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石潭記》聽課筆記與案例分析
教學過程:
一、由唐宋八大家“韓柳”介紹導入新授。
二、簡介寫作背景并析題。(強調“記”的文體特點——即景抒情)
三、師范讀課文,補充注音。
四、出示提綱,師生研讀課文:(三、四環節間可插入重點詞句翻譯,當然,隨文講解亦可)
1、文章寫了哪些景物?
2、這些景物特點是什么?
3、作者選用了怎樣的角度與方法寫景?
4、作者寫作時的心境怎樣?
(問題設計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講究層次,問題3的討論概括出寫景基本方法,授之以漁)
五、幾名學生小結課堂。
六、師生齊誦課文,欣賞美景,體悟心境。
七、布置預習及復習作業。
如鳴佩環,心樂之
——評朱建斌老師上的《小石潭記》
一節好的語文課是什么樣子?好課應該是師生情感、生命共同融入的課。一節好的語文課需要積累語言材料,發展語文能力,更要讓語文這個載體所負載的文化得以交流和傳承。
一、課堂氣氛的營造是感受文化的外部力量。
教學不同的文章需要把握不同的情感脈絡,朱建斌老師教學《小石潭記》,準確把握了這樣一篇貶官文學的情感特點,授課語調的運用以低回婉轉為主,即或遇“如鳴佩環”“青樹翠蔓”之景,教者的語調也只是稍高一些,節奏稍明快一些而已,絕不亢奮。課件色調統一處理成冷色的綠,淡淡的,給人一種“其境過清”之感。課文朗誦配合古箏,曲調低沉,切合了作者的心境。教者匠心獨運,為整個課堂營造了一種淡淡的哀怨氛圍,隨著課文理解的深入,師生逐漸進入“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境地,抑郁悲愴的情感之場籠罩了整個課堂。
二、對話文本問題的有序設計是文化體驗的核心環節。
朱老師的這堂課基本合理地安排了教學流程,在對話文本的核心部分設計了這樣四個文題:
1、文章寫了哪些景物?
2、這些景物的特點是什么?
3、作者選用怎樣的角度與方法寫景?
4、作者寫作時的心境是怎樣的?
四個問題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外部的景到內在的情,環環相扣,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的生成狀態相吻合,落腳點定在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貶官文化的主要特點上,可謂心思縝密。
在對作者寫作心境的討論過程中,教者從文章內容挖掘入手,密切聯系文中所繪之景,先確定心境的大致路數在“悲”字上,又字酙句酌,細品柳宗元的情感。學生真切地領悟到了柳宗元被貶永洲后的悲涼、凄愴,又似乎隱約感覺到作者的郁悶與清高。
三、著意提高學習同類課文的學習能力
在討論“作者選用怎樣的角度與方法寫景”時,教者總結了類似文章的寫景方法運用的三句話,即“正寫不出,側面襯之;形容不出,比喻繪之;亦動亦靜,情感融之”,并且有意識地讓學生誦讀記憶,對學生有很好的啟迪意義,有利于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好幾篇“記”,朱老師在進行文體知識介紹時也緊扣住文體特點,作觸景生情和托物言志的重點介紹,使文體知識的介紹成為課文學習的切入點。
我做學生的時候也讀了《小石潭記》,現在想起來,這篇文章沉淀于我的大腦的就是文章為我們展現的清幽環境,清澈的潭水,抑郁不得志的柳宗元的寄情山水的處境。朱老師的這一節上到這個地步,說是一切好課一點也不為過。然大節不虧,小節可求其疵。
朱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非常注意學生的知識生成狀態和情感體驗,課堂注重學生的主動建構,合作交流。但我以為,教學古文,不應忘卻古文固有的特點與學生學習的基點,適度的接受學習是需要的,新課程不僅不排斥接受式學習,相反,接受式學習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較為直接有效的方法。
課文中重點字詞的落實,重點句子的翻譯,教師是一定要講的,比如“去”、“ 佁然”的古今異義現象,“全石以為底”與“為坻”中“為”及其他一詞多義現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等特殊句子的翻譯等等。我們的學生于古文可謂一張白紙,白紙一張,基本詞匯的積累,基本句式的掌握是必須的。課文教學完成后,對于柳宗元在《永洲八記》其他一些篇章中所流露出的類似情感,對于類似于柳宗元遭遇的古代一些著名文人的類似的情感,也是可以簡略地說說,適度地擴展的。
教學語文沒有什么方法是最先進的方法。準確地把握語文這門功課的性質、任務,辨證地對待新課改,一切從實際出發,科學制定目標,運用適當的手段,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建構,實現共鳴,這樣的語文課就是好的。朱老師有很不錯的專業素質,組織教學、把握教學活動的發展方向與節奏都不錯,只要抱定“沉淵守潛,味道求真”的治學精神與從教態度,有理由期待未來的課堂更精彩。
【《小石潭記》聽課筆記與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的教學案例分析06-17
《小石潭記》聽課反思07-18
《小石潭記》聽課感受09-02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分析11-13
小石潭記課文分析06-14
《小石潭記》教學案例03-11
《小石潭記》寫作手法分析10-28
小石潭記教學分析05-09
小石潭記寫作手法分析11-02
《小石潭記》教學分析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