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1
【學習目標】
1、理解典故在表達中的作用。
2、理解詞的含義,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感受詞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棄疾深沉的愛國激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
【正音正字】
麾huī炙zhì霹靂pīlì贏yíng驀mò闌珊lánshān
【積累詞語】
八百里麾下的盧霹靂生前身后名
【課文提示】
1、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從小生長在金兵占領地區。20歲時,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為首的農民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后歸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他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做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閑居近20年。晚年,情勢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辭世。
2、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其詞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為南宋詞壇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朗讀課文】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頗受喜愛的小令。整首詞通過"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時期與"識盡愁滋味"的"而今"對比,抒發了郁結于胸的深沉憂愁和強烈憤懣。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詞中前后片"愁"的含義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閑愁,后者指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作者懷著報國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中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結句,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朗讀課文】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課文分析】
譯文: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我已經成了白發人!
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陳亮與辛棄疾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排斥、打擊的人物。他倆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后來計劃全都落空。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后的作品。
這首詞,全是寫軍中生活,是寫想象中的抗金軍隊的生活。
上片,描寫一個秋天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開頭兩句,寫軍營的夜與曉。首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里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醉里挑燈看劍"是現實醉態的寫照。辛棄疾遭貶閑居,胸中郁悶,唯有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復大業,于是,撥亮燈光,深情的注視曾經伴他馳騁殺場的寶劍。
從"夢回吹角連營"到"贏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寫夢境。"夢回"二字點明了這一點。"夢回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下面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面,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聲",指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悲涼的軍歌。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種樂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出兵開戰之前,充足的給養保證了將士們旺盛的士氣,雄壯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將士們必勝的斗志。雖未開戰,但詞人已表達出胸有成竹、戰無不勝的信心。"沙場秋點兵"預示激戰即將開始。這五個字,把雄壯威武的陣容描繪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飄飛的戰旗,一陣陣點兵出征的號角,一隊隊沖鋒陷陣的人馬,一把把寒光閃亮的刀槍,構成一幅莊嚴、肅殺的畫面,顯示了將士們無堅不摧的決心。
下片,寫投入戰斗的驚險場面:"馬作的盧飛快","的盧",駿馬名。相傳三國劉備在荊州遇難,的盧馬載著他一躍三丈,越過檀溪。"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射箭時弓弦的響聲如雷震。這兩句,描寫了驚險激烈的戰斗場面。它如特寫鏡頭,使我們好像看到了的盧馬在戰場上風馳電掣般飛奔,義軍與敵人展開激戰,開弓放箭之聲如霹靂轟響。"弓""馬"指代武藝高強、殺敵報國的義軍將士。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繪了戰斗場面的激烈,進一步刻畫了沖鋒陷陣、英勇無比的英雄形象,是詞人早年戰斗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描寫戰斗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字里行間洋溢著忠君報國的理想,使詞的感情上升到了極點。然而,詞的最后,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生!"這句,寫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這一轉折,使上面所寫的愿望全部成為幻想,全部落空。它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斗,輝煌勝利,千秋功名,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茍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詞人的理想是收復中原,現實卻是當權者偏安江南。詞人只能一聲悲憤的長嘆,盡吐壯志難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相照應,都是描寫現實,又與中間的夢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而更有利的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一腔忠憤,無論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這首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藝術成就極高。其一,構思層層遞進。整首詞按照"醉態—夢境—現實"謀篇布局,有條不紊。夢境中又展現了"戰前準備、沙場點兵、沖鋒陷陣、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動的描繪了一個愛國者馳騁沙場的全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而領略到作者運筆自如而又章法嚴謹的特色。其二,結構奇特巧妙。雙調詞一般是上片寫景,下篇抒情。這首詞打破了這種格式,首尾兩句相互照應,描寫現實,中間八句一氣呵成,描寫夢境,夢境里追憶往事,豪邁激昂,現實中壯志難酬,沉痛悲憤,二者對比鮮明,深化主題。這種奇特巧妙的結構與內容配合得天衣無縫,顯示了辛棄疾在藝術上的獨創精神。
【朗讀課文】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課文分析】
譯文: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聲四處回蕩,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不經意間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寫出元夕之夜親人意外相逢的喜悅,又表現出對心中美人的追求。作為一首婉約詞,它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游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為鳳簫。玉壺:比喻月亮。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于它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在《丑奴兒》中,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有什么作用?
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少年不識愁滋味"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2、《丑奴兒》中,"欲說還休"包含哪兩層意思?
"欲說還休"包含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句,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
3、解釋《破陣子》的詞語。
①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②夢回:夢醒。
③吹角:軍隊中吹號角。
④八百里:指古代的駿牛。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
⑥的(dí)盧:一種良馬。相傳三國時劉備被人追趕,騎的盧一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
⑦了(liǎo)卻:完成。
4、《破陣子》中的"挑燈"一詞,精當在哪里?
"挑燈"意為將油燈撥亮,用詞十分精當,既點明"看劍"的時間是夜晚,又極其細致的勾勒出詞人仔細端詳寶劍的神態,從而顯示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殺敵報國的迫切愿望。這句雖是"醉態"描寫,但醉意朦朧中抽劍在手,蘊含殺機,為全篇定下了雄渾的基調。
5、《破陣子》中,"天下事"的含義是什么?
"天下事"指收復中原。收復中原,不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關心的大事。
6、《破陣子》名為"壯詞",結句卻說"可憐白發生",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
這首詞題是"壯詞",前面九句的確可稱得上是壯詞,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詞的感情起了變化,使全首詞成為悲壯的而不是雄壯的。前面九句是興高采烈、雄姿英發的。最后一句寫出了現實與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幻滅。這是陳亮的悲憤,也是辛棄疾的悲憤。
7、《破陣子》全詞十句,依文義看,前九句與末一句有什么不同?
依文義看,這首詞的前九句為一意,末句另為一意。前九句寫軍容、寫雄心,都是想象之辭。末句卻是現實情況,以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前九句寫的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種藝術手法,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這種表達手法,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復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
8、《破陣子》詞人在夢中出現了兩個片段:點兵和征戰。任選其中一個片段,加入自己的想象,改寫成現代文(80字以上)。
9、《青玉案》是如何運用反襯的?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后點出"燈火闌珊處"那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聯系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于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0、請你在《辛棄疾詞三首》中任選一首,寫80字左右的賞析。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預習《虞美人》:掃除文字障礙,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以上就是為大家提供的“初二語文教案:辛棄疾詞三首”希望能對考生產生幫助,更多資料請咨詢中考頻道。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學習目標:品悟辛棄疾的英雄情懷。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通過填表格方式,梳理三首詞
到1203年,64歲的辛棄疾被執掌大權的韓侂胄所起用。這之前,辛棄疾被迫退居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了。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侂胄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1204年,辛棄疾被任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辛棄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韓侂胄把持朝政,只想僥幸求逞,不愿認真準備。韓侂胄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并把辛棄疾調離了鎮江《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辛棄疾被起用又被降職時,登上北固亭,滿懷悲憤而寫下的。讀詞上下闋,很容易體會出辛棄疾悲憤之情。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寫于1176年,當時辛棄疾南歸十余年了,在江西擔任刑法獄訟方面的官吏,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一天,辛棄疾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愁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一個“愁”字,刻畫出辛棄疾當時的心情。
《青玉案元夕》,作者寫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樂。洞察形勢的辛棄疾,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這首詞,描繪了元宵佳節的一片繁華熱鬧景色;也點出作者所尋“那人”在燈火闌珊處。
前兩首詞風格豪放,作者抒寫了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了壯志難酬的悲憤感情,并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進行無情揭露和批判。而《青玉案元夕》呢?作者到底在抒發怎樣的情感?
(二)探究:“那人”是誰?
生1:作者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貴的女性。她與眾不同、非同一般。她躲開了狂歡極樂的人群,獨自一人在燈火稀疏的冷僻處,有一點孤獨,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生2:女人在元宵夜晚,不都出門看花燈湊熱鬧嘛。為什么躲到“燈火闌珊處”?是情人,很難說通。我認為是作者自己,是作者英雄無用武之地,而又不肯與茍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寫照。
生3:我認為是作者的理想和抱負,冷清孤寂,難以難實現的收復失地的凌云壯志。
生4:也有可能是作者一直尋尋覓覓的知音。知音難覓,知音總是不同凡俗、自甘寂寞,那個不在“蛾兒雪柳”之眾、卻獨立在燈火闌珊處。國難當頭,朝廷只顧偷安,人們也都“笑語盈盈”,有誰在為風雨飄搖中的國家憂慮?作者在尋覓著志同道合的知音。所幸,作者尋到了。
師:“那人”還可能指什么?(看見沒有人回答,繼續提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此句作為做學問、成大事的第三種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此第二境也。
王國維從《青玉案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把這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即經過艱苦奮斗,目標終于達到。
生5:老師,還可以指一種“靈感”。當我們苦苦思考一道數學題時,突然來了靈感,得到了正解。(生笑)
師:很好,無論靈感說,還是王國維境界說,都是對原詞的拓展,賦予原詞以一種哲理。當然,辛棄疾無論是路過造口郁孤臺、登臨北固亭,還是眼見元宵節的花千樹,難以忘卻的總是自己的理想抱負。這讓我們不僅為辛棄疾的愛國情懷而感慨萬千,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三)拓展閱讀
播放《學習強國》視頻:《淺斟低唱亦英雄》
此視頻,選自《中華經典資源庫》,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諸葛憶兵講解。
諸葛教授從辛棄疾的艷情詞入手,對比此類詞南宋與北宋的不同,并闡釋《青玉案元夕》中辛棄疾的別有寄托,即另一類的英雄懷抱。
先是講解內容,指出“那人”不是實寫,而是虛寫,用了比興寄托和虛構象征的手法,意在闡明“那人”寄托作者的感情,是英雄懷抱的另類表達。諸葛教授深入拓展:比照辛棄疾的另外一首艷詞《祝英臺近晚春》,比照南宋的姜夔,周邦彥等愛國詞人;追溯到屈原《離騷》,屈原曾以“臣妾”自比;引用清人周濟的評價“北宋人無寄托,南宋人有寄托”。
以《青玉案元夕》為例,通過對“那人”一句的解讀,得出結論:宋詞艷情詞,到了南宋有變化,到了辛棄疾這樣的英雄這兒也發生變化。
布置作業:
背過《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和《青玉案元夕》,再品悟辛棄疾的英雄情懷。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3
【設計思想】
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有將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將一腔忠憤寄之于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傳世名篇。
何謂“壯詞”?教材中注釋為“雄壯的詞”。的確,寶劍、軍營、軍樂、閱兵、戰馬、弓弦,是多么雄壯的畫面;“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壯的情感!但詞人所抒發的情感果真是雄壯的嗎?不!前九句詞人馳騁想象,猶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際,結句卻陡然跌落塵埃,回到冷酷的現實,只能嘆一聲——“可憐白發生”,這是多么“悲壯”的情感!一個曾經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報國無門,只能“醉里挑燈看劍”,這是怎樣的人生悲劇!
讀這首詞若僅讀出“雄壯”是遠遠不夠的,“壯”中含“悲”,以“壯”寫“悲”才是這首詞的精髓。而要真正讀懂辛棄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補充一些辛棄疾的生平史料,以幫助學生知人論世。
【教學目標】
抓住關鍵詞,充分發揮想象,感受詞中意境;結合材料,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了解辛棄疾在詞壇上的`成就與地位,激起對辛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方法】
知人論世,涵泳品味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壯舉”導入
辛棄疾是什么人?(學生可能會答:南宋詞人)
引導:他還是位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英雄。補充材料: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受北方起義軍首領耿京的委派,從山東濟南赴建康(今江蘇南京)面見宋高宗,聯絡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他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投降金朝,起義軍已潰散,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深夜突入有五萬之眾的金兵軍營中,生擒張安國,策馬飛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將叛徒交南宋朝廷處置。
設疑:就是這樣一個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樣的呢?
二、初讀壯詞
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好節奏。
2.指名朗讀。
注意多音字在詞中的讀音,并說明理由。
如:挑tiǎo燈的dí盧
指導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的節奏。
3.齊讀。
三、品讀“壯”境
1.“壯”詞是怎樣的詞?
書本注釋里有:壯詞即雄壯的詞。
2.從哪兒讀出了“雄壯”?
學生發揮想象,描繪詞中“雄壯”的場景、畫面。
啟發學生動用各種感覺器官品析詞句,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嗅其味。適時指導朗讀,“品”與“讀”相結合。
如:讀著“夢回吹角連營”,你聽到了什么?如果把“連營”換成“眾營”,效果一樣嗎?為什么?
“八百里分麾下炙”,“炙”的字形,下面是一把火,上面是一片肉的樣子,可見這個字的本意是什么?調動一下你的嗅覺,有什么感受?
“弓如霹靂弦驚”,能將箭射出聲如霹靂的戰士該是怎樣的形象?
“沙場秋點兵”,秋天的沙場是怎樣的?
3.這些都是詞人此時眼前真實的情景嗎?
4.詞人為什么“看”劍?而不是“握”劍、“舞”劍、“揮”劍?
補充材料:
辛棄疾南渡后,并未受到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但每任時間都不長,使他無法在職任上有大的作為,任職地點也離抗金前線越來越遠。
他曾寫下著名的《美芹十論》及《九議》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陳述自己抗敵救國的大策,但都未被采納。
他被政敵以“聚斂”等罪名多次誣陷,終在1181年(42歲)被彈劾落職。閑居在江西上饒,此詞即作于這一時期。
他一生經歷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們中竟無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為。
請用一個詞來形容辛棄疾“看劍”時的心情。
明確:無奈、痛苦、落寞、悲憤等。
5.老師有感情地朗讀,結句“可憐白發生”讀出陡然下跌之感。學生散讀、個別讀、齊讀。
四、感悟“悲壯”
1.此時你還覺得整首詞都是“雄壯”的嗎?引導學生體悟出“悲壯”。
2.出示《鷓鴣天》,學生自由朗讀。引導讀出兩首詞在內容、情感的相通之處,再次感悟詞人“壯”中有“悲”的情感。
鷓鴣天
辛棄疾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埔?,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可惜少年英雄江湖老,從“壯歲旌旗擁萬夫”到只能“醉里挑燈看劍”,從寫下“萬字平戎策”到只能換得“東家種樹書”。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一腔悲憤,吐之于詞,雖遠隔數百年,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這一份悲壯。
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破陣子》。
五、理解身后“名”
1.辛棄疾想“贏得生前身后名”,是希望在歷史上留個怎樣的名?他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怎樣的名?
由于歷史的錯位,他那本應緊握寶劍、殺敵立功的手,轉而握起了纖纖羊毫,本該用以安邦定國的將相之才,轉而在詞壇上叱咤風云。國家不幸詩家幸,中國文學史上從此多了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為中國詞壇貢獻了620多首經典詞作。人們對他的詞有很多贊譽。出示材料:
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
——《四庫全書總目·稼軒詞提要》
他使豪放詞別為一宗,正式成派,被譽為豪放之宗;他使詞一洗纖柔、濃艷之風,而多了些須眉之氣、豪放之風。
2.一個“看試手,補天裂”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寧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啟用64歲的辛棄疾,但不久他又遭誣陷重回江西鉛山,北伐很快以失敗告終。1207年農歷九月初十,68歲的辛棄疾在鉛山含恨去世,“臨終前大呼殺賊數聲”(《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
800多年里,無數人在懷念著這位曠世奇才。網上有一個專為紀念他而設的網站,就叫: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相信網站的建立者也認為“醉里挑燈看劍”六個字足以體現他一生的落寞、無奈、悲壯。出示部分網友留言:
(1)辛公不朽。今天是您八百年祭,上炷香,愿您在天國不再愁苦。
(2)熱茶一壺,獻與生不逢時者。用英雄來形容他決不過分,他一生落寞,不是無能天真,只是生不逢時。愿君來生降于治世,蒸茶煮酒,落花圍棋。
3.學生撰寫一句或一段留言。交流留言。
4.出示教師清明節在該網站上的留言。
懷稼軒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
曾記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匹馬渡江初。
嘆此生,千古忠肝義膽,報國欲死無戰場。
追往事,今不見。
我共君,醉明月。
說劍,論詩,醉舞,狂歌。
用我紅巾翠袖,為君?h去英雄淚。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作的意思,引導學生鑒賞三首辛詞的意境;
2.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引導學生鑒賞三首辛詞的表達技巧,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引導學生品味辛詞的豪放風格。
【教學重點】
1.詩人經歷的不同對詩歌表情達意的影響。
2.引導學生鑒賞三首詞的意境和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1.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2.引導學生鑒賞辛詞的豪放、婉約兼具的風格。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青玉案·元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初中學過的《西江月》入手,導入新課。
二、第一教學板塊——了解作者,知曉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北宋已淪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領。他21歲時就在家鄉組織了一支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投入抗金斗爭。次年率領隊伍參加耿京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任掌書記。之后,他建議耿京投歸南宋,耿京采納了他的建議,派他與南宋聯系。當他南下時耿京被叛徒所殺,義軍潰散。他在歸途中得知此事,率50多人闖入金營,生擒叛徒,解至建康獻給宋高宗。從此,在南方任事,將恢復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統治者身上。到南方后,先后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湖北湖南轉運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后被免職,閑居江西上饒。1187年,又被起任福建提點刑獄,代理安撫使。后又被諫官彈劾罷官,回上饒,徙居鉛山。一住八年,1203年,起用為紹興知州,兼浙東安撫使,知鎮江府。1207年,回到鉛山,9月病卒。
他生活的時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對金妥協和堅決抗金收復中原的和戰之爭。辛棄疾是主戰派,有出將入相之才,智勇兼備,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力主恢復,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長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對主戰派多般排擠打擊,對辛棄疾這樣的愛國志士,始終不敢放手使用,使一生不得重用,最終抱憾而終。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派的代表,是兩宋豪放詞派的代表,是宋詞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軒長短句》,流傳至今的詞作有620多首,數量居兩宋詞家之冠。他的詞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把愛國詞創作推向頂峰。他的詞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充滿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還吸取婉約詞蘊藉細膩的長處,兼容眾體,吸取各家之長。在豪雄英偉之氣為主的同時,也不乏嫵媚、清麗、孌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詞。形成以豪放沉郁為主的多樣化的藝術風格,“足以領袖一代,雄視百家”。他的詞作長于用典。
三、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背誦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教師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強調重點詞語的意思。
3.詞中的元夕具有怎樣的特點?
提示:花燈閃亮,煙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魚舞龍,萬人空巷,美女云集,搖曳多姿,熱鬧非凡。
4、上片描寫了元宵佳節怎樣的場面?主要從哪些方面展開具體描寫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提示:描寫了元宵佳節的熱鬧場面。“花千樹”夸張手法寫花燈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寫煙花之盛,“寶馬雕車”寫觀燈的貴族女性的華貴,“香滿路”寫觀花燈和煙花的貴族女性之眾多。“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用動、轉、舞三個動詞寫舞燈之歡。運用了鋪陳手法,渲染元宵節的熱鬧氣氛。
花千樹(花燈之多)
星如雨(煙花之盛)
香滿路(貴族之眾)
動轉舞(舞燈之歡)
5、下片寫了元宵佳節哪兩種人?從哪些方面來寫?表現了她們各自怎樣的特點?
提示:一是寫盛妝的貴族女子,二是寫作者心中關切的“那人”。寫貴族女子,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他的服飾,她們戴著蛾兒、雪柳、黃金縷,表現她們妝扮的華貴和高貴的身份。二是寫她們的歡聲笑語,用“笑語盈盈”表現她們節日之歡。三是寫她們紛紛離開后,衣香還在空中飄散。通過這些描寫,進一步具體表現元宵佳節的繁華熱鬧。寫“那人”著墨不多,既沒寫她的服飾,也沒有寫她的表情,只寫了她所在的環境,是一個僻靜的角落。但我們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現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6、你覺得詞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還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正如林升在《題臨安邸》中所寫:“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當時祖國的半壁江山處在侵略者鐵蹄的蹂躪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淪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顧,夜夜笙歌,醉生夢死,偏安江南一隅,對力主恢復中原的愛國志士排擠打擊。作者在《青玉案》一詞中借盛妝麗服、一夜狂歡的貴族女子諷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復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與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場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四、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鑒賞形象。
梁啟超認為最后三句“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衡館詞選》),你同意他的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提示:風鬟霧鬢的盛妝麗人紛紛走過,卻都不是其意中關切之人,分明已沒什么希望了,卻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殘燈下,正是自己在千千萬萬人中所尋找與等待的那個,原來她在這冷落之處,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個自甘孤獨、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個象征性的人物,詞人對他的追求,憐其“幽獨”,其實“別有懷抱”,含蓄的表達了詞人自己不愿隨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五、第四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1.“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兩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作用?
提示:這兩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燈火比作千樹花,后句把滿天的煙花比作似雨點般落下的星星,極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張燈結彩,煙花怒放的喜慶景象。
2.“寶馬雕車香滿路”“笑語盈盈暗香去”這兩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作用?
提示:這兩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體香來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爭相去看燈、戲耍的女子,這樣寫含蓄而又生動,這些女子的歡鬧與下文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貴。
3、這首詞在描寫和抒情上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風格?
提示:
1、托寓手法。借對元宵盛況的描寫,表現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與媚敵求榮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堅持抗敵報國的正義立場。
2、善于鋪陳。從花燈之多、煙花之盛、游人之眾、舞燈之歡等方面表現元宵佳節的繁華熱鬧。
3、對比手法。將世俗之人在元宵佳節上的表現與“那人”的表現進行對比,表現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4、豪放、婉約兼具。寫的是元宵燈會的盛況,寫花燈、煙花、龍燈,寫貴族婦女的盛妝麗服和歡聲笑語,形式上是婉約的。但表達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謂寄勁于婉,寓剛于柔。
六、比較鑒賞
比較李清照的《永遇樂》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相同之處:都以元宵燈節為描寫對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現節日的繁華熱鬧,渲染歡樂的氣氛。都運用了對比手法。
不同之處:辛詞只寫了今年元宵的盛況,沒有回顧過去的元宵,而李詞沒有直接寫今年元宵的繁華熱鬧,而重點回憶昔日元宵的盛況,因為二者立意不同,李詞旨在表達身世之悲和家園之慨,而辛詞則旨在表現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達對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滿,表達自己的政治操守和
高潔人格。表現手法上,李詞有今與昔的對比,也有我與人的對比;而辛詞則只有世俗女子與“那人”的對比。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青玉案?元夕》。
2.王國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間詞話》)請你結合具體的人事談談自己對王說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教學過程:
一、第一教學板塊——了解作者,知曉背景。(略)
二、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背誦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教師正音,并巡回答疑。(指導:上片要讀得鏗鏘有力,節奏要快,表現作者當年的豪邁氣概。下片要讀得低沉,節奏要稍慢,“卻將”和“換得”二詞重讀,要讀出憤懣之意。)
2.強調重點詞語的意思。
3、整體感知
提示:全詞主要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上闕追憶少年舊事,豪壯而有英雄氣;下闕寫老而坐廢的現實感慨,漸入沉郁頓挫,有壯士暮年之嘆。
三、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鑒賞形象。
1.春風春風不染白髭須:春風吹綠枯草,卻不能使白須轉黑。歐陽修有【圣天憂】詞:好景能消光景,春風不染髭須。
2.“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提示:辛棄疾曾經上奏疏論平定金人方略,今存《美芹十論》、《九議》等,耿耿忠君報國之心可鑒,然而一切進言都付諸東流,所以這兩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棄壯年抱負終老田園的落寞與悲憤,正如余陛云所言“有英雄種菜之感”。
3、“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憶這些往事要表達什么意思?
提示:“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參加領導抗金義軍,第二句說的率領50精兵闖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第三、四句所說的南奔時與金兵互相射殺的情形。追憶這些往事,一是為了表明自己年輕時以身許國、矢志抗金的政治理想,二是為了與下文的被閑置而難展抱負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
4、“嘆今吾”中的“嘆”的內容是什么?“卻”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提示:“嘆”的內容有二:一是“春風不染白髭須”,即年紀老大,一生的宏愿沒有機會實現了。二是自己被閑置田園,無處施展抱負。“卻”表達作者壯志未酬卻被閑置的幽憤和憾恨。
四、第四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1.“燕兵夜娖銀胡錄,漢箭朝飛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你還能舉出幾例來嗎?
提示:“燕兵夜娖銀胡錄,漢箭朝飛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當初率領萬眾南下渡江之時,部隊和金兵朝夕戰斗,互相射殺,一路飛箭不停,表現了緊張而又慘烈的戰斗情景。所謂“互文”,就是在連貫的話語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現的詞,下文省了上文出現的詞,參互成文,合而見義。
例如:
⑴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當窗亮敞,對鏡顧影是理云鬢,帖花黃的共同條件,意指“當窗、對鏡理云鬢帖花黃”。
⑵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意思是:“將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斗,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
⑶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塞”。即“明月依舊,關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悲愴。
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意思是“無論在朝庭為官,還是不在朝庭做官,都一樣憂國憂民。”
2、本詞上下兩片感情基調有何不同?全詞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明確:本詞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的悲劇命運,上片追憶青年經歷,格調雄壯,氣壯山河;下片感嘆年老閑散,傷心透骨。主要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該詞先回憶將青年時期參加義軍抗擊金兵和率軍闖入敵營活捉叛徒的壯烈場面,表現青年時期以身報國的政治理想,與現在年紀老大、閑置田園的現實處境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作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今昔
對比,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幽憤和悲嘆,使主題更加鮮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發得更加深沉感人。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鷓鴣天》
2.分析《鷓鴣天》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教學過程:
一、第一教學板塊——了解作者,知曉背景。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怕登臨的地方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懷的古指40年前的當朝舊事。據有關記載: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從洪洲(今江西南昌)沿贛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轉陸路流亡到贛州。當時,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時,對這一帶地方大肆蹂躪,廣大人民群眾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殺。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點刑獄的時間里,來到這慘烈史事的見證地,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寫下此詞。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當時辛棄疾南歸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二、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背誦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教師正音,并巡回答疑。(指導朗讀:開頭四句觸景傷情,回憶往事,朗讀時節奏要慢,要抑揚頓挫,讀出悲憤之意;“多少”“望”、“可憐”、“無數”等詞要重讀。過片“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表達對歷史發展總的趨勢的自信,節奏要快,“遮不住”和“畢竟”兩詞要重讀。最后兩句感情又出現逆轉,表現作者對時局的隱憂,要讀得輕而綿長。)
2.強調下列詞語的意思:
⑴可憐:值得憐憫。
⑵長安: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動用法。
3.背誦默寫《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三、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鑒賞形象。
1.“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句中加點的詞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提示:如今,長安只能引頸以望,而且遠望不到了!那重重疊疊的連綿不盡的青山遮住了視線,也阻斷了建功立業的進取之途!“望”“可憐”兩個詞寫出了無限的忠誠,無限的惆悵、無限的感憤!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的意思?
提示:從字面上來理解,滿含人民血淚的江水滾滾東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無法阻擋的,從更深的層次來理解,這兩句詩含蓄地傳達了詞人對抵抗外敵,光復山河的堅定意志。
3.“山深聞鷓鴣”一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提示:天色漸漸暗了,黃昏悄然來臨,深山中又傳來鷓鴣鳴叫,聲聲悲鳴,吟唱出詞人驚悸不安,憂心忡忡的復雜心情。
4、上片第二句概括什么了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句中的“行人”包括哪些人?“多少”怎樣理解?
提示:概括了當年千千萬萬民眾的種種災難,表達了作者對金兵猖獗、國恥未雪、朝廷無能的滿腔悲憤。這里的“行人”包括當時無數逃難的民眾,也包括后來經過這里悲嘆往事的愛國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多少”一是說明受苦受難的民眾之多,二是表明民眾所受災難之多、苦難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憤之強烈。
5、上片的“望”和“可憐”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提示:“望”表達了作者對已經淪陷而沒有收復的故都和中原的懷想,“可憐”在這里應理解為“可惜”,表達了作者想望故國卻被重重青山遮擋的遺憾和忠憤之情。
6、“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怎樣理解?句中的“青山”和“東流去”是否另有所指?此句現在有何含義?
提示:這兩句字面意義是:無數青山可以遮擋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深層意思是:南宋的主和派可以設置重重障礙阻撓愛國民眾和愛國志士愛國行動,但阻擋不了他們對中原和故都的關懷思念,侵略者可以征服南宋的領土,但征服不了南宋愛國民眾和愛國志士收復中原的愿望和決心。這里的青山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東流之水比喻愛國民眾和愛國志士,“東流去”比喻正義的方向。這句現在的含義是:歷史的潮流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
7、:與“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相比,“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層含義?
提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一句表達的是一種樂觀的情緒,這是作者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趨勢的認識。但現實畢竟是嚴峻的,當時南宋朝廷日益腐朽,投降派畢竟在朝廷之上占了上風,所以作為愛國志士不可能沒有擔憂,這就是“江晚正愁予”表達的情感,也就是說,這表現了作者對時局的隱憂。“江晚”、“山深”不只是寫眼前時間和景物的變化,而且似乎喻指了南宋政權的日益腐朽和傾頹。
四、第四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1、這首詞的開篇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提示:開篇用了比興手法。羅大經《鶴林玉露》云:南渡之初,虜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由此起興。辛棄疾登上郁孤臺,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長驅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幾乎滅亡之事,從奔騰的清江之水,想到了當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竄的蹤影,以及因家國破亂而灑下的痛楚之淚。由水及淚,意象轉換極為自然。開篇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
2、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明確:主要運用了比興手法(借景抒情)。全詞寫眼前景,說心中事,以清江之水比喻民眾之淚,以青山比喻南宋朝廷和侵略者,以東流水喻指正義的方向,以江晚和山深喻指南宋政權的日益腐朽和傾頹,表現了對國事艱危的沉痛追懷,抒發了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的深情縈念,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默寫辛棄疾詞三首。
2.完成課后練習第三、四題。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賞析辛棄疾的兩首詞作,進而感受體會豪放詩詞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兩首辛詞的意象選擇、意境營造、手法使用、情感表達等特點,感受豪放詞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鑒賞詩詞的濃厚興趣,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學修養。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作品中情景交融、借古抒懷、運用典故等手法,體會詩詞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豪放派作品“豪放”特點的具體體現。
【學法提示】
1、查閱相關資料,結合知識鏈接,了解辛棄疾生平、作品及其風格;
2、請同學們運用“閱讀六字訣”(查、劃、寫、記、練、思),反復誦讀,分析詞作借景抒情、借古抒懷、善于用典的手法,自主完成詞作的知識建構體系;
3、通過比較鑒別,體會豪放詞作的特點,感受詩詞風格的多變性。
一.導入:(創設情境)(2分鐘)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他,行伍出身,以武起事,22歲率義軍抗金,怒闖金營,只身擒賊,帶大軍回歸南宋,一展沙場赫赫英姿;
他,智略超群,以文成名,45年思北伐報國,深謀遠慮,美芹十論,灑滿腔愛國熱血,徒留文壇千年嘆息。
他,就是“烈日秋霜、忠肝義膽”的南宋詞人辛棄疾。這個文武雙全、劍客豪俠一般的人物,用自己手中的刀劍書寫了一部抗金的不朽傳奇。但南歸之后,流年如水,壯志成灰,他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和遺憾的嘆息。
二.引入:(回歸問題)(3分鐘)
這是郭沫若評辛棄疾的對聯,請談談這一副對聯寫出了辛棄疾哪些方面的特點。
“鐵板銅琵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典故:“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辛棄疾曾向朝廷呈現“美芹十獻”。
“黍離”——對國家殘破,昔盛今衰,今不如昔的哀嘆。
上聯——談寫作風格(豪放)下聯——寫內心情感(胸懷天下國計民生,收復故土壯心不已)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他將自己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永遠留存在歷史里,也將“豪放”二字鐫刻在了自己的詩詞中。
三.下面我們就來解讀辛詞,分析辛詞“豪放”的風格具體在詞中什么地方體現出來的。
“初悟豪放”(小組拓展、歸納展示)
(圍繞“寫景、敘事、記人、用典、抒情”四要素,討論后展講兩首辛詞的知識建構體系)
拓展學習六字訣:“納、練、思、展、問、演”(注意課堂氛圍)(8—10分鐘)
學生活動:展講知識結構清單,描述畫面,談讀詞感受,尋找詞作中有代表性的詞語。
小組互評發言,表現優秀者加分。
呈現教師建構模型
參考答案:《水龍吟》
1、寫景:找出文本中描繪了什么樣的景物?有什么特點?(空間——遼闊時間——久遠)
天、水、山、落日、高樓、鴻雁——楚天、清秋、無際、遙遠
2、敘事:如何理解詞作中作者的奇怪舉動?
看了吳鉤:以物喻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
拍遍欄桿:發泄胸中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抑郁苦悶之氣。
無人會,登臨意: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沒有人是他的知已。愁之深,愁之大。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3、用典:以古比今、議古論今
季鷹歸未(休說):既寫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又表明了自己不會像張季鷹那樣置國事于不顧而隱居的責任感。
求田問舍(羞見):作者一生以功業自詡,憂國傷時,表明自已矢志恢復山河的雄才大略。
樹猶如此:光陰虛度,恢復無期。國事依舊不可收拾,自己的夙愿依舊不能實現的感慨。
4、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
希望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抱負無法實現的失意和感慨;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郁悲憤的苦悶心情以及詞人誠摯的愛國情懷。
作者寫景、敘事從何處著眼?(宏大、久遠)體現了怎樣的特點?——豪放
四.討論:同樣登臨觀景,下面幾位作者的情懷各有什么不同?風格有何不同?區分依據是什么?
“再悟豪放”(拓展訓練、合作評價)(10分鐘)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李煜《相見歡》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溫庭筠《夢江南》
梳洗罷,獨依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著眼點:空間——遼闊時間——悠遠
教師引入:豪放與婉約有著不同的情懷。豪放的視野更加寬廣深遠,極目千里,大氣磅礴;婉約的視野顯得較為窄小,著眼于眼前的`風花雪月、兒女情長。豪放的人大多有一種英雄情結,有遠大抱負,胸懷天下;婉約的人多數沖淡平和,委婉含蓄,安于生活。婉約之人縱使觀察到了生活中的大江大河,往往也會將它化為心底的柔情一波。
五.深化:“豪放”風格有哪些不同于“婉約”風格的特點?(共性問題,規范指導)(10分鐘)
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
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豪放”的特點:
意象選擇:景物——名勝古跡、高山大川事物——金戈鐵馬、戰場風云
人物——英雄豪杰、歷史人物(博大)
意境營造:深遠宏闊,高亢雄渾,縱橫開闔,氣象崢嶸,慷慨磊落。(豪邁)
題材范圍:國家大計、民族興衰、人民疾苦、懷古詠史、個人抱負等皆可。
所謂“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
語言特點:精確、跳蕩、質樸、灑脫、節奏急促。(大氣)
表達技巧:大筆勾勒,樸實明快,熔寫景、抒情、議論為一爐,結構上跳躍動蕩、縱橫瀟灑,形成一種開闊健朗的藝術境界,格調清超豪邁。(自由)
情感抒發:豪爽曠達、酣暢淋漓、直抒胸臆、思想深邃、情趣高雅。
學生活動:課前抄寫的詞作屬于什么類型?判斷標準是什么?
六.歸納匯總:(意義提升、體驗成功)(5分鐘)
清朝評論家沈去矜說:“詞不在大小淺深,貴于移情,曉風殘月,大江東去,體制雖殊,讀之皆若身歷其境,惝恍迷離,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凡事過猶不及,必須守持其度。王國維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所以,豪放與婉約,只有風格不同,沒有高下的區別。豪放是一種心態,是一種胸襟氣度。豪放之妙,存乎一心:意之所至,天地亦能為之小,介子方能容須彌;氣之所至,縱貫歲月跨長河,古今亦可成須臾。豪放者氣度超拔,胸藏雄兵百萬,天下之事盡歸我之掌握;豪放者不受羈束,腦中包羅萬象,自然萬物皆可出筆端……
豪放成就豁達的性格,豪放鑄成壯麗的人生。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歷史變革的關鍵時期,時代的浪濤呼喚更多的弄潮兒。希望我們同學在生活中能多一點豪放,少一些忸怩;在寫作中多一點陽剛,少一點柔媚。
豪則天地無限寬,放則人生自在行!
七.課后延伸:同是軍旅題材的作品,品讀蘇軾《江城子》與岳飛《滿江紅》,從詩詞的意象選擇、意境營造、語言和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等角度,分析它們與辛棄疾《破陣子》的異同之處。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滿江紅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賞析詞作時清晰的思路。
2.學習本文賞析詩詞的方法,嘗試自己賞析古代詩詞。
說明:
古代詩詞以其高度概括的內容、凝練含蓄的語言和真摯純美的情感,成為文學領域里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我國自古就有詩教的傳統,“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好的詩歌,都是感情強烈、想象豐富、語言凝練、韻律和諧、意境優美的,在陶冶性靈、凈化情感、磨礪節操、啟迪思想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古代詩詞畢竟離我們有些遙遠,學生對詩詞的學習大都停留在讀讀背背上,這對繼承傳統文化是有礙的。究其原因,主要就在學生不會欣賞,不知如何欣賞古代詩詞。這篇文章無疑就是一個指向標,它是被譽為“詞學宗師”的著名詞學家夏承燾先生的一篇賞析短文,選自《唐宋詞欣賞》。本文最可貴的是出自一位大師之手卻毫無學究之氣,文字樸實而流暢,思路平易而清晰,對于初中生學習古代詩詞的鑒賞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教師在教學中,可把此文看作用件,引導學生學會賞析詩詞應當有清晰的思路和詳實的.分析,還要學會用平實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明確了本文寫作思路和學習本文賞析詩詞的方法的基礎上,嘗試著做一些古代詩詞的賞析。
2.難點:作者如何選擇賞析的角度,如何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悟來。
說明:
在努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今天,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詩詞鑒賞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而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從典范的文章中學習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學以致用,比葫蘆畫瓢,由淺入深反復訓練,所以教學的落腳點應當是學生學會賞析古代詩詞,所以作為重點。學會鑒賞前提是能準確的理解本文的鑒賞方法,大師是如何選取角度分析的,為什么要這樣分析,這就是難點了。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自讀辛詞
嘗試評析 課件出示辛棄疾詞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要求學生自行朗讀三至五遍,然后就這首詞或從整體上或從某一處做一些簡單的評析。放聲朗讀三五遍,試著說出自己對辛棄疾這首詞的大致感悟。這首詞難度不大,學生可以通過多遍的朗讀,對這首詞由一個整體而初步的理解,為下面的學習做準備。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體會,可以調動他們的已知,以便下面的深入學習。
初讀課文
理清思路
1.請同學仔細閱讀每一段文字,要求:
(1)根據路標詞劃出段中層次。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所寫內容。
2.請同學交流自己初讀圈劃的結果,理清本文總分總的行文結構。
1.自讀課文,圈劃路標詞,比如“首先”、“次寫”、“最后”、“第二句”、“既”、“也”、“不但”、“而且”等 。
2.交流各自讀后成果,談談自己理解的行文思路。學生寫文章也好,做賞析也好,很多時候是不知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也就是沒有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讓學生對文章行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對他們學會鑒賞有極大的幫助。
再讀課文
歸納方法 在學生概括每段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作者賞析辛棄疾這首詞作時的角度和方法。
1.要求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賞析的角度。比如第一段從內容、背景、選材三個角度做簡要評析等。
2.通過提問,讓學生交流,比較彼此學習發現,明確文章賞析的角度和方法。
圈劃、批注、交流,最后總結歸納課內所得賞析方法。這一環節的學習是關鍵,老師需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章,做細致的分析和歸納。讓學生明確,作者是從詞作的寫作內容、寫作背景、選材角度、寫作特色、表達情感等多角度,抓住關鍵詞語,逐句進行賞析的。
精讀文章
比較研討
1.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同樣是總寫,寫法是有差異的,要求學生能通過比較發現不同。
2.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別賞析詞作的上下闋,同中有異,要求學生能分析出異同來。
預設:作者寫作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如同樣總寫,首段側重在內容和背景交待上,末段側重在特色和思想情感分析上。通過這樣深入的分析、比較,學生才會真正深入了解作者靈活多樣的賞析角度和方法,為他們能自己做鑒賞開啟思路。
課堂訓練
學習反饋 選做:
1.從前面學過的古詩詞中任意選擇一首,從內容、選材、寫作特色、表達情感等任一角度或多角度進行簡單賞析。
2.仿照本文最后一段做小結式賞析。 學生按要求自選詩詞,口頭做賞析訓練。 學是為了用,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希望學生對所學有所鞏固,并能學以致用。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并背誦辛棄疾的三首經典詞作,掌握其中的關鍵詞匯和句式結構。
2.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辛棄疾詞作中的思想情感和藝術特色。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感受辛棄疾詞作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和壯志未酬的悲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教學內容:
辛棄疾簡介
詞作精選三首:《青玉案·元夕》、《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詞作的基本內容和情感表達。
難點:分析詞作的藝術手法,如象征、比喻、借景抒情等,以及辛棄疾詞風的獨特之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辛棄疾詞作原文及注釋材料
相關歷史背景資料
朗讀音頻或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故事導入:講述辛棄疾生平的一個小故事,如他少年時勇闖敵營、擒拿叛徒的事跡,激發學生興趣,引入辛棄疾作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的身份。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10分鐘)
辛棄疾簡介:簡述辛棄疾的生平、主要成就及詞風特點。
時代背景:介紹南宋時期的社會狀況,特別是與金朝的對峙,為理解詞作中的愛國情懷奠定基礎。
三、詞作學習(每首詞約15分鐘,共45分鐘)
1. 《青玉案·元夕》
朗讀與感知:播放朗讀音頻,引導學生跟讀,感受詞的韻律美。
內容解析:分析詞中描繪的元宵夜景和“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深層含義。
藝術特色:探討詞中的象征手法和對比手法。
2.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情境再現: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示古代戰場的`場景,幫助學生進入詞境。
情感分析:分析詞中表達的壯志豪情與壯志未酬的悲憤。
藝術手法:講解詞中的夸張、對比等修辭手法。
3.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思考“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到“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的心路歷程。
深度解讀:分析詞中“愁”的多重含義,以及辛棄疾對人生、社會的深刻感悟。
語言品味:欣賞詞中簡潔凝練的語言風格。
四、小組討論與分享(15分鐘)
分組討論:學生分組,每組選擇一首詞進行深入探討,準備分享內容。
分享交流:各組派代表分享對所選詞作的理解、感受或新發現的藝術特點。
五、總結與拓展(10分鐘)
總結:回顧本課學習的三首詞,總結辛棄疾詞作的主要特點和情感基調。
拓展:推薦辛棄疾的其他經典詞作,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進一步了解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和人生經歷。
六、作業布置(5分鐘)
1. 背誦本課所學的三首詞。
2. 撰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辛棄疾詞作中某一情感或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反思:
課后收集學生反饋,評估教學效果,特別是學生對辛棄疾詞作情感和藝術特色的理解程度。
根據學生作業情況,調整后續教學策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古典文學的學習中有所收獲。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并背誦辛棄疾的三首經典詞作,掌握詞中的關鍵詞匯和句式結構。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辛棄疾詞作的意境、情感及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感受辛棄疾詞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壯志未酬的悲憤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教學內容:
《青玉案·元夕》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三首詞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及情感表達。
難點:深入分析辛棄疾詞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辭手法,以及如何通過詞作體會詞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詞作原文、注釋、背景介紹、配樂朗誦等)
學生預習材料(詞作原文、注釋)
分組討論問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故事導入:簡述辛棄疾生平,特別是其作為武將出身卻以詞名世的獨特經歷,激發學生興趣。
目標設定: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初步感知(10分鐘)
配樂朗誦:播放三首詞的配樂朗誦,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詞的韻律美和意境。
自主閱讀:學生自由朗讀詞作,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三、深入解讀(20分鐘)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為三組,每組負責一首詞,圍繞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青玉案·元夕》:詞中描繪了怎樣的節日景象?詞人通過哪些細節表達了對理想伴侶的追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中“夢回吹角連營”反映了詞人怎樣的心境?如何理解“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壯志?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與“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變化?
小組匯報:每組派代表分享討論成果,教師適時補充、點評。
四、藝術鑒賞(10分鐘)
修辭手法分析:選取詞中的典型例句,分析比喻、象征、借代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效果。
情感與意境:引導學生探討辛棄疾詞中常見的情感主題(如憂國憂民、壯志難酬)和意境營造(如豪放不羈、深沉內斂)。
五、拓展延伸(5分鐘)
比較閱讀:簡要介紹辛棄疾與其他宋代詞人的風格差異,如蘇軾的豁達、李清照的婉約,鼓勵學生課外自主閱讀比較。
創作嘗試:鼓勵學生嘗試模仿辛棄疾的風格,創作一首簡短的詞,表達自己對生活、學習的感悟。
六、總結回顧(5分鐘)
知識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三首詞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及情感表達。
情感升華:引導學生思考辛棄疾詞作給予我們的啟示,如面對困難時的堅持與不屈,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等。
七、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三首詞。
完成一篇關于辛棄疾詞風的小論文,字數不少于300字。
準備一個關于辛棄疾詞作的PPT,用于下節課的小組展示。
教學反思:
課后,教師應及時收集學生反饋,評估教學效果,特別是學生對辛棄疾詞作的理解深度、情感共鳴以及創作嘗試的質量,以便調整后續教學策略,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熟練朗讀并背誦辛棄疾的三首詞,即《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清平樂·村居》。
精準理解三首詞中重點字詞的含義,流暢準確地翻譯詞句,清晰把握詞的基本內容。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深切體會詞的韻律美與節奏感,培養語感,深入感受詞中的意境和情感。
仔細品味詞中的語言,學習詞人運用的多種寫作手法,如對比、白描等,提高對古典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積極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深入研討辛棄疾詞的風格特點以及其在不同詞作中所表達情感的差異與共性,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深刻感受辛棄疾詞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懷、壯志豪情以及對生活的細膩感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境,從詞人的經歷和情感表達中汲取精神力量,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透徹理解三首詞的內容與主題,深切體會辛棄疾在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變化。
深入賞析詞中的精彩語句,熟練掌握詞中運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如《破陣子》中虛實結合的手法、《丑奴兒》中對比手法的運用、《清平樂》中白描手法的精妙之處等。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背誦三首詞,能夠準確地傳達出詞中的情感。
2.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辛棄疾復雜的情感世界,尤其是他在壯志難酬背景下內心的矛盾與掙扎,如《破陣子》中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所帶來的情感沖擊。
全面體會辛棄疾詞風的多樣性,從豪放與婉約兼具的風格中,準確把握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并能與其他詞人的風格進行比較分析。
引導學生將對詞的理解與自身生活相聯系,深刻感悟古典文學作品對現代生活的啟示與價值,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1. 誦讀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個別朗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詞的音韻美和情感表達。
2. 問題引導法:設計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詞的內容、情感和藝術手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3. 小組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共同探究詞中的難點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與碰撞。
4. 情境教學法:借助多媒體展示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中的意境和情感。
5. 比較分析法:將三首詞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它們在主題、風格、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異同點,加深學生對辛棄疾詞的整體認識。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1. 多媒體展示辛棄疾的畫像,教師簡單介紹辛棄疾的生平經歷,重點強調他作為南宋愛國詞人,一生渴望收復失地、建功立業,但卻命運多舛,始終壯志難酬的境遇。
2. 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辛棄疾詞三首,激發學生對這位偉大詞人作品的學習興趣。
(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教學(20 分鐘)
1. 朗讀與正音(5 分鐘)
教師范讀全詞,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初步感受詞的豪邁氣勢。
學生自由朗讀,同桌之間互相糾正讀音錯誤。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如“麾(huī)下”“炙(zhì)”“的(dì)盧”等字的讀音,以及詞中節奏的把握,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2. 字詞釋義與翻譯(5 分鐘)
結合課下注釋,學生自主理解詞中重點字詞的含義,如“醉里”“挑燈”“夢回”“連營”“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塞外聲”“沙場”“點兵”“馬作的盧飛快”“霹靂”“了卻”“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等。
學生嘗試逐句翻譯詞的大意,教師進行補充和糾正,確保學生準確理解詞句意思: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恍惚間又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在戰場上閱兵。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發人!
3. 內容與情感分析(8 分鐘)
提問: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描寫了哪些場景?
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上闋主要描寫了醉態中的回憶場景,包括看劍、聞角、分炙、奏樂、點兵等一系列戰前準備活動,營造出一種豪邁、雄壯的氛圍;下闋則描寫了激烈的戰斗場面和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生動地表現了戰斗的激烈和迅速,而“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則由理想的高峰陡然跌入現實的深淵,抒發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進一步提問: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詞人怎樣的情感?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各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歸納,讓學生體會到詞人雖有一腔報國熱血和豪邁的壯志,但面對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只能在回憶與幻想中尋求慰藉,其內心充滿了無奈、悲憤與失落。
4. 寫作手法賞析(2 分鐘)
引導學生分析詞中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指出上闋的回憶場景和下闋的戰斗場景多為虛寫,是詞人對往昔軍旅生活的追憶和對理想戰斗的想象,而“可憐白發生”則是實寫,將理想與現實形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哀,使詞的情感表達更具感染力和沖擊力。
(三)《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教學(20 分鐘)
1. 朗讀與正音(3 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詞,教師強調“諳(ān)”字的讀音。
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讀出詞中的情感變化,尤其是上下闋不同的語調。
2. 字詞釋義與翻譯(5 分鐘)
學生結合注釋理解重點字詞,如“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qiǎng)說愁”“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等。
學生自主翻譯詞意: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3. 內容與情感分析(10 分鐘)
提問:詞中的“愁”在少年和成年時期有何不同?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間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少年時期的“愁”是無病呻吟、為賦新詞而強說的閑愁,是一種對生活的懵懂和故作深沉;而成年后的“愁”則是經歷了人生的坎坷、仕途的不順、國家的憂患等多重磨難后真正的憂愁,這種憂愁深沉而復雜,難以言表,只能以“天涼好個秋”這樣看似平淡的話語來含蓄表達。
進一步提問:通過這種對比,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各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總結歸納,讓學生體會到詞人對自己年少無知的自嘲,以及對成年后歷經滄桑、報國無門的無奈與悲哀,深刻感受到詞人情感的深沉與內斂。
4. 寫作手法賞析(2 分鐘)
分析詞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通過少年時期“為賦新詞強說愁”與成年后“欲說還休”的鮮明對比,生動地表現了詞人在不同人生階段對“愁”的不同體驗和感悟,使詞的主題更加鮮明突出,情感表達更加深刻有力。
(四)《清平樂·村居》教學(15 分鐘)
1. 朗讀與正音(3 分鐘)
教師播放輕柔舒緩的古典音樂,學生配樂朗讀詞,感受詞的清新自然、閑適平和的意境。
教師糾正個別讀音錯誤,如“翁媼(ǎo)”“剝(bāo)蓮蓬”等。
2. 字詞釋義與翻譯(4 分鐘)
學生借助注釋理解重點字詞,如“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題目,意為鄉村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中兒”“正織”“小兒”“無賴”“溪頭”“臥剝”等。
學生逐句翻譯詞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3. 內容與情感分析(6 分鐘)
提問: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自主思考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詞中的畫面,教師進行引導和補充,讓學生體會到詞中描繪了一幅鄉村田園生活的美好畫卷,有低矮的茅屋、清澈的溪流、翠綠的草地,還有和睦的一家人,大兒子勤勞勞作,二兒子心靈手巧,小兒子天真可愛,展現出鄉村生活的寧靜、祥和與幸福。
進一步提問:從這幅畫面中可以感受到詞人怎樣的情感?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詞人對這種寧靜鄉村生活的向往和贊美之情,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南宋時期,這種田園生活成為詞人心中的一片凈土,表達了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渴望。
4. 寫作手法賞析(2 分鐘)
講解詞中白描手法的運用,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幾句,簡單幾筆就勾勒出鄉村的自然環境和人物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鄉村生活的質樸與純真,使讀者如身臨其境,感受到鄉村的寧靜與美好。
(五)三首詞的比較與總結(10 分鐘)
1.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三首詞在主題、風格、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異同點。
主題方面:《破陣子》表達了詞人的愛國情懷和壯志難酬的悲憤;《丑奴兒》側重于抒發個人的人生感悟和憂愁;《清平樂》則描繪了鄉村田園生活的美好,表達了對寧靜生活的向往。但三首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辛棄疾的心境和對生活的思考。
風格方面:《破陣子》豪邁悲壯,氣勢磅礴;《丑奴兒》深沉含蓄,情感內斂;《清平樂》清新自然,閑適平和。辛棄疾詞風兼具豪放與婉約,在這三首詞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寫作手法方面:《破陣子》運用虛實結合;《丑奴兒》采用對比手法;《清平樂》使用白描手法。這些寫作手法都恰到好處地服務于詞的主題表達和情感抒發,使詞作各具魅力。
2. 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補充,加深學生對辛棄疾詞的整體認識和理解,讓學生明白辛棄疾這位偉大詞人能夠根據不同的題材和情感表達需求,靈活運用各種寫作手法,創作出風格各異、內涵豐富的詞作,其文學成就和藝術價值值得深入探究和學習。
(六)課堂練習(10 分鐘)
1. 設計一些與三首詞內容、情感、寫作手法相關的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如: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下一句是( )。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愁”指的是( )。
請簡要分析《清平樂·村居》中白描手法的運用及其效果。
2.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答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 完成練習后,同桌之間相互批改,教師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七)課堂小結(5 分鐘)
1.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三首詞的主要內容、情感表達、寫作手法以及辛棄疾詞的整體特點。
2. 強調辛棄疾詞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誦讀辛棄疾的其他詞作,深入體會其詞中的精神內涵和藝術魅力,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學素養。
(八)作業布置(5 分鐘)
1. 背誦并默寫辛棄疾詞三首,加深對詞句的記憶和理解。
2. 選擇一首辛棄疾的詞,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賞析短文,要求從內容、情感、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五、教學資源
1. 多媒體課件,包含辛棄疾的畫像、三首詞的朗誦音頻、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等,用于輔助教學,創設教學情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2. 制作課堂練習試卷,用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學生對辛棄疾詞三首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和體會,能夠較好地把握詞的內容、情感和寫作手法。在朗讀環節,學生能夠逐漸讀出詞的韻味和情感,但部分學生在朗讀技巧和情感表達的準確性上仍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探究環節,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思維活躍,但個別小組的討論深度不夠,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和啟發。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古典文學的學習中有所收獲,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準確誦讀并背誦辛棄疾的三首代表性詞作《青玉案·元夕》、《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理解詞中關鍵詞匯及典故的含義,掌握辛棄疾詞作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情境模擬、詩詞朗誦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辛棄疾詞中的情感世界與時代背景;運用思維導圖整理詞作的主題、意象及表現手法,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理解辛棄疾作為愛國詞人的家國情懷與壯志未酬的悲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三首詞的基本內容、情感表達及藝術特色。
難點:深入挖掘詞中蘊含的.深層情感與時代背景,把握辛棄疾詞風的獨特之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詞作原文、注釋、背景介紹、音頻朗誦等)
小組討論任務卡
辛棄疾生平簡介視頻
思維導圖軟件或紙筆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分鐘)
播放辛棄疾生平簡介短視頻,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創作背景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學生對辛棄疾詞作的興趣。
初步感知(10分鐘)
播放三首詞的音頻朗誦,要求學生閉眼聆聽,感受詞的韻律美與情感色彩。
學生自主閱讀詞作原文,結合注釋理解大意,標記不理解的詞句。
深入解讀(20分鐘)
分組學習:將學生分為三組,每組負責一首詞,通過小組討論解決注釋中的疑問,分析詞的主題、意象、情感及表現手法。
小組匯報:每組選派代表分享學習成果,教師適時補充、糾正,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詞作的深層含義。
情境模擬(10分鐘)
選取《青玉案·元夕》中的場景,讓學生分組進行情境模擬表演,通過角色扮演體會詞中人物的情感與氛圍。
討論《破陣子》中的戰爭場景與《南鄉子》中的歷史典故,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元素如何服務于詞作的主題表達。
藝術特色分析(10分鐘)
引導學生歸納辛棄疾詞作的藝術特色,如豪放而不失細膩、善用典故、情感深沉等。
使用思維導圖軟件或紙筆,共同繪制辛棄疾詞作藝術特色概覽圖。
拓展延伸(5分鐘)
分享辛棄疾其他著名詞作片段,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更多辛棄疾作品,加深對這位偉大詞人的認識。
引導學生思考辛棄疾詞作對現代人的啟示,如家國情懷、個人奮斗等。
總結回顧(5分鐘)
總結本課學習要點,強調辛棄疾詞作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
布置作業:背誦三首詞,撰寫一篇關于辛棄疾詞風的小論文,要求結合具體詞句進行分析。
課后反思:
收集學生作業,評估學生對辛棄疾詞作的理解程度與鑒賞能力的提升情況。
反思教學過程中的亮點與不足,思考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文學興趣,提高課堂互動性。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旨在讓學生不僅掌握辛棄疾三首詞的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維度的教學活動,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批判性思維和愛國情懷。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并背誦辛棄疾的三首經典詞作《青玉案·元夕》、《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和《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掌握詞中的重點字詞和典故。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詞的意境、情感和藝術特色,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辛棄疾詞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壯志未酬的悲憤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和熱愛。
教學重點:
背誦三首詞,理解詞意。
分析詞的意境、情感和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辛棄疾詞中的深層含義和復雜情感。
鑒賞詞的藝術特色,如比興、象征、用典等。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詞作原文、注釋、背景介紹、配樂朗誦等。
學生預習材料,包括詞作原文及注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情境導入:播放一段關于辛棄疾生平的短視頻或講述其生平故事,激發學生對辛棄疾的興趣和好奇心。
提問導入:你們知道辛棄疾除了是南宋著名的將領外,還是一位杰出的詞人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三首經典詞作。
二、詞作學習(30分鐘)
《青玉案·元夕》
朗讀與感知:播放配樂朗誦,學生跟讀,感受詞的節奏和韻律。
理解詞意:引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詞意,討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深層含義。
藝術分析:分析詞中的比興手法和象征意義,如“寶馬雕車香滿路”與“燈火闌珊處”的對比。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背景介紹:簡要介紹陳同甫與辛棄疾的友誼及創作背景。
朗讀與感知: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詞的豪邁與悲壯。
情感分析:分析詞中表達的愛國情懷和壯志未酬的悲憤,如“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藝術手法:探討詞中的用典和虛實結合的手法。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導入話題: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中的煩惱與憂愁。
朗讀與感知:學生分組朗讀,感受詞的深沉與含蓄。
理解詞意:結合注釋理解詞意,討論“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與“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的對比。
哲理思考:引導學生思考詞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對人生的態度。
三、小組討論(10分鐘)
分組討論:每組選擇一首詞進行深入分析,從意境、情感、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討論,并派代表分享小組觀點。
四、拓展延伸(5分鐘)
辛棄疾其他詞作欣賞:簡要介紹辛棄疾的其他經典詞作,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寫作練習:以“我心中的辛棄疾”為題,寫一篇小短文,表達自己對辛棄疾及其詞作的`理解和感受。
五、課堂總結(5分鐘)
總結本課學習的三首詞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及蘊含的深層含義。
強調辛棄疾詞作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
六、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三首詞。
閱讀辛棄疾的其他詞作,選擇一首進行賞析,并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辛棄疾的三首經典詞作,培養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分享觀點,提高了課堂活躍度。
課后作業的設計旨在鞏固課堂所學,并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文學素養。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 12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熟練背誦辛棄疾的三首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準確理解三首詞中的重點字詞、詩句的含義,掌握詞中的典故運用及其作用。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與深沉情感,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語感和鑒賞能力。
引導學生分析詞的意象、意境,學習通過意象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提高詩詞賞析水平。
組織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與批判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詩詞的獨特見解。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辛棄疾詞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懷、壯志難酬的悲憤以及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對古典文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三首詞的主要內容,體會辛棄疾在不同時期的心境與情感變化。
品味詞中的精彩詞句,如“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等,分析其語言特色與表達效果。
掌握詞中典故的運用,如“八百里分麾下炙”“生子當如孫仲謀”等典故的出處、含義及在詞中的作用,體會辛棄疾借古諷今、以典抒情的寫作手法。
2. 教學難點
深入體會辛棄疾詞中壯志難酬的悲憤情感及其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理解其復雜的心境與深沉的思想內涵。
引導學生在誦讀與賞析過程中,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與獨特魅力,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審美情趣與文學素養,使學生能夠將詩詞中的情感與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產生共鳴與思考。
三、教學方法
1. 誦讀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如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個別誦讀、集體齊讀等,讓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詩詞的韻律美、節奏美,體會作者的情感,為深入理解詩詞奠定基礎。
2. 情境教學法:借助多媒體資源,如圖片、音樂、視頻等,創設與詩詞內容相契合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詞中的意境,增強學習興趣,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與記憶。
3. 問題引導法:設計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逐步深入解讀詩詞文本,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4.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點與體會,相互啟發,共同完成對詩詞的賞析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1. 播放一段有關辛棄疾生平事跡的視頻短片,展示辛棄疾在南宋時期的政治、軍事活動以及他的文學成就,讓學生對辛棄疾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與認識。
2. 提問引導:“同學們,通過觀看視頻,你們對辛棄疾有了哪些印象呢?他在你們心中是一個怎樣的人物?”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由此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辛棄疾詞三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
(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教學(20 分鐘)
1. 作者及背景介紹(3 分鐘)
簡要介紹辛棄疾的生平經歷,重點強調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復國,但卻遭受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排擠與打壓,壯志難酬。
說明本詞的創作背景,是辛棄疾與陳亮(陳同甫)志同道合,相互唱和之作,表達了他們共同的政治理想與愛國情懷。
2. 初讀感知(5 分鐘)
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韻律,感受詞的豪放風格。
學生自由朗讀,初步理解詞的大致內容,思考:這首詞描繪了怎樣的場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 文本解讀(10 分鐘)
詞句賞析:逐句分析詞中的重點詞句,如“醉里挑燈看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醉酒之中仍不忘殺敵報國的壯志豪情;“夢回吹角連營”,讓學生理解作者對往昔軍旅生活的追憶與懷念;“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講解其中的典故運用,感受軍營生活的豪邁與熱烈;“沙場秋點兵”,體會“秋”字所營造的肅殺、悲壯的氛圍;“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分析這兩句對戰斗場面的生動描寫,體會其緊張激烈的節奏與氣勢;“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前九句的壯志凌云與最后一句的悲憤無奈形成的強烈反差,深刻理解辛棄疾壯志難酬的痛苦心境。
情感探究: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思考辛棄疾為什么會有如此強烈的壯志難酬之感?結合南宋時期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理解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主和派的得勢以及辛棄疾自身的遭遇等因素對他情感的影響,培養學生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
4. 誦讀鞏固(2 分鐘)
請幾位學生個別誦讀,教師進行點評與指導,要求學生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詞中的情感變化與豪放風格,全體學生再次齊讀,加深記憶。
(三)《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教學(20 分鐘)
1. 背景介紹(3 分鐘)
介紹本詞的創作背景,辛棄疾在鎮江知府任上,登上京口北固亭,面對眼前的壯麗山河,感慨萬千,創作了此詞。此時的辛棄疾雖已年邁,但仍心系國家安危,渴望收復失地。
2. 朗讀與初步感知(5 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正音。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思考:詞中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與作者的情感有何關聯?
請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總結朗讀要點,如節奏的把握、情感的表達等。
3. 文本分析(10 分鐘)
上闋賞析:引導學生分析上闋中“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兩句,提問學生作者“望神州”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讓學生體會作者對淪陷國土的深切思念與對南宋朝廷偏安的不滿。接著分析“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講解其中的典故運用(化用杜甫詩句與蘇軾詞句),引導學生理解這幾句詞通過對千古興亡的感慨,表達了歷史的滄桑變遷與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下闋賞析:重點賞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幾句,先讓學生解釋詞句的意思,然后提問:辛棄疾為什么要稱贊孫權?他借孫權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理解辛棄疾以孫權為例,諷刺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怯懦無能,表達自己對英雄人物的敬仰與渴望南宋出現像孫權那樣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來領導抗金復國的愿望。
4. 誦讀與體會(2 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詞意與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詞,體會辛棄疾詞的豪放與深沉,可采用配樂朗讀的方式,增強朗讀的感染力與藝術效果。
(四)《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教學(15 分鐘)
1. 創作背景介紹(3 分鐘)
講述辛棄疾在帶湖閑居期間,游覽博山時創作了此詞。此時的他遠離政治舞臺,內心充滿了憂愁與無奈,但又無法直白地表達出來。
2. 朗讀感悟(5 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思考:這首詞與前面兩首詞在情感表達上有何不同?
教師范讀,強調詞中的情感轉折與語氣變化,如“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幾句的輕松、詼諧,與“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深沉、凝重形成鮮明對比。
3. 文本剖析(5 分鐘)
對比分析:引導學生對比少年與成年時期的“愁”,討論“少年愁”與“成年愁”的內涵有何不同?少年時的“愁”更多是一種無病呻吟、故作姿態,而成年后的“愁”則是經歷了人生的挫折、政治的失意、國家的憂患等多種因素后的深沉、復雜的愁緒,這種愁緒難以言表,只能以“天涼好個秋”這樣看似平淡的話語來表達,卻蘊含著無盡的感慨與無奈。
情感深度挖掘: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探究辛棄疾為什么會有“欲說還休”的情感?這種情感反映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理解辛棄疾在南宋朝廷的政治環境下,報國無門,又不便直言的痛苦與矛盾,體會他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寂寞。
4. 誦讀與總結(2 分鐘)
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詞,教師進行總結,強調本詞通過簡潔質樸的語言,深刻地表達了辛棄疾人生經歷與情感變化,體現了他高超的藝術造詣。
(五)綜合比較與拓展延伸(10 分鐘)
1. 綜合比較(5 分鐘)
引導學生對三首詞進行綜合比較,從創作背景、情感表達、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例如:三首詞的創作背景分別反映了辛棄疾人生的不同階段與境遇,從而導致其情感表達各有側重,《破陣子》側重于壯志難酬的悲憤,《南鄉子》側重于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與對英雄的呼喚,《丑奴兒》側重于人生感慨與內心的矛盾;在藝術手法上,三首詞都運用了典故,但典故的運用方式與作用又有所不同,《破陣子》中的典故多為描述軍旅生活與表達壯志豪情,《南鄉子》中的典故主要用于借古諷今與表達歷史滄桑感,《丑奴兒》則通過簡潔的對比與含蓄的表達來傳達情感等。
2. 拓展延伸(5 分鐘)
推薦學生閱讀辛棄疾的其他詞作,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進一步感受辛棄疾詞的風格與魅力。
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以“我眼中的辛棄疾”為主題,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對辛棄疾的認識與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學創作能力與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
(六)課堂小結(5 分鐘)
1. 教師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總結回顧,強調辛棄疾三首詞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
2. 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誦讀辛棄疾的詞作,深入體會古典詩詞的魅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七)布置作業(5 分鐘)
1. 背誦并默寫辛棄疾詞三首,加深對詩詞的記憶與理解。
2. 選擇三首詞中的一首,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賞析短文,要求從語言、意象、情感、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
五、教學資源
1. 多媒體課件,包含辛棄疾生平事跡介紹、三首詞的文本展示、相關圖片、音樂、視頻等資料,用于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
2. 相關的教學參考資料,如《宋詞鑒賞辭典》《辛棄疾詞編年箋注》等,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專業的參考與指導。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學生對辛棄疾詞三首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與體會,能夠較好地把握詞中的情感與藝術特色。但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小組討論環節,部分學生參與度不夠高,可能是問題設置不夠合理或引導不夠到位;在詩詞賞析過程中,個別學生對典故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對古典文化知識的積累與講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古典詩詞的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樂趣,提升文學素養與審美能力。
【初二語文辛棄疾詞三首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二語文《背影》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05-18
辛棄疾的詞特點08-02
辛棄疾的婉約詞08-14
辛棄疾詞的風格09-11
辛棄疾詞風格10-31
辛棄疾的詞集錦06-02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教學設計06-15
[精選]辛棄疾寫的豪放詞06-28
辛棄疾寫的豪放詞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