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復習資料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下面是小石潭記復習資料,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 基礎知識
(一)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 文言詞語
1. 詞類活用
【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樣曲折。
【蛇】像蛇那樣蜿蜒前行。
【犬牙】像狗牙一樣。
【凄】使……凄涼。
【寒】使……寒冷。
2. 古今異義
【小生】古:舊時對后輩的稱謂。也指年輕人。
今:指戲曲中扮演的年輕人的一類角色。
3. 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用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過清(因為 )
【為】①全石以為底(作為)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成為 )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凄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可以)
4.常規詞語
【篁竹】竹林。【珮環】玉制裝飾物。【尤】格外。【清冽】清涼。冽,涼。【以為】作為。【卷】彎曲。【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蒙】覆蓋,遮掩。【絡】纏繞。【綴】連結。【參差】長短高低不齊。【披拂】隨風飄動。披,開,分散。拂,擺動。【許】表約數,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鋪開。【佁然】呆呆的樣子。【俶爾】忽然。【逝】去,離開。【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明滅】忽明忽暗,又指時隱時顯。【勢】姿態。【差互】參差不齊。【源】源頭。【環合】環繞。【寂寥】靜寂。【悄愴】憂傷的樣子。【幽邃】幽靜深遠。【境】環境。【過】過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隸】隨從。【從】跟從。
二、 閱讀探究
1. 作者是怎樣精心地寫小石潭的出現的?
隔篁竹→聞水聲→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2.直接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語句是分別是什么?
直接寫潭水的語句是:聞水聲,如鳴珮環,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間接寫潭水特點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
3.第一段寫出了小石潭怎樣的特點?
石奇、水清、樹綠。
環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從哪兒可看出小石潭人跡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體描繪了什么?
水清魚樂。
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分別從 游魚 、 魚影 、 日光 等角度去點染,整段文字沒有一個字寫到 水,卻又無處不在寫 水 。
7.抒發作者抑郁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關寫“魚”的句子:
⑴ 魚靜態的句子: 佁然不動。
⑵ 魚動態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⑶ 魚情態的句子:似與游者相樂。
9.作者是怎樣活靈活現地描繪潭中游魚的?
⑴ 動靜相應。——“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既寫出了環境的幽寂,又表現了魚兒的自由歡快。
⑵ 恰當映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等語映襯了水之澄澈,與“石潭”照應。
⑶ 借景抒情。——“似與游者相樂”以及之前對魚兒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寫,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歡樂,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時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景色和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景色和氣氛——幽深冷寂;
心情——孤凄悲涼。
11.為什么作者先描寫“水、石、樹蔓”,而后才描寫'魚'呢?
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先看到水石樹蔓,才能再看到游魚。
12.作者描寫日光、魚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側面襯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樂”字,這跟全文的情調協調嗎?說說你的理解。
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隱藏著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又看到魚兒的自由歡快,心情變得好起來,這里的“樂”與作者內心的憤懣不平成了強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如何理解這“一樂一憂”?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作者參與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擺脫這種抑郁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5.“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又不一定是比喻。試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聞水聲,如鳴珮環。 ② 皆若空游無所依。 ③ 似與游者相樂。
比喻:① 聞水聲,如鳴佩環。
16.用自己的話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魚樂 。
第三段:寫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圍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樣的特點?
發現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氣氛
(聞聲見形) (水→石→樹→魚)(溪身→岸勢) (氣氛→感受)
18.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三、遷移拓展
19.課文寫景中融有感情,試說說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游覽到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你怎樣看待這種心情?
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當看到魚兒時心情變得歡快起來,后來又看到小石潭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遠,加上凄清的自然環境的觸發,于是想起自己被貶的遭遇,而產生憤懣不平的心情。
這種心情是特定環境與作者經歷結合的產物,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歷來被譽為精品,你認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選擇被遺棄于荒野的無名小潭作為表現對象,有過人的藝術膽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藝術境界,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換形,以魚襯水,以景襯人,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拓展閱讀: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在寫景散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如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當中的情?這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很多教學案例中往往會設計這問題來切入文本:“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請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細品味。”我認為這樣引導學生去品散文中的景與情,還不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入景入情,還只是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上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就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后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里,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記復習資料】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柳宗元11-30
小石潭記原文翻譯07-01
柳宗元《小石潭記》課文評點12-15
關于柳宗元《小石潭記》賞析12-15
柳宗元小石潭記全文鑒賞11-28
柳宗元小石潭記全文賞析12-27
《小石潭記》《觀潮》教學設計12-15
《小石潭記》原文和翻譯12-15
【精】《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2-20
小石潭記原文翻譯賞析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