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精選1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1
新《課標》中對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提出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新課標也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初三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習慣,易于在形象思維和學習興趣方面進行啟發與引導;但由于接觸文言文還不夠多,他們對文言知識的積累還不夠豐富,文言文學習方法及技巧還比較生疏。而《小石潭記》雖是一篇美文,值得賞析借鑒的地方很多。但文中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理解作者在貶謫期間孤獨悲涼的心境,是教學的難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充分朗讀,課前預習時讀,課上自讀、聽讀、挑讀,在熟讀掃清字音障礙的基礎上疏通、積累、感知作者的情感,同時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疏通、積累的習慣,放手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通過設置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互動中強化學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
回想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學。
一、 目標具體,評價及時,做到了目標、內容、評價的一致。 因為是第一課時,我以掃清字音、字義障礙,感知作者情感為切入點,確定了四個學習目標
1、 掃清“悄愴、佁、坻”等字的字音障礙,能夠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采用先自主疏通、后合作釋疑的方式,疏通文意。
3、 辨析、積累“以、可”等一詞多義及“凄、斗、西”等詞類活用。
4、 能夠找出體現作者心境的語句,結合課前查閱的背景資料,領會作者的情感及寓情于景的寫法。
整個教學過程緊扣這四個目標展開,學生每完成一個目標,我都會通過檢測、提問等方式及時評價,做到心中有數。四個目標完成后,我又通過鞏固練習對學生進行綜合檢測。應該說,學生對這節課所學清清楚楚。學會了什么,哪個環節還有欠缺明明白白。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立意高遠,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于是第二個環節疏通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小組討論,仍無法解決的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在疏通的基礎上,我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辨析、積累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通過檢測發現
學生掌握的很好。學生學習熱情很高,比以往的串講效果好得多。在感悟作者情感、領會寓景于情的寫法一環節,我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研討,輕松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中由于過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關注目標的達成,致使有些環節考慮不周。如在問題的設計和教學各環節時間的分配上把握不夠準確。主要表現在問題提出后,不同層次學生理解接受的差距較大;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探討,呈現個性化研究結果的時間不夠充分。
另外我在課堂上的語言方面還有待提高。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其語言表達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教學的'語言藝術的提高,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應該成為一種自覺地追求。我們是教師,話說好了就會讓學生感到無比的舒適,從而產生美感,會大大地縮短教師與孩子們心靈的距離,會在課堂上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只有深深被教師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才會對其所教的科目產生濃厚的興趣。而教師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語言藝術。一個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教師,他的話更易感染學生,學生也更容易進入他的課堂中。
大凡成功的教師都善于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教學素質。根據實際情況調節教學進度,調節教學策略,提高語言魅力,這是教學機智,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煉才能養成。我以后一定會不斷地學習,來提高我的個人素質。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2
1、《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于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導游的身份,以課后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游覽小石潭。
2、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3、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語感。但個別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語感較差。因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
4、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部分學生能夠做到當堂背誦。
5、學生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做到學以致用。但當堂沒有寫完,不能展示。這是因為本節的容量太大,沒有學生充足的寫作時間。
6、方法(原創)帶動效果
教學設計中的“紅色字體”體現我的教學思路:“充分地讀——自由地說——勇敢地問——大膽地寫”。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適時點撥和引導學生學習是關鍵,要做到點撥有力,引導有方,教師自己必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20xx年12月,在邯鄲市組織的初中語文講課比賽中,我嘗試此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3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之一,是柳宗元緊接《鈷坶譚西小丘記》之后寫的。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數日又和他的朋友吳武陵、龔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邊百二十步的地方發現了小石潭,他就寫了這篇游記。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在這篇山水游記里作者主要是記小石潭,他寫潭水、寫巖石、寫樹木、寫游魚,宛如一幅優美風景畫,通過刻畫優美的景色,著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環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凄涼的心境。我認為像這樣富有詩意的散文,而且又寫得極為精美,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在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同時,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記》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之前,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情況,對他們提出了預習要求:(1)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并自主試讀三遍;(2)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作圈劃;(3)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記》。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課文,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并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ēn cī)披拂”,教師一點即好。之后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參考書翻譯課文內容。然后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線索,學生思考交流之后是課堂檢測,第一節課結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現學生的朗讀還不過關,對課文一些字詞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時,發現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節。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邊農村孩子,不僅語文底子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在課堂上沒有很深入的指導學生朗讀,有些句子長的也只是稍微點了一下,讀的還不夠。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閱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才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對問題的設計不夠理想。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石潭之美,美在 。”從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在初讀課文之后,學生只是能讀通課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課文,而這個問題不應出在初讀課文之時,而應在理解課文之后,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這個問題對學生不是很難。
以后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盡管不如現代文那么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機會。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4
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同學們對于課文的基本內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兩個課時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為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于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于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文言文也是畢業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盡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于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于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于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不全面,對于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為不動手,不動口,課余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后的情況。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5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一篇。作者通過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讓學生讀懂文章本身之外,還應該教會學生從中,從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學到寫景狀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進。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領略小石潭的山水美,體會作者抓住特征細致描摹景物、有順序的寫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上。這節課我就試圖進行這方面的引導,灌輸學生“學文章的最終目的是為作文服務”的觀念。
帶領學生對文章的段落、詞句進行解讀欣賞,讓學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環境、清澈的潭水、形態各異的石頭及充滿蓬勃生機之美。在作為旁觀者欣賞小石潭的美麗之后,請學生以思考者的角度來想想作者是如何將小石潭描繪的如此美麗的。就此歸納總結出作者寫景的特色、方法,適時的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嘗試。
雖說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在實踐操作中我卻碰壁了:學生較為被動,課堂氛圍較為沉悶。課后反思,老師規規矩矩的提問引導,學生自然正正經經的小心答題。這種一問一答的缺乏創新的形式,怎么能激發學生活躍課堂呢?事后,我不禁問自己,這個教學目標難道沒有其他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的讓學生主動學習嗎。回答當然是否,只要我多花點時間去“備學生”,這種局面應該可以改變。比如說,在帶領學生透過字詞理解作者筆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給學生多點時間讓他們去“畫一畫”,畫出他們眼中的小石潭,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通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再給點時間給學生展示,并讓他們簡單說說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想想作者的寫作技巧并加以學習練習。我想如果加入這一環節,課堂氛圍會活躍不少。
總而言之,上課之前不僅要備課充分還要在教學形式上適當創新,對學生的反應也要有充分的準備,營造出一個活躍的學習氛圍。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6
寫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娛自樂,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達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過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將其“內心想法”隱藏在文字當中,或隱晦,或儲蓄,或幽默詼諧,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隱蔽”的文章,往往要透過所繪之景、所狀之物來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就是這樣的文章。
文章在開頭就寫了一種“發現美景之樂”。這里用了一連串的動詞來表現發現的'過程。教這樣的文章,除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外,還得放開思維讓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是發表自己的疑惑之處。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當然,這看法包括提問題。老師要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學生的看法。然而,原則性的問題也不能讓步,一味遷就,一味地加以贊賞。文中有一處量詞的運用,“潭中魚可百許頭”。這里用了一個“頭”字,魚的量詞怎么能用“頭”呢?我引導學生分別用“條”、“尾”、“枚”等量詞,聯系課文語境進行比較閱讀。用“頭”字,寫得更加有神,寫出了魚的可愛之態,照應了魚呆滯的特定鏡頭。這好像用了放大鏡把魚放大一樣,這種特寫手法還有意思。
學生還對“犬牙”一詞進行質疑,為何不用“豬牙”,或“鼠牙”,或“象牙”呢?這里要看哪種牙形容“岸勢”最為形象。一比較還是原文最為精妙。
文中的魚兒好像在空氣中游一樣,是真的在空氣中游嗎?這樣寫,是為了寫什么呢?學生齊聲答,是寫水之清。用這種方法寫水清,真是大家之筆呀。佩服!佩服!
有學生問,本文為什么把“人”寫得如此簡略,是“人”不重要嗎?我說,這要看文章的主題,看文章的立意。顯然,借景抒情更雋永,更能表達真情實意,更有藝術生命力。你們說是嗎?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7
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8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展智力,培養聰明人。”近年來,教改中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呼吁“把語文的基本訓練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聯系起。”“把語文的基本訓練同發展學生的智力聯系起來。”的確,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已成為當今語文教學的一個熱門話題。可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卻是語文教師深感棘手的問題,我有一點不夠成熟的看法,愿意坦誠地談出來,以就教于廣大同行。
我認為,設置疑問和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智能思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的《小石潭記》的教學就是對這種教法的探索。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由于課文注釋比較詳細,學生參照注釋一般可以看懂課文的大意,用不著逐字逐句串講,教師的任務是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精妙傳神的表情朗讀,使學生對文中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明晰的“視覺形象”,從而喚起幽美深邃的審美情趣。基于這種考慮,我在備課時,深入鉆研課文精髓,精心設置了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授課時,設疑質問,并配之以表情朗讀,結果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勇躍發言,時而是熱烈討論,時而是皺眉沉思,時而是會心嘆服,時而是懊悔沮喪……思路暢通,思維活躍,拓展了思維空間,真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活動。
《小石潭記》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對此,我提出如下問題: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②為什么要“伐竹取道”?這說明了什么?③小石潭的位置如何?作者的游覽方向怎樣?④這兩句描寫提示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征?顯然,回答這些提問并不難,可是要準確深入地理解問題卻又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這種理解需要經過周密的思考才能完成,也正是在這種貌似簡單的問答而實則頗費心機的思慮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才真正得到訓練,這種主動性強、思維活躍的求知方式當然比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記取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特別是在解答此類疑難時,有些問題難于直接回答,需要學生互相討論,這就更能誘發興趣,拓展思維。例如,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如何確定?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哪個方向觀察景物的?回答這兩個問題可依靠課文的內容,輔之以下列圖表。經過綜合思考,不難發現,小石潭位于小丘以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來觀察景物的。
北一百二十步北
西②東西①東
小石潭小丘
溪流南南
可是,稍不細心就會出錯,有些同學可能會認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西岸來觀察景物,因為他思考到“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也有人可能會認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北方向觀察景物,因為他考慮到“潭西南而望”,與此相對,人就應站在東北方向。其實,只要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就蘊含有一定程度的迷惑性。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怎樣確定,以小丘作為參照點,那當然是在小丘往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人的游蹤方向就復雜一些。若以小丘作為參照點,可以認為人是站在西邊,若以小石潭為參照點,則人應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這里,能否正確選擇參照點就是能否對這個問題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
隨著對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解答,教師有意識地對課文進行表情朗讀,以強化學生的視聽感知印象。如問題④:這兩句話揭示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特征?板書并表情朗讀“水尤清洌,如鳴佩環”,創設一種水聲清脆,潭水空靈的意境,使學生得到一種審美滿足。再如,第一自然段第三四句話,概寫石潭狀貌,由此可見,小潭石有何特點?潭四周的環境怎樣?設問之后,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板書并表情朗讀:全石底,近岸,坻、嶼,嵁,巖,千姿百態。板書重點,簡潔醒目,強化視覺效應;表情朗讀,渲染潭石潔凈完整,多姿多態的特征,強化學生的聽覺感知印象。這樣,視聽結合,聲情畢備,充分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又如第一自然段第四句話從側面描寫潭石,精微細致,令人驚嘆,試問,這兒寫了翠蔓的幾種情態?板書并伴之以節奏分明的表情朗讀,“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以喚起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從而促使他們體會到作者描繪景物是多么的細致準確。連這普普通通不大為人注意的翠蔓,作者也寫盡了它的形情狀態,真可謂寫景細致入微,精妙過人。
《小石潭記》第二自然段直接描寫動靜狀態的游魚,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游賞的“樂趣”。此段寫魚,精微細致,頗見波瀾。講授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百許頭”、“空游無所依”說明了潭水的什么特征?②游魚的動靜游態,作者描繪得清晰可見,這又說明了什么?③為什么游魚,先是“佁然不動”,繼而“俶爾遠逝”,復而“往來翕忽”?①、②兩個問題,學生能馬上回答:潭水清澈見底,空靈透明。游魚的概數,游動之所托,動靜之態,作者看得清清楚楚,潭水的清洌當然明顯可見。問題③有較強的思考價值,可讓學生討論:“佁然不動”說明游魚靜處飽享陽光的恩賜,并沒覺察人的到來;“俶爾遠逝”表明游魚的靈敏迅捷,一旦發現岸上有人就迅速跑開;“往來翕忽”則又說明游魚的善解人意,隔會兒后,魚兒發現人并無害己之意,于是乎往來穿梭,結伴游行。游魚的忽靜忽動的變化,分明暗示出一種自然景觀的“樂趣”,作者用靜觀的方法來發現物的“自得”之態,所以,游魚的“往來翕忽”在他看來是“似與游者相樂”。魚人逗樂則又表明作者沉乎其內,靜觀默察,忘懷世俗而怡然自得。通過這種分析討論,綜合歸納,學生不僅理解了文中生動有趣的景物描寫,也進一步體察到作者渴望擺脫世俗紛爭的思想情趣。領悟到了這一點,也就不能理解下文的“凄神寒骨”的含義了。顯然,這種研讀、討論、分析、推論、判斷、綜合的思維活動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又誘發了他們豐富奇特的思維想象,使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達到深刻、準確、豐富的程度。
當然,對于這類語言凝煉優美的文章,單純的設問質疑,是難以讓學生品味到其中的藝術精華的,緊張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之中應貫穿著教師精當的板書設計和傳神的表情朗讀。針對第二自然段,不妨作如下板書設計:
概數:百許頭,空游無依
游魚靜態:月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相樂
動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不難看出,板書設計思路清晰,醒目耀眼,易于記誦。與此同時,配之以聲情并茂的表情朗讀,著意創設一個鮮活靈動、富于意趣的潭境,這就更能觸發學生的激情,牽動他們馳騁想象的風箏線,使他們獲得身臨其境、靜觀潭魚之感。可見,無拘無束的自由討論,微妙緊張的縱橫思考,簡潔醒目的板書設計和創設情境的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對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訓練他們的智能思維活動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小石潭記》第三自然段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第四自然段寫潭境的“凄神寒骨”。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些主旨,我作了如下設問:①作者為什么用“斗折蛇行”來比喻潭源溪流?②小石潭環境如此潔凈幽美,同游者三五成群,為什么作者卻說“寂寥無人”、“凄神寒骨”、“其境過清”?安排學生討論,深入思考,教師適時點撥。問題①:斗折,言溪水之亮(陽光之下)之曲;蛇行,摹溪流之動之曲。一句之內,突發異想,動靜配置,一再比喻,作者描物狀景,精工細微,于此可見。問題②不直截了當地提問潭境給人的感覺如何,而是巧設矛盾,制造懸念,誘發好奇,引發深思,這種奇巧之問比平白無余的提問更能激發學生的智能思維。潭境的清幽冷僻,凄神寒骨,渲染出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帶來的悲涼、抑郁的心境。這一層,學生只要略知時代背景,并不難于理解,可是,問題②的提出,卻能促發他們對作者心境作更深入的理解。同游隨從,三五成群,在作者看來,卻是“寥寂無人”;潔凈雅致、充滿情趣的幽美潭境在作者看來卻是“凄神寒骨”。思而索之,作者的抑郁悲傷該是何等的深沉厚重。
同樣道理,積極的思索討論之中穿插著教師或同學抑郁悲涼的表情朗讀,更能強化學生的視聽感知,喚起他們的審美聯想,使他們能夠身同感受地理解作者,如此思讀、記誦課文也就化難為易了。
總之,《小石潭記》的教學一反傳統模式,通過奇特巧妙的設疑質問、生動有趣的師生對話,來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藝術精華的思索,通過簡潔醒目的板書設計來強化學生的視覺感知,通過繪聲繪色的表情朗讀來加深學生的聽覺效應,通過逐層深入的點撥來引導學生的整體思維。課堂效果表明,教師點了,學生想了;教師講了,學生知了;教師松了,學生緊了。無疑,這種旨在訓練學生智能思維的教學方法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
越來越多的語文教改呼聲都強調,中語教學應著力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的設疑質問和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就是對這個現實問題的探索。作為一種粗淺的嘗試,這種教法也有或此或彼的漏洞,不過,基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智能思維的宗旨,我愿與各位同行一道攜手共進;我也堅信,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必將大有收獲。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9
這本是幾節平常的文言文學習課,一如既往的備課,一如既往地走進課堂。可是,一切卻不一樣了……
在和學生一起分享小石潭秀美風景的同時,一時間心血來潮,竟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自己到過的許多地方的風景特色。包括江南的如夢水鄉,麗江的`風韻古城,大西北的樸素民風……大到人文風景,小到土特小吃,給學生說了很多。虔誠的學生一個個伸長了脖子,無一人走神。我也越講越起勁,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蹩腳的地圖,地圖太難看了,學生哄笑了起來,我也一臉歉意,手忙腳亂的修改,學生立馬說:沒事沒事。我知道,他們迫不及待要聽的是老師天南海北的神吹胡侃,他們那么喜歡跑題的老師,又怎么會怪老師畫不好地圖呢。
這樣上課或許背離的追求教學成績的初衷,可是我認為于學生是有益的。至今,我仍然記得自己在小學學習“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這句話時的茫然與困惑,也不能忘記自己在真正走出家門去領略各地風情的興奮與驚訝。的確,我們的祖國太美麗,太富饒,可是,有多少孩子真正領略了,又有多少學生為祖國的地大物博所深深折服,“愛祖國”更多的時候變成了一句口號或是空談。責任感有時候就是一瞬間產生的,我就是在那一刻,在學生充滿求知的渴望的眼睛中明白了這一點:我有責任讓他們發自內心為我們祖國的美麗富饒所折服,進而真正熱愛我們祖國大好河山。我鼓勵學生走出去,在課堂上講這么多題外話無非調動他們的興趣。98級學生一畢業就集體出去了,他們說是受我的影響,我覺得自己值,也為學生感到高興,我認為只有走出去才會有經歷,才會有體驗,才會寫出好文章,才不枉我們生在如此美麗的國家中。
第三課時給學生讀了我的納木措游記,那是我在旅藏途中的日記,教室里鴉雀無聲,從學生虔誠的眼神中我讀到了虔誠,在學生專注的笑臉上我看到了信任。給學生一些熏陶,一些影響,我感到驕傲。許多學生有不良愛好,比如上網吧,看日本漫畫,看劣質錄像電影,學校三令五申的禁止仍不得奏效。我常想:究竟是管教不夠還是缺乏正確引導?一味嚴管究竟有沒有用?若是引導他們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呢?譬如:讀什么書,看什么電視,愛好什么,追求什么……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10
在寫景散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如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當中的情?這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很多教學案例中往往會設計這問題來切入文本:“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請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細品味。”我認為這樣引導學生去品散文中的景與情,還不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入景入情,還只是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上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就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后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里,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11
對于像我這樣的一個實習的語文老師,古文教學一直是我的薄弱環節。而李老師在這方面頗有經驗。聽了《小石潭記》的一節課,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字詞句的翻譯及背誦上,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課李老師的學習目標很明確,教學內容緊扣目標,這節課的設計有兩條線,以“讀”為明線,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暗線來進行的。通過設計的初讀(聽錄音)——解決生字詞,再讀(生齊讀)——解決詞組,疏通文意,三讀(師范讀)——解決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四讀(生默讀)——體會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見本節課的設計很好,環環相扣,學生的能力呈臺階式上升。
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優美意境,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老師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改寫課文、用圖畫表現課文意境、用歌曲圖片等形式表現課文內容,以喚起學生對美的切身感受,這位老師在情感體驗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個人語文素養和提高藝術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頗深。
通過本次聽課,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12
研習教材要深要透要準確。對于本課教材的研習,我是認真的、深入的、全面的,也力求掌握的內容是準確的。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歷代傳誦的千古名篇,其中的精華非一節課內容可容下的。面對這樣的佳作,內容該如何取舍?這點是我備課時最為難的了。這個也想教,那個又不舍得刪。一節課只有40分鐘啊,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消化能力。為此,我掙扎了好幾日,直至要上陣前才作出了最后的抉擇。而聽完溫老師的課后,我又忽而發現,原來教材可以挖掘得這樣深,這樣透。只有吃透教材,才可以作出恰當的選擇,也才可以在課堂上運籌帷幄。
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平時我們總是在強調“以人為本”,我認為在一個課堂中,教師就是要做到“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若忽視學生實際情況,任你怎樣精妙設計一堂課的教學都談不上是好的。因為它必須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只有適合我們學生的才是最好的。就我這次課,從準備教學設計到課堂教學結束,我不敢置學生實際而不顧。選什么內容來教,預期達到什么效果,怎樣教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沒有一個問題是不要考慮學生實際的。其實最難的也是這一點。課前我并不知道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在有限的40分鐘里,只能是降低目標,忍痛割愛,減少內容,不求面面俱到,希望學生能在已知水平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新知識,而有所發展并保持或提升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教師的語言要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有活力的課堂是我們都喜歡的,也是我們要努力追求的。而教師生動有趣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是造就活力課堂的關鍵。從本次活動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語言的貧乏和蒼白,而感嘆溫老師高超的語言造詣。她能做到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大膽發言,逐一得到鍛煉。名師就是名師,我相信,這是溫老師平時刻苦鉆研學習,反復實踐的結果,而非一蹴而就。我要向溫老師一樣的名師學習,持之以恒,以取得更大進步。
教學無定法。常言道:“教學無定法”。以前對此不能心領神會,而今才曉得其中的`玄機奧妙。如果我們心中只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那就會絆住我們課堂的手腳,不能自如伸屈。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我們的思維更是要開放活躍。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若是組織者都尚未辦到這一點,那我們的學生,這些學習者就只能被課堂的條條框框束縛著,不用再談開放思想,創新思維了。教師若想做到課堂真正開放,不僅僅是思想要開放,還需要先做到上述談到的三點。其實它們是不能相互分割的,而是緊密相連的。
平時功夫要下足。用40分鐘來完整呈現一篇教讀課文,這樣的公開課我上得少,平時上課又是很少這樣的。所以對于時間的把握,語言的錘煉,內容的掌握等等,對我來說都是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先通過堂課實踐,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反復的修正,包括每一個環節安排多少時間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為的是不要太對不起來學習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通過這次課,也讓我意識到平時就應該對自己要求高些,不說每節課都要像上公開課一樣要求自己,最起碼要有一部分課。我覺得這是自我提升的一種要求,是對自己多方面的一種考驗,而并不是為應對未來公開課。
這,就是我活動后的反思。有些見解還不夠成熟,還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13
開始講讀古文了。之前先通過現代游記讓學生初步形成了有關游記的相關印象,有了相對具體的感知,然后在理解古人的游記作品便有了相對的基礎,因而會變得容易了。
整個單元共四篇,唐、宋、明、清各一篇,作者皆為大家。第一篇為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永州八記之一,極其經典的一篇游記,也是中考篇目之一,所以講解宜細。為了達到讓學生更好理解的目的,布置預習時我留了幾個作業:網上搜集柳宗元資料和有關本文的介紹,提取出你認為有價值的部分或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預讀課文,重點注釋回歸原文,劃出疑問;思考本文是否和你已知的游記文章相類似。三個預習作業各有側重,或想指導學生如何搜集使用資料,或是讓學生具體熟悉課文內容,或是學會比較分析,在已知中學習未知。
第一課時,我先回顧了常考的或者說基礎的有關柳宗元知識,名、時、地、評、作等,板書于前。然后根據情況請了三位同學上臺介紹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同學們介紹的五花八門,他們每說一點,我盡量根據他所說概括一下角度,最后針對他們所講明確了與語文學科有關的幾項,指導他們明白如何整理有關資料(家世、身世、仕途經歷、功績等),讓他們明白了古人不應僅是紙人——機械的活在幾個知識點上;而是活生生的。尤其柳宗元被貶永州前因后果,王叔文改革的具體內容和失敗原因及后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柳宗元被貶永州時的境遇,也有助于理解文章情感。
為了養成學生綜合思考的整體意識,我又加了學生已知的有關劉禹錫的回顧,同時也加了柳宗元再次被貶的原因和被貶后所做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舉措和四年后英年早逝的史實,讓學生比較全面的感知這個人的人格魅力所在,也為后來學習范仲淹、歐陽修等埋下伏筆,也使這個人立體的活了起來,效果不錯。我一向贊同“文如其人”,相信筆為心靈之舌,所以經典文章必詳解作者。
第二課時,疏解文義,理解內容;品析美點,感悟情感
主要問題:字詞理解不準確,囫圇吞棗。
主要有以下字需注意點撥提示:
1、一詞多義類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為底以其境過清)而(潭西南而望、乃記之而去)為(全石以為底、為坻)
2、詞類活用西行、下見小譚、空游、影布石上(布理解最不準,多人理解為倒映;追問了一句可改為影映石上嗎才使學生注意到了體會意境和語境)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環合、凄神寒骨
通過自讀提問——教師檢查,明確學習古文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實,積累重點字詞
講解主要圍繞兩個問題:
1、柳宗元少年有成,并非沒見識,為什么一個小潭會令他如此心動?引導學生具體感知小石潭獨特特點。
2、如此奇美景色你最欣賞哪一點,為什么?打開思路,或手法,或意境,品析亮點。
3、既然景色如此動人,柳宗元又為何不流連忘返,而是僅僅記之而去呢?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潭境與心境,潭與人的和諧統一,更好把握作者心聲,理解文章主旨。
(如此美麗的小石潭,恰如如此多才多情的我柳宗元,可惜潭美少知音,我情重卻遭貶,這情景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14
在學習過程中,因為采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著,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言,而且所講的內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開發!同時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稱職,因為教學并非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在課余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特點、愛好等,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的,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教師對于同學們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學們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都了解不多,對于同學們的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程度等都不了解,這樣才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教師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可能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因為自己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發言,不“敢”自由地進行交流,擔心受到教師的責難,當然教師并不責難學生,這可能是因為師生交流的時間不多的緣故吧,然這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讓同學們先了解教師的個性、習慣,這樣有利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自由發揮,同時教師多了解同學,把握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同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多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同學們多講,教師講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有利于學習發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長。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15
這節課我認為能夠收獲的有以下幾點:
1、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全體參與,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在教學中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重視教學中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學會如何去欣賞品味文言文所獨具的'美。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高中語文新課標進一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這種學生間的評議也是相互的。
先讓學生與學生進行評議,然后再由教師針對各自不同的景點及各自不同的導游進行點評,鼓勵他們的總體表現,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樂趣。特別是在點評中,表揚了這幾個代表能夠注重平時的積累,并能根據平時的積累對文本進行大膽地創新,如第七組的代表,他們設計的景點是“柳宗元陳列室”,他們充分地調動了他們的生活積累,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形成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學生的熱烈討論,學生的個性發揮,師生、生生之間的點評,形成了教學互動。學生在互動中得到了美的陶冶。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1-02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6-24
《小石潭記》反思11-28
小石潭記反思11-30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熱門】04-07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精】12-07
【熱】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1-12
【熱門】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1-12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熱門】01-13
【推薦】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