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案集錦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知識能力:
1.熟讀課文,理解課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憤抑郁的心情。
教學重點:
掌握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中國文人有一句話說: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鳥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悶時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出示柳宗元簡介,并指名學生讀。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學習重要字詞的含義。
2.聽錄音朗讀,感受作者描寫的'情境。
3.學生模仿朗讀,注意語調的變化。
四.知與不知試試看.
1.解釋下列括號內字詞的意思。
水尤(清洌) 往來(翕乎)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2.說說課文中"以"、"為"的不同含義。
全石以為底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為坻為嶼
以其境過清 為堪為巖
五.臨潭觀景悅心情.
1.小組合作探究.
⑴課文中哪些句子寫石,哪些句子寫水清,找出相關句子,并說明理由。
⑵.文章一開頭,作者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觀魚時與游者樂,可是坐潭后,竟悄愴幽邃,這“一樂、一凄”,矛盾嗎?為什么?
⑶、一切景語皆情語,小石潭的景與情如何統一的?
2、學生交流,解決問題。
3、教師小結。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選擇你喜歡的段落進行背誦比賽。
2.作業:任選一處景致把它寫成一篇短文。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小石潭記》公開課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和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同學理清思路,掌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范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
【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接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實際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同學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為坻(dǐ)
B、為嶼(yǔ) 為嵁(kān) 佁然(yí)
C、俶爾(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愴(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安排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⑴ 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⑵ 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⑴ 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⑵ 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籠統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示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⑶ 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身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⑴ 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良莠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顯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良莠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解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溢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身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示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遺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需有明確的認識。
四、安排作業
背誦全文。
【板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良莠不齊
|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記錄同游者……
【資料鏈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發布政令,“革其鄉法”,使已淪為奴婢的人,仍可出錢贖回。家甚貧者,柳宗元自身出錢助贖;重視農業生產,曾親自組織農民開荒種地,植竹栽樹。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于時。他寫的《天說》《地對》《非國語》以和被貶后續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說以猛烈抨擊,且創建了“生人之意”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圣人”發明歷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議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并稱“韓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捕蛇者說》揭露社會矛盾,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匯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一、教學的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學生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學生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導語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利用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朗讀背誦課文。
2、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4、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因為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說》、《三戒》等。這篇游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后借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2、聽讀:欣賞《小石潭記》的朗讀錄音,輕聲跟讀。同時補注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3、伴讀:伴隨著音樂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4、檢查預習,給加點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為坻( ) 為嶼( ) 為堪( )
怡然( ) 俶爾( ) 翕忽( ) 差互( ) 悄愴( )( )
幽邃( ) 寂寥( ) 搖綴( ) 隸( ) 參差( )( )
5、齊讀課文。
四、精讀課文,引導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潭中水聲悅耳動聽,引動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樹(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譚水清澈空明,魚兒閑適、輕快、靈敏、活潑。句句寫魚亦句句寫水,既寫了魚的形態,又襯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筆兩寫,互相點綴,富有詩情畫意,寫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個“凄神”,一個“悄愴”,借景寫情,靜坐深思,不覺感到分外凄苦。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反饋練習: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六、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合作討論,研讀課文。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討論
(1)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潭中石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先聞其聲,后見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2、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3、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討論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日光、游魚、影子,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3)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動,這是靜止的畫面;俶爾遠逝,往來翕忽,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板書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特寫鏡頭)
譚水: 清澄(游魚、陽光、影子--側面描寫)
游魚: 輕快、活潑(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動靜結合 擬人)
4、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討論
(1) 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滅可見(曲折、蜿蜒)(靜)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動
6、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7、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討論
(1)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總結
1.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景,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3. 課文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
發現小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溪身——岸勢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4. 文章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擴展:
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學生活動
有人認為書上課文插圖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請你根據課文內容,結合你的理解為課文再創作一幅你滿意的插圖。
五、反饋練習: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佩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業
探究借鑒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三門峽的)旅游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七、附總板書:
小石潭記
順序 景 寫法 情
發現小石潭 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心樂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側面描寫…特寫鏡頭 似與游者
游魚:動靜結合 相樂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勢:參差不齊
潭中氣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凄神寒骨
悄愴幽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十六 小石潭記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一則新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備學生)如果學生未做充分預習,教師要預留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時,要求學生落實掌握字詞。
解釋及翻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投影顯示: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清冽()為坻()
B.為嶼()為嵁(山甚)()佁然()
C.俶爾()翕忽()差互()
D.寂寥()悄愴()幽邃()
②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佁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完成過程。(目標2)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1.引導討論下列問題。投影顯示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十六 小石潭記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熟讀課文。
五、小結:(1分鐘)
請一學生概括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六、布置作業。(1分鐘)
1.熟讀并背誦全文。(A)
2.翻譯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語文》(C)
七、說課精要:文章技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配樂范讀,學生想象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詞語、生字在預習中解決,對文中的一些活用現象不必涉及,只作整體理解即可。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復習舊課,導入新課。(1分鐘)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的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②這一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或投影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票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①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②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投影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教學設想: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小石潭記教案】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案05-30
小石潭記教案06-08
小石潭記的教案09-09
《小石潭記》 教案06-28
小石潭記教案10-07
《小石潭記》教案10-28
小石潭記教案09-13
[精選]小石潭記教案06-10
小石潭記教案10-12
小石潭記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