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談《心經》的“五蘊皆空”

時間:2024-09-29 07:18:00 心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談《心經》的“五蘊皆空”

  生命就是一個“五蘊”(色、想、受、行、識)。我發現南懷瑾講述《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一書中對五蘊有很精采的講解。以下是我自修《心經》的一次小總結。

  “色蘊”包括了“四大”:堅固的“地”、濕性的“水”、熱能的“火”和動性的“氣”。因此我們身體的氣、脈、血、熱能都是屬于色蘊的范圍。我們看見的天空的那個空,里面有我們凡人肉眼所看不到的氣(空氣)、水(水汽、濕度)等,所以屬于色蘊,不是“五蘊皆空”的空。

  對我們人而言,“四大”造色。“四大”造出形形色色的事物,概括起來可分為兩種性質:

  (一)有形可指的如山川草木、眼耳口鼻、筆墨桌椅等;

  (二)有象萬尋的如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甜酸苦辣等,以及許多抽象觀念皆是。

  我們將各種肉眼看到的東面(稱為“色相”)給它安上一個名,于是就有“方”、“圓”、“山”、“水”等等的“名”。“色相”又可分為三類:

  (一)我們肉眼所看見的一切實物,是屬于“可見有對的色相”;

  (二)“不可見有對的色相”如人的性格、思想等;

  (三)“不可見無對的色相”如宇宙普遍性。

  “不可見有對的色相”與“不可見無對的色相”這兩種“色”不能離開我們心理而獨自存在。“可見有對的色相”因為是實物,分明是客觀獨立存在的,那佛法說“空”、 “無”,對前兩者而言,我們凡夫比較容易接受,但對有“實物”的“可見有對的色相”說成是“無”、“空”,那不是狡辯嗎?

  非也!“色空”應該是這樣理解的:世上所有東西都由“四大”組成,這包括上面講到的“實物”(如桌椅等),然而“四大”的地、水、火、風這些“名”,就如上面提到的山、水等的“名”,都是“假名”,都是因為我們凡夫子為了整理觀念而“發明”的。“實體”或“不實體”是我們主觀的評價,所以一離開主觀的狀態,說是客觀性的“實體”就不存在了。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說屋前有一棵“芒果樹”,這說法要經過一個 “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活動過程:首先感受(“受”)到這一棵高大帶有青緣的“東西”,聯想起我過去認識過這樣一種“東西”便是樹,樹上有我過去認識過的“芒果”,有了這“想”,將這些過去“收集”的影象,和眼前做見的這“東西”對比(這是個“行”的過程),最后我們認得這“東西”是一棵“芒果樹”,這是“識”的作用。

  所以我們看到的“色”,包括上面提到的例子桌椅、山水、樹等,都得經過“五蘊”這種程序過程后方能成立。我們因此得到的結論是“色”是我們心理的表象。換句話說,離開了五蘊,才能真正了解“空性”。

  “受蘊”包括感覺和心理的反應,一種現象到跟前,我感受它而因此感覺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受也是“念”,例如你特別喜愛某種東西,或者你想念你的情人等等,都是屬于受蘊的范圍。又比如說你年輕的時候受過許多苦,現在想起來還會難過,其實那個苦早就過去了,但你卻把它領納在你心里,這就是受的道理。受分三種: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

  我們凡夫的感受皆從六根而來(受蘊的來源)。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以及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聽到的聲、鼻子所聞的香臭味、舌頭所嘗到的味道、身體的感觸以及(色聲香味觸是“六麈”中的五麈)。

  “想蘊”是五蘊中的重鎮。想和思、念不同。“思”是比較細致的,“念”是“心不忘失,明記為性”,“想”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夠抓住東西或境界,“觀想”時利用想的力量,就是一個例子。

  “行蘊”包括心的狀態與動態。它包括了受、想兩蘊以外所有與心相應和不相應的狀態。與心相應的狀態指我們所有意識心理狀態。比方說,我們腦里有許多思想是自己冒出來的,我們并沒有去著意想它,這就屬于行蘊。這種現象我們在禪坐時最常發生。與心不相應的是指不受個人影響的,例子如佛法的規律、時間、空間等。思也屬于行蘊,它是指對于自己所做的好事、壞事、很自然的有一種反省的力量。正因如此,反思、反省的心理狀況,都是屬于行蘊的范圍。

  “識蘊”的作用也叫做心,它能把外在的境界收攏。例如我們小學、中學所學的中文、外文現在還都能記得,就是這個心、識蘊的作用。這里有必要提到和“六根”、“六麈”相對應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這六識有“了別”(了解與分別)的功能。例如眼識只能認識顏色,不管聲音、香臭、味道等。耳、鼻、舌、身識也是如此。要注意的是這里談到的“六識”的前五識是以“可見有對的色相”為對象,第六個識是“意識”是以“不可見有對的色相”與“不可見無對的色相”為對象。

  我們不將“五蘊皆空”的道理搞通,就會誤認五蘊相續的狀態為我。要了解無我(也是《心經》的精髓),這是必須打通之路。

【談《心經》的“五蘊皆空”】相關文章:

談談《心經》的“五蘊皆空”06-06

心經注音10-17

治心經09-20

《心經》及《心經附注》對退溪學問的影響05-28

蓮心經典散文09-12

偏心經典散文10-07

管理多心經10-17

細心經典名言05-29

張愛玲《心經》解讀07-24

冰心經典的散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