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說課稿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以寧靜的筆調描寫了充滿著活躍氣氛的夏夜。一路行來,有清風、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鵲聲、蟬聲,還聞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識的小店,可以進去歇歇腳,愉悅之情,油然而生。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說課稿,更多內容請訪問(www.isangil.net/wenxue)。
教材分析:
古詩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2005年我校承擔了《古詩文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一市級課題,并策劃編寫了這套校本教材—《魅力經典叢書》(課件:校本教材封面),開設了古詩詞課,從此,我們的學生就和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間,這套教材幾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這首宋詞卻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幾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學情分析: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貴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名篇,以精煉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豐富的想象力。而這對于對本詞來說,面對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想,引導孩子充分想想詩詞的意境,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進而理解詩句的仿佛內涵,體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重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法學法:
記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我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法,指導品讀法的教學,選擇想象閱讀法、朗讀體的學法組織教學。
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教學過程:
簡介教學流程:
引讀——與學生對話
復習《清平樂》,了解作者
破題,理解題目。
初讀——與文本對話
讀正確,讀流利
讀出節奏
解題初讀,這是學習詩詞的基礎階段。學生從一年級就已開始接觸宋詞,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了解題目的組成部分以及題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經歷。例如,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地點:黃沙道。事情:行(辛棄疾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黃沙嶺的),這對學生來說很是容易。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的讀音,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品讀——與作者對話
站在作者的身邊,你同辛棄疾都從詞作中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聞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并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解讀該詞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需要讀懂詩詞的景。這一問題統領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和領悟。通過問題的創設,詞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然地從詞句中涌現,思路層層深入,詞的意境似乎就在學生眼前。點撥學生透過詞句體會詞人的情感,鮮明地感受到詞人的喜悅之情。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對詩詞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擴讀——與宋詞對話
拓展辛棄疾的其他詞作
介紹相關網站
從以辛棄疾的《清平樂》導入開始,到學習他的《西江月》,體會他在詞中的思想感情,詞人辛棄疾是貫穿這節課設計的主線。因此在教學的最后拓展環節,仍以欣賞他的詞作為契機,介紹相關網站,帶領學生感受宋詞的魅力。
詳談教學過程及特點:
現在結合我的教學過程,我說說這節課的幾個特點:
注重個性培養,處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1.尊重每個學生的朗讀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規定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
不同的人對于同一內容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有所差異。因此,在這節課的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允許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請大家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播放視頻)
“你從詞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達。”這個問題貫穿于品讀詞作的環節始終。學生只有口誦文字,心入其境,并賦予形象的體態語言,這時,他們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才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才可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
2.作業安排賦予學生選擇權
校本教材內容的講授刻意淡化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學習,更多的是激發并保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學最后,我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業,可以自己嘗試再創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學辛棄疾的其他詩詞或其他宋詞作品,還可用為這首詞配上畫,再現黃沙嶺美麗的夜景………
這些作業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他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實現又一次提升。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讓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在古詩詞的浸潤中得以提升。
以誦讀代解析,感受全詞意境美。
詩詞的意境是指“詩詞創作所達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藝術境界,是通過對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繪,與詩人內在的情意有機地結合而創造出來的情境交融,含義深遠的生活畫面。”“境”是詩詞中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畫面,“意”則是這些物景或生活畫面中所蘊藏著的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將其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意境美是一首詩詞在藝術上成熟的標志。如何才能去領略唐詩宋詞的意境美呢?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我們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去品詩詞,畫詩詞,進而進入個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領略到“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
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種教學手段補充資料注重形象感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深入研讀思考,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引聯想畫面入情入境朗讀。從而把學生對文本的粗略感受轉變為細膩的體會,并通過創設情境,把文章中負載的情感真切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而音樂卻能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進而升華情感。
多媒體,使古詩詞教學盡顯詩情畫意
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 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從而對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具體表現在兩個環節:
1. 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突破節奏中的難點
讀好宋詞的節奏是感悟宋詞魅力的前提。在本課的“讀出這首詞的節奏”環節中,有這樣一處難點(播課件)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這一句的節奏劃分與前幾句是不同的,而學生很容易混為一體。這時,多媒體課件的出現便成功地解決了這個節奏問題。
2.運用多媒體創設詩詞情境
音樂是開啟人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留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
b學生朗讀時的配樂我選取了古曲《西江月》,來自古琴的樂音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c品讀詩詞之后,一個《西江月》flash播放使用,使得學生切實感受到宋詞真的是可以唱的,不禁跟著歌聲哼唱起來,而且唱得還極有韻味。
從這幾方面來看,多媒體的運用無疑給本節課的古詩詞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從而使古詩詞的教學盡顯詩情畫意,充滿靈動與精彩。
以點帶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有人說,沒有見識過的世界,學生總是充滿了好奇。我倒是覺得,窺見一斑的美好更想觀其全貌。順應這樣的心理,擴充辛棄疾的其他作品,帶學生走進遙遠的宋朝,在似真似幻中,在反復讀題中再次感受詞中所蘊含的意境,更激起學生學詩詞的熱情。
哀怨與惆悵的《丑奴兒》
雄壯豪邁的《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
清新婉約的《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介紹相關網站
說教學評價及效果:
《新課程標準》說: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應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因此,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形成性評價,分別采用了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誦讀表現給予及時、多元的評價。“你認為自己讀得怎么樣?”“他讀得好嗎?好在哪里?”這樣的語言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及誦讀能力,加深了對這首詞的領悟。
教學效果:
縱觀整節課,我通過創設情境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可感的畫面,引導學生一起穿越時空,和詩詞作者同悲喜共情感,讓詩詞意境中的“畫卷美”“音韻美”的到較為淋漓盡致的表現。
但仍有這樣的困惑:如何準確地明確古詩詞教學在課堂教學及校本教研過程中的區別,把握古詩詞的重點,仍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探討。
說板書:
根據板書的科學性、直觀性、藝術性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板書。此設計內容精煉,條理分明,既顯示了課文的結構,展示了課文主要內容,又主題突出,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景(美) 情(真)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說課稿】相關文章: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講稿04-1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04-0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教學分析03-2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03-30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說課稿03-2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說課稿04-09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堂說課稿03-2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面試說課稿04-19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的賞析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