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石潭記》教學理念
《小石潭記》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其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一、課外自讀
1、探究作者身世了解作品寫作背景:
關于作品的寫作背景,課文下面有一段一百多字的概括介紹,但對柳宗元的才華、抱負以及政治上的作為和遭受打擊后的怨憤卻沒有作具體介紹。讓學生在課外對以上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對于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寄情山水的初衷,領略作品凄清幽美的意境,感悟作品中突如其來的凄涼憂傷之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論文《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記》,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人物形象。
2、自主感知課文指點閱讀方法:
為了避免文言文教學中逐字逐句串講的弊端,提高古典詩文的教學效率,我一貫注重對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放手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進行自主閱讀,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重在把握文意,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獲得屬于自己的第一感受。在本課的預習作業中我也貫徹了這一要求。同時,為了落實單元學習目標 “了解游記的特點和閱讀游記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我要求學生按課文后“方法技能”中關于寫景類游記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圈劃,并把這一閱讀方法簡潔地歸納為“尋游者蹤跡,賞石潭奇景,讀作者心語”,既便于學生操作和領會,又強調了作品中景與情的密切關系,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礎。
二、課堂教讀
1、激情導入,營造課堂氛圍:設計一個富有激情的導入,是為了營造一個與作品情境和作者情感相吻合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跨越時空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我的課堂導入全文如下: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散文家、詩人柳宗元的寫景類游記《小石潭記》。我們知道,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山水游記在他的散文中成就最高。不過,讀者們往往在那些清新秀美的山水游記中讀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幽憤和悲傷。憂憤從何而來?這成了讀者們心頭的疑問。為了真正讀懂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我們有必要對他的身世遭遇作一番探究。前些天老師布置了探究型作業《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記》,現在請同學來交流一下你們的小論文。
學生小論文交流(略)
貶謫永州,十年磨難,十年孤獨,十年憂傷。才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這就是柳宗元的悲哀。那么,親近山水,與大自然對話,便成了柳宗元排遣內心憂憤和哀傷的無奈選擇。荒遠地區奇特的自然風景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他心靈的慰藉。于是,在我們祖國的文學史上就有了那些精美絕倫的山水游記。柳宗元個人是不幸的,但中國的文學史卻因其不幸而留下了一份瑰麗的遺產。現在,就讓我們與柳宗元同行,去欣賞他筆下的山水風光,去走進他的心靈世界吧!
2、傾情范讀,整體感知作品魅力:
《小石潭記》不僅文筆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它的語言,恰如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所說,“清瑩秀澈,鏘鳴金石”。因此,教師如能寓情于聲、以聲傳情地進行范讀,那么,不僅有助于學生領略作品文字的音韻美,而且還可以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于山水游記的閱讀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學習,突破語言障礙:
學生在自讀中已經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文字疏通,課堂上如果再逐字逐句串講就顯得效率低下且又有礙于作品的整體閱讀,因此,我精選了一些文言字詞基礎訓練題,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原有的合作學習小組)當堂合作完成,然后全班進行交流。這樣,用比串講少得多的時間,完成了文言字詞的學習任務。
【文言文字詞基礎訓練題】
《小石潭記》基礎知識練習
1、注意加粗字的發音,反復誦讀這些句子:
⑴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⑵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⑶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⑷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⑸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⑹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⑺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⑻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不同意思:
潭中魚可百許頭()以其境過清()
不可知其源()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為底()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粗詞的含義:
⑴心樂之
⑵凄神寒骨
⑶斗折蛇行
⑷犬牙差互
4、散讀課文,體驗幽美意境:
經過合作學習與交流,橫亙在學生面前的語言障礙已被基本消除,我要求學生在誦讀時努力想象自己與柳宗元一起來到小石潭,盡情欣賞眼前的美景,用心體驗作者游覽時所流露的情感及其變化。
5、理清游蹤,明確作者的觀察對象:
在完成對作品的整體感知后,開始進入游記閱讀的具體分析。我將預習中所提示的閱讀方法“尋游者蹤跡,賞石潭奇景,讀作者心語”書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就前兩項內容先獨立思考,然后以合作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最后由教師抽學生答題。
6、把握景物特點,領略景中意趣:
通過誦讀和分析交流,學生已經把握了柳宗元的觀察視角并初步能以作者的眼光來欣賞景物了,因此,我讓學生按作者觀察角度的變化為序,逐段朗讀、品味,并分別概括小石潭的景色特點。在交流中,特別要引導學生體會小石潭整體的構圖美和潭水的清澈、景觀的幽深和寂靜以及靜中有動、動靜交互的特點。
7、讀景中情語,與作者的心靈對話:
以作品中作者流露的情感印記為線索,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際,讓學生體會作者在整個游覽過程中的情緒變化應當說是水到渠成的事。重點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此前的探究所得,就作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一感受的產生原因,作一番交流。作為思維訓練,更高一點的要求是:讓學生討論并理解小石潭幽美獨特的風光、寂寥無人的環境和往來翕忽的游魚,與作者的身世遭際、性格和心緒之間的某種聯系,以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心靈世界以及作品的藝術特色。當然,這可以點到為止。
8、與作者對話,激發人物研究興趣:
《小石潭記》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自然景物的審美享受,它還展現了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才華和人格魅力。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的心已經與柳宗元靠近,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道問題讓學生思考、交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同游者之一,那么,在柳宗元寄情山水、尋求心靈慰藉而憂傷之情終不得排遣之際,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 每一位學生都可以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際、文學才華和政治上的作為等史實,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他進行或儒或道或釋等五花八門的勸慰,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課外進一步去探究這一人物。
9、教學總結,強化單元學習重點:
⑴梳理并歸納游記的特點和閱讀游記的一般方法。
⑵肯定和表揚在完成自讀與探究型作業中表現出色的學生,并重申這兩種學習方式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板書】
小石潭記
唐柳宗元
尋游蹤賞奇景讀心語
發現潭貌 潭底清幽心樂之
近觀魚日光魚影空靈似與游者相樂
遠望源流 岸勢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四顧離去周圍景觀和氣氛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課后復讀
1、難句回講:
通過課外自讀,課堂合作學習與交流,文言作品的語言障礙被基本掃除,但學生的基礎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將作品中文言文的某些特殊句式和文言詞的特殊用法作為訓練題讓學生進行強化練習,教師就某些傾向性的問題進行回講和解說。使文言文的基礎訓練落到實處。
2、質疑問難:
課堂教學百密一疏,因此,要給學生留出一些質疑的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產生思維的火花。
3、指導背誦:
要求學生在正確誦讀的基礎上,根據游記的特點背誦作品,在背誦中培養語感并加深對游記特點的理解。
拓展閱讀:《小石潭記》賞析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于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采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后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并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對于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
【《小石潭記》教學理念】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學04-19
《小石潭記》 教學03-22
小石潭記教學案03-31
小石潭記教學課堂03-25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04-08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1-14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7-15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5-17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