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的教案(通用10篇)
《小石潭記》這中,以樂景襯哀情,用親朋寫孤寂,它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寫作方法,它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柳宗元心中揮之不去的寂寞和孤獨。下面是《小石潭記》的教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小石潭記》的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提高古詩文鑒賞能力,學習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感受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感情。
【教學重難點】
欣賞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朗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前播放自然風光視頻,創設情境。
2.導入語:高山流水的曠遠讓我們深深陶醉其中,我們不得嘆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現在,就由我帶著大家一起去探訪一處曾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讓我們一起領略一種遠離俗世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明確本文文體。
2.走近作者柳宗元。
3.結合課文注釋,查找工具書,疏通文意。
(三)合作交流,研讀賞析
1.出示思考題:課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學生合作探究,任選角度發言展示。(教師提示:學生在回答時用“作者通過……把……(景物)的……特點描寫出來了”的句式回答。)
明確:作者按游覽順序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景物特點:水清、石奇、樹美、魚樂、溪身蜿蜒、岸勢參差,展現了小石潭的清幽美。具體描寫手法如下:
①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聞聲繪形”和“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化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狀的石頭,青翠蔥郁的樹,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只用了四十個字,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生,活靈活現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魚的活潑可愛。
②文中的“動態”與“靜態”
除了游魚的動靜相宜,一會“怡然不動”,一會“俶爾遠逝”,就溪流來說,作者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寫小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蜿蜒,這是流動。
③文中的“對比”與“烘托”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 “空”“無”,尤使水清這狀具有實感。
(四)品讀課文,體會情味
1.一切景語皆情語,欣賞著如詩如畫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樣?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讀課文,找出“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明確情感由樂轉為憂。
3.師補充交待作者寫作背景,給學生解惑,讓學生有更深的情感體驗。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寄情山水為了擺脫被貶的抑郁憤懣,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這種寫作手法寓情抒情、情景交融。
4.配樂齊讀:要求學生聲情并茂,讀出感情來。
5.穿越時空,對話柳宗元。(讓學生說出勸解柳宗元的話)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在一起交流學習,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當時的不幸和無奈,但正如“前人的不幸是后人的大幸”所言,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中國文化也就少了一篇傳誦千古的名作,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在我們失意的時候,也就少了一個安放心靈的地方。一千多年過去了,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權貴早已無人知曉,真正被記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個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讓我們一起銘記這失意成就的永恒吧!
(六)作業布置
1.請搜集1-3篇有關古代文人被貶官后創作的詩文作品進行閱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3.模仿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寫景練筆。(300字左右)
拓展閱讀:《小石潭記》賞讀
《至小丘 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 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于我們當今游記寫作也頗有借鑒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 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 “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 么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 “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 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后,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多么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 “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爭斗之 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 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樂畢竟是暫時的,而凄愴是永恒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 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 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于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游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 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凄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么一塊凈土,一 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游者相樂”,也折射了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悅的感情。而觀魚后坐潭上,感到風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郁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聽到“如鳴佩環”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以為“似與游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小石潭記》的教案 2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學習重難點】
通過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輕松預習】
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積累字詞。
自測:
1.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魚可百許頭⑵m爾遠逝
2、說明句中加橫線詞的詞類現象。
⑴皆若空游無所依空:
⑵斗折蛇行斗:蛇:
⑶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凄:寒:
3、用原文的語句回答下面的問題。
⑴說明小石潭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無所依”跟上文哪句話相呼應:
⑶描寫潭中魚靜態的一句是:。寫其動態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記的`一大特點。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5、文中寫景中融有感情,試說說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游覽到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
【課堂學習】
1.交流預習內容。質疑交流解決疑難。
2.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交流回答。
發現小石潭-----------------------
3.精讀文章,品味寫法: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
提示: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讀課文,指導朗讀。
剛才同學們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點,對文中的重點詞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年,柳宗元滿懷壯志地參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貞革新”運動,不幸失敗,被貶到偏遠荒涼的湖南永州,那種心境不言而喻。你能體會文章所傳達出的作者的情感嗎?試著談一談。
5.背誦全篇
《小石潭記》的教案 3
【教學目標】
1、自學尋找資料,了解柳宗元的作品和寫作特色。
2、通過采訪活動使學生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步驟】
一、課前活動
1、根據以下論題搜集資料
1)柳宗元的生平
2)柳宗元的主要文學創作及代表作品
3)柳宗元的政治生活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4)柳宗元散文的特點
5)永州八記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
2、根據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選擇兩個論題寫成200字的小論文。
3、教師評改論文,指出優劣。
4、學生修改小論文。
二、課堂活動
(一)新課導入
風景圖片情景導入,美麗的大自然是我們最好朋友。碧綠的大地、青翠的樹木、繽紛的鮮花、馨香的空氣、暖暖的陽光都能帶給我們美的享受,今天我們就到永州的小石潭去看看那里的美景,那是我國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最為醉心的一處風景。
(二)焦點訪談
1、鋪設情境:教師提示,由于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入選了新課標教材,《焦點訪談》節目將對他進行一次訪問。請你以柳宗元的第一人稱接受采訪。
2、交換閱讀:學生將搜集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豐富對柳宗元的生活、創作、心路歷程的了解。
3、采訪提綱:教師出示采訪提綱,學生準備資料。
4、節目彩排:在小組內部學生先互問互答,相互指正,彩排練習,意在使學生增加語言的流暢度和材料的豐富準確性。
5、現場直播:
1)選出五到八名小組代表到講臺上來共同扮演柳宗元的角色。
2)教師作為主持人根據采訪提綱對“柳宗元”進行訪談。
3)下面的同學關注“柳宗元”的表現,作為柳宗元的秘書對“柳宗元”們答題的不足進行補充和糾正。
采訪提綱:
1)請柳老為大家介紹一下你的生平,以使不熟悉你的觀眾更好地了解你。
2)你的生活經歷對你的創作有什么樣的影響?
3)你在什么樣的心境下寫的《小石潭記》?
4)古代與現代的語言習慣有所不同,請你提示一下青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哪些字詞的意思?
5)你游覽了小石潭后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6)外界評論你的這篇小散文寫景很有特色,你是否能自己談一談這方面的內容?
7)請你能不能順便向廣大觀眾介紹一下你的其他山水游記?
明確:教師資料平臺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長安,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宗元成長于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后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貞元九年(793年),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土,同時中進土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失敗后被貶永州。后又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他在這個局部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上的困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狀況越來越壞,47歲離世。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并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后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2)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貞革新失敗后,“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后,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后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于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后,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后,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但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并未能動搖柳宗元的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后,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斗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于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3)由于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
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潭、鈷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澗、小石城山。這八篇游記各自成篇,但前后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永州八記》中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4)心樂之:以……為樂以為:作為
皆若:都好象下澈:向下
同樂:快樂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詞作狀語,像斗一樣,像蛇那樣
凄神寒骨: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使……感到寒冷
以其境:因為去:離開
5)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6)A、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如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B、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C、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D、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E、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F、擬人。“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7)柳文中的山水游記最為膾炙人口,它們在柳宗元手里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稱為“游記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記”。這“八記”并非單純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抒寫胸中種種不平,使得山水也帶有了人的性格。《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三)小記者訪談
1、請你做為小記者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對柳宗元進行采訪。
2、寫好采訪提綱,注意避開課題已經研討過的問題,采訪時的禮貌和語氣。
3、四人小組內相互采訪和被采訪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對柳宗元的認識。
三、課后活動
1、完成同步和課后練習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選擇一處美景以柳宗元的風格寫成《永州九記》
《小石潭記》的教案 4
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一篇寫景優美,意境豐富,情感復雜的古代記游散文。設計這篇教案,我本著重視學生積累,提高學生能力的原則,把朗讀作為課堂的主線,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達到背誦、明意、感悟的目的。文言文教學,詞語積累仍然是關鍵的一部分,所以我的設計中有課內、課外三項積累訓練,以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加以鞏固;能力方面,除了朗讀能力,還注重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說大意、談感受、寫體會,希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更好地提高多方面的技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資料。
2、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3、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
4、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感受語言,背誦。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悲涼凄苦的心境。
2、學會欣賞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
2、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
難點突破:
理解作者在貶謫期間孤獨悲涼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間的情感。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文朗讀錄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疏通課文大意,暢談讀后感受(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賞讀課文,體會寫法;對比朗讀,感悟心情。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檢查重點字音、詞語的掌握。
2、抽查背誦。
二、互動探究
1、討論美景,體會寫法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一種景物進行賞析,分析文中是如何描寫的,并歸納出其特點。(小組交流、討論,老師引導、點撥)
共同明確:
①水—清。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寫出了清脆的流水聲。作者此時也一定是驚喜萬分。(重
音字落在“聞”上,忽然聽見水聲,讀出驚喜之情)。“水尤清冽全石以
為底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水尤清冽”點落在
“尤”字,也正面寫出了水——清(板書)
②石—奇“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四個“為”字短語形象地寫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語調應注意抑揚頓挫,讀出一種欣喜之感)。
③樹—美。“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蒙絡搖綴”這四個字,精確的刻畫了樹的美(語調應平緩,語速要慢)。
④魚—樂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怡然”的“俶爾”“翕忽”惟妙惟肖地寫出了魚的情態——“樂”,也側面寫出了水之清。(讀時要注意“樂”是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語調應是“魚與人嬉戲”的趣味感)。作者綜合運用了先聲奪人、比喻、排比、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動靜結合移步換景等手法,為我們勾勒了小石潭優美的景色。
2、體會感情面對小石潭這秀麗奇特的自然風光,作者為什么又感到“悄愴幽邃”這是為什么呢?(板書:樂凄)
因為這個小石潭四周都是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所以作者感覺到神色凄涼,寒氣透骨。
前面小石潭的美景讓作者感到歡悅,現在卻又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歡悅——凄楚這種感情變化?(請結合作者寫作背景來理解)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貶到永洲,一貶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憂愁,因為他是一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憂國憂民的偉大的文人,他時刻牽掛著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來盡享這大自然的美景呢?
(板書:寄情山水)
三、學習小結
(1)內容小結: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寫小石潭的石、水、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了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痛苦的情感。
(2)方法歸納:游記里各種描寫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作,精煉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
四、指導背誦
欣賞這么優美的景色,難道你不想讓這些優美的文字印入你的腦海嗎?下面就請你挑選出你最欣賞的文段來背誦,看誰背得快,背得多,計時(檢查兩三人)
五、教師總結
《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也是一首抑郁憂傷的古典樂曲,更是一篇讓我們難以忘懷的優美篇章。
六、作業布置
1、小石潭在當時稱不上美景,也算不上勝地,只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潭,經柳宗元妙筆生花,現在已經成為名勝古跡.發揮你的想象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覽,將你看到的風光運用本文學到的描寫景物的方法,描寫出來,不少于200字。
2.觀察你上學路上的景色,用移步換景或定點特寫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石——奇
樂水——清寄情山水凄 魚——歡
《小石潭記》的教案 5
教學目的: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按照游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借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 (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為底 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 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游覽的順序,即:游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么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便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向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斗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作者的寫法。
《小石潭記》的教案 6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
2、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重點:
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學難點:
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創意:
以反復誦讀為手段,以抓關鍵詞為方法,以情感變化為抓手,帶動對文章脈絡的梳理,對小石潭美麗景色的賞析,以及對人物內心情感的體悟。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背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找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兩個字。沒錯,“孤”和“獨”,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寄情山水,寫了八篇游記,史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一記,《小石潭記》。
二、譯讀,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初讀,圈出生字詞,查字典讀準字音。
2、讀懂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3、讀出文脈
(1)作為一篇游記,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標示出表明作者游蹤變化的詞語。
從小丘西行——下見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記之而去
把握游記以游蹤為序以及本文寫景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特點。
(2)在游覽的過程中,隨著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緣景明情
柳宗元為什么先是快樂的`后來又悲傷了呢?下面我們就循著文脈來找答案。
1、品讀“心樂之”。結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樂”。
課文開頭就說“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水聲悅耳”。請大家讀課文,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后面,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涼。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心樂之,樂其岸邊石頭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心樂之,樂其樹木青蔥,藤蔓翠綠,搖曳多姿。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澄純凈。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兒自由靈動,調皮可愛。
無意間發現小石潭這么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動的,驚喜的。
2、品讀“凄神寒骨”,結合小石潭氛圍,感受其“凄”。
景美人樂,作者是不是流連忘返了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如此美景卻不能長時間的停留,為何?“以其境過清”。朗讀直接表現“其境過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體會作者凄涼悲傷的感情。
是什么引發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變化的呢?找到關鍵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設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內心體現。指導朗讀,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讀出淡淡的憂郁之感和作者內心的迷茫。
四、悟讀,知人論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邊沒動,眼前的景客觀上也沒有變,那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樣了呢?結合作者身世,從作者由“樂”變“凄”的微妙情感變化中領悟其孤獨的內心世界。
屏幕顯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
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當作者向西南望去,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勢如犬牙一般交錯,于是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而這一感受,似乎隱約的與自己被貶謫以來一貫的心境有某種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勃勃生機了,而是顯得寂寥無人,凄神寒骨。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觸景傷情,為小石潭的處境感傷,也為自己感傷。所以再美的風景也只能帶給他短暫的快樂,卻始終走不進他苦悶而孤寂的心靈。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緒的變化,觸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卻不頹廢的心靈。推薦大家課外閱讀“永州八記”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記的獨特魅力。
六、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的教案 7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詞,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等詞的一詞多義。
2.了解作者及文體。
3.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品味作品寫景的妙處,特別關注文中描寫潭中游魚的文字。
3.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點關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請同學們背誦《江雪》這首詩。(學生背)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里寄托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記》同樣體現了這種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多媒體播放優美的山水畫面,同時顯示字幕,聲屏播放課文錄音。
學生邊聽錄音邊看畫面,初步感知課文。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多媒體顯示)
(1)隔篁(huánɡ)竹水尤清冽(liè)
卷石底以出(quán)為坻(chí)
佁然不動(yí)往來翕忽(xī)
俶爾遠逝(chù)犬牙差互(cī)
悄愴幽邃(qiǎo suì)寂寥(liáo)
龔古(ɡōnɡ)恕己(shù)
(2)掌握下列多音字。
差悄卷蔓
2.學生大聲讀課文,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語調的把握。
課文一、二段寫作者興致勃勃暢游小石潭,有全石帶來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飄忽不定的游魚所帶來的快樂,應讀得歡快些。三、四、五段寫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應讀得傷感些,低沉些。
3.學生復聽一次錄音,感受朗讀者語調的變化。
四、疏通文句,落實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同時畫出疑難的詞句。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資料內容如下:
(1)解釋下列詞語。
篁竹:成林的竹子。
為坻:成為水中的高地。
佁然:靜止不動、愣住的樣子。
俶爾:忽然。
翕忽:輕快敏捷。
幽邃:幽深極了。
(2)一詞多義
(3)古今異義
乃記之而去(古,離開;今,前往)
佁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4)判斷“若”“似”“如”三個詞的用法,它們都可以用來打比方,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方。試辨析下面哪些是,哪些不是。
聞水聲,如鳴珮環
皆若空游無所依
似與游者相樂
天涯若比鄰
(5)難句翻譯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蔥的樹,翠綠的莖蔓,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隱忽現。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不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照“讀文——釋詞——譯句”的步驟進行討論學習,共同解答小組成員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適時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
五、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師提示:根據文章內容,想象小石潭及其周圍的自然景致,把握各段寫景的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巧妙。
學生分五組交流,每組負責一個語段,各組選一個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一段,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圍的景物。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沿途各種不同的景致。“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清脆悅耳,猶如玉珮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于見到了一個小小的池潭。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的講述,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接下來,作者將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潭底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池潭周圍的景致如何呢?“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青的樹,翠綠的藤蔓,纏繞扭結,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周圍,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怦然心動。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學生齊讀第一段,感受小石潭的幽、美。
2.學生明確: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采用定點特寫的方法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魚兒呆呆地,一動也不動,忽然又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從這里,我們不僅看到清澈的潭水,而且也感受到作者快樂的心情。魚水相襯,動靜相生,精彩至極。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學生齊讀第二段,感受作者快樂的心情。
3.學生明確:第三段,探尋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忽明忽暗。小溪的兩岸高低不平,犬牙交錯。運用比喻,使小溪及岸勢更加形象逼真。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學生齊讀第三段,感受畫面之奇。
4.學生明確: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幽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后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寫“靜”,并把環境的靜深入到人的心中,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學生齊讀第四段,感受潭邊凄清、幽寂的氛圍。
5.學生明確:第五段記下同游者。
六、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板書提示,嘗試背誦。
七、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導入新課
學生個體背誦、集體齊誦。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讓我們一起探討。
二、聚焦寫景文字,品評作者寫景的妙處
全文寫景文字集中在前四段,教師安排學生分組討論,每組四人。要求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作品,小到一個詞語的錘煉,大到藝術表現手法,都可品評議論,分析其獨特的藝術效果。
活動成果展示:
1.文章寫景抓住景物特征,盡現其“神”。如文章寫石,無不透露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珮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再如文章寫水,“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正面寫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小溪的形狀。
2.文章寫景動靜結合。游魚的“佁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的生動活潑;小溪“斗折蛇行”兩個比喻,一動一靜,賦予景物以動感,以活力。
3.文章寫景運用對比、烘托的手法。除了靜動對比,寫魚“皆若空游無所依”,尤其突出了水清之狀,使景物描寫更具有實感。
4.文章寫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描寫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然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珮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遭遇相同,觸景傷懷。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上不如意,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的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與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強烈的共鳴,有力襯托了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5.文中有鏡頭,有畫面。第一段移步換景,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觀賞小石潭周圍的優美景致,像是觀賞一部山水風光影片。第二段中寫潭水游魚則是定點觀察,定點特寫,活靈活現地寫出潭中游魚的美景。
三、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提問: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學生討論,明確:發現小石潭,“心樂之”,寫潭中游魚,“似與游者相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在塵世中找到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便得到凈化和復歸,破碎的心靈便得到片刻的撫慰,作者能不感到快樂嗎?
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的環境里,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樂畢竟是暫時的,而凄愴是永恒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樂”到“憂”的大幅度滑坡。
教師引申:永州山水以其獨特的性靈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暫時擺脫煩惱,消解憂愁,同時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涼的心境物化。物境情境渾化無跡,真正實現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四、課堂小結
五、延伸拓展
提示:大家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一兩則加以賞析。
學生回憶所學的相關詩文,小組內部討論交流,然后課后整理討論發言稿,放入《成長的足跡》中。
教師可提供相關篇目,如《桃花源記》中“桃源之美”,《三峽》中的山美、水美,《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六、布置作業
請以《小石潭記》為題寫一段寫景文字,以課文內容為基本框架,可以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學習運用三種以上的寫景技巧,不得少于500字。
《小石潭記》的教案 8
一、目標與要求
通曉文章大意并背誦全文、了解一些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用法、理解作者借游記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與導設計
(一)學法指導
這篇課文內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詞不大好認,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過文字關,理解各個字同、各個句子了含義,做到能夠通澤全文。然后把重點放在對作者的抑郁憂傷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憂傷之情,在文中哪些語句中得到體現。同時,還要學習本文的寫法,本文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這種特寫鏡頭與總寫景相結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鑒的。
1、重點與難點
(1)全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并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三部分:寫幽靜的環境,抒發作者抑郁憂傷的心情。
第四部分:補充交待同行的人。
2、課文的語言特點
這篇課文的語言有以下特點:簡潔而又豐富,細致而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因此,從語言上看,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
3、如何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篇游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因為被貶謫,作者的`心請常常是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這種情感,從文中的“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造邃中可以看出。但是,文中表現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歡的心情,在抑郁憂愁的基調中,仍可見一些樂意,這從魚兒“似與游者相樂”的描寫中隱約可知。
(二)問題與方法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從小山丘向西邊走一百二十步,隔著一片竹林,聽見水的聲音,非常悅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一樣,心中高興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樣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開一條道,這樣就發現了隔著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游動。
3、“皆若空游無所依”與上文哪句話相呼應?
這句話與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應。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作者這樣描寫潭上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三、學與練設計
(一)識記與理解
1、根據拼音寫漢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chi2(),為yu2(),為kan1(),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動。
(3)chu4()爾遠逝,往來xi1()忽。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隔篁()竹 參()差()披拂 水尤清冽() 悄愴幽邃()
3、解釋加點的字
伐竹取道_蒙絡搖綴_水尤清冽_隸而從者_
4、翻譯。
全石以為底、聞水聲、如鳴佩環、卷石底以出
5、鞏固與掌握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叔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4)解釋加點的字。
其:其岸勢犬牙差互()以其境過清()可: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久居()
(5)翻譯下列句子。皆若空游無所依;斗折蛇行,明滅可見;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凄神寒骨,悄愴幽送。
(6)小石潭的景與作者的情是如何統一的?
(7)“似與游者相樂”寫到了“樂”,與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違”是否矛盾?為什么?
6、拓展與遷移
豐樂亭記歐陽修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激幽芳而南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送書以其名亭焉。
(1)這段文字以議論為主,寫景不多,其中寫四時之景的語句是:
(2)從文中找出敘寫“與民同樂”的語句。
(3)文中說明人民能夠喜獲豐收、過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為什么要取亭名為“豐樂亭”?
《小石潭記》的教案 9
【教學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
2.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資料。
3.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資料。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設計理念】
1.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啟迪思維,通過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預習】
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文下注釋,解決初讀中遇到的疑難,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 )清冽( )為坻( )
B.為嶼( )為嵁( )佁然( )
C.俶爾( )翕忽( )差互( )
D.寂寥( )悄愴( )幽邃( )
②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以前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這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一提起“藝術”呀,我們總覺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藝術也在我們身邊。其實我們接觸過很多形式的藝術,譬如音樂、美術、電視、電影、舞蹈……對,別忘記了文學,我們語文課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藝術的形式真多,但藝術是相通的,為什么?──因為藝術都是抒寫人的內情緒感的。這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它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一篇好的作品時,從心靈深處就會響起一首曲,隱隱約約,腦海中會閃現相關的畫面,朦朧或者清晰?
二、整體感知。
1.試讀。
2.悟情。
探究:通過試讀,你感悟到字里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確后繼續試讀,盡可能把感情韻味讀出來。)
3.范讀。
播放中央電臺播音指導方明的朗誦。揣摩朗誦者在節奏、輕重、語氣上的處理。
4.仿讀。
探究:如果給朗誦配上音樂,你認為選取怎樣的音樂?
──配古箏音樂,很緩很低的古箏樂曲……
教師帶給音樂背景,學生朗誦玩味。
──比較古典,有歡樂,但并不歡快。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通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忙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
三、虛擬聚焦。(慢慢的描)
活動設計:
假如你就是一位錄像師,請你把文章展現的景物重現畫面、聲光,把文字符號轉化成可感知的視覺聽覺形象。
活動要求:
自行設計,不必拘泥于課文的描述,能夠拓展,進行潤色、加工。
小組活動:
內部討論。(教師巡回。)
成果展示:
由小組發言人語言展示錄制的設計和資料。
──《小石潭記》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有水、石、樹、竹、魚、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
四、多角品讀。(細細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顯示)下列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情緒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述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明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其岸勢犬牙差互”(暗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構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僅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6.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二)教師提出各種專題,供五人學習小組選取,并引導討論。
1.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樣融匯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2.描述的視角轉換(“鏡頭”與“畫面”)。
3.文中的“石”與文章的命題立意。提示:注意暗寫。
4.文中的“水”。
5.文中“動”與“靜”的配合。
6.文中“比較”與“烘托”的運用。
7.短句與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景”與“情”)。
8.文中“樂”與“凄”的關系。
9.文中“清”含義。
10.描繪的角度。
五、熟讀成誦。
老師不是攝影師,只是從網上下載了一些相近的圖片,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在圖片的變換中,根據提示,試著背誦全文。
《小石潭記》的教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并背誦《小石潭記》中的重點句段,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意境,體會作者柳宗元在描繪自然美景中寄托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鑒賞能力,理解并感悟作者在貶謫期間復雜微妙的情感變化,學會在逆境中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把握小石潭的景物特點,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難點:深入分析作者在游覽小石潭過程中情感的變化,理解其“樂而生憂,憂而更樂”的情感層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展示幾幅山水畫卷或播放一段自然風光的視頻,引導學生進入山水美景的意境中,隨后提問:“假如你是一位被貶的文人,置身于這樣清幽絕美的環境中,你會有怎樣的感受?”以此引出課題《小石潭記》及作者柳宗元的背景介紹。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正音釋義:教師糾正學生朗讀中的錯誤,講解文中生僻字詞及特殊文言句式,為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礎。
概括大意:學生分組討論,嘗試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教師總結歸納。
三、精讀課文,深入分析
景物描寫分析:
分段精讀,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繪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分析這些景物的特點(如:潭水的清澈、石底的'形態、游魚的靈動、四周竹樹的環繞等)。
討論:作者是如何運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景物描繪得栩栩如生的?
情感變化探究:
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從“心樂之”到“悄愴幽邃”的轉變。
小組討論:這種情感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內心世界?
借景抒情手法:
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小石潭的美景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文學理論。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與其他描寫自然風光的古文(如《醉翁亭記》)進行比較,探討不同作者在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上的差異。
創作實踐:鼓勵學生選取一處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觀,嘗試用文言文的形式進行簡短描寫,并表達個人情感。
五、總結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強調《小石潭記》中景物描寫的精妙、情感表達的深刻以及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
引導學生思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如何像古人一樣,從自然中汲取力量,保持心靈的寧靜與自由?
六、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小石潭記》中的精彩段落。
完成一篇關于自己與自然關系的短文,可以是記敘文、散文或議論文,要求體現個人真實感受。
通過這樣的教案設計,旨在使學生不僅掌握《小石潭記》的文本知識,更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蘊和情感價值,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小石潭記》的教案】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教案04-11
小石潭記教案06-08
[精選]小石潭記教案06-10
小石潭記教案12-22
《小石潭記》教案11-15
《小石潭記》優質教案04-11
《小石潭記》完整教案04-12
《小石潭記》教案(人教版)06-01
小石潭記優秀教案03-26
柳宗元小石潭記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