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剖析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它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
一、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與鑒賞”中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詩以其優美的意象和韻律影響了自它誕生以來的一代又一代讀者。鑒賞這首詩,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體驗詩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強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運用詩歌的意象和象征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研究、探討現代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①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感受《再別康橋》的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②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情趣。
據此,本案例設計以學生的自我鑒賞為起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課時目標和內容如下:
第一課時,以誦讀領起,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第二課時,教會學生詩歌鑒賞的方法,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二、案例再現
師導入:徐志摩,他輕輕地來,又悄悄地離去,35年的匆匆時光,終結在一程詩意的飛行、墜落。他沒帶走人世的一片云彩,卻把愛的信仰、自由和美留給了人間。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走進他的詩,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
師問:《再別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生:美。
師問:它美在哪里?
學生展開討論之后踴躍發言:
生1:語言美。
生2:用詞美。
生3:修辭美。
生4:意象美。
生5:景物美。
生6:意境美。
生7:情感美。
生8:韻律美。
生9:音樂美。
……
師:用詞美和修辭美是語言美的表現,景物美也就是意象美,一個個美好的意象又組成了美妙的意境,而韻律美又是音樂美的表現,下面我就就來賞析這些美在文中的表現。(教師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各方面的美的體現)
師:用詞美表現在哪些地方?(板書:用詞美)
生1:“輕輕”這個詞用得好,它反復了三次,強調詩人動作之輕微,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離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
生2:人們通常對自己喜愛的東西輕拿輕放。由此可見,詩人是怕打破康橋的寧靜和美好才“輕輕的”走的,反映出詩人對康橋的喜愛和留戀不舍之情,從而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生3:“悄悄”這個詞用得好,渲染了一種無邊的寂靜,從而強化了心中那種對母校戀戀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種揮之不去的傷感情緒,升華了情感。
生4:“悄悄”這個詞說明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兒,緩抱軟吻”,生怕驚醒了它。
生5:“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這里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仿佛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
生6:“金柳”“艷影”用得好。
師問:“金柳”為什么像“新娘”?
生:因為柳樹被夕陽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婚紗,色彩光澤鮮艷。
師問: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么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生7: “揉碎”這個詞很美,很夢幻,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
生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句中“甘心”這個詞用得很好,表明我對康橋的嫉妒喜愛。
生9:“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句中“沉淀”一詞用得美,寫出了作者讓過去的生活在自己心底積淀下來,永存心底,這里也暗示了更深層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橋有過許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師總結:除此之外,作者還使用了大量優美的詞語來表情達意。
師問:文中的意象美又表現在哪些地方?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板書:意象美)
生1:意象“金柳”,柳者,留也,寓不舍之意。楊柳鍍金,柳影婀娜,如新娘般艷麗,抒發了詩人無限喜悅和深深的依戀之情。
生2:“云彩 ”這個意象很美,寫出了作者對康橋的難舍難分之情。
生3:“青荇”這個意象很美,青荇在柔波里招搖,寫出了作者對康河永久的眷戀之情。
生4:“潭水”這個意象寫出了作者將留戀已經融入到了康橋的風光中。
生5:“長篙”“星輝 ”這幾個意象的使用讓作者的感情達到高潮。
師總結:“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將“青草”“星輝”這些意象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橋無限的歡喜和永久的戀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師:意象的組合就是意境,請大家用散文詩般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 (板書:意境美)
生1:“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
生2:詩人使用了絢麗多彩的語言,如“云彩、金柳、夕陽、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使詩在輕盈飄逸中浸染了詩人的縷縷情思。
生3:那西下的夕陽,那河畔的金柳,那河底的水草,那汩汩的清泉,那絢爛的彩虹,那柔柔的水波,勾畫出了康河那嫵媚旖旎的風光。 生4:夕陽中的金柳,康河里的水草和清泉,后面是遠處夢幻般的彩虹和星群。這一切互相交織,相映成趣,構成了康橋迷人的晚景,營造了一個色彩鮮明、勻稱柔和的境界。
生5:詩人還通過一系列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靜態的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靜謐清幽中給人以流動感,既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一片深情,也給讀者帶來了無盡的美感享受。
師總結:全詩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詩人的離別之情,表現得更深、更美、更為渾厚和瀟灑。
師:整首詩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回腸蕩氣,構成了詩的深邃意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這首詩的修辭美又是怎么體現的呢?(板書:修辭美)
生1:“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這個修辭很美,新娘是漂亮的,讓人神往的,這樣就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生2:綠油油的水草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這里擬人修辭很美,詩人寫活了對康橋的濃情蜜意。
生3:“云彩”本就不能帶走,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夸張手法的運用,更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康橋的一片情意。
生4: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彩虹是色彩絢麗的,因此這個比喻很美。
師問: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作“天上的彩虹”?
生: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此洗滌的少女,所以顏色是多彩的。
生5:“夏蟲也為我沉默”,用了擬人修辭,作者壓抑自己,寫出了自己無法放歌的惆悵。作者要離別了,悲傷情緒感染了夏蟲,襯托了自己的依依不舍。
師總結:詩人巧妙地借用了修辭手法,把自己對康橋的深情溶化進了悄然離別時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之中,那“夕陽金柳”“波光艷影”“潭中彩虹”帶著作者情不自禁地進入了舊時時光,以至于詩人想把自己變成一條水草,醉臥在康河的柔波里,承受它永遠的愛撫。然而重溫舊夢,最終又被好夢難圓的傷感所打碎,夕陽的余暉里,詩人作別的不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與夢想,當詩人只能悄悄離去時,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讓代代世人久久不能忘懷。
師:這首詩的情感美又是怎么體現的呢?(板書:情感美)
生1:“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表現詩人渴望投入康河的懷抱,讓自己塵世的心靈得到徹底洗滌的愿望,也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生2:“在我的心頭蕩漾”,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愛之情。
生3:美夢“揉碎在浮藻間”,這個句子散發出作者的一縷淡淡的哀傷。
生4:“沉淀著彩虹似的夢”,詩人將“夢”沉淀在心愛的康河中,引領著詩人重溫往日康橋的柔情,重溫往日那刻骨銘心的戀情,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無限喜愛和深深眷戀。
生5:“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甚至要“在星光斑斕里放歌”。 詩人迷戀的情感達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康橋而去了,禁不住要高歌一曲。此時作者的心情是很高興的。
生6:“但我不能放歌”, 寫出了詩人內心交織的依戀、無奈、惆悵的復雜情感。因為彩虹似的夢幻已經揉碎,斑斕璀璨的星輝早已流逝。如今詩人不想驚動這眼前的寧靜清幽,輕輕地來,悄悄地走。
生7:“作別”“蕩漾”“甘做”“別離”“沉默”這些詞反映出作者的感情由惆悵到熱烈再到悵惘,經歷波瀾,這種變化正是來自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從這些詞可以看出詩人因為愛得深,離別時惆悵也越深。
(師板書:惆悵―熱烈―悵惘―戀情)
生9:最后一節用“悄悄”與“輕輕”遙相呼應,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難舍難分。
師:作者只身輕輕來到康橋,又獨自悄悄離開,與康橋寧謐的意境相符;他不愿驚動心愛的康橋,與他對康橋喜愛眷戀之情相吻合。
詩歌的音樂美又是怎么體現的呢?(板書:音樂美)
生1:疊音詞“輕輕”與“悄悄”,回環復沓,有輕微跳躍的音樂美。
生2: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生3:詩節勻稱,詩句整齊,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生4:回環復沓,音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師:這優美的音樂般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詠三嘆,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練,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
總結: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走進《再別康橋》,我們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風光,清新如畫的別離,淡淡如煙的哀愁,興奮熱烈的眷戀,夢幻般的惆悵;走出《再別康橋》,我們依然覺得唇齒留香,含蓄雋永。事實上,《再別康橋》之“美”,不僅僅限于以上這些,我們只要稍加用心,就會發現其中還蘊含有人情美、個性美、語言美,等等,同時它還體現了新月派詩人對新格律詩要求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的特點。
接下來我們就在美讀當中結束這首詩的學習。(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三、案例后記
《再別康橋》是說不盡的,盡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再別康橋》是詩美藝術的“匯演”,真正地體現了詩人的主張,值得我們去品味探究。
四、案例反思
本堂教學成功之處:“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作為教師,就應該給學生積極創造自主學習的舞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由于采用了這種創新教學的設計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學生討論、回答問題積極踴躍,極大地發揮了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效果很好,學生學習效果也很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充分了解并具體實施了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在學習上變得獨立、自主,勇于探索,勇于創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此案例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解讀意象,領悟詩情,交流分享,教師點撥,在品讀中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及審美體驗。
不足之處:在這種靈活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案例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具有全新的理念,得當的方法,飽滿的詩情和機敏的應變能力。因此這樣的課堂對教師是一種挑戰,教師既是參與者也是引領者,必須首先對詩歌有獨到的領悟能力,才能引領學生撥云見日看到更美的風景。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剖析】相關文章:
《觀潮》教學設計案例11-19
《離騷》教學案例10-28
再別康橋—徐志摩教學設計12-07
詩歌《再別康橋》鑒賞教學09-04
再別康橋教學簡案08-31
《再別康橋》名師教學實錄08-29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范文12-11
《觀潮》教學案例實錄11-14
《觀潮》優秀教學案例11-04
《觀滄海》教學設計案例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