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評課稿
《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下面是《鄉愁》評課稿,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鄉愁》評課稿篇一: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回歸大陸的愛國詩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謠的歌調,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具體的物象,把綿綿的鄉愁、無限的愁思注于筆端,把鄉愁的產生,鄉愁的無奈,巧借“距離”表現出來,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王老師的《鄉愁》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以讀為主,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王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對鄉愁的感悟之中。這堂課的設計思路:聽讀:感受—朗讀:理解—演讀:想象—比讀:發現—創讀:創造。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情。這首詩的“情”就重在“鄉愁”上。整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閱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王老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閱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
第二、處理好學生、教師、作者三者之間的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王老師貫穿在課堂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在聽讀時,她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聽詩,用簡潔的文字說感受;在朗讀時,她讓學生把各自放進詩歌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詩歌的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心聲。而且閱讀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許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勞動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把迎合當作尊重,也不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里,誰就是書的主人。因此,王老師讓學生去多讀反復讀課文,這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勞動。
第三,處理好閱讀和生活的關系。
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閱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閱讀和生活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閱讀的觀念,既要關照別人的生活,更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既要為今天的應試去認知和理解,更要為明天的發展去批判和創新。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徐老師讓學生用“鄉愁是~~~~~”的句式說一句話就是一條有效途徑。另外,王老師讓學生選一小節用語言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也很有創新意識,和新時代的生活生動有趣的聯系起來。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本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重要之點,一切以學生讀為主,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我們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鑒賞,有的放矢,讓學生發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鄉愁》評課稿篇二: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回歸大陸的愛國詩章。整節課吳老師努力落實新課標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主體思路是:引導學生、與學生一同情境朗讀,感覺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賞析,感受詩歌的內涵美;思考實踐,感受學習的創造美。具體表現如下:
一、以讀為主,以讀促思。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郵局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這節課上,從朗讀開始,讀中悟出,悟中讀,層層深入,提示學生由讀得流暢、舒緩到深沉到讀出情感的“味”——愁之味來。同時,吳老師別有情味的誦讀,深厚低沉略帶嘶啞的女中音在課堂小小空間里營造了一種特殊氣氛,也引起了學生更深更廣的共鳴。更難能可貴的是老師讀完之后鼓勵學生給自己提意見,如此的話,更大程度上刺激了學生學習興趣,師生合作和諧。
二、形象分析抽象情感。對于沒有背井離鄉感受的初中生來說,濃濃的鄉愁,深深的國恨這種抽象情感很難理解,而吳老師巧設問題,巧妙引導,用畫面、音樂來導入、鋪墊。內容分析透徹,保障機制出詩人借助四個具體物象把濃濃的鄉愁訴諸筆端。閱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情提高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吳老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閱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
三、老師語言豐富生動,富有激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上學生的腦力勞動效率。教學過程中,吳老師抓住文本的特點,以詩一般的語言導入,引導學生步步走進作者走進作品;也善于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閃光占,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比如:你太有才了!你讀得我有點想哭了!
但是,教學永遠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剛剛各位老師也對這節課的各個細節進行了剖析,談了自己的看法。我們的教研就是這樣,圍坐一起,研計一節課的教學方法、思路,無論對于執教者還是聽課者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我對其不足再提幾點:一是老師的'主導性還過強了點,啟發過程中,老師重復的語言過多;二是分析內容是,第一節老師示范分析,后三節可由學生自主完成,可以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因為詩歌內容不難理解,這也就是“授之以漁”了。以達到教會學生學習這一真正語文教學的目的。三是分析完詩歌的四美之后,如果能美美地朗讀幾遍,當堂成誦,這樣,就以朗讀開始,以誦讀結束,那就更完美了。
拓展閱讀:《鄉愁》的意境
《鄉愁》雖是用白話寫的,卻有著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他具有深厚的國學底蘊,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我認為中國人的情操都是從屈原來的,從《離騷》來的。”
他說,“我慶幸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在岳麓書院世紀論壇上,當余光中被問及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何建議時,他說,我寫詩,寫散文或搞翻譯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話文多樣化,如同平面中出現了浮雕,引我們產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種追憶、回憶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讀古、詩、詞、曲。有人說都什么時代了,你還讀蘇東坡的詩?我說為什么不可以讀?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語里面都缺不了蘇東坡。你會說,哎,某人啊,我沒有見過他的廬山真面目,這就是蘇東坡的詩啦。你說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鴻爪,那不是蘇東坡教你的嗎?你說這位女子啊,絕色佳人,淡妝濃抹總相宜,這些都是蘇東坡留給我們的遺產!对娊洝、《楚辭》的優美的詩句都已經進入了我們日常的成語。這就是民族的遺產。沒有這些成語,沒有這些名句,我們的生活會暗淡得多。
【《鄉愁》評課稿】相關文章:
《鄉愁》評課11-23
《鄉愁》公開課評課05-15
孫權勸學評課稿11-02
《老舍的幽默》評課稿09-29
河中石獸評課稿11-02
《河中石獸》評課稿11-05
《木蘭詩》聽課評課稿12-08
《題西林壁》評課稿12-17
游子吟評課稿11-02
陋室銘評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