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曾國藩心經之正心篇

時間:2024-09-22 22:32:34 心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曾國藩心經之正心篇

  曾國藩心經的正心篇主要講了什么呢?我們能從曾國藩心經的正心篇中學到什么呢?

  正心篇

  當今之世,富貴固無可圖,功名亦斷難就,惟有自正其心以維風俗,或可輔救于萬一。所謂正心者,曰厚,曰實。

  日內不敬不靜,常致勞乏,以后須從“心正氣順”四字上體驗。

  1

  [原典]

  近年焦慮過多,無一日游于坦蕩之天,總于由名心太切、俗見太重二端、名心切,故于學問無成,德行未立,不勝其愧餒。俗見重,故于家人之疾病、子孫及兄弟子孫之有無強弱賢否,不勝其縈繞,用于憂慚,局促如繭自縛。今欲去此二病,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淡而忘之,庶此心稍得自在。

  [注疏]

  原典大意是:近年來,我經常焦慮不安,沒有一天過得坦蕩恬然,總的原因是求名求利之心太急切,世俗之見太深重。對名利看得太重,就會導致做學問沒有所成,而且自己的品德不高,因此深感愧疚。受俗見影響太深,所以對家人的疾病,對子孫及弟兄的子孫的賢與不肖、學業等,一直掛在心上,因此感到憂慮不安,如同作繭自縛,非常局促。現在要想去掉這兩種病根,必須要從“淡”字上多下功夫。不僅功名富貴,以及家庭、自己的發展是順利還是倒退、子孫后代是否興旺都是上天注定的,而且自身學問和品行是否有所成就,大半也是天意,這些都應該淡然對待,這樣或許心情會感到好一些。

  2

  [原典]

  嘗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晰乎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不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經之要領,而后賢所切究者也。

  自世儒以格致為外求,而專力于知善知惡,則慎獨之旨晦。自世儒以獨體為內照,而反昧乎即事即理,則慎獨之旨愈晦。要之,明宜先乎誠,非格致則慎亦失當。心必麗于實,非事物則獨將失守。此入德之方,不可不辨者也。

  [注疏]

  原典大意是:曾經所說的獨處,是君子和小人共有的。小人在獨處時會產生狂妄的念頭,這些狂妄的念頭積累多了就會放肆起來,欺負他人的壞事也會因此而產生。君子害怕獨處時犯錯誤,往往產生真誠的念頭,真誠積聚起來就會更加謹慎,自己擔心犯過錯的修養就會更高。這其中的差異產生的原因,是非常明顯的。《大學》中提出深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以后,以前的言論和行為,可以作為它擴充延伸的幫助;日常的瑣事,又可以加深他的閱歷。這種心境遇到事情,已經能夠明辨公私的區別,將這種心境依附于道理,又可以充分分析得失。那么,好事應該做,壞事應該遠離,這個道理就顯而易見了。而那些小人,卻不能充實他們的見識,做他們應做的事。于是,在碰到好事的時候,擔心別人看不到他的善舉而猶豫不前;在碰到壞事的時候,僥幸別人或許不會發現,不去努力避免。這樣,在獨處的時候,顯露出偽善的本質,這就是所說的欺騙,而君子,常常擔心碰到好事不努力去做,就會在黑暗中墮落;擔心碰到壞事而不遠離它,就會逐漸犯下更大的錯誤。身處暗室之中要檁然不動,猶如在天上一般,意志要像金石一樣堅固。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一定要慎之又慎;這些是圣人經典的要領,也是后代賢人所切實研究的東西。

  自從儒士以格物致知作為要求別人的方法,而只注重辨別善惡,慎獨的意思就變得隱晦,自從儒士以獨善其身為目的,著重推究事理的本來面目,慎獨的意思就變得更加隱晦了。總而言之,明白事理要先廠誠信,沒有格物致知那么謹慎也會失土目標。心境一定要聯系實際情況,如果沒有事物就談不上有“燭”。這就是進人道德境界的方法,不可以不加以明辨。

  3

  [原典]

  諸弟遠隔數千里之外,必須匡我之不逮,時時寄書規我之過,務使累世積德不自我一人而墮。庶幾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顛危。諸弟能常進箴規,則弟即吾之良師益友也。而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謂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謂已有文學,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則是載福之道也。

  [注疏]

  原典大意是:各位賢弟和我遠隔千里,一定要匡正我的錯誤,經常寫信來指出我的過失,務必不要讓咱們家歷代祖先積累的德行因為我一個人的墮落而有所損害。即使在達到人生頂峰時也要心存敬畏,這樣才可以免遭迅速破落的危險。各位賢弟如果能夠經常規勸我的過失,那么你們就是我的良師益友。你們自己也應該時時保持敬畏的心態,不要認為家中有人在朝為官,就可以欺侮他人;不要認為自己有文采和學識,就可以恃才傲物,看輕他人。如果一直保持敬畏之心,才可以保持幸福。

  4

  [原典]

  孔子之所以異于伯夷、伊尹者,不在高處,而在平處;不在隆處,而在污處。污者,下也;平者,庸也。夷、尹之圣,以其隆高而異于眾人也。孔子之圣,以其平庸污下而無以異于眾人也。宰我之論,堯、舜以勛業而隆,孔子以并無勛業而污。子貢之論,百王以禮樂而隆,孔子以并無禮樂而污。有若之論,他圣人以出類拔萃而隆,孔子以即在類萃之中,不出不拔而自處于污,以污下而同于眾人。此其所以異于夷、尹也,此其所以為生民所未有也。

  [注疏]

  原典大意是:孔子與伯夷,伊尹不同的原因,不是在高貴方面,而是在平凡的舉止方面;不是在特別顯要突出的地方,而在于低下的地方。污字的意思就是下面,平字的意思就是平庸;伯夷、伊尹之所以成為圣人,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貴而與其他人不同。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是因為他地位平庸,并沒有明顯與眾人不同的地方。宰我評淪說,堯、舜因為建立了不朽的業績而地位高貴,孔廣因為沒有功績而地位低下。子貢評論說,帝王們因為尊崇禮樂而顯得高貴,孔子因為沒有禮樂的陪襯而顯得地位低下。有若評論說,其他的圣人因為在眾人中出類拔萃而高貴,孔子因為本身就在平凡人之中。沒有出頭而顯得同普通人—樣平凡。這就是孔子與伯夷、伊尹不同的原因,也就是平常的百姓所不具備的。

  5

  [原典]

  當今之世,富貴固無可圖,功名亦斷難就,惟有自正其心以維風俗,或可輔救于萬一。所謂正心者,曰厚,曰實。厚者,仁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心之厚,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淺薄之風。實者,不說大話,不慕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偽之習。

  [注疏]

  原典大意是:現在這個世道,大富大貴是沒有什么希望了,想要建功立業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只有端正自己的心態來維護風俗習慣,或許還可以對社會產生一點有益的作用。所說的正心,就是仁厚、篤實。仁厚,就是仁慈寬厚,自己想要登上某—地位而讓他人登上這一地位,自己想要得志顯貴而讓別人得志顯貴,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強加到他人身上,如果能做到心地仁厚,就可以稍微改變世上驕橫淡薄的風氣。篤實,就是不說大話,不愛慕虛名,不做那些虛無縹緲的事,不妄談過高的大道理。

  6

  [原典]

  固思天下事,一一責報,則必有大失所望之時;佛氏因果之說,不盡可信,有有因必有果,亦有有因而無果者:憶蘇子瞻詩云:“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吾更為添數句云:“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中含不盡意,欲辨已忘言。”

  [注疏]

  原典大意是:想一想天下的事情,如果每一件都希望有所回報,就必然會有大失所望的時候。佛家的因果相報之說,不能全部相信。有時候有了原因必然會有結果,也有時候有了原因卻沒有結果。記得蘇子瞻有首詩說:“過日子不求富足,讀書不要強求一定會做官。就像喝酒如果不醉的話,就會陶陶然而感到很愜意。”我又為這首詩增添了幾句:“過日子不強求富足,讀書不強求一定會做官。修身立德不是為了有所回報,做文章不是為了流傳千古。就像喝酒而不醉,陶然自得也會感到很高興。這其中包含著不可言傳的深意,想要為之辨解卻記不起要說的話。”

  7

  [原典]

  思夫人皆為名所驅,為利所驅,而尤為勢所趨。當孟子之時,蘇秦、張儀、公孫衍輩,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之勢,而孟子能不為所搖,真豪杰之士,足以振厲百世者矣。

  [注疏]

  原典大意是:人人部被名聲所驅動,被利益所驅動,尤其被權勢所驅動。孟子生活的時代,有蘇秦、張儀、公孫衍等一批人,他們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的權勢,但孟子絲毫不被他們的權勢所動搖,這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也足夠可以影響后人,成為萬世景仰的楷模了。

  8

  [原典]

  日內不敬不靜,常致勞乏,以后須從“心正氣順”四字上體驗,謹記謹記!又每日游思,多半是要人說好。為人好名,可恥!而好名之意,又自謂比他人高一層,此名心之癥結于隱微者深也。

  [注疏]

  原典人意是:近——段時間我心神不定,一直安靜不了,因此經常感到勞累疲乏,今后·定要從“心正氣順”四個字上加以注意。切記切記。另外每天胡思亂想,多半是希望別人說自己的好話、如果做人而只注重名聲,是非常可恥的。而追求名聲的意思,又自認為比別人更高出—層。這種追求名利心情的癥結,對于那些恬然隱忍、懂得深奧道理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9

  [原典]

  凡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適足以欺世盜名為已矣。謹記于此,使良友皆知吾病根所在。與子貞久談,躬不百一,而言之不怍,又議人短,頃刻之間,過惡叢生,皆自好譽之念發出。

  [注疏]

  原典大意是:大凡喜坎贊譽而討厭批評的心境,部是那些山野村夫患得患失的心境。如果連這一關都打不破,那么—切學問與才智,只能是欺世盜名而已。要牢牢記住這—點,使好朋友部知道我的病根。我和子貞兄談了很長時間,感到他親身做到的不及所說的百分之—,而且言語間毫無愧意,又喜歡議論別人的長短。在頃刻之間,過錯和厭惡之情不斷出現,那是從閱為喜歡得到別人贊譽的私念中發出。

  10

  [原典]

  君子之道,莫善于能下人,莫不善于矜。以齊桓公之盛業,葵邱之會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國。以關公之忠勇,一念之矜,而身敗于徐晃,地喪于呂蒙。以大禹之圣,而伯益贊之,以滿招損,謙受益。以鄭伯之弱,而楚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不自恃者,雖危而得安;自恃者,雖安而易危。自古國家,往往然也。故挾貴、挾長、挾賢、挾故勛勞,皆孟子之所不答;而怙寵、怙移、怙非、怙亂,皆春秋士大夫之所深譏爾。

  [注疏]

  原典大意是:君子認為,沒有比能夠禮賢下士更好的,也沒有比驕傲自大更壞的。以齊桓公的豐功偉業為例,在葵邱之會上微微有一些驕傲的情緒,就導致了九個諸侯國的反叛。像關羽這種忠義勇猛的人物,也是因為一時大意,部隊被徐晃才丁敗,領地也被呂蒙攻占。像大禹這樣的圣人,伯益告誡他說,滿招損,謙受益。鄭國雖然很弱小,但楚莊王卻說:“鄭國國君能夠禮賢下工,一定可以得到百姓的信賴和支持。”不驕傲自大的,即使有了危險也會轉危為安;驕傲自大的,即使現在安全也會很快有危險。自古以來的國家,往往都是這個樣子。所以,依仗富貴、倚仗年長、倚仗賢明、倚仗有大功勞的,都是孟子所不贊成的;而依靠得到寵愛、依靠奢侈、依靠過錯、依靠混亂,都是春秋時士大夫們所深惡痛絕的。

  11

  [原典]

  賢侄亦宜立志學作好人。第一貴勤勞,公事則早作夜思,私事則看書習字;第二貴謙恭,貌恭則不招人之侮,心虛則可受人之益;第三貴信實,莫說半句荒唐之言,莫做半點架空之事。修此三者,雖走遍天下,處處順遂。

  [注疏]

  原典大意是:賢侄也該立志學做好人。首先貴在勤勞,對于公事要及早動下去做,晚上則要回頭想一想,對于私事就是多讀書、多練習書法。其次做人要謙虛恭敬,面貌恭順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欺侮,心存謙虛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好處。第三要為人誠信務實,不說半句荒唐話,不做半點浮夸之事。如果能夠堅持做到這三個方面,那么即使走遍天下,也會處處順利,如意。

  12

  [原典]

  溫弟天分本甲于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余即心甚憂之。近聞還家后,亦復牢騷如常,或數月不搦管為文。吾家之無人繼起,諸弟猶可稍寬其責,溫弟則實自棄,不得盡諉其咎于命運。吾嘗見朋友中牢騷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吳耘臺、凌獲舟之流,指不勝屈。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溫弟所處,乃讀書人中最順之境,乃動則怨尤滿腹,百不如意,實我之所不解。以后務宜力除此病,以吳耘臺、凌獲舟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不惟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養此和氣,可以稍減病患。

  [注疏]

  原典大意是:溫甫弟弟的天分本來比其他兄弟都高,只是他牢騷太多,性情又太懶惰。先前在京城的時候就不喜歡看朽,也不寫文章,我心巴就非常為他擔心,近來聽說他回家后,仍然像往常一樣愛發牢騷,有時候竟然幾個月也不拿筆寫文章,咱們家如果沒有后繼之人再出息,其他弟弟還可以稍微寬容他們的責任,溫甫弟卻實在是自暴自棄,不能把責任全部推諉為命運不好。我所接觸的朋友中,那些牢騷多的,發展必然受到抑制,像吳柜臺、凌荻舟這樣的人,數不勝數。無緣無故而埋怨上天,上天必然不會答應;無緣無故而埋怨他人,別人必然不會服氣。天人感應的道理,要順其自然。溫甫弟現在的情況,是讀書人中最順利的環境,你卻動輒滿肚子不高興和牢騷,一點兒都不順心,實在讓我不能理解。今后務必要盡力去掉這個壞毛病,以吳耘臺、凌荻舟作為眼前的警戒。凡是快要發牢騷的時候,要對自身進行反省和思考:我究竟有什么不滿足而心存這種不平的怨氣?如果猛然間想明白了,一定要堅決戒除它。只要平心靜氣、為人謙遜,就可以及早得取科名,也可以修養平和之氣,稍微減輕病患的痛苦。

【曾國藩心經之正心篇】相關文章:

曾國藩心經之治心篇02-26

曾國藩《心經》治心篇和養心篇08-17

《心經直講》之釋經義10-05

《心經》的觀修引導之“痛苦,我不要”10-03

太極拳心經之八方通融07-13

心經注音10-17

心經散文07-23

張愛玲的心經09-11

你的“心經”10-15

治心經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