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評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diào)控,調(diào)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應該怎么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石潭記》評課稿 1
今天下午,我聽了佘老師和姜老師上的兩節(jié)公開課,獲益匪淺,現(xiàn)在我對這兩節(jié)課作如下評說:
佘老師語文功底深厚,教學語言豐富,在教學中既求新又求實,成功突破了文言文教學的難點。教師充分體現(xiàn)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合理運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六人一小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進行翻譯,教師適時點評、鼓勵,形式新穎,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都能動起來,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增強了學生合作參與的意識。這節(jié)課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
姜老師分析課文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引導下深入理解了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在教學中能夠通過四個有梯度的問題的逐步合作探究,理解和掌握了了課文內(nèi)容,效果明顯。教師能選擇典型的句子,進行點撥、賞析,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
總之,這兩節(jié)課很好的詮釋了他們的教學底蘊,展示了他們的教學風采。如果硬讓我“雞蛋里挑骨頭”的`話,我認為《小石潭記》作為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應該在朗讀上多給學生一些時間。《驅(qū)遣我們的想象》在教學時如果能讓學生結(jié)合課后閱讀提示走進文本我覺的效果應該還好些。以上是我的拙見,讓同仁見笑。
《小石潭記》評課稿 2
下面我談一點個人的看法。張老師的課,體現(xiàn)了素質(zhì)教育的教學思想,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主導地位發(fā)揮得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即在課文學習必要之處作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疑點。
①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我們語文組的老師一直致力于語文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單純的教書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學期我們教研課題是“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的探討研究”。我們時刻牢記葉圣陶先生的教誨“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訓練之。”《小石潭記》這節(jié)課的教學體現(xiàn)了“閱讀和寫作不可分割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執(zhí)教者遵循了這一原則,在帶領學生探討、研究本課寫法之后,能有針對性進行寫作訓練,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寫景狀物”訓練題,達到了知識遷移的目的,體現(xiàn)了學以致用的教學思想。
②教師能恰當設疑
“寫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能夠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潭水、小溪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這樣的設疑又能引導學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這處,從而達到突破學習重點的目的。這種精心設計的問題,小步子、設階梯,能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帶有啟發(fā)性、思考性和思辯性,調(diào)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思維發(fā)展的訓練目標。
③靈活適當?shù)慕虒W方法
教學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師深鉆教材,掌握詳實材料外,關鍵是如何傳授給學生的問題,如何在教學中架設一條通向知識彼岸的橋梁。執(zhí)教者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注意在難點處作者“先樂后憂”的巧妙點拔,注意寫景中“動靜結(jié)合,光影諧調(diào)以及擬人比喻”處的巧妙啟發(fā),激起了學生思維火花,調(diào)動了豐富的想象力,為理解課文開拓了廣闊而美麗的空間。這說明第七中學是有一支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且不說她們教態(tài)親切自然,也不說她們工整、美觀的板書,單是她們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和出眾的外貌,不得不使我們?yōu)橹畠A倒。他們年輕、有朝氣,是語文科研的先鋒。
二、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xiàn)
語文教學中應遵循和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為主線”的原則,本節(jié)課的設計集中體現(xiàn)了這原則,首先是學生大面積地朗讀、個人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為學生理解課文記述的內(nèi)容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學習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誦讀,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學生的背誦環(huán)節(jié),使輕松活潑的教學場景達到了第一次高潮,學生按照板書的提示思路背誦,同時有老師的熱情鼓勵和學生忠懇評價,學生的個人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學習心理得到了滿足。從而營造了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形成了互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
其次是學生能主動探究規(guī)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之下,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整體感知了文章內(nèi)容,但更重要的是《小石潭記》被千古傳誦,永具生命力的原因何在呢?本節(jié)課摒棄了以往教學中單一的傳授性教學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學法,即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并提出個人觀點,通過對課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歸納、綜合概括或引申發(fā)展或消化應用,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并提出有價值的看法,總結(jié)出寫景狀物的一般技巧和規(guī)律。這種創(chuàng)新思維的閱讀方式是很值得提倡的,使學生能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最后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遵循著“閱讀指導寫作”的教學原則,本節(jié)課能夠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使學生掌握規(guī)律性的知識,有效的指導寫作實踐,學會怎樣寫景,學會借助寫景來抒情。學生能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精美的小文,互相交流點評,又形成了本節(jié)課的又一次高潮。
當然,作為青年教師,本節(jié)課的教學還有一定的缺憾。學生發(fā)言后教師還應有針對性的講評,點撥要到位。再一個就是訓練題的設計能否再貼近學生生活。
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成功的示范課。
最后,我要對參賽教師這些天的辛勤勞動和日夜奮戰(zhàn)給予高度的肯定,他們的刻苦鉆研精神和廢寢忘食的愛崗敬業(yè)精神,我們教育界同仁應予以首肯。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的教育界的曙光
《小石潭記》評課稿 3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名篇,陶燕琴老師的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文本抓住人物的靈魂,以文解人同時又以人解文,教師對文本獨特而深刻的挖掘讓文章有了厚度,讓課堂有了厚度。
然而面對這樣的經(jīng)典名篇的是初中八年級學生,他們從七年級始接觸文言文,他們能品讀到怎樣的深度和高度呢?陶老師在如何架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思維橋梁、如何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意境以及絲絲入扣的文本細讀中領悟到作者孤寂的內(nèi)心的教學設計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范例。
前三段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根據(jù)注釋初步疏通文句,再用優(yōu)美的語句描述小石潭的景物,教師的例句的出現(xiàn)和方法的指導很見效:“小石潭的水是活的,叮叮咚咚地演奏著自然美的心跳,一如君子身佩玉環(huán)的輕響,在澄澈的心靈和水墨的山水之間久久回蕩……”第一句概括特征,第二句抓住文中表現(xiàn)這個特征的關鍵語句想象描繪,第三句表達自我的情感,或者景物與心靈的結(jié)合—–這樣,學生在愉悅輕松地完成疏通文字任務的同時也用心地品賞了小石潭景物的美和作者文字的美,而且這也是一次高效的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
理游蹤是《小石潭記》教學設計中常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本課最巧妙的是,教師抓住了一個“望”字,這個“望”的環(huán)節(jié)確實了得,作者情感的轉(zhuǎn)折、文章風格的轉(zhuǎn)折、課堂分析的轉(zhuǎn)折就從這一“望”開始,學生從這個環(huán)節(jié)開始細細品析人物內(nèi)心。
留在柳宗元的內(nèi)心到底有哪些東西呢?文本第四段的教學很獨特,通過柳宗元、歐陽修、李白等文人與山水的距離、態(tài)度進行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了柳宗元離山水而去;《江雪》的出現(xiàn)恰到好處,藏頭詩的解讀“千萬孤獨”將課堂推向高潮——當教師拋出最后一個問題“他們讀懂了嗎”,很自然地引出文章最后一段。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對文本、作者的理解逐漸到了一個高的'境界。
文本細讀,品味入境,體驗感悟,比較探究。其中與課文內(nèi)容相和諧的教學情境的營造貫穿始終:課前動畫《山水情》,清新的風格讓心安靜下來;欣賞山水畫面談感受,為學生走進柳宗元的山水作了很好的鋪墊;配樂美讀,典雅的古樂讓人沉醉;視頻欣賞,一首《江雪》凄清優(yōu)美,一曲《漁翁》蒼涼渾厚,蕩氣回腸——整堂課充分運用了音、畫效果,與文本融為一體,將孤獨寂寥的氛圍推到極致。而學生就在這樣的氛圍中,一步步地走進了文本、走近柳宗元。
品讀這份教案,我們還欣賞到教師對課堂節(jié)奏的藝術化追求:序曲、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尾聲。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的學習心理必然是優(yōu)美而愉悅的,他們思維的過程必然是張弛有度,高效而優(yōu)質(zhì)的。當然不得不指出的是:尾聲部分出現(xiàn)的柳宗元的《漁翁》一詩對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這或許可以看作是教師過度追求藝術化的效果所添的蛇足吧?
《小石潭記》評課稿 4
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xiàn)。同學們對于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兩個課時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為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于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于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文言文也是畢業(yè)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jù)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盡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于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于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于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不全面,對于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為不動手,不動口,課余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后的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因為采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著,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fā)言,而且所講的內(nèi)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nèi)绾稳ヒ龑А㈤_發(fā)!同時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稱職,因為教學并非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在課余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特點、愛好等,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的,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教師對于同學們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學們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都了解不多,對于同學們的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程度等都不了解,這樣才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教師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可能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因為自己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發(fā)言,不“敢”自由地進行交流,擔心受到教師的責難,當然教師并不責難學生,這可能是因為師生交流的時間不多的緣故吧,然這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讓同學們先了解教師的個性、習慣,這樣有利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自由發(fā)揮,同時教師多了解同學,把握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同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多發(fā)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同學們多講,教師講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有利于學習發(fā)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方便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特長。
《小石潭記》評課稿 5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之一,是柳宗元緊接《鈷坶譚西小丘記》之后寫的。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數(shù)日又和他的朋友吳武陵、龔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邊百二十步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小石潭,他就寫了這篇游記。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在這篇山水游記里作者主要是記小石潭,他寫潭水、寫巖石、寫樹木、寫游魚,宛如一幅優(yōu)美風景畫,通過刻畫優(yōu)美的景色,著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環(huán)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凄涼的心境。我認為像這樣富有詩意的散文,而且又寫得極為精美,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在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同時,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記》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之前,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情況,對他們提出了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并自主試讀三遍;
(2)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作圈劃;
(3)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記》。
在這節(jié)課上我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課文,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jié)奏,并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在個別處如“下見(現(xiàn))小潭”“參差(cēn cī)披拂”,教師一點即好。之后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參考書翻譯課文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線索,學生思考交流之后是課堂檢測,第一節(jié)課結(jié)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fā)現(xiàn)學生的朗讀還不過關,對課文一些字詞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時,發(fā)現(xiàn)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huán)節(jié)。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邊農(nóng)村孩子,不僅語文底子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在課堂上沒有很深入的指導學生朗讀,有些句子長的也只是稍微點了一下,讀的還不夠。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閱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才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對問題的設計不夠理想。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石潭之美,美在 。”從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在初讀課文之后,學生只是能讀通課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課文,而這個問題不應出在初讀課文之時,而應在理解課文之后,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之后,這個問題對學生不是很難。
以后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盡管不如現(xiàn)代文那么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究的機會。
《小石潭記》評課稿 6
因為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紹作家作品,接著朗讀正音。能熟讀后進行字詞的梳理。鞏固字詞方面的知識。學生也大概了解安排。這樣的課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課上的很流暢,學生也在配合,但總是少了點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學生是在學,可他們并不快樂。他們是在被灌著知識。這樣的課堂我上著也不舒服。我喜歡課堂上時不時涌現(xiàn)出七嘴八舌的討論,我要看到的是學習
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哎,我還是沒辦法上好這課啊。”眼看著內(nèi)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嘆。
然而在課文快結(jié)尾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堂的沉悶。
在翻譯最后一段時我問,誰來翻譯這段呢?閭世杰舉起了手,我請了他來作答,他流利的翻譯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吳五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隨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后生,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一。”我贊許的點了點頭,然后說翻譯的不錯。這時周航舉起了手。我很詫異地問他,有什么問題嗎?
“我發(fā)現(xiàn)了課文里的一處矛盾。”
我一下有點發(fā)愣。從我的教學設計來看并沒有討論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如果從教學進度講我可以讓他課下再來探討。可是,我看出學生們的眼睛正閃亮地盯著他呢,他們一定特別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讓他說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時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的,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于是在瞬間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繼續(xù)
“課文前面寫寂寥無人,可最后又寫同游者,這不矛盾嗎?”
我聽了后眼前一亮馬上贊許地說,“周航同學提的問題很有道理,有沒有同學幫他解答一下呢?
學生們的情緒明顯被調(diào)動起來了。馬上就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地舉起了手。
生1:我認為矛盾。因為那幾個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會有寂寥無人的感覺呢?
生2:我覺得這不矛盾。作者也許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張岱一樣清高孤傲,不屑與世人為伍,所以前面說“寂寥無人”。
學生的.話讓我震驚不已,他們能結(jié)合舊知識來看待新問題,真不錯呀。于是我微笑著點頭,剛想點評點什么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我不這樣認為。我想這不矛盾。他說“寂寥無人”是說除了他們幾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了,再說老師您介紹背景時也說他們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較贊同第2個同學的意見。雖然他們幾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華最高,希望能有所作為,他的情緒是無法向外人言說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無法理解,所以我還是覺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無人,哪怕有幾個朋友一起,還是覺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一個個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議地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甚至連成績差點的也參與了進來。直到下課鈴響,學生們好像還意猶未盡。看著這一切我的心里興奮不已,順勢就布置了作業(yè)。要求學生回家后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經(jīng)歷及當時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了解寫這篇文章時的柳宗元。
下了課我還久久不能平靜。語文課堂不是就應該這樣嗎?各執(zhí)己見,暢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了進來。而且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質(zhì)疑。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嗎?平心而論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本身與課文大意的講解關系不大。在一切向著考試的理念下,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被我提到過。然而他們發(fā)現(xiàn)了。如果我當時為了課堂進度,斷然阻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那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以后的語文教學。而且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使學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這無疑是給本課第二課時中理解作者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打下了極好的基礎。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話,語文課堂就是要善于利用興奮點,抓住關鍵點,制造爭論點。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這個討論點,才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來了。如果經(jīng)常這樣做,又何來語文課堂的死氣沉沉,又何來教師講得口沫懸飛,學生卻昏昏欲睡的尷尬呢?
這一方式對于文言文課堂來說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太多的“滿堂灌” 之風,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qū)。其結(jié)果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知識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課堂都像今天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他們帶著愉快的情緒去學習,那學文言文對我的學生來說就不是難事了。
不過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將語文課上“活”除了課堂上適時制造爭論點外,還要求教師備課要精,急智要強。雖然我要達到這些還有一定距離,但這堂課給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課堂生動起來,讓我的學生愛上語文。
《小石潭記》評課稿 7
選修課的學習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詩歌鑒賞技巧,所以我在講這首詩課的過程中弱化了知識的以及技巧的傳授,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體會詩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課前,我對學生做了一些了解,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是很喜歡這首詩的`,甚至還有學生因為喜歡,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問他們?yōu)槭裁聪矚g,他們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時間讀透一篇經(jīng)典,確實不易,所以,課前我布置他們預習。而我要在45分鐘的時間,把它講解好,更不容易。在備課過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復研究課本,發(fā)現(xiàn)可講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詩的意境、主旨、情感等,無論選哪個點,都可以講上一節(jié)課。最后,我還是決定把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賞這首詩,發(fā)現(xiàn)它的美。
從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讀出了音韻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學生的.表現(xiàn)也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大膽活躍,有主見,對詩歌的有自己的見解。課后的作業(yè)當中也有所體現(xiàn),事實證明,我們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當然,學生課前的預習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們的課堂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是讀的時間太少了,詩歌的音韻美體現(xiàn)得不夠充分。如果加多一個分組讀或請朗讀能力最好的同學演示一下,或許更能帶動同學置身詩境。其次是在講到作者關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時,我處理得不夠好。前面作者給我們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寧靜曠遠,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面前卻發(fā)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傷。
《小石潭記》評課稿 8
這周我聽了《小石潭記》的課程講解,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字詞句的翻譯及背誦上,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xiàn)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課陳老師的學習目標很明確,教學內(nèi)容緊扣目標,共設三大環(huán)節(jié),并且又緊扣朗讀來展開,層層遞進。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古音重現(xiàn)。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注重了朗讀的指導,初步的朗讀,要求比較低,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古意今解。讓學生通過組內(nèi)互助、組間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疏通文意。然后再把學生分成兩個團隊,以競賽的方式解決疑難。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再次指導朗讀,要求讀出意境美。要求更進一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古文探幽: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找出疑難,討論解決,并賞析自己喜歡的語句,探究作者悲傷的原因。從作者憂傷的原因引出對作者和背景的介紹,在這個過程中,點出了兩種寫作手法,移步換景和寓情于景。在分析透徹的基礎上再次指導朗讀,要求更高,讓學生讀出情感美。最后讓學生讀背課文。整個課堂上,陳老師激情滿懷,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通過本次聽課,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yǎng)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zhì),能動地縮短現(xiàn)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小石潭記》評課稿 9
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gòu)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yōu)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展現(xiàn)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后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jié)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xiàn)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nèi)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里,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huán)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xiàn),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記》評課稿 10
對于像我這樣的一個實習的語文老師,古文教學一直是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李老師在這方面頗有經(jīng)驗。聽了《小石潭記》的一節(jié)課,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字詞句的.翻譯及背誦上,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xiàn)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課李老師的學習目標很明確,教學內(nèi)容緊扣目標,這節(jié)課的設計有兩條線,以“讀”為明線,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暗線來進行的。通過設計的初讀(聽錄音)——解決生字詞,再讀(生齊讀)——解決詞組,疏通文意,三讀(師范讀)——解決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四讀(生默讀)——體會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見本節(jié)課的設計很好,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的能力呈臺階式上升。
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優(yōu)美意境,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老師重視調(diào)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改寫課文、用圖畫表現(xiàn)課文意境、用歌曲圖片等形式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以喚起學生對美的`切身感受,這位老師在情感體驗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個人語文素養(yǎng)和提高藝術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頗深。
通過本次聽課,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yǎng)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zhì),能動地縮短現(xiàn)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小石潭記》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評課稿07-20
《小石潭記》評課稿(精選23篇)03-30
《小石潭記》評課稿精選4篇07-22
《小石潭記》評課稿4篇07-20
《小石潭記》評課稿(精選4篇)07-21
小石潭記微課04-18
小石潭記課例04-19
小石潭記微型課教案04-17
小石潭記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