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石潭記》教學構思與教學設計
小石潭記》在詩情畫意中,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一個寄情山水、縱情游覽然而憂傷之情終不得排遣的文人形象。下面是課文的教學構思與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小石潭記》教學構思
一、課外自讀
1、探究作者身世了解作品寫作背景:
關于作品的寫作背景,課文下面有一段一百多字的概括介紹,但對柳宗元的才華、抱負以及政治上的作為和遭受打擊后的怨憤卻沒有作具體介紹。讓學生在課外對以上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對于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寄情山水的初衷,領略作品凄清幽美的意境,感悟作品中突如其來的凄涼憂傷之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論文《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記》,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人物形象。
2、自主感知課文指點閱讀方法:
為了避免文言文教學中逐字逐句串講的弊端,提高古典詩文的教學效率,我一貫注重對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放手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進行自主閱讀,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重在把握文意,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獲得屬于自己的第一感受。在本課的預習作業中我也貫徹了這一要求。同時,為了落實單元學習目標 “了解游記的特點和閱讀游記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我要求學生按課文后“方法技能”中關于寫景類游記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圈劃,并把這一閱讀方法簡潔地歸納為“尋游者蹤跡,賞石潭奇景,讀作者心語”,既便于學生操作和領會,又強調了作品中景與情的密切關系,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礎。
二、課堂教讀
1、激情導入,營造課堂氛圍:設計一個富有激情的導入,是為了營造一個與作品情境和作者情感相吻合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跨越時空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我的課堂導入全文如下: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散文家、詩人柳宗元的寫景類游記《小石潭記》。我們知道,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山水游記在他的散文中成就最高。不過,讀者們往往在那些清新秀美的山水游記中讀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幽憤和悲傷。憂憤從何而來?這成了讀者們心頭的疑問。為了真正讀懂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我們有必要對他的身世遭遇作一番探究。前些天老師布置了探究型作業《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記》,現在請同學來交流一下你們的小論文。
貶謫永州,十年磨難,十年孤獨,十年憂傷。才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這就是柳宗元的悲哀。那么,親近山水,與大自然對話,便成了柳宗元排遣內心憂憤和哀傷的無奈選擇。荒遠地區奇特的自然風景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他心靈的慰藉。于是,在我們祖國的文學史上就有了那些精美絕倫的山水游記。柳宗元個人是不幸的,但中國的文學史卻因其不幸而留下了一份瑰麗的遺產。現在,就讓我們與柳宗元同行,去欣賞他筆下的山水風光,去走進他的心靈世界吧!
2、傾情范讀,整體感知作品魅力:
《小石潭記》不僅文筆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它的語言,恰如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所說,“清瑩秀澈,鏘鳴金石”。因此,教師如能寓情于聲、以聲傳情地進行范讀,那么,不僅有助于學生領略作品文字的音韻美,而且還可以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于山水游記的閱讀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學習,突破語言障礙:
學生在自讀中已經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文字疏通,課堂上如果再逐字逐句串講就顯得效率低下且又有礙于作品的整體閱讀,因此,我精選了一些文言字詞基礎訓練題,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原有的合作學習小組)當堂合作完成,然后全班進行交流。這樣,用比串講少得多的時間,完成了文言字詞的學習任務。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積累文言詞語,了解作者及文本;理解課文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增強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及藝術風格。
⑶體會文章按照游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并學以致用,逐步提高寫景狀物的能力。
⑷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景入情的寫作特點,學會鑒賞情致化的景物描寫。
2、過程與方法:
⑴誦讀法:
教學以指導誦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促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鑒賞的主體。
⑵討論點撥法:
在討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糾正認識偏頗,彌補缺漏。
⑶延伸拓展法:
聯類引申,整理歸納已學過的山水名句名篇,綜合鑒賞寫景的妙處,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⑷品讀鑒賞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得 豪情,引導學生學會用審美得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從平凡中發現美,從而陶冶情操,培養健康得審美情趣。
⑵理解文中作者悲涼凄苦的情懷,間接接觸社會,完善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品味作品寫景的妙處,特別關注文中描寫潭中游魚的文字;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點關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情。
【教學難點】
樹、石、水、魚的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文章先寫“心樂之”,后面又見“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對此該如何認識?
【教學準備】
CAI 課件、學生分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導言:
請同學們背誦《江雪》這首詩。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里,寄托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你了解柳宗元嗎?請你談談。
2、(生談,師歸納。)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欣賞小石潭圖片,教師作簡單介紹。
2、多媒體播放優美的山水畫面和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邊看,初步感知課文。(注意疑難字詞)
3、師生共同解決一些字詞的發音。(多媒體顯示)
4、學生大聲自由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語調的把握。
5、分小組對照注釋翻譯課文,劃出疑難詞句,師就重難點句子抽生翻譯。
三、整體把握
1、瀏覽課文,按段落通譯全文。
2、抽生讀課文,引導學生逐步分析課文內容:
⑴說說課文游覽的順序是什么?(板書)
明確:
發現小石潭(聞聲──見形──)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⑵品美。
3、教師提問: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原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找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并說說為什么?)
⑴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鳴佩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 “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⑶正面描寫。寫岸上的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⑷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及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了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的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⑹擬人。“似與游者相樂”,采用樂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4、過渡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杜詩中的名句,詩人借景抒發了國破家亡的沉痛之情,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小石潭記》是一篇寫景的美文,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呢?能從文中直接找出表達作者情懷的句子嗎?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換句話說,小石潭究竟是一個美麗宜人的地方,還是一個令人感到凄涼憂傷的地方?)
根據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出本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借景抒發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苦的情感。板書)
四、課堂小結
小結語: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文中調動各種技法營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換景,有定點特寫;有簡筆勾勒,有濃墨重彩;有動靜相生,有化靜為動;有正面烘托,有側面映襯;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這些手法值得我們借鑒。柳宗元的個人遭際,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們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識分子立身處世,間接接觸社會,豐富人生閱歷。
五、拓展延伸
1、更多了解柳宗元。
2、再誦《小石潭記》。(可閉眼感受,可跟著范讀讀。)
六、布置作業
任選文中的一處景致或自己游覽過的令你著迷的地方,充分發揮想象,寫一篇小作文。
(拿起手中的筆,寫其身邊的景,抒其心中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