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單元,關于《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要如何寫呢?
【設計意圖】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再別康橋》出現在必修一的第一單元,與《沁園春・長沙》《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共同組成了本套必修教材的開篇單元,也是其中唯一的一個現代新詩單元。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現代新詩的基本特點和表現手法,掌握鑒賞現代新詩的技巧,陶冶學生的性情,激發學生對高中語文的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再別康橋》是高一語文開篇第一單元中的篇目,對于剛剛進入高一的新生來說,在初中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現代詩歌的特點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但這種了解僅停留在表面。教師要通過本課和本單元的教學,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現代詩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并系統掌握現代詩歌的鑒賞方法。教師還要讓本課充分發揮激趣作用,讓學生感受現代詩歌的獨特之美:豐富的情感,優美的語言,奇妙的想象。讓他們體會到詩歌離我們并不遙遠,它與我們的生活和情感是那么契合,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現代詩歌的巨大魅力,并從此愛上語文。
【設計特色】
1.以徐志摩的“康橋情結”為切入點。向學生介紹徐志摩與康橋的三次不解之緣,讓學生了解康橋在徐志摩生命中的重要位置,從而使學生更好體會詩歌的感情。
2.教師“以詩解詩”的課堂語言。教師課堂語言經過精心設計,為學生營造出詩一般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沐浴在詩歌的柔情中,體會語文之美,詩歌之魅。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分析意象,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了解詩歌創作背景,體會作者對康橋的贊美與眷戀之情。
3.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了解新月派“三美”的詩歌主張。
【教學重難點】
1.品味語言,分析意象,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體會作者對康橋的贊美與眷戀之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法 問答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相信同學們都不止一次地聽過或吟誦過那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每當聽到它的時候,我們腦海里都會浮現出詩人揮手與云彩惜別的場景-----灑脫、飄逸之中又帶著傷感與惆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返回上個世紀,用心去感受那個醉人的康橋之夜……
二.題解
康橋:英國劍橋大學。
再別:又一次離別。
三.作者簡介
請同學們說一說你所了解的徐志摩,或者與他相關的故事。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人,家境殷實,他的父親是當地首富。徐志摩是家中的長孫獨子,自小就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接受良好的教育。
徐志摩18歲的時候,受父母之命,與家世顯赫的張家聯姻,娶了素未謀面的張幼儀。但是徐志摩并不喜歡她,一直非常排斥她。后來徐志摩先后留學于美國和英國,研究銀行學、經濟學、政治學。在22到24歲期間,他留學于英國劍橋大學,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因為在這里,年輕的徐志摩看到了一個充滿理想和自由的新世界,并開始了詩歌創作。不僅如此,他還在這里結識了才女林徽因,并深深的愛上了她。為了實現自己婚姻和戀愛的自由,不久之后就寫信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而林徽因經過冷靜的思考,決定放棄,她不告而別,離開了康橋大學,這段美好的感情就這樣無疾而終。留學歸國之后,徐志摩和胡適、聞一多等人共同創立新月派詩社,他還先后在北大等多所大學擔任教授。35歲時,因為飛機事故罹難。
四.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徐志摩一生三次與康橋結緣。前兩次他分別為康橋創作了《康橋再會罷》和《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來到康橋。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揮筆寫下了《再別康橋》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的時光所在。
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賜嗎?---1926年《我所知道的康橋》
五.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詩歌,請同學們說一說這首詩給你怎樣的感受?畫面柔美、靜謐。表達了作者的眷戀和感傷。
2.學生自由地出聲朗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如:滿載(zài),似的(shì),長篙(gāo),漫溯(sù)。
3.找同學朗讀,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六.研讀賞析
1.詩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進行鑒賞。(先組內研討,后全班交流。)
云彩:西天的云彩融入在康橋的畫卷中,定格在作者眼中,此時他不僅是和云彩告別,也是在和這惆悵的黃昏告別,和黃昏時的康橋告別。作者想輕輕的離別,他實在不忍打擾康橋。
金柳:柳樹在夕陽的余暉下變成了金色,而一個女人最美的時刻就是她成為新娘之時,金柳化成神秘而美麗的新娘佇立在康河河畔,與作者遠遠相望。金柳倒影不僅倒映在瀅瀅波動的水面上,更蕩漾在作者的心頭,波動了作者的不舍和感傷。 青荇:青荇隨著水波自由搖擺,盡情享受著康河溫柔的水波和夢境一般的康橋。作者對康橋無限的眷戀,趨使作者情愿化身成一條無名的水草,在清亮的康河中自由自在,永不離開。
水波:作者的夢萌發于康橋又夭折于康橋,他只能將夢溫柔的揉碎、播撒于康河之中,讓這夢慢慢蕩漾、沉淀。他所尋求的夢也許是對康橋美景的沉醉,也許是對游學的美好生活的追憶,也許是他當年對林徽因的癡迷和愛戀。
星輝:作者多么想放歌一曲,但他不能放歌。也許他并不想打破康橋的這份寧靜,也或者他的心已經沉重得無法放歌,他選擇在靜默之中細細追憶,慢慢品味。康橋的寧靜好似是在演奏著一曲無聲的笙簫,而作者心中所有的不舍在無言之中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2.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點,你能體會作者的用意嗎?
首先,從景物本身來看,它們都是具有柔美特征的自然景物。無論是空中的云彩,佇足河畔的金柳,還是愜意的水草和斑斕的星輝,它們都是美和自由的象征,這些景物最能體現徐志摩的情感。徐志摩也曾經說過:“康橋的性靈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可見在作者眼中康河美的分量,
再者,從時間上來看,所描寫的正是康橋從黃昏到夜晚這段時光。清晨給人以希望,正午給人以繁盛之感,而唯獨黃昏讓人很容易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傷感,由黃昏入夜,在斑斕的星輝里,這種離別之境顯得更加神秘而安寧。
3.這些景物組合成怎樣的意境,你能試著用幾個詞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嗎?
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柔美、靜謐的康河離別之境。
4.你認為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對康橋熱烈地贊美和永久地眷戀。康橋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亮點,輝煌一生的轉折點。在此詩中他極盡贊美之能事,盡顯愛戀之情愫。
(2)對曾經美好生活的追憶。這其中包括對愛情在內的學生時代生活的留戀,對青春的回憶,對逝去的美好事物惋惜,人總是充滿懷念的。
5.在充分理解全詩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情感基調――哀婉中帶有灑脫,惆悵中飽含熱烈。
(1)注意特殊詞語和短語,要讀出畫面感。如:輕輕的、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蕩漾、油油的、招搖、柔波、甘心、揉碎、沉淀著、漫溯、放歌、沉默、悄悄的。
(2)體現全詩的情感變化,讀出高潮部分。要注意情感的蓄勢與釋放。開頭的灑脫、清新;中間的興奮熱烈;結尾的哀而不傷。讀出情感的變化,體味詩歌的內在節奏。
6.這首詩歌除了意境美、情感美,它的美還表現在什么地方?(讓學生了解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1926年聞一多提出了新詩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而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格》是踐行聞一多“三美”主張的代表作。
(1)“音樂美”:就音節而言,錯落有致,朗朗上口,節內押韻。首節尾節,節奏相同,回環復沓,構成呼應。押韻:來―彩,娘―漾,搖―草,簫―橋。
回環: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2)“繪畫美”:給人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詩歌的語言多選用帶有色彩的詞語。如:云彩,金柳,青荇,星輝斑斕。強調詞藻的選擇要�麗、鮮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詩都可以形成一個獨立存在的畫面。
(3)“建筑美”:詩節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全詩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每一行六至八個字,參差變化中見整齊,給人以美感。
七.結語
徐志摩雖然“輕輕地”離開了康橋,更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的詩一直都不曾離開我們。公元2008年7月2日,他的詩歌刻在2噸重的潔白的大理石上,從他的故國運到那片給了他靈感,給了他新生的土地上,并被安放在喚醒他性靈的康河邊----在國王學院的后庭。大理石碑的正面便形成了兩個參差錯落的平面:上半個平面上刻著:“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下半個平面刻著:“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落款是“徐志摩《再別康橋》詩句”。
如果年輕多情的詩人地下有知,他應該欣慰,因為他自己的詩歌,他那顆愛美、愛自由的心,會在國王學院的后庭,更會在億萬讀者的心中代代傳誦。
【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徐志摩教學設計09-08
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11-01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1-05
再別康橋徐志摩的詩歌10-16
徐志摩再別康橋詩歌10-02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與反思11-11
徐志摩的詩歌《再別康橋》品讀09-27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設計3篇11-21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設計(3篇)10-05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