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貝殼》教學設計及反思
《貝殼》是席慕容創作的一篇短文,文章通過對貝殼的描寫,托物言志,說明了一個人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該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認認真真、堅持不懈地去做,并能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席慕容《貝殼》教學設計及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席慕容《貝殼》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過程
1. 新課導入:展示PPT,朗誦席慕容散文: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
同學們,對于這段話,你有什么樣的理解和感想呢?
這段話摘自席慕蓉《生命的滋味》,上次我們班同學寫了什么的滋味為題的作文,對照席慕蓉的這段話,是不是發現自己的作文缺少深刻的內蘊呢?今天我們要學習席慕蓉的另一篇散文,貝殼(在黑板寫題目)。我相信學完課文后,我們這么聰明的同學一定會有所收獲。
(好的,首先我們來介紹下作者,有同學對席慕蓉有所了解嗎?)
2. 作者簡介
席慕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等。祖籍內蒙古,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
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請大家把書翻到12頁,貝殼。齊讀課文,注意文中的詞語,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糾正不正確的讀音、停頓。)好,那在讀的過程中呢,老師發現有些讀音不是很準,我們再一起來糾正下。
3. 整體感知
剛才大家齊讀了課文,那么想一想,這是一個怎么樣的貝殼呢?我們可以結合圖片來看一下,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也可以用文中的詞句。(PPT展示貝殼,寫板書)
(堅硬、精致、回旋的花紋、色澤或深或淺、復雜圖案、)
那貝殼里的生命又有什么特點呢?(第三段:短暫、細小、脆弱、卑微)
(大家都說的很好。我們很多同學寫作文啊,就是把一件事記個流水賬就好了,沒有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沒有延伸拓展的空間。要是讓同學們寫貝殼,是不是寫到第二段就結束了呀?)(但是我們的作者席慕蓉卻展開了聯想,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聯想嗎?)(很好,那對于一枚小小的貝殼,同學們能聯想到什么?)
作者席慕容她又想到了什么呢?(自己的生命和貝殼里的生命相比較)我和貝殼的生命有什么不同呢?(時間更長、空間更多)(找的很準確,大家一起來讀一下第四段第五段,要求讀出情感)
生命如此短暫卑微的貝殼,給我們留下了精致美麗的貝殼,那作為有著更長時間和更多空間的我們,能做什么,又該怎么做,才不辜負上蒼賦予我們時空呢?(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
那同學們認為怎樣的東西可以令人珍惜、令人驚嘆呢?
作者做到了嗎?席慕蓉她做到了。(展示PPT)
4. 語言品味
看過了作者所做的'事情,我們再來回歸文本,齊聲朗讀下最后一段。
作者想讓人們看到的只是她的痕跡么?(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
在這里,固執和簡單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用替換法,來用其他的詞語替換,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知道固執是一個貶義詞,作者為什么要說自己的心是“固執”、“簡單”的呢?(執著、單純,自謙的說法)
5. 學習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很短,但是卻有很多寫作特色,有同學發現了嗎?(有一個是大家在前段時間的學習中學過的——以小見大,對了,作者通過對貝殼這個小小事物)
聯想(想貝殼、想自己、想未來)
下面我們做一個小練習,結合以小見大和聯想的寫作方法,選取一個小事物來寫一小段有哲理有深意的話。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可以小組討論,等下每個小組選取一位同學來和我們大家一起分享下。上面是一些圖片,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素材。
例如:藤蔓爬得很高,蜿蜒的曲線像是曼妙的少女。然而她必須依附于大樹或高墻,一旦失去依靠,便只能無力地伏在地上茍延殘踹。如果要變成一種植物,我想要成為一棵樹,筆直扎根在土地上,努力像陽光靠近。或者成為一株小草,看似脆弱但生機勃勃。而絕不要變成藤蔓,踩著別人往上爬,用別人的枯萎換取自己的欣榮。
最后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學完這篇《貝殼》,你領悟到了什么?
希望同學在以后的日子里,用心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重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定能有所成。下課。
板書
貝殼
席慕蓉
貝殼——貝的生命——我的生命——留下
堅硬 短暫 時間更長 令人珍惜
精致 細小 空間更多 令人驚嘆
席慕容《貝殼》教學反思
第一,課文要好好地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遵循學科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共同解讀教材,解讀人文,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學生的閱讀心理規律,把學生的體驗感受放在首位。在《貝殼》一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生的體驗感受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生,體會人生的意義,應當說,席慕容的這篇散文給培養學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在朗讀過程中,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多,在老師的點撥和學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讀中,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們的感情變化,在賞讀一些段落和句子時,許多學生都動了真情,有的學生眼眶都濕潤了。
第二、師生關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特別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本課的設計中,有意識的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以學生的朗讀感悟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全課;把學生之間討論作為解決讀文疑難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愛的句子”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受文章的美;課堂小結是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人生的思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韓愈曾說,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今天看來,這只能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紀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此,教師應當是教學流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學習過程的評價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已經落后于時代的要求。
第三、應注意構建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課堂絕不是教師的獨角戲、一言堂,而是師生對話的平臺。就文學作品而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在文學欣賞中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那么,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為什么非要學生對作品(課文)只能按教參或者老師的一種理解去記憶呢?讓“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是違背人的審美心理規律的。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課文,老師只是拿出自己的觀點與學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兩個最喜愛的句子欣賞中,有的學生贊嘆貝殼的堅韌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暫,有的贊美平凡的偉大,不一而足,我對他們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許教參給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對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卻是弊大于利。
通過《貝殼》的教學,使我對新課程標準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構建課堂教學的多元,把師生的平等的關系展示出來,走出技術設計的誤區。
【席慕容《貝殼》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席慕容《貝殼》教學實錄10-27
《背影》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9-10
席慕容《貝殼》閱讀練習10-27
席慕容《貝殼》閱讀理解練習題及答案12-26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1-08
席慕容貝殼讀后感10-10
《望岳》教學設計及反思09-06
《觀滄海》教學設計及反思11-17
《將進酒》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