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石潭記教案

時間:2024-07-28 20:21:34 小石潭記 我要投稿

小石潭記教案模板匯總八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石潭記教案模板匯總八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利用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朗讀背誦課文。

  2、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4、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因為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說》、《三戒》等。這篇游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后借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2、聽讀:欣賞《小石潭記》的朗讀錄音,輕聲跟讀。同時補注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3、伴讀:伴隨著音樂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4、檢查預習,給加點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為坻( ) 為嶼( ) 為堪( )

  怡然( ) 俶爾( ) 翕忽( ) 差互( ) 悄愴( )( )

  幽邃( ) 寂寥( ) 搖綴( ) 隸( ) 參差( )( )

  5、齊讀課文。

  四、精讀課文,引導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潭中水聲悅耳動聽,引動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樹(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譚水清澈空明,魚兒閑適、輕快、靈敏、活潑。句句寫魚亦句句寫水,既寫了魚的形態,又襯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筆兩寫,互相點綴,富有詩情畫意,寫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個“凄神”,一個“悄愴”,借景寫情,靜坐深思,不覺感到分外凄苦。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反饋練習: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六、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合作討論,研讀課文。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討論

  (1)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潭中石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先聞其聲,后見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2、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3、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討論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日光、游魚、影子,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3)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動,這是靜止的畫面;俶爾遠逝,往來翕忽,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板書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特寫鏡頭)

  譚水: 清澄(游魚、陽光、影子--側面描寫)

  游魚: 輕快、活潑(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動靜結合 擬人)

  4、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討論

  (1) 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滅可見(曲折、蜿蜒)(靜)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動

  6、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7、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討論

  (1)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總結

  1.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景,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3. 課文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

  發現小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溪身——岸勢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4. 文章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擴展:

  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學生活動

  有人認為書上課文插圖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請你根據課文內容,結合你的理解為課文再創作一幅你滿意的插圖。

  五、反饋練習: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佩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業

  探究借鑒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三門峽的)旅游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七、附總板書:

  小石潭記

  順序 景 寫法 情

  發現小石潭 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心樂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側面描寫…特寫鏡頭 似與游者

  游魚:動靜結合 相樂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勢:參差不齊

  潭中氣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凄神寒骨

  悄愴幽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范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l(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為坻(di3)

  B.為嶼(yu3)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爾(chu2)翕忽(燈)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愴(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

  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亻臺然不動 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顯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附總板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記錄同游者......資料鏈接

  1.柳宗元,字子厚(7xx_8xx),原籍河東(今山西省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發布政令,革其鄉法,使已淪為奴婢的人,仍可出錢贖回。家甚貧者,柳宗元自己出錢助贖;重視農業生產,曾親自組織農民開荒種地,植竹栽樹。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于時。他寫的《天說》《地對》《非國語》以及被貶后續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說以猛烈抨擊,且創立了生人之意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圣人創造歷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并稱韓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捕蛇者說》揭露社會矛盾,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匯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內容預覽:

  《小石潭記》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識記下列文言(常見)詞語的意義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隸(實詞) 以 可 以為(虛詞)

  理解下列語句中文言詞的活用:

  心樂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獨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樂的心情體驗,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準確傳神。

  二、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準確傳神。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預習要求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誦讀課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釋口譯全文,發現標記疑難詞句,并試行索解。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誦《江雪》導入,賞析詩中的景與情,引導學生領會柳氏的詩和游記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點,便于學生把握課文中的景與情。

  方法二:本文抒發的是作者遭貶后的心情,可適當從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關詩文(如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導入。

  二、感知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或示范,重點是對長句朗讀節奏的把握和感情的處理。

  3.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師生討論解答。著重理解以下重點詞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為底(作為,成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過清(由于)

  (2)名詞、形容詞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心神凄涼,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課文注解譯)

  心樂之(意動用法):心里以之為樂(或:心中為此而高興、心中感到高興)。

  ⑶根據“教學目標2”,指導學生準確、流利地通譯全文。

  ⑷整體感受全文的感情脈絡:作者因遭貶失意而到山水中尋求解脫,發現潭水便感到高興,水之清、魚之樂又帶來了片刻歡愉,但凄清的環境又勾起自己謫居生活的悲涼心境,感情由“樂”而“凄”。

  三、課后作業

  1.背誦課文。

  2.你認為文中哪些描寫最具特色,特別精彩?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課后“閱讀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揣摩品味

  1.根據上一課布置的“練習2”進行匯報交流。

  2.根據學生的匯報交流進行講評,重點歸整出以下內容:

  第一段:①聽覺:未見水先聞聲,喻以玉響,清脆悅耳。

  ②視覺:清;觸覺:洌;精練傳神。

  ③視覺:石奇,形雜,樹木青翠,富于變化。寫石寫樹,都襯托水之“清”,全段寫發現水潭之樂,句式整散結合,用語簡潔自然,節奏張馳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無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與影:亦見水清。

  ③靜與動:游魚忽靜忽動,悠然自得,可愛之至;

  ④“樂”:擬人。全段以魚寫水,既寫出魚之可愛,也寫出水之清澈,又寫出人之歡愉。

  第三段:寫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動形象,特征鮮明。“斗”與“蛇”,一靜一動,光線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參差錯落。

  第四段:寫四面環境,突出“寒”、“清”的特點,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讀背誦

  要求學生熟練而有表情地朗讀,有可能再將全文抄寫一遍。當堂背誦課文。

  三、比較拓展

  1.根據“練習8226;探究”一:討論本文與《與朱元思書》、《水經注》中寫水寫魚的異同。

  理解:三文都以魚寫水之清,吳文、酈文都直接寫水,柳文則作側面描寫,不著水字,卻處處寫水,以魚、石、影的清晰可見反襯水的清澈見底。柳文還移情于物,以魚之樂表現人之樂。

  2.有條件,還可以和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同寫遭貶后的心態作比較,談談看法。

  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不必統一認識。

  四、課后作業

  1.選擇完成《伴你學語文》中相應練習。

  2.閱讀《課外閱讀》(八上)中元結的《右溪記》一文,比較兩文寫法上的異同。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掌握一般文言實詞及虛詞的用法,如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2.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3. 反復朗讀,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4.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操。

  [教學重點]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樂與憂

  [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2.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老師范讀。要求學生認真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

  3.小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書落實字音、詞義;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1)出示小黑板(或點擊多媒體),給加點字注音,指名學生朗讀。

  篁( )竹 清冽( ) 為坻( ) 為嶼( ) 為嵁( ) 佁( )然

  俶( )爾 翕( )忽 差( )互 寂寥( ) 悄愴( ) 幽邃( )

  (2)檢查字詞用法的掌握情況。

  ①水尤清冽( )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 )

  ③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以其境過清,小可久居( )( )

  ⑤明滅可見( ) ⑥乃記之而去( )( )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游無所依

  ④往來翕忽 ⑤佁然不動 ⑥凄神寒骨

  5.齊讀課文后,讓學生復述課文,體會景物蘊含的感情。

  6..合作探究,尋找、發現、品味小石潭優美的景致。

  (1)整體賞析法示例:文中描繪的景物、作者的心境都與石緊密關聯,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找出相關語句,小組交流,師生交流。)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明寫了“石”,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聞水聲,如鳴佩環”“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其岸勢犬牙差互”“凄神寒骨”這些句子暗寫“石”,“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依附巖石生長的優美形態,“其岸勢犬牙差互”側面寫出溪岸的形狀曲曲折折,全是石岸,“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寫出石的冰涼,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2)圍繞一個“石”字,我們從各個角度品味到小石潭優美的景致,這種方法叫做整體賞析法;請同學們依照這種方法,尋找、發現、品味美,扣緊小石潭優美的景致中某一個美點,說說自己的理解。(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自由發表看法,教師適度點撥。)

  如:“水”、“清”、“動”與“靜”、“景”與“情”、“樂”與“凄”等。

  (3)本文以游覽為序寫景,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交代同游者)

  6.自由朗讀課文。

  三.引導學生討論。

  1.出示總問題:本文描寫的景與作者的情是怎樣融為一體的?

  預備子問題:

  (1)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點?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2)作者抒寫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3)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后憂怎樣理解?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在全班交流中理解:(1)圍繞小石潭周邊,作者描寫了篁竹、青樹、藤蔓;圍繞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寫了水聲、潭水游魚、溪身、氣氛。第1段描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點明小石潭的位置人跡罕至,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這一段寫景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在游覽中引導我們觀賞不同的景物。

  第2段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潭水的特點是清澄見底,游魚的特點是動靜相映成趣,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整段話無一處寫水,又無處不在寫水:魚兒就像在空中浮游,寫出了水的清;陽光下,魚兒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更顯出了水的清,這種方法叫側面描寫。作者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先寫魚兒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態描寫;忽然,魚飛快地竄往遠處,非常活躍,好像跟游人逗樂,這是動態描寫。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滲透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感到快樂。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寫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態;溪水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動態。一靜一動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過去,看得見的一段水面映著天光云影,閃光點點;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精確地寫出了景物的特征。

  (2)第4段描寫了幽深冷寂的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3)柳宗元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心中憤懣,寄情山水只是為了擺脫這種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卻人跡罕至,與作者政治改革熱情卻遭貶很相似;暫時的歡樂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3.試找出文中你認為描寫最精彩的句子,說說它的精彩所在。(本題為開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總結全文:《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以寫景取勝。作者以細致入微的手法,通過形象的比喻,對潭水、巖石、藤蔓、竹樹、游魚等進行生動刻畫,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隱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達到高度的和諧和統一。文章先寫所見景物,再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后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被貶謫的心常常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小石潭氣氛恰當地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全文形似寫景,實則寫心,往往寥寥幾筆,神形兼備,各盡其妙。

  【板書設計】

  發現小石潭(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

  小石潭記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

  潭中氣氛(寓情于景)

  ↓

  交代同游者

  反思:

  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文本,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并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這樣處理是因為初三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的語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讀準大部分內容。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enci)披拂”,教師一點即好。然后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自己的參悟能夠大部分讀懂文本。在課堂上,學生只對“曰恕己,曰奉壹”有點誤讀,其他的都可通過參悟或引導自己解決。從這里可見,本文選入八年級語文下冊,難度是偏低的,正好適于對學生進行讀譯的自學訓練。只要給學生時間,貼近學生思維引導,是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的。然后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叫《小石潭記》,文中稱作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學生普遍回答文本是以小石潭為中心來描摹景物抒發情感的。我立即調整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并板書上在三個字下分別加點突出。學生思考。第一節課結束。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⑴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⑶ 體會本文融情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

  ⑴ 介紹作者背景,導入課文。

  ⑵ 主要采取朗誦法、問答法和點撥法學習本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造成作者憂傷苦悶的原因,對封建官場有一定認識。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1、重點:

  ⑴ 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⑵ 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難點:

  樹、石、水、魚的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突破】

  這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典范,教學時應該反復領讀、齊讀、提名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了解與作品有關的史實。

  2、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課文下標注的字詞。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2、簡介作者,背景,解題: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學生賞讀課文

  1、范讀課文,然后學生朗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2、指導學生理解文章:

  板書: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課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⑶ 文中的動與靜。

  ⑷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與情

  4、教師點撥:

  ⑴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⑵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⑶ 對比: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三、作業

  課后練習二。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一、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描寫景物;理解第二段寫“魚”與寫“水”的關系。

  二、教學難點:

  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生字詞(請學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秀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了解文體。“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標展示】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描寫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新知研習】

  1.你能正確、流利地閱讀這篇文章嗎?

  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停頓,讀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嗎?

  生自主學習,借助工具書,解釋文中的重點字詞。(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主完成字詞的解釋,最后由其中的一個小組展示成果,其他小組糾正和補充)

  (1)重點詞語

  西行 心樂之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許頭 皆若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徹 俶爾 斗折蛇行

  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無人 悄愴幽邃 佁然不動

  乃記之而去 隸而從者

  (2)特殊現象

  ①古今異義。

  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到某處)

  崔氏二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一詞多義。

  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當于“而”,表承接,不譯)

  以其境過清(因為)

  清 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3)翻譯句子。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嗎?

  明確:第1節,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描繪小石潭的概貌。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潭水的來源。

  第4節,寫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感覺。 第5節,記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據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請問作者寫景的順序是什么?

  明確:以作者的游覽行蹤為順序。

  5.寫景過程哪些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師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兩個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溪蜿蜒彎曲的樣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游動。

  7.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么聯系?

  明確: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寫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歸納總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游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

  【鞏固拓展】

  想象描寫:

  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預習指導】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達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石潭

  潭水和游魚

  潭水的來源

  潭邊的感受

  記錄同游者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①掌握記敘的順序。

  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說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小石潭記》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里。

  (二)總結、擴展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八、布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青樹翠蔓

  (3)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其境過清

  2.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珮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

  九、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石潭記教案 篇8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于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于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 “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在課后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游、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游,寫寫導游詞并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并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于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布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于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工具: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伴隨著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教師緩緩導入,

  隨之課件展示課題 。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后總結;

  2)范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并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后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后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信息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游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做定性評價并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五)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情愴幽邃”。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六)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業(二選一)

  1、你也曾游覽過一些風景名勝,請寫寫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處,按游覽順序寫一則游記,要求寫出該景物的特征及任務的心情。

  這個作業的布置讓學習不再停頓在課堂內,能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題拓展性的練習。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然后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記教案】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案05-30

小石潭記教案06-08

小石潭記的教案09-09

《小石潭記》 教案06-28

小石潭記教案10-07

《小石潭記》教案10-28

小石潭記教案09-13

[精選]小石潭記教案06-10

小石潭記教案10-12

小石潭記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