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時間:2023-03-14 14:59:39 小石潭記 我要投稿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學這篇課文,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兩條,即讓學生積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的含義;通過朗讀,品味文中描寫景物的短句,體會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學時間為一課時。

  教學之前,針對所教班級學生情況,對他們提出了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并自主試讀三遍;

  2、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作圈劃;

  3、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記》。

  教學步驟分五步:

  1、由柳詩《江雪》導入,用時三分鐘;

  2、走進課文,包括正音識字、朗讀課文、疏通課文等,強調實詞的解釋和加強學生個別朗讀,整個環節用時二十二分鐘;

  3、研讀課文,主要引導學生品位寫景句,體會作者的樂與憂,用時十分鐘;

  4、教師小結,用時兩分鐘;

  5、學生朗讀課文,布置作業,用時三分鐘。

  教學后,我覺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時,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如:

  師:(出示課件思考題)那么,柳宗元來游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江雪》、《黔之驢》等)

  生(甲):以前背過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開頭就寫“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貶而失落抑郁,應該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孤獨、失意的寫照。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么寫的?

  生(齊背)“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凄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則是──

  生:(齊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師: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師再播放一首樂曲相配,讓我們以這樣的情調一起讀一讀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與哀傷吧。

  (生齊讀全文)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首抒發作者_______的心曲。(憂傷抑郁情感)]

  師:讀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了。

  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

  ……

  雖然學生已學過作者的同類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以及相關的詩詞,但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在體會作者的“憂傷”時可能把握得更快更好。PPT 畫面讓學生領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適的古箏樂曲朗讀,既學了知識,又得到美的熏陶,還提高了學文言文的興趣,效果教好。

  教學中也發現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學生預習不夠到位。如:

  師:同學們對照注釋默讀了課文,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一些詞語的正確讀音。

  生:(同學紛紛舉手,師請一位學習中等的學生)朗讀。

  ──此環節該同學就出現了讀錯字現象。讀錯的詞語有:坻、佁、俶、差。而且讀得結結巴巴。其實前三個字,書上注釋都有,不應該出錯。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現了“參差披拂”他讀得正確,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卻讀錯,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

  這說明課前預習要落實到位,教師要有預見性,要在備課時預設一些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環環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節課時間讓學生人人都對字、詞、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書和注釋的詞語注音,讀準字音,這樣在朗讀時就不會出錯,,并且要讀熟課文,讓學生將查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如寫作背景、學過的詩、文,相關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學生對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正確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作業布置了兩項:一是熟讀、背誦課文;二是擴展閱讀訓練:讀袁宏道的《西湖游記》劃出寫景句并體會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閱讀此文后完成練習:

  1、劃出描繪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分別什么角度寫出了西湖的美麗景象的?

  2、表達作者初游西湖時怎樣的心情?

  對作業的檢查發現,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難點是對實詞的理解,以致影響到對內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依然要加強對文言詞語的積累、課文的朗讀和對課文的理解。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2、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4、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① 掌握記敘的順序。

  ②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

  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課時安排】

  1課時。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么?

  ⑴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⑵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⑶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⑷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

  ⑴ 先聲奪人:

  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點,用比喻:

  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⑶ 正面描寫:

  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⑷ 正面、側面相呼應:

  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對比描寫: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⑹ 擬人:

  “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說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小石潭記》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里。

  三、總結、擴展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寫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樹翠蔓

  ⑶ 日光下徹

  ⑷ 其岸勢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過清

  2、翻譯下列句子:

  ⑴ 如鳴珮環,心樂之。

  ⑵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⑶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⑷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⑸ 其岸勢犬牙差互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3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刻畫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環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凄涼的心境。我認為像這樣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領會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寫法。我以向導的身份,以課后訓練一"發現石潭——潭中風物——潭水來源——潭上氛圍"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起游覽小石潭。

  課堂上我豪情滿懷,由介紹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憂和喜的心態變更,引導學生從"動靜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讀課文,一路領著學生欣賞作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入情入理,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進。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訓練: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游覽景區,假如請您作為設計者去設計景點,你會怎么設計學生也設計了不少貼切的景點名稱:"聽水徑","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現同學們朗讀不過關,有讀破句子的現象,對一些字詞的理解也有錯誤。雖然后來進行了補救,但我覺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發現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節。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85%以上都是外來民工子女,不僅語文根底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閱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才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部分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查閱資料,自學課文的能力,在經驗中也具備了寫作方面的一些知識,例如"動態描寫,靜態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借景抒情"等。但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始終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辦代替。盡管我講得很到位,但學生還是簡單的接受而沒有自己的內化,吸收過程。

  以后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盡管不如現代文那么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機會。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4

  下面這篇《小石潭記》教學反思,是之前我在上到這篇文言文的時候寫的,因為意識到這篇課文的重要性,今天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于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開文言文教學“嚴肅的面紗”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嘗試著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于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導游的身份,以課后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游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游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后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于: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切學生都必須切切實實地“經歷”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以上就是《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5

  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同學們對于課文的基本內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兩個課時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為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于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于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文言文也是畢業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盡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于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于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于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不全面,對于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為不動手,不動口,課余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后的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因為采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著,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言,而且所講的內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開發!同時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稱職,因為教學并非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在課余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特點、愛好等,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的,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教師對于同學們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學們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都了解不多,對于同學們的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程度等都不了解,這樣才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教師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可能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因為自己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發言,不“敢”自由地進行交流,擔心受到教師的責難,當然教師并不責難學生,這可能是因為師生交流的時間不多的緣故吧,然這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讓同學們先了解教師的個性、習慣,這樣有利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自由發揮,同時教師多了解同學,把握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同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多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同學們多講,教師講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有利于學習發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長。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6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 “永州八記”中的名篇,作者從多角度、多層次描繪了小石潭清幽秀麗的風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氣氛,同時借景抒發了作者被貶永州時孤寂悲涼的情感。全文篇幅短小,卻清晰完整地敘述了作者發現小石潭,欣賞小石潭、離開小石潭的整個過程,并且有詳有略。本文描寫生動細致,富有詩情畫意。40分鐘的一節課,給我總體的感覺是學生預習充分,積極參與課堂、思維活躍,發言踴躍,確實比我預想的課堂效果更好一些。但在整節課中,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回顧這一節的課堂教學,小結下面幾點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1、要明確目標、突出重難點。沒有明確的課堂目標,沒有重難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會顯得凌亂不堪,學生在課堂上就如同無頭蒼蠅,東跌西撞,一會兒便思維中斷,久而久之,神志就游離于課堂之外,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率。針對本文作為游記散文的特征,結合初一學生的學習特點,我為本文設計了三個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整體感知文本;

  (2)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結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課堂就有的放矢、重點突出了,經過實踐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課堂思路。一節容量大且有效的語文課,必須有清晰的課堂思路,做到課堂環節清晰、嚴謹、層次分明,從而保證學生聽課的連貫性、有效性。本節課教學內容設計為:自學反饋——初學感知——研讀賞析——品讀賞析——質疑探究——總結訓練六大環節,每一個大的環節中又設計若干小的問題,這樣由淺入深,逐層展開,就符合了學生的學習規律,使學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重視對文本的解讀,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小石潭記》一文值得探討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解讀文本時,要教會學生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景物的特征及對景物的描寫方法;二是滲透于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在教授本文時,我教給學生欣賞景物描寫的方法(即從正面和側面來描寫)并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這樣既教給學生如何賞景,又教會他們如何寫景。如在讓學生欣賞小石潭周圍的`青樹翠蔓時,我本想引導學生去感受青樹翠蔓“蒙絡搖綴”的繁密茂盛,“參差披拂”的動態之美,但偏偏有一個叫黃嫣然的學生抓住了“青樹翠蔓”中的“青”和“翠”兩個字,體會到了景物的色彩美,從而感受到景物的盎然生機。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我當即給予肯定,從而帶動學生各抒己見,豐富了課堂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

  4、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時時要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這一原則。于是在本節課中我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研讀文本,并在我的組織下讓學生自己去探討本節課的重難點,結果發現效果較好。但也發現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沒有得到充分關照,這也是本節課的遺憾之處。

  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俗話說“教無定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隨時調整自己的方法,以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7

  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一位教師運用課件制作了幾幅精美的圖片。有石潭概貌圖,有石潭游魚圖,有石潭氛圍圖。教師一邊引導學生熟讀理解課文,一邊出示圖片。學生興致盎然地看著圖片,讀著課文。看到教學的這幅情景,我總感覺有所欠缺。

  語文學習是感悟積累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言中探究,通過語言文字來浮想聯翩。這則案例把書上的文字簡單地制成幾幅圖展示給學生,說白了就是把課文的描繪從圖片中找出來。學生看到了圖片,但缺乏了想象和思考,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一些教師煞費苦心地做出圖畫般的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這樣做往往會淹沒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掩蓋了想象的過程。反之,讓學生自我構建圖畫,盡管構建的圖畫并不一樣,但卻是學生自己思考的結晶。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8

  對于像我這樣的一個實習的語文老師,古文教學一直是我的薄弱環節。而李老師在這方面頗有經驗。聽了《小石潭記》的一節課,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字詞句的'翻譯及背誦上,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課李老師的學習目標很明確,教學內容緊扣目標,這節課的設計有兩條線,以“讀”為明線,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暗線來進行的。通過設計的初讀(聽錄音)——解決生字詞,再讀(生齊讀)——解決詞組,疏通文意,三讀(師范讀)——解決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四讀(生默讀)——體會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見本節課的設計很好,環環相扣,學生的能力呈臺階式上升。

  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優美意境,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老師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改寫課文、用圖畫表現課文意境、用歌曲圖片等形式表現課文內容,以喚起學生對美的切身感受,這位老師在情感體驗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個人語文素養和提高藝術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頗深。

  通過本次聽課,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9

  《小石潭記》是游記散文的精品,如何把它上好?上課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根據我對它的解讀和單元要求,我把它定為美文賞析課,這樣設計了教學。

  復習導入,朗讀比較《醉翁亭記》與《小石潭記》用語氣詞和不用語氣詞的區別。這既是對學生文言詩文朗讀感知能力的訓練,語感的培養,又是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氣詞的作用。背景介紹,了解作者寫文章時的處境心情,為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做鋪墊,并學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理解文學作品。

  朗讀,理思路。請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四個字概括,十個字的詩意概括,在學生有難度時,適時給予引導,給學生以抓手。不僅讓其明白概括有多種形式,更是訓練學生的篩選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細讀,尋美點。請學生從不同的方面發現文章的美妙之處。并提示學生:文章的美妙之處,可以從用詞、修辭手法、表現方法、描繪畫面、視角的轉換等角度賞析。在學生細讀批注、交流、展示(師生對話)后,老師把學生忽略的視角轉換、表現手法補充出來。此環節主要是訓練學生語言品析、賞析文章、合作探究的能力。

  品讀,明手法。請學生結合文章語句,用含有“清”字的詞語說說小石潭景物的特點。先讓學生兩人一組寫一個這樣的句子。學生展示后,唯獨沒有說小石潭源流的,而這一段是作者感情的轉折點-----樂轉憂。曲折清幽、不可探尋的小潭源流,讓作者回到現實,而他的前途命運不就和小潭源頭一樣迷茫、不可知嗎?為下一段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凄清心情的抒發起到了推動作用。我順勢引導學生認識該段的作用。緊接著,在《瀟湘水云》的背景音樂中,學生朗讀我用含有“清”字的句子對文章的縮寫,及重要的寫作手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所寫之景、所抒之情。并讓學生跳出自己的視野,用文學家的眼光來欣賞文章,正如近代林紓所說“—小小題目,至于窮形盡相,物無遁情,體物直到精微地步矣”。

  最后,由文章進而積極認識,抑郁不得志的柳宗元一生無論得意還是失意時,始終都想為人民做點實事、好事,他那高貴不屈的靈魂值得我們學習,完成本課對學生的價值取向的滲透。

  這一課,我雖僥幸成了校學科名師,但這一課我是有很多處理不到位或不當的地方,留給我更多的是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一、教學思路要清晰、簡明。要著眼于學生的活動,著眼于學生的能力訓練,注重課堂動靜結合,給學生以沉思默想的時間。

  二、要選好文章的突破點。本課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到文章是如何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而這里的關鍵是找到文章的突破點。當我想到童志斌博士把《村行》中“行人”和《送友人》中“班馬”作為詩歌的突破點后。細讀文章后,我把“清”字做為突破點,“清”不僅是清幽秀麗景物的特點,也是作者凄清心情的反映。

  三、要預知學生難點。比如,“細讀,尋美點”環節,針對學生容易忽視且不易想到的畫面美和視角的轉換,來引導學生理解,并由老師講解突破提高學生對經典美文的賞析能力。

  四、師生對話的角度要恰當。師生對話的角度主要是:評、補、導、點。評,是評價學生發言的優點。補,是補充學生發言中沒有到位的。導,是指導學生還可以如何品析,還可以品析什么。點,是點出學生表達中的弱點等。而這一點自己做的還不夠到位,缺少激勵性評價,缺少適時對學生的引導等。

  五、教學技能要提高。課堂教學隨處都可見老師的教學技能如何,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能靈活應對課堂中出現的任何情況,而這一點恰恰是我沒有做好的。比如:當出示背景時,“……為發泄自己孤(寂)愁苦之情……”大屏幕上少了“寂”一字,老師只是更正了一下。如果,老師順勢讓學生說說,此句應該加一個什么字,加在哪兒更符合作者當時的心情。雖然簡單的一句話卻也能見老師的教學技能。

  六、上課語言不夠精煉、簡明。公開課上老師的語言要語語中的,不啰嗦,不重復,而自己卻沒有做到。比如:最后由課本到課外,讓學生積極認識柳宗元高貴不屈的靈魂時,因一次沒有說清,就又說了一次,以致最后沒有了讓學生感情誦讀的時間,影響了整個教學效果。

  七、語文教師的語言應是文雅的、有感染力的,語文課也應是靈動多姿的。而這些恰恰應該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也深知,自己的教學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我會在此漫漫教學路上求索、思考、改進不止。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0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廣泛,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優美,容易激發人們的情感,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借景抒情散文更受人們的青睞。《小石潭記》我已經多次教過,今年我校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和學生們大膽嘗試了一種以閱讀為主的散文教學方法,并從中受益匪淺,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們師生總結出五遍讀書法的點滴經驗。

  一、讀知內容: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于景,以景傳情,所以欣賞一篇優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時,可以讓學生們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例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我要求學生找出作者描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學生初讀課文后,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樹、潭魚等景物,然后結合明寫“石”和暗寫“石”的句子,讓學生明白文中描寫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進而明確作者描寫的重點景物是“石”。

  二、讀找特點: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地描繪和精心的刻畫,這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記》上一環節的學習后,我及時要求學生從景物的描寫中把握景物的特點。學生很快歸納出潭水的特點是清澈見底,潭石的特點是結構奇特,潭樹的特點是秀麗茂盛,潭魚的特點是活潑可愛,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氣氛幽深冷寂等。

  三、讀學表達:

  語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體味散文語言,可對散文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小石潭記》一文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強烈的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為了學習散文的表達技巧,我布置學生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總結寫景狀物的技巧。學生們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出以下幾點:

  1、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

  2、變換觀察的方法(仰視、俯視、平視等)和角度(定點觀察、移步換景),讓景物形態具有全景感。

  3、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突出景物形態的.豐富多樣。

  4、虛實結合,擴大想象空間。

  5、運用恰當的動詞、形容詞以及修飾語,以求一字傳情等。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識的觀察景物的能力。

  四、讀悟感情: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閱讀抒情散文時,要從具體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點,令輝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學《小石潭記》時,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箏曲),讓學生在音樂的伴隨下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將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經歷的資料提供給他們,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籟之音、自在的魚兒帶給柳宗元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而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的濃濃的愁緒,才是他心頭永遠抹不去的痛。喜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喜是暫時的,憂才是永恒的。

  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了思想上的啟迪,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

  五、讀騁想象: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優美意境,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改寫課文、用圖畫表現課文意境、用歌曲圖片等形式表現課文內容,以喚起學生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和提高藝術感知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石潭記》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

  1、讀文作畫。

  2、爭做小導游,設計導游詞。

  3、與作者對話“我與柳宗元有個約會”,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涼心境。

  4、運用本文學習的描寫手法,進行小創作。

  這一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任選其中一項完成,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同學們興致勃勃,學習又掀起了新一輪高潮。

  在《小石潭記》的教學中,通過嘗試五遍讀書法,學生們可以掌握分析這一類借景抒情文章的思維程序:

  1、了解文章所寫的景物對象,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分析文章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對象的,了解景物的特點。

  3、透過字里行間揣摩作者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通過這樣的學習與訓練,學生以后面對復雜的問題時,就會自己探索、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教師也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1

  《小石潭記》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過寫美麗的小石潭來寄托自己被貶的悲涼情懷。文字優美,景物如畫,情感真摯。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寫的令人向往。然而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卻總是將課上的平淡無味,總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讓他們跟我一起欣賞美景,從而走入柳宗元的內心世界。這是我的一大遺憾,這次上課前我頗費了點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課時的好點子,但第1課時著實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設計。最后沒辦法只得作罷,我想這第一課時學生又會沒什么勁吧。

  因為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紹作家作品,接著朗讀正音。能熟讀后進行字詞的梳理。鞏固字詞方面的知識。學生也大概了解安排。這樣的課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課上的很流暢,學生也在配合,但總是少了點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學生是在學,可他們并不快樂。他們是在被灌著知識。這樣的課堂我上著也不舒服。我喜歡課堂上時不時涌現出七嘴八舌的討論,我要看到的是學習 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哎,我還是沒辦法上好這課啊。”眼看著內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嘆。

  然而在課文快結尾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堂的沉悶。

  在翻譯最后一段時我問,誰來翻譯這段呢?閭世杰舉起了手,我請了他來作答,他流利的翻譯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吳五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隨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后生,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一。”我贊許的點了點頭,然后說翻譯的不錯。這時周航舉起了手。我很詫異地問他,有什么問題嗎?

  “我發現了課文里的一處矛盾。”

  我一下有點發愣。從我的教學設計來看并沒有討論問題的環節,如果從教學進度講我可以讓他課下再來探討。可是,我看出學生們的眼睛正閃亮地盯著他呢,他們一定特別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讓他說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時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的,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于是在瞬間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繼續

  “課文前面寫 寂寥無人,可最后又寫同游者,這不矛盾嗎?”

  我聽了后眼前一亮馬上贊許地說,“周航同學提的問題很有道理,有沒有同學幫他解答一下呢?

  學生們的情緒明顯被調動起來了。馬上就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地舉起了手。

  生1:我認為矛盾。因為那幾個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會有寂寥無人的感覺呢?

  生2:我覺得這不矛盾。作者也許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張岱一樣清高孤傲,不屑與世人為伍,所以前面說“寂寥無人”。

  學生的話讓我震驚不已,他們能結合舊知識來看待新問題,真不錯呀。于是我微笑著點頭,剛想點評點什么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我不這樣認為。我想這不矛盾。他說“寂寥無人”是說除了他們幾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了,再說老師您介紹背景時也說他們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較贊同第2個同學的意見。雖然他們幾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華最高,希望能有所作為,他的情緒是無法向外人言說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無法理解,所以我還是覺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無人,哪怕有幾個朋友一起,還是覺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一個個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議地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甚至連成績差點的也參與了進來。直到下課鈴響,學生們好像還意猶未盡。看著這一切我的心里興奮不已,順勢就布置了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經歷及當時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了解寫這篇文章時的柳宗元。

  下了課我還久久不能平靜。語文課堂不是就應該這樣嗎?各執己見,暢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了進來。而且敢于創新,敢于質疑。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嗎?平心而論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本身與課文大意的講解關系不大。在一切向著考試的理念下,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被我提到過。然而他們發現了。如果我當時為了課堂進度,斷然阻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那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以后的語文教學。而且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使學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這無疑是給本課第二課時中理解作者情感這一環節打下了極好的基礎。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話,語文課堂就是要善于利用興奮點,抓住關鍵點,制造爭論點。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這個討論點,才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來了。如果經常這樣做,又何來語文課堂的死氣沉沉,又何來教師講得口沫懸飛,學生卻昏昏欲睡的尷尬呢?

  這一方式對于文言文課堂來說尤為重要。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太多的“滿堂灌”之風,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課堂都像今天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他們帶著愉快的情緒去學習,那學文言文對我的學生來說就不是難事了。

  不過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將語文課上“活”除了課堂上適時制造爭論點外,還要求教師備課要精,急智要強。雖然我要達到這些還有一定距離,但這堂課給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課堂生動起來,讓我的學生愛上語文。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2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柳宗元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的情感。在教學此文之前,我反復閱讀全文,最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體會本文景物的特點和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上,難點則是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

  我認為所設計的整個教學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用畫面引出作者簡介;然后,通過聽課文錄音熟悉生字;接著,通過小組合作疏通文意后,引導學生體會概括小石潭的石、水、魚的`特點,指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體會此時作者的歡樂愉悅的心情;再后,教師醞釀感情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坐在潭邊環顧四周時,所見景物的特點,進而領悟作者這時的凄涼悲苦的心境。一前一后的樂憂變化,是全文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用課件展示了柳宗元創作此文前的背景資料,學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的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難點順勢突破。最后,我設計的模擬導游給了學生充分的創造空間。

  這次教學雖說經過精心的準備,力求有所突破,,但失誤也再所難免,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整體設計過于本色,太拘泥于文本的結構與形式,不敢對文章大膽變形,以尋找更佳的切入點,使學生更樂于接受。 第二:在閱讀教學上,指導學生趣味欣賞、精微閱讀方面尚有一定缺陷。第三:時間安排不合理,完成教學任務有點超時。第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來。

  總之,教學這節課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認識,教學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心理素質也得到了鍛煉,明白了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能力。一定要在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形成良好閱讀習慣上下功夫,讓學生真正讀懂課文,學會思考,學會感受,學會想象,真正做到讀古文見古人,讀古文察其情的目的。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3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從文體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記性散文。基于此兩點,我確定本課的學習重點,首先要引導學生積累文言實虛詞,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培養學生淺易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其次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視角來品味小石潭,深入體會柳宗元當時抑郁悲涼的心境,領會作者移步換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導浯:同學們,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每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總是寄托著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讓我們——起來學習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一起米領略小石潭的景,體會柳宗元的情。(展示課題)

  我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簡況及被貶的遭遇,了解寫作背景,聽課文配樂朗誦,注意對照課文聽準字音。然后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通過自讀、范讀、齊讀多種讀的形式,創設濃厚的閱讀古文的氛圍,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這一環節,也讓學生初步領會到自主互助學習的樂趣。又讓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疏通文意,劃出不明白的字詞,分組討論交流。,我們已經成功邁過了第一道門檻,相信這第二道門檻也不在話下。請同學們根據課下注釋,自由譯文,譯文要求:忠實于原文,表述要明確,語句要通暢。讓學生嘗試逐句翻譯,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加強,由老師“串講”單向灌輸變成了學生自學。

  柳宗元先生為了讓我們更全面的欣賞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點上,而是移動自己的腳步,向前走去,引領我們欣賞到不同的景點,他在無形中已經交給了我們游記散文的一種寫法——“移步換景”,于是以課后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游覽小石潭。(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適時點播,讓學生輕松了解移步換景的寫法。)在學習過程中,采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走上講臺寫出作者的游蹤,以“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著,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言,而且所講的內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開發。這節課上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詩意課堂性。

  教學的不足之處:

  課堂上時間沒分配好,給學生時間太多了有一個知識點沒有點拔到位,拓展延伸沒有展開。讀的方式不夠靈活多樣,沒讓學生讀出美感,應以學生為主體,備課以學生為首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本領。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4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以“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為主的課堂教學改革,它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實行自主性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消除學生的思維惰性,打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為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堅持“先學后教”,建立課堂自學、討論、質疑、點撥的新格局,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下面我結合《小石潭記》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關于文言文字、詞、句意的教學。

  現行使用的'語文教材,文言文書下注釋對重、難點句子均作了翻譯,這些都為文言文教學中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們在講授文言文時,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記,“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對照注釋和預習卷提供的譯文,嘗試解決重點詞句的意思,對有疑難的字句做上記號,接著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相互幫助自學,解決自學過程中碰到的個別疑難。如果仍有疑難則舉手向老師質疑,由老師引導基礎好的學生幫助解決,如學生都不能譯講則由老師講授。接著老師指名學生逐字逐句翻譯,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樣可以讓學生暴露存在的問題,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詞、句的學習任務。

  二、關于文言文朗讀的教學。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朗讀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確的讀準字音,把握好朗讀節奏,我們也可以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即先讓學生試讀,其余學生和老師隨時指出讀錯的字音和斷錯的句子,指出后再由學生重讀,如果學生讀不準,則由老師范讀指導。在不斷試讀訓練中提高朗讀水平。今天課堂上請的這個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讀得比較流暢,因為在課前,我已經布置學生讀熟,甚至要求他們背誦課文,但課堂上還是有讀錯字,學生能夠加以糾正。但我覺得本課在朗讀指導上還是存在問題的。因為是公開課,我怕時間不夠用,所以先放播音員的朗讀,讓學生更快地把握朗讀句讀,其實這樣做的確能節約時間,但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設想,假如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每人先讀一句,肯定能發現朗讀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先自己發現,再播放朗讀錄音,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我想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學中多放手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

  十運用改編法進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這時,你可以嘗試對文本進行改編,把游記改成導游的解說詞。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語言、體會寫景的特點,可通過讓學生們來當一回導游來實現:1、熟讀成誦,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2、小組合作、探究,給《小石潭記》中的景物設計景點。3、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現場解說。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既能夠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進行廣泛的的對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拓展遷移。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5

  第一課時

  1、教師示范朗讀。

  2、學生朗讀,生字正音。

  3、小組內合作,嘗試梳理課文文意。

  4、答疑。(回答學生在梳理文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5、請一名學生講述課文內容。

  6、其他同學指正。

  7、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

  8、朗讀課文比賽。

  第二課時

  1、討論各段大意:

  明確:

  ① 水之清;

  ② 水之魚;

  ③ 水之源;

  ④ 環境與心情;

  ⑤ 同游者介紹。

  2、比較本文與《三峽》在寫法和內容上的異同:

  明確:《三峽》多客觀描寫,本文既寫出了小石潭環境的幽靜,又抒發了作者的抑郁憂傷之情。

  3、思考如下問題:

  ①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②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③ 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④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

  ① “從小丘西行……下見小潭”。

  ② “全石以為底,……為巖”。

  ③ “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

  ④ “四面竹書環合,……悄愴幽邃”。

  4、說說你曾經去過的地方,介紹這個地方的景物特色以及你當時的心理感受。

  5、作業:寫一篇游記。下周一課堂上交流,老師也將帶來自己的游記交流。

  第三課時

  1、生交流所寫的游記,組內選拔優秀篇章。

  2、讀優秀作品。

  3、議所讀作品。

  4、教師讀自己的納木措湖游記。

  【反思】

  這本是幾節平常的文言文學習課,一如既往的備課,一如既往地走進課堂。可是,一切卻不一樣了……

  在和學生一起分享小石潭秀美風景的同時,一時間心血來潮,竟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自己到過的許多地方的風景特色。包括江南的如夢水鄉,麗江的風韻古城,大西北的樸素民風……大到人文風景,小到土特小吃,給學生說了很多。虔誠的學生一個個伸長了脖子,無一人走神。我也越講越起勁,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蹩腳的地圖,地圖太難看了,學生哄笑了起來,我也一臉歉意,手忙腳亂的修改,學生立馬說:沒事沒事。我知道,他們迫不及待要聽的是老師天南海北的神吹胡侃,他們那么喜歡跑題的老師,又怎么會怪老師畫不好地圖呢。

  這樣上課或許背離的追求教學成績的初衷,可是我認為于學生是有益的。至今,我仍然記得自己在小學學習“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這句話時的茫然與困惑,也不能忘記自己在真正走出家門去領略各地風情的興奮與驚訝。的確,我們的祖國太美麗,太富饒,可是,有多少孩子真正領略了,又有多少學生為祖國的地大物博所深深折服,“愛祖國”更多的時候變成了一句口號或是空談。責任感有時候就是一瞬間產生的,我就是在那一刻,在學生充滿求知的渴望的'眼睛中明白了這一點:我有責任讓他們發自內心為我們祖國的美麗富饒所折服,進而真正熱愛我們祖國大好河山。我鼓勵學生走出去,在課堂上講這么多題外話無非調動他們的興趣。98級學生一畢業就集體出去了,他們說是受我的影響,我覺得自己值,也為學生感到高興,我認為只有走出去才會有經歷,才會有體驗,才會寫出好文章,才不枉我們生在如此美麗的國家中。

  第三課時給學生讀了我的納木措游記,那是我在旅藏途中的日記,教室里鴉雀無聲,從學生虔誠的眼神中我讀到了虔誠,在學生專注的笑臉上我看到了信任。給學生一些熏陶,一些影響,我感到驕傲。許多學生有不良愛好,比如上網吧,看日本漫畫,看劣質錄像電影,學校三令五申的禁止仍不得奏效。我常想:究竟是管教不夠還是缺乏正確引導?一味嚴管究竟有沒有用?若是引導他們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呢?譬如:讀什么書,看什么電視,愛好什么,追求什么……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的教學反思11-12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1-02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6-24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9-17

小石潭記的教學反思09-17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9-17

《小石潭記》反思11-28

小石潭記反思11-30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范文09-27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范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