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記》文中景語即情語,“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處的描寫,情景交融,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 。以下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小石潭記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游覽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
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感知小石潭的特征。
1. 偏。小石潭位于什么地方?文中并未說明,但從“行”“隔”“聞”“伐”“取”等動詞,可見小石潭掩藏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偏遠之處,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塊凈土,一塊佛地。這也是作者對小石潭“一見傾心”的原因之一。
2.石。因為“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所以稱之為小“石”潭。這么小的石潭,石頭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可謂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正可謂“小景大世界,水清如心靜”。也正因為是小“石”潭,所以作者“聞水聲”才會“如鳴佩環,心樂之”,作者感到的不再是塵世的喧囂與浮躁,這里有久違的天籟之音。
3.清。“下見小潭,水尤清洌”,表現了小石潭之清洌;“如鳴佩環”,表現了小石潭之清靜;“隔篁竹”“伐竹取道”,表現了小石潭之清幽;“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表現了小石潭之清澈;“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表現小石潭之冷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表現小石潭之凄清。
4.活。這樣一汪潭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群魚嬉戲其中,自然不是一潭死水,她有清幽幽的源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彎曲的溪流,給人以若隱若現的感覺,這種曲線也許是一種憂郁的象征;而“不可知其源”使源頭給人以神秘之感。
綜上所述,作者條理清晰,移步換景,抓住小石潭“偏”“石”“清”“活”的特點,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展示給讀者一種“高潔,幽邃,澄鮮,凄清”的藝術美,讓讀者獲得了奇妙的藝術享受。
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方清澈,清幽的小石潭,對喜愛賞玩山水的文人來說,是難覓的絕佳去處,可作者卻“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原因在于他被貶的政治處境和心境。柳宗元因王叔文永貞革新失敗而被貶于邵州刺史,行未半途,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真是雪上加霜。“遠在江湖勵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面對永州的奇山麗水和如此之清的小石潭,柳宗元卻擺脫不了內心的凄涼,始終解不開孤寂的心結。這過于清冷的環境反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最終成就了這篇千古美文。
拓展閱讀:《小石潭記》課后習題
1、給下列加黑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佁( )然 為坻( ) 翕( )忽 愴( )
為嶼( ) 為堪( ) 幽邃( ) 俶( )爾 差 ( )互
2、 解釋加點字。
①下見( )小潭 ②隔篁竹( ) ③如鳴佩環( )
④心樂之( ) ⑤水尤( )清冽( ) ⑥近岸( )
⑦青樹翠蔓( ),蒙( )絡( )搖( )綴( )
⑧參差( )披拂 ( ) ⑨潭中魚可( )百許( )頭。
⑩無所依( )⑾日光下( )徹( ),影布( )石上
⑿佁然( )不動;俶爾( )遠逝 ⒀往來翕忽( )
⒁斗( )折蛇( )行,明滅( )可見
⒂犬牙( )差互( )⒃凄( )神寒( )骨
⒄悄愴( )幽邃( ) (18)其境過清( )
(19)不可久居( ),乃( )記之而去( )(20)隸( )而從( )者
三、一詞多義。
(1)環 如鳴佩環______________ 四面竹樹環合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4)以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為底 以其境過清
(5)而 潭西南而望 記之而去 隸而從者
(6)其 其岸勢 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過清
(7)為 為坻 全石以為底
(8)之 心樂之 全石以為底
(9)差 參差 犬牙差互
(10)從 從小丘 隸而從者
(11)樂 心樂之 似與游者相樂
四、詞類活用。
1. 心樂之 2.從小丘西行 3.日光下徹
4.斗折蛇行 5.犬牙差互
五.判斷句式。
1.心樂之 ( ) 2.斗折蛇行 ( )
3日光下徹 ( ). 4.坐潭上 ( )
5.如鳴佩環( )6.全石以為底( )7.卷石底以出( )
六、翻譯下列句子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8、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9、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10、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七、填空。
1、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 代文學家 ,因為他生于河東,又稱 。
本文的體裁是 。從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 人
2、 本文按 順序寫:發現小石潭、 、 、潭中的氣氛。
3、 小石潭的特點是
4、第四段的景物描寫采用了 的寫法,“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 氛圍,表現了作者 的心情。
5、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是發現小石潭的句子
(2) 描寫小石潭的全貌的句子
(3) 描寫游魚靜態的句子
(4) 描寫游魚動態的句子
(5)描寫描寫潭上多姿的樹蔓的句子
(6)溪水曲折蜿蜒的句子
(7)岸勢參差不齊的句子
(8)側面寫水清的句子
(9)表現潭上凄涼寂靜氣氛的句子
(10)離去的原因的句子
八.問答題。
1.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游覽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2. 作者開頭說“心樂之”,為什么在第四段又寫“悄愴幽邃”?
3.第二段寫了潭水的什么特點?用的什么寫法?好處是什么?
九、比較閱讀
(一)[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壞,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乙]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①、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瑯玕②、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盡溪,平望如薺⑤。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選自《浣花溪記》)
[注]①玦(jué):環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瑯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瀠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薺(jì):薺菜。⑥舁(yú)夫:轎夫。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4分)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動 佁:
(3)西折纖秀長曲 西: (4)盡溪,平坦如薺 盡: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
3.甲、乙兩文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相同點?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點?(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誰?請你寫出他的連續的兩句詩。
5、為了發展旅游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二)[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創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全文193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記》第一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寫發現小石潭之經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珮環,心樂之。小石潭的出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堪稱猶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這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么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而“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第二段采用“定點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游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后,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遠離官場這一非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變焦的手法,把鏡頭推向遠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錯。作者嫻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先寫外景環境,后寫內心感受,寫得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特異的境界。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個“靜”字,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察其微,狀其貌,傳其神。是一篇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散文。[1][8][9]
藝術手法
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的手法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境,引發感觸。這種構思既新穎,又自然,真是匠心獨具。文章按游覽順序,先寫發現小石潭,然后描寫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再寫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氣氛,最后記錄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記結構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珮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抓住特征,細致描繪。這篇游記描繪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例如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連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
此文的語言極為精美。如“皆若空游無所依”,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語言極為精練。“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用“如鳴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靜態和動態,含義豐富而并不深奧。“明滅可見”,用光線的明暗來說明視線和溪身的交錯,說明水面的光亮。“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動靜結合,尤能顯出魚的活潑。“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更把游魚的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語言簡潔而又豐富,細致而又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名家評價
沈德潛:記潭中魚數語,動定俱妙。后全在不盡,故意境彌深。(《唐宋八大家文讀本》)
陳衍:《小石潭記》極短篇,不過百許字,亦無特別風景可以出色,始終寫水竹凄清之景而已。而前言“心樂”,中言潭中魚與游者相樂,后“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樂而生悲,游者常情。大而汾水,小而蘭亭,此物此志也。其寫魚云:“潭中魚可百許頭,皆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工于寫魚,工于寫水之情也。(《石遺室論文》)
孫琮:古人游記,寫盡妙景,不如不寫盡為更佳;游盡妙境,不如不游盡為更高。蓋寫盡游盡,早已境味索然;不寫盡,不游盡,便見余興無窮。篇中遙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寫盡妙景;潭中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盡妙境。筆墨悠長,情興無極。(《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劉禹錫與之并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并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
【小石潭記的思想感情】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柳宗元11-30
小石潭記原文賞析03-11
柳宗元小石潭記全文鑒賞11-28
柳宗元小石潭記全文賞析10-27
柳宗元《小石潭記》課文評點12-15
關于柳宗元《小石潭記》賞析12-15
小石潭記原文及譯文03-16
《小石潭記》教案(15篇)02-16
【精】《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2-20
小石潭記原文翻譯賞析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