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兒》辛棄疾賞析
詞作《丑奴兒》為詞人辛棄疾所寫,《丑奴兒》抒發了作者辛棄疾怎樣的愁緒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丑奴兒》賞析,歡迎閱讀!
《丑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
喜歡登高遠望,
喜歡登高遠望,
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說卻說不出,
想說卻說不出,
只好說道好個清涼的秋天呀!
《丑奴兒》注釋:
①:丑奴兒: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層樓:高樓。
④: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⑤: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多少事,欲說還休。”
《丑奴兒》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四十二歲時被彈劾落職,閑居信州上饒時所作。辛棄疾自1162渡淮水來到南宋,他的抗擊金軍、恢復中原的報復就一直無法施展,南宋統治者一心求得自保,無心應戰,對于辛棄疾的一腔熱血熟視無睹,只是任命他作閑職官員和地方官吏,遠遠地任職于湖南湖北江西一帶,遠離抗戰前線,這使得辛棄疾心中十分郁悶,而這一次落職長達十年之久,更加重了他的抑郁,就在這種抑郁難抒的情況下,他寫下了這首詞。
全詞上下兩片將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形式強烈對比,“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少年時的辛棄疾血氣方剛,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雖然他生長在中原淪陷區,但他的思想卻絲毫未受到影響,青少年時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揮兵北上,逐出金人,建立不世功業。那時的他,只是“愛上層樓”,登高望遠,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即使要他說愁,也是強說。一個“強”字,便寫出了辛棄疾當時的少年輕狂,在他心中,沒有什么事是可以用愁來解釋的,沒有什么事是解決不了的,只有在吟詩作賦時,才學著古人悲天憫人勉強說愁。
而今卻不同了,血氣方剛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實的殘酷和無情太多的改變了他的思想,越是深刻的了解現實,就越是清醒的明白收復失地的遙遠。“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如今他再次登上高樓,卻已是物是人非,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那份熱情與天真。如今已經明白什么是愁,而且心中也已經有了太多的愁,卻已經欲說還咽。一方面,當時的統治者一心求和,對于主戰派的壓迫很深,辛棄疾作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處境很是艱難,處處受到排擠和陷害,致使他有愁卻不敢說;一方面,此時的他孤獨一人,沒有知己,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即使有愁,又該向誰訴說,即使說了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不說,不如遺忘;另一方面,真正的愁又豈是言語可以表達的,那些說出來的愁都是可以排遣的,既然可以排遣,也就算不上什么大愁了,辛棄疾的愁不同,他的愁是是關乎國家存亡、百姓生計的大愁,他無法排遣,只能獨自承受。雖然現在居高臨下,正是抒情的大好時機,卻無語可發,只能道“天涼好個秋”,用一句閑淡的話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悲憤,化深為淺,化濃為淡,寓沉郁之情于閑淡之中,更加的耐人尋味,更加能讓人理解他的愁苦。
這首詞的上下兩闕將少年之輕狂不知愁和老年之滄桑難說愁對比得形象生動,讓人感同深受,雖然用了相同的篇幅,但這兩種愁孰是主孰是賓卻已經很清楚,少年之愁,是可說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無言之愁,而這種濃的化不開,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愁情,才是詞人要傳達的。
雖然全詞所表達的感情沉重,思想深刻,但從表面上卻是無法領悟的的,他有意的在詩的風格上表現出一種壓抑,不僅僅是他的抱負無處可施的壓抑,亦是祖國被外族侵略而不得收復的壓抑,因此,他的這首詞外表雖然婉約,而骨子里確實包含著濃濃的憂郁和強烈的不滿之情。這樣的寫作風格,在他的《摸魚兒》一詞中,也有突出的表現。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上饒帶湖時期,具體創作時間當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名家點評
卓人月《古今詞統》:前是強說,后是強不說。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這首詞上片四句是說少年時沒有嘗到愁的滋味,不知道什么叫做“愁”,為了要作新詞,沒有愁勉強說愁。這四句是對下片起襯托作用的。下片首句說“而今識盡愁滋味”,按一般寫法,接下應該描寫現在是怎樣的憂愁。但是它下面卻重復了兩句“欲說還休”,最后只用“卻道‘天涼好個秋’”一句淡話來結束全篇。這是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許多憂愁不能明說。我們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來看,是能體會他這一句話的深長的含意的。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丑奴兒》辛棄疾賞析】相關文章:
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08-26
秦觀《丑奴兒·夜來酒醒清無夢》全文及鑒賞07-16
念奴嬌辛棄疾翻譯06-01
辛棄疾的古詩賞析08-04
辛棄疾 元夕賞析10-25
感皇恩 辛棄疾賞析07-21
辛棄疾《沁園春》原文賞析10-22
水調歌頭辛棄疾翻譯及賞析10-25
辛棄疾《水調歌頭》原文及賞析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