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解開楊貴妃慘死馬嵬坡真相

時間:2024-09-18 23:54:43 楊玉環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解開楊貴妃慘死馬嵬坡真相

  所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筆下的這位美女,正是唐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根據相關的史書記載,安史之亂爆發時,楊貴妃被迫自縊于馬嵬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解開楊貴妃慘死馬嵬坡真相,快來看看吧。

  解開楊貴妃慘死馬嵬坡真相

  楊玉環天生麗質,是大唐最美麗的女人,加上她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能詩又擅歌舞,并善彈琵琶。

  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享受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后人雖說貴妃是紅顏禍水,但隨時間推移,同情多于指責。貴妃畢竟是寬厚婦人,并不參與朝政,并不妖艷禍國,她只是玩樂于歌舞詩琴,不失為四大美女之一,馬嵬坡案件時年僅38歲。

  關于她的生死是眾說風紜,莫衷一是,爭議千年不斷。有說她流落民間,在白居易《長恨歌》中說唐玄宗回鑾后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尸骨都找不到,這就又證實貴妃未死于馬嵬驛。還有說她遠走美州,還有說她漂流到日本。其人其事,受世人關注。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驛站特別知名。那就是馬嵬驛,它出名不是因為驛站本身有什么特別之處,而是因為它和一場著名的悲劇聯系在了一起。756年,唐玄宗在逃難的過程中在這里殺死了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那么,馬嵬之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狼狽出逃

  天寶十五載六月九日,潼關失守了。這消息唐玄宗是怎么知道的呀?他是根據平安火知道的。平安火又是什么東西呢?平安火其實就是烽火,在古代是傳遞軍事情報用的。自從安史之亂以后,從潼關到長安就設立了烽火臺,每天晚上,潼關點一把火,長安這邊就知道,今天平安無事了。可是,六月九日這天傍晚,潼關已經失守了,沒人點平安火了。唐玄宗翹首東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煙霧,這下子,他可真著急了。難道潼關丟了?怎么辦呢?趕緊跟大臣商量對策吧。宰相楊國忠怎么說?他對著群臣痛哭流涕。說:“這十年來,不斷有人報告安祿山要謀反,可是陛下就是不信,結果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這可不是宰相的過錯。”一上來先把責任推給了玄宗。至于他自己先逼迫安祿山造反,再陷害哥舒翰出兵的事,全都一筆勾消了。想想唐玄宗最后就信任這樣的宰相,真是讓人嘆息。

  可是,光推卸責任沒有用,接下來朝廷該怎么做啊?這楊國忠倒是早就想好了。他說,陛下,事情到了這一步,還是暫時放棄長安,避一避風頭吧。往哪兒跑呢?往蜀地跑!為什么到蜀地呀?首先,蜀地是楊國忠的勢力范圍。楊國忠一直擔任劍南節度使,蜀地算是他的老根據地了,便于控制。第二、蜀地安全。四川盆地四面環山,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易守難攻;另外,劍南節度使也是玄宗時代的十大軍區之一,有三萬多士兵,保一方平安不成問題。第三、蜀地自古號稱天府之國,比較富裕,能夠養活一個流亡政府,而且,自從安祿山起兵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楊國忠就派人在劍南增修城池,儲備物資,打算實在不行的話就跑到這兒來避難。沒想到現在不僅自己需要逃命,連皇帝也需要逃命了,那自己之前的儲備就更有先見之明了!楊國忠這個逃跑方案提出來,群臣是什么反應啊?根據史書的記載,大部分官員都唯唯諾諾,什么也說不出來。可是,就在這時候,有個低級官員說話了。他說:“請即日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家僮子弟出軍防遏。”說話的是誰呢?監察御史,同時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大敵當前,高適以一介書生,慨然提出全體動員,誓死守城,真是給天下讀書人增色!

  逃跑還是守城,兩種方案擺在唐玄宗前面了,唐玄宗會選擇哪一個呀?要知道,守城可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換到三四十年前,也許唐玄宗還有這個勁頭,但是這時已經是天寶十五載了,唐玄宗的精神也早已經頹唐下來,不是當年那個拼命三郎了。所以,基本沒用做什么思想斗爭,唐玄宗就打定主意了,跑!怎么跑呢?為了保證安全,唐玄宗先釋放了一個煙霧彈,聲稱要御駕親征,把宮廷的鑰匙也都交給宦官邊令誠保管,好像皇帝真的要出征迎敵一樣。但是,就在做完這場秀之后,當天下午,唐玄宗就悄悄地從日常生活的興慶宮轉移到了長安城北邊的禁苑里。到了禁苑,可就是禁軍駐扎的地盤了。晚上,唐玄宗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重賞禁軍,挑選了九百匹戰馬待命。第二天,也就是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三日凌晨,蒙蒙細雨之中,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姐妹,住在宮里的皇子、公主、妃嬪和皇孫,還有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御史大夫魏方進和他們的家屬,以及高力士等等幾個親信宦官,在幾千禁軍的護衛之下,腳底抹油,順著禁苑的西門,溜了!

  這次逃跑可是太不地道了。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那些人,剩下的誰都沒告訴。甚至連住在宮外的皇子、公主和妃嬪也都拋棄了,更不要說一般大臣了。所以,就在六月十三日當天早晨,文武百官還像往常一樣來上朝呢,直到宮門前,也都沒看出任何不對的地方,儀仗隊整整齊齊地列隊站崗,甚至宮里面銅壺滴漏的聲音都能聽見。但是等到宮門一打開,里面可就全亂套了,只見宮女們大呼小叫,四下亂跑,都說皇帝找不著了!這一下子,局勢可就亂了。王公大臣知道皇帝丟下他們跑了,也趕緊往外跑。城里的達官貴人爭著往外跑,城外的小老百姓可是爭著往城里跑。為什么呀?趁亂搶金銀財寶呀。把王公貴族的宅第打劫一番還不算,有的人竟騎著驢子登上皇帝的大殿,一點王法都沒有了。

  不是說唐玄宗把宮禁的鑰匙都交給宦官邊令誠了嗎?現在皇帝跑了,邊令誠怎么處理這些鑰匙啊?他把鑰匙封好,直接派人送給安祿山去了。這個邊令誠,也算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宦官之一了,半年之前,就是他進讒言,挑唆唐玄宗殺死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兩員大將,現在,邊令誠居然不等安祿山來接收長安,自己先急急忙忙把鑰匙奉上,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唐玄宗用人不明,在這里就可見一斑了!

  長安亂成一團,唐玄宗的逃難之路是否順利呢?雖然唐玄宗預先作了安排,但是,實際遇到的困難還是比他想象的多多了。他都遇到什么困難了?首先就是沒飯吃。唐玄宗一行不是凌晨出發的嗎?到了上午九點,來到了咸陽望賢宮,該吃早飯了。本來,唐玄宗在出逃之前,是派了一個宦官王洛卿去打前站的。讓他告諭州縣官員,沿途安排食宿。可是到了望賢宮再一看,一個接駕的人也沒有。為什么呀?原來,咸陽縣令一聽王洛卿說皇帝都逃跑了,干脆,兩人一起搭伙,也跑了!直到中午,這頓早飯還沒吃上。沒辦法,楊國忠只好跑到市場上,自己買了幾個胡餅,先給皇帝墊補墊補。可是,其他人還是沒有吃的。這時候,周圍的老百姓聽說皇帝來了,也都慢慢圍過來了,玄宗放下架子,問他們:“卿家有飯否?不擇精粗,只要有只管拿來,給孩子們充饑。”百姓一看皇帝可憐成這個樣子,爭著獻上自家的飯。普通百姓能有什么好東西呀,飯里頭還摻上了好多麥粒和豆子。我們不是講過,唐玄宗的女兒們給他獻食,一頓飯就要耗費中等人家十家的產業嗎?那是何等的錦衣玉食啊!如果在往常,這些王子皇孫哪里吃得下這樣的東西啊!可是俗話說餓了吃糠甜如蜜,唐玄宗的小王子、小公主們餓透了,也顧不得挑剔了,爭著用手抓著吃,一會兒便吃得精光,還沒有吃飽。看到皇上落到這個份上,百姓們都忍不住哭了,玄宗也掩面而泣。

  這時候,有個叫郭從謹的老人家走到玄宗身邊,進言道:“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務延訪忠良以廣聰明,蓋為此也。臣猶記宋璟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安平。自頃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惟阿諛取容,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嚴邃,區區之心,無路上達。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訴之乎!”唐玄宗聽了,趕緊說:“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如果不是落難至此,唐玄宗恐怕一輩子也看不到這樣的百姓,聽不到這樣的肺腑之言了!

  離開咸陽繼續往西走,十三日半夜,唐玄宗一行走到金城縣了。金城本來叫始平,當年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和親,在這里送行,才改名叫金城的。金城縣的情況還不如咸陽縣呢。咸陽僅僅是縣令逃走了,金城不光是縣令逃走了,連老百姓也逃了個差不多。玄宗一行人來到驛站,驛卒也逃走了,驛中連一盞燈都沒有。這時候,玄宗他們已經走了整整一天了,人困馬乏,黑燈瞎火,誰還管什么尊卑貴賤啊,橫七豎八躺了一地。皇帝的尊嚴、宰相的權威、貴妃的嬌貴,在這樣的情況下全都蕩然無存。

  二、馬嵬之變

  玄宗逃跑的第一天就這么過去了,第二天接著走,到中午的時候,就走到興平縣的馬嵬驛了。也就是在這時候,軍隊里出現問題了。什么問題呢?禁軍將士們開始抱怨起來了,而且聲音越來越大,情緒也越來越激動。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也很好理解,經過一天半的折騰,禁軍們這時候都已經又累又餓,疲憊不堪了。而且,這些禁軍都是長安人,他們的父母妻子都留在長安,現在越走越遠,前途渺茫,歸期更渺茫,身體的困頓在加上精神的絕望,士兵之中的不滿情緒也就越來越嚴重,眼看場面開始有點失控了。怎么辦呢?

  我們說過,禁軍的首領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這可是個老臣了。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前,唐玄宗誅殺韋皇后,陳玄禮就是前敵指揮官。現在,陳玄禮聽著戰士們的抱怨,心里產生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什么感覺?政變!憑著多年的經驗,他知道,這種憤怒情緒如果找不到出口的話,很可能引起軍人嘩變,局面不堪設想!可是,怎樣才能疏導將士們的憤怒情緒呢?陳玄禮想到了楊國忠。當時,楊國忠招亂基本已經是人們的共識了,天下人說起楊國忠都是咬牙切齒,陳玄禮本人也恨不得殺了他。既然如此,何不讓戰士們殺了他泄憤!這樣一來,既疏導了將士的不滿情緒,又為國除害,不是兩全其美嗎?可是,陳玄禮也知道,一個將軍,如果背后沒有高層支持,想要殺宰相,這不就等于謀反嗎?陳玄禮可不想謀反。尋求誰的支持呢?唐玄宗?那是不可能的,楊國忠是他的寵兒,他不會同意。這時候,陳玄禮想到太子了。

  太子是朝廷里的二號人物,而且,陳玄禮也知道,太子和楊國忠也有矛盾,何不尋求太子的支持呢?于是,陳玄禮就找到太子的親信宦官李輔國,托他把殺楊國忠的想法告訴太子。太子李亨怎么反應啊?要知道,李亨對楊國忠早就恨之入骨了。當年李林甫制造大案,打擊太子,楊國忠就是馬前卒。當了宰相之后,楊國忠還是處處打壓李亨。最讓李亨痛恨的是,安史之亂開始后,唐玄宗曾經想要讓太子監國,這可是太子盼望已久的好事啊。但是,楊國忠害怕李亨上臺對他不利,讓貴妃銜土請命,以死相脅,迫使玄宗又取消了這個計劃。

  現在,跟著楊國忠到他的地盤上去,李亨更加絕望了,真要是到了蜀地,他這個太子的位置可就更加難保了!所以,李亨當然巴不得陳玄禮殺了楊國忠。可是,怎么表態呢?李亨是個謹慎的人,他的表態也非常有水平,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太子未決”。未決是什么意思啊?未決的真實含義不是決定不下來,而是不反對,不反對就是贊成了。有了太子這個態度,陳玄禮就踏實了。他把禁軍的將領召集起來,說:“今天下崩離,萬乘震蕩,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這是戰斗動員啊,將領們怎么表態呢?他們的滿腔怒火果然被老將軍激發起來了。異口同聲地說:“念之久已,事行身死,固所愿也!”這樣一來,誅殺楊國忠的事情就算定下來了。火藥桶已經準備好,現在,就缺少一個引子了。

  正好,這時候,楊國忠從驛站外面巡視回來了。他一回來,馬上就被二十多個吐蕃人圍住了,這些人是吐蕃派到唐朝的使者,剛到長安,正好趕上皇帝出逃,就跟著一起逃出來了。一路上,他們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看見楊國忠,就攔住他要吃的。楊國忠還沒來得及回答呢,忽然,有一個禁軍大喊了一聲:“國忠與胡虜謀反!”緊接著,一支箭就朝著楊國忠射過來了,一下子就扎在了馬鞍子上。楊國忠一看勢頭不好,趕緊翻身下馬,跑進了驛站的西門,想要尋求皇帝的保護。禁軍哪能饒了他呀,追過來,手起刀落,一下子就把楊國忠的首級拿下來了。這還不算解氣,他們還把楊國忠大卸八塊,連他的肉都撕下來吃了,再把他的腦袋用槍挑著,懸掛在驛站的門外了。旁邊的士兵大聲歡呼。聽見外面人聲嘈雜,御史大夫魏方進趕緊出來看怎么回事,一看楊國忠的首級,魏方進嚇了一跳,說:“汝曹何敢害宰相!”這時候士兵已經殺紅了眼了,看見魏方進,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刀,把魏方進也殺了。另一個宰相韋見素也跑出來看情況,亂兵上去就是一棍,打得韋見素血流滿面。眼看著就要出第三條人命了,幸好有幾個士兵認識他,喊了一句“勿傷韋相公。”這才幸免于難。到這個時候,士兵的情緒已經失控了,把驛站團團圍住,一時間殺聲四起。

  當時,唐玄宗正在驛亭里休息,也被驚動了,派左右去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左右出去看了回來報告說:楊國忠謀反,被禁軍給殺了!唐玄宗一聽吃了一驚,說:“國忠遂反耶?”唐玄宗為什么吃了一驚啊?因為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這時候誰都可能謀反,唯獨楊國忠不可能。為什么呀?因為唐玄宗也知道,當時不光是叛軍聲稱要殺楊國忠,就是唐朝方面,自己人也都恨楊國忠。所以,楊國忠要想保命,只能緊緊依靠皇帝,他怎么可能謀反呢!說楊國忠有別的問題可以,但是,要說謀反,可絕對是冤枉啊!可是,既然禁軍都把楊國忠給殺了,唐玄宗哪敢再分辯什么呀,只好柱著拐杖,走出驛站大門,慰勞包圍驛站的將士。玄宗說:我早就想殺他了,只是還沒找到機會,現在你們殺了他,正好。謝謝你們。

  現在楊國忠已經死了,你們各自歸隊吧。可是,話說完了,士兵們一動不動,虎視眈眈地盯著唐玄宗。這一下,唐玄宗可慌了,莫非他們還想要殺我?派高力士問問吧。高力士走過去一問,士兵們說話了:“賊本尚在。”什么叫“賊本尚在”呀?陳玄禮解釋得很明白:“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一聽這句話,唐玄宗頓時覺得是當頭一棒。他愣了一下,說了一句:“朕當自處之。”轉身就回到驛站門里了。

  進入驛站,唐玄宗頓時覺得天旋地轉,簡直都站不住了,他倚靠在拐杖上,垂著頭,呆在那里不動了。這一兩天來,發生的事情太多了,他簡直無法想象,事情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他不是盛世天子嗎,怎么忽然連首都長安都保不住,來到這個地方呢!他和貴妃不是神仙眷屬嗎?怎么忽然要讓他處死貴妃!普通老百姓夫婦尚且能夠互相扶持,白頭偕老,自己堂堂一個皇帝,怎么居然連愛妃都保護不了了呢!看著皇帝久久不說話,韋見素的兒子韋諤急了,他上前說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說罷,連著給玄宗磕了幾個頭,血都流下來了。

  玄宗看了看他,呆呆地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候,高力士在旁邊說話了。他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這話說得太透徹了,如果不殺貴妃,將士們恐怕就要連你一起殺掉了!這一句話把唐玄宗點醒了。

  要知道,唐玄宗終究是個政治家,不是情圣。他是愛楊貴妃,是可以做到“三千寵愛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愛江山愛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在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與楊貴妃放在天平上一起稱量,唐玄宗覺得,還是自己更重要些吧。怎么辦呢,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讓高力士把楊貴妃領到佛堂里了,和貴妃訣別。楊貴妃說:“愿大家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所恨。”唐玄宗也含著眼淚說:“愿妃子善地受生。”禮佛之后,高力士就把楊貴妃勒死在佛堂之中。這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所說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一年,楊貴妃三十八歲。她二十二歲來到唐玄宗身邊,陪伴唐玄宗度過了十六年最快樂的日子,最后,又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唐玄宗的平安。絕代佳人,就這樣死于非命。對于這場悲劇,清人袁枚慨然寫道:“到底君王負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輕,玉環領略夫妻味,從此人間不再生。”

  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命人將她的尸體抬到驛站的庭院之中,請陳玄禮等幾個主要將軍進來驗尸。陳玄禮他們看過之后,這才脫去了甲胄,向玄宗叩頭謝罪。陳玄禮說:“楊國忠禍國殃民,以致生靈涂炭,陛下遷播。臣等為了社稷,矯詔殺死他,真是罪該萬死!”很顯然,陳玄禮知道玄宗是明白人,也就不再提楊國忠謀反的事,直接把自己殺他的理由提出來了。

  那么,唐玄宗怎么回答他呀?玄宗說:是我沒有識人之明,用人失當,近來我自己也慢慢覺悟了。本來準備到四川之后再殺他,現在你們提前了卻了我的夙愿,我還準備賞你們呢,怎么能說有罪呢!陳玄禮聽玄宗這樣說,趕緊率領將士們高呼萬歲,這下,士兵才終于散去,整頓隊伍,重新出發。馬嵬之變至此也就算基本結束。

  三、貴妃之死的千古謎團

  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評價這場政變呢?我想,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第一、馬嵬之變的性質是什么?《辭海》中提到馬嵬坡,是這樣解釋的:“唐安史之亂,玄宗從長安西奔成都,縊死楊貴妃于此。”民間提到馬嵬之變,第一反應肯定也是殺楊貴妃。但事實上,馬嵬之變從本意來講,絕不是要殺楊貴妃,而是要殺宰相楊國忠。我們講過,楊國忠當政以后,基本上沒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了官怒民怨的程度了。另外,對于安史之亂的爆發和潼關失守、玄宗出逃,楊國忠都難逃干系。在這種情況下,楊國忠已經成了眾矢之的。不僅是禁軍將士想要殺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沒有一個不恨他,不希望殺了他。正是在這種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普遍情緒下,陳玄禮才發動禁軍將士,制造了馬嵬之變。所以說,殺楊國忠,才是這場政變的主要目標,至于楊貴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楊國忠牽連的結果,只能說是這個事情的副產品。

  第二、既然政變的目標不是楊貴妃,為什么后來楊貴妃會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主角呢?我想,這就是人們的心理問題了。什么心理呢?首先就是對弱者的同情。一個弱女子,在亂軍之中死于非命,這在任何時空背景中都會引起人們的同情。更何況是楊貴妃這樣一個絕代佳人呢。有道是“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打碎給人看”,在所有悲劇之中,還有比佳人慘死更動人心弦的嗎!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編出好多貴妃不死的故事。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楊貴妃被侍女替死,本人后來流落日本的說法。八十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還曾經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后裔。

  那么,楊貴妃是否有可能逃過一死,東渡日本呢?其實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雖然有商貿往來,但是,受航海能力的限制,路途還是充滿了艱辛。以鑒真和尚為例,他在太平年代東渡日本,前后歷經11年,經歷了5次的失敗才最終成功。楊貴妃一個弱女子,在兵荒馬亂之中,又怎么可能通過漫長的敵占區,渡海成功呢!這些傳說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罷了。第二個心理就是對盛世的緬懷。

  安史之亂后,大唐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復返了,生活在唐后期的人們對那段安定、繁榮的歷史產生了深深的緬懷之情。這時候,集豐滿艷麗、能歌善舞和榮華富貴于一身的楊貴妃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盛世的象征。她的慘死,也就成為盛世終結的標志。在這種情況下,馬嵬之變的政治色彩就被逐漸淡化了,而它的悲劇意味則逐漸強化。也就是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政變的主人公最終從楊國忠變成了楊貴妃。

  第三、我們到底應該怎楊評價楊貴妃呢?傳統史家提起楊貴妃,主流評價當然是紅顏禍水。認為唐玄宗正是在她的誘惑下由明變昏,甚至把安史之亂的罪責加在她身上。而現代則有很多人給楊貴妃鳴不平,說楊貴妃基本不干政,楊國忠發跡也和她關系不大,安史之亂更是跟她無關,是無辜的受害者,替罪羊。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她呢?我想,首先要知道,楊貴妃是不是玄宗政局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啊?當然不是。因為無論如何,她畢竟不是當時的政治主角,沒有權力做出任何決策。眾所周知,責任是和權力聯系在一起的,她既然沒有權力,又怎么能追究責任呢!

  其次,也要知道,楊貴妃雖然不是紅顏禍水,但也絕不是一個賢妃。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后妃并不是一般的妻子,而是一種政治身份。人們對后妃的要求并不是不參政,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參政。什么叫以合理的形式參政呢?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當好賢內助,經常勸導皇帝干好事,別干壞事。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漢朝的班婕妤。當時漢成帝寵幸她,想要帶她一起乘車,班婕妤堅決拒絕了。她說:據我所知,凡是有為的皇帝,身邊一定總跟著賢臣,只有桀紂那樣的昏君才整天帶著女人出入。如果我和陛下一起乘車,不是有損陛下的令名嗎!這才是賢后、賢妃的榜樣。

  而楊貴妃呢?她雖然很少干政,但是就現有史料來看,她也從來沒有勸導過皇帝要勤政,這難道不是她的失職嗎!事實上,楊家一門能夠飛揚跋扈,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和她的縱容有關嗎?這樣看來,傳統史學一提到女人就是紅顏禍水固然不對,但是,現在一味強調楊貴妃的無辜恐怕也有失偏頗。最后,我還想說,楊貴妃是一個悲劇人物。楊貴妃本來無心政治,她并不象長孫皇后那樣有政治城府,更不象武則天那樣有政治欲望,她只是一個愛好唱歌跳舞、愛好享樂的單純女子,如果能夠始終和壽王生活在一起,她本來可以過一種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現實卻是,她始終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無論是成為玄宗的貴妃,還是最后橫死馬嵬驛,都不是她自己的選擇。她本來不是一個政治人物,最后卻被裹挾在政治的漩渦中,被暗流吞沒。所謂紅顏薄命,恐怕更多還是一種時代的悲劇,一種文化的悲劇吧。

  楊貴妃之死,就是當朝皇帝都肝腸欲斷、無能為力。雖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為犧牲品的一面。于是,人們幻想確實已死了的楊貴妃能重新復活,寄以無限的追念。想來一代才美竟紅顏薄命,至真愛情成千古絕唱,無限遐思流于言表作詩一首以示緬懷。

  至今飄歌舞, 往事越千年。

  嬌媚花見羞, 才情帝王緣。

  巨手不回天, 自此兩渺茫,

  飛淚相思雨, 曠古已絕唱。

  從心無亂政, 百般六軍逼。

  遙想朝暮情, 紅顏自悲心。

  千古《長恨歌》 萬載涌遐思。

  玉消馬嵬坡, 誰人解真跡?

  佳人三八載, 不知心恨誰?

  【楊貴妃歷史故事】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后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貫存在爭議,主要有五種說法: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說、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說、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廣西容縣)說。她出生于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于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于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貴妃得寵

  楊玉環于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于宦門世家,高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叔父楊玄?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蜀州度過的。

  開元十七年,10歲左右的楊玉環因父親去世,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彈琵琶。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描述其為: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后,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于皇后。玄宗因此郁郁寡歡,當時后宮數千,無可意者,有人進言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將楊氏召入后宮之中。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為玄宗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楊貴妃就相當于皇后。

  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召見楊貴妃時,令樂工奏此新樂,賜楊氏以金釵鈿合,并親自插在楊氏鬢發上。玄宗對后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古今宮闈秘記》卷三)復制新曲《得寶子》,足見寵幸之隆。時宮中未立新皇后,宮人皆呼楊氏為“娘子”,實居后位。鄭處誨講了一個故事,說在楊玉環晉為貴妃之后,嶺南貢上一只白鸚鵡,能模仿人語,玄宗和楊貴妃十分喜歡,稱它為“雪花女”,宮中左右則稱它為“雪花娘”。

  唐玄宗令詞臣教以詩篇,數遍之后,這只白鸚鵡就能吟頌出來,逗人喜愛。玄宗每與楊貴妃下棋,如果局面對玄宗不利,侍從的宦官怕玄宗輸了棋,就叫聲“雪花娘”,這只鸚鵡便飛入棋盤,張翼拍翅。后來這只可愛的“雪花娘”被老鷹啄死,玄宗與楊貴妃十分傷心,將它葬于御苑中,稱為“鸚鵡冢”。玄宗對寵物白鸚鵡尚且如此珍惜,其對楊貴妃的厚寵更不待言了。

  貴妃之死

  死于馬嵬坡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于馬嵬坡。后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

  死于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于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后,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后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于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于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于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于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于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楊貴妃自縊死于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后,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死于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于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于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于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并非被縊而死。

  吞金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于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并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并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凄惋,乃令圖其形于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歷史上的楊貴妃故事

  正是因為楊玉環精通音律,才能和唐玄宗有共同的愛好,有共同的話題,而楊玉環更是以一曲霓裳羽衣曲驚艷四座,成為大唐第一美人。

  關于楊玉環,我們最關心的莫過于她的兩次感情,第一次是和壽王李瑁,楊玉環曾是壽王妃;第二段則是和她的公公唐玄宗李隆基。我們好奇的是楊玉環和李隆基的愛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傳說二人共浴華清池時,李隆基和楊玉環共吟出了“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而李隆基更是對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更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證,可見二人感情有可能是真的。

  而大家更好奇的,可能就是有關楊玉環的生死之謎。史料上記載,安史之亂后,楊玉環為了保全李隆基一代明皇的形象,選擇在馬嵬坡自縊而死,可是后人知道,馬嵬坡的貴妃墓只是個衣冠冢;也有人猜測,楊玉環被李隆基送去了東瀛,可是東瀛的兩座貴妃墓中,只有兩座佛像。所以直到現在,楊貴妃的死都是個謎。

  楊貴妃與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一代圣君,年輕時,征戰殺場,為唐氏基業打下了一片江山,后因和其親哥哥感情不和,鬧下了一場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也因此留下了狠毒名聲,不過他在位時,卻是重用功臣,遠離小人,建下了一代盛世,為以后的唐朝繁榮墊下了很好的基礎。

  唐太宗一生功績不小,而后宮也是繁多,留下了子孫也不少。

  楊玉環是唐玄宗的皇妃,也就是他曾孫媳婦兒,原本是他曾孫的兒媳婦兒,后來種種原因,才入宮做了貴妃的,而楊玉環要說和唐太宗李世民除了這層關系外,其他,也許就是玉環的曾祖父,是被唐太宗處死了的。

  楊玉環出生名門,兒時之名叫玉奴,后來出嫁時叫玉娘,跟了唐玄宗后,才改名玉環的,而這名字后來,也被后人當作了她死后的打趣名,這原因就要從楊玉環的死說起了。

  楊玉環因生的貌美,又深通琴棋,音律,而得唐玄宗盛寵,可是她卻因為深得唐玄宗的寵愛,持寵而驕,讓自家親戚都毫無顧忌的無所非為,其堂哥更是權傾朝野,這還不知足,還要貪得無厭,收取賄賂,將朝中大臣不放在眼里,就連皇室的人也不屑一顧,讓其皇室中人在同席用膳時,還得讓座,這種種行為大大激怒了朝中其他大臣,也惹了當時的太子,也就是唐玄宗的兒子,又加之當時正趕上安祿山之亂,眾大臣變借此為由,說是楊氏家族壞了朝綱,將其堂哥亂刀砍死,又強逼唐玄宗賜死了楊玉環,也就是三尺白綾自縊而死的,這就是所謂打趣的名字,玉環,白綾環頸。

  楊貴妃荔枝的故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千古絕唱,為歷史留下兩扇窗,以供后人窺探千百年前的大唐盛世和唐宮秘史。

  這句詩,其實描述的是唐玄宗為楊玉環運來荔枝的歷史典故。楊貴妃愛吃新鮮的荔枝,可是當時的京城在北方,荔枝生長在南方。荔枝是嬌貴的水果,一日失其香,二日失其色,三日失其味。隨意,如果楊貴妃要吃到新鮮的荔枝是很困難的,但是唐玄宗對楊貴妃寵愛有加,派人快馬加鞭送來剛從樹上采摘下來的荔枝,送荔枝的人一路上到一個驛站就換人換馬,而荔枝卻始終在運往長安的路上,就這樣一路馬不停蹄的將荔枝運到長安。所以后來連荔枝的名字也叫“妃子笑”,足以看到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喜愛。

  另有一說,統治者在竭盡全力的驕奢淫逸,快馬加鞭本來應該是軍事緊急或者是國家大事才要用到的傳遞信息的方式。這里“一騎紅塵”,塵土飛揚,并不是為了國家大事,“無人知”三個字更是意義深遠,“無人知”的是送來的不是軍情是荔枝,“無人知”的是如此緊急的只是為了貴妃一笑。這短短兩句,足以見得當時的統治者整日沉迷于酒色聲樂,沉迷于溫柔鄉,不理朝政。這是對唐玄宗莫大的諷刺,而對楊玉環而言,她只是個想吃荔枝的女子,卻不幸背上了禍國殃民,紅顏禍水的罵名。

【解開楊貴妃慘死馬嵬坡真相】相關文章:

楊貴妃死里逃生到日本的歷史真相01-25

馬嵬驛迷霧: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本人?08-01

楊貴妃與梅妃07-06

楊玉環究竟是死在了馬嵬坡下還是逃到了日本10-04

魯迅解讀楊貴妃08-19

《馬嵬》唐詩賞析09-09

楊貴妃的一生07-21

歷史上的楊貴妃06-08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情愛故事10-16

關于楊貴妃的傳說故事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