋天的憂愁。我輕輕地解下輕柔的絲裙,(換上秋裝),孤獨地登上美麗的蘭舟。南歸的秋雁從云中掠過,卻沒有將錦書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滿西樓。
容貌如鮮花一樣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樣一去不回頭。同樣一種相思,化作兩處的閑愁。難以排遣的,是共同擁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剛離開緊蹙的眉頭,卻又到了煩亂的心頭。
【集評】 明·楊慎:“離情欲淚。讀此始知高則誠、關漢卿諸人,又是效顰。”(楊慎批點本《草堂詩余》卷三)
明·王世貞:“李易安:‘此情無計可消除,方下眉頭,又上心頭。’可謂憔悴支離矣。”(《弇州山人詞評》)
明·茅暎:“香弱脆溜,自是正宗。”(《詞的》卷三)
明·張丑:“易安詞稿一紙,乃清秘閣故物也,筆勢清真可愛。此詞《漱玉集》中亦載,所謂離別曲者耶。”(《清河書畫舫》中集)
明·李廷機:“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飄逸,令人省目。”(《草堂詩余評林》卷二)
明·楊金:“惟錦書、雁字,不得將情傳去,所以一種相思,眉間心頭,在在難消。”(《草堂詩余雋》卷五)
清·王士禎:“俞仲茅小詞云:‘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視易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可謂此子善盜。然易安亦從范希文:‘都來此事,眉頭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李特工耳。”(《花草蒙拾》)
清·梁紹壬:“易安《一剪梅》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
清·陳廷焯:“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 ‘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卷二)又“起七字秀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梁紹壬謂: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結更凄絕。”(《云韶集》卷十)
【總案】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前人傳說婚后不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清照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今人王仲聞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卻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深研詞意,這首詞決不是作者與趙明誠分別時所寫,而是作于某次遠離后。該詞以離愁別緒主領全篇,描寫細膩、運筆奇巧。詞中善用具體的物象寄托情思;主、客體的內、外化交流稠密;充分展示出閨中少婦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愛情生活的向往與珍惜,表達得含蓄、形象,淡遠,促人深思,令人共鳴。從詞的整體來看,它的藝術特色是:用語淺近、感情深摯;字字璣珠,對偶工整;愁而不悲,深切動人。
【《一剪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 一剪梅 原文賞析譯文03-24
《陋室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01-06
劉長卿《聽彈琴》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16
山行(杜牧)原文、注釋、譯文賞析09-20
杜甫《望岳》原文賞析及譯文注釋12-12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03-31
劉禹錫《陋室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01-06
唐代元稹《重贈》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