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的詩的意思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卒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
他一生作詩20000多首,只有4200首留傳下來,被譽為一代詩宗。楊萬里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稱為“誠齋體”。
他的代表作有《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閑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過安仁》等。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⑴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殘, 荷花蕩里柳行間⑵。
紅香世界清涼國, 行了南山卻北山⑶。
其二
畢竟西湖六月中⑷,風光不與四時同⑸。
接天蓮葉無窮碧⑹,映日荷花別樣紅⑺。
⑴曉出:太陽剛剛升起。凈慈寺:全名“凈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杭州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
⑵蕩:淺水湖。
⑶卻:回轉。
⑷畢竟: 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⑸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同:相同。
⑹接天:像與天空相接。無窮:無邊無際。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
⑺映日:日紅。別樣:宋代俗語,特別,不一樣。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
譯文:
清晨走出西湖的時候還可看到昨夜的殘月高掛在天上,我陪著友人穿過綠樹環繞的荷塘,走在楊柳依依的小道上。在這樣的紅花遍地、清涼陰陰的世界里,我們走過了南山,又繞到北山。
六月里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的不一樣: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接,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
創作背景:
林子方舉進士后,曾擔任直閣秘書(負責給皇帝草擬詔書的文官,可以說是皇帝的秘書)。時任秘書少監、太子侍讀的楊萬里是林子方的上級兼好友,兩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強國主張、抗金建議,也曾一同切磋詩詞文藝,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
后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時,寫下此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文學賞析:
這是一組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
組詩第一首默默無名,但在組詩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月尚殘”點明了送行的時間和環境。“荷花蕩里柳行間”寫出了送行路線以及沿途風景、“紅香世界清涼國”形象了表現了荷花的風姿神韻以及觀賞者的感受。
相對第一首,第二首流傳甚廣。“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余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夏夜追涼
夜熱依然午熱同 , 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 , 時有微涼不是風。
譯文
夏天的中午,天氣炎熱,想不到夜晚還是那么熱。打開門,到月光下去站一會兒吧。 這時,遠處的竹林和樹叢里,傳來一聲聲蟲子的鳴叫;一陣陣清涼的感覺也迎面飄來。可是,這并不是風,或許就是大自然寧靜的涼意吧。
作品鑒賞
“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對“涼”的渴求,杜甫“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羌村三首》其二)詩意可見。但這首詩在藝術處理上卻有其獨到之處:它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其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實也有一層曲折: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今,“夜熱”竟然與“午熱”相仿佛,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詩人月下獨立的形象。“開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或許他本已就寢,而因夜里天熱的緣故,輾轉反側難以入夢,迫于無奈才出門納涼。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著若此了。
第三句是對周圍環境的點染:竹林深深,樹蔭密密,蟲鳴唧唧。“竹深樹密”,見其清幽;“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于是又引出結句“時有微涼不是風”,這一真切、細微的體驗。“不是風”,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并非夜風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涼》詩亦云:“風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征。”雖設問風從何來,但既然桂旗不動,可見非真有風,殿閣之“微涼”不過因靜而生。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其理相若。因此,范詩實可與這首詩參讀。
顯然靜中生涼正是作者所要表現的意趣,但這一意趣并未直接點明。如果沒有“不是風”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聯系在一起。陳衍《石遺室詩話》早就指出:“若將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說甚么風矣,豈知其不是哉。”然而,這首詩的妙處恰恰也就在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善于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系;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地道出本意更有詩味。大概這就是《石遺室詩話》所稱道的“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的旨趣。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首
其一
梅子留酸軟齒牙⑴,芭蕉分綠與窗紗⑵。
日長睡起無情思⑶,閑看兒童捉柳花⑷。
其二
松陰一架半弓苔⑸,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⑹,兒童誤認雨聲來。
詞句注釋
⑴梅子:一種味道極酸的果實。軟齒牙:一作濺齒牙,指梅子的酸味滲透牙齒。
⑵芭蕉分綠: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與窗紗:《四部備要》本《誠齋集》作“上窗紗”,此據《楊萬里選集》。與,給予的意思。
⑶無情思:沒有情緒,指無所適從,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緒。
⑷捉柳花:戲捉空中飛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⑸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積極小。弓,古時丈量地畝的器具,后為丈量地畝的計算單位。一弓等于1.6米。
⑹掬:兩手相合捧物。
譯文:
其一
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后,余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后起來,情緒無聊,閑著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
其二
松陰之下長著半弓的草苔,想看書可又懶得去翻開。百無聊賴中掬起泉水去澆芭蕉,那淅瀝水聲驚動了正在玩耍的兒童,他們還以為驟然下起雨來。
文學賞析
第一首詩寫芭蕉分綠,柳花戲舞,詩人情懷也同有景物一樣清新閑適,童趣橫生。兒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無限童心,在風中與孩童們捉迷藏。不時有笑聲漾起,詩人該是從睡夢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點明初夏季節,后二句表明夏日晝長,百無聊賴之意。這首詩選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來表現初夏這一時令特點。詩人閑居鄉村,初夏午睡后,悠閑地看著兒童撲捉戲玩空中飄飛的柳絮,心情舒暢。詩中用“軟”字,表現出他的閑散的意態;“分”字也很傳神,意蘊深厚而不粘滯;尤其是“閑”字,不僅淋漓盡致地把詩人心中那份恬靜閑適和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表現出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應了詩題。
第二首詩寫作者閑適、慵倦的情緒。他想看書,可是剛剛翻開又興致索然,百無聊賴中掬起泉水去澆芭蕉。那淅瀝水聲驚動了正在玩耍的兒童,他們還以為驟然下起雨來。這兒以詩人的閑散無聊與兒童的天真爛漫相比較,一個“戲”字,一個“誤”字起到相互映襯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無窮樂趣,寫出了詩人的恬靜閑適,抒發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詩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間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觸發的興會,在這兩句中也得到生動的顯示。
初夏時節,閑居無事,此時奔競之心盡消,與自然貼近,與兒童貼近,情緒得到交流,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這兩首詩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微妙的情境,第一首寫午睡初起,沒精打采,當看到追捉柳絮的兒童時,童心復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寫他從書齋來到庭院里,百無聊賴,便捧起水來灑在芭蕉葉上,使兒童誤以為下雨。全詩充滿生活情趣,煉字也精。
【楊萬里的詩的意思】相關文章:
楊萬里的詩04-20
楊萬里的詩09-07
楊萬里的詩【經典】08-04
楊萬里的詩[優秀]07-10
【實用】楊萬里的詩06-06
小學楊萬里的詩09-16
蘇軾楊萬里的詩07-20
楊萬里寫的的詩10-12
小池楊萬里的詩04-13
關于楊萬里的詩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