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愁》同步練習
一、結合詩意解釋下列詞語
鄉愁:
海峽:
一方:
二、填空
①.本詩選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著名詩人 ,1928年生于南京,現居臺灣。
②.后來啊 我在外頭 。
③.抒發對故國思念深情的詩句是:。
三、給下邊詩節劃分出朗讀節奏: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能力訓練
一、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感情,但在《鄉愁》詩里,它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怎樣實現這一轉化的?
答:
二、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答:
三、對詩中“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與“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形容詞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是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表現鄉愁不是很重。
B.看似一種輕描淡寫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重量輕的對象之上,恰好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的濃烈的思鄉之情。
C.運用反襯,也更引人對祖國和平統一的渴望與深思。
四、詩的最后一節對全詩有怎樣的拓展作用?
答:
開放拓展
一、欣賞下列詩歌,完成后邊各題。
【甲】 鄉 愁(節選)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乙】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有天涯。
1.“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甲、乙兩詩都把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物象。甲詩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對應物上,乙詩則寄托在枯藤、老樹……對應物上。甲、乙兩首詩都抒發了思鄉之情,但甲詩已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 。(2分)
2.品讀甲、乙兩詩,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詩句,并談談欣賞的理由。(2分)
最欣賞的句子:
欣賞的理由:
3.放飛思緒,想像甲詩中的“我”,跪在母親的墳前會想些什么?乙詩中的“斷腸人”,一旦與“親人”相聚會說些什么?(3分)
“我”的心理活動:
“斷腸人”的傾訴:
二、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容說“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樹”,如果有一天離開了家門,你最惦念的是什么?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答:
參考答案:
自主積累:
一、鄉愁: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海峽:陸地間相對狹窄的海面。一方:一堆。
二、①余光中 ②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母親在里頭 ③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能力訓練:
一、詩人巧妙的將“鄉愁”這種感情進行了物化,把它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具體可感對象上,形成詩的意象,從而增加詩的藝術感染力。
二、“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級“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的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合合離離,鄉愁寄托在船票上;到后來,母親的一方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淺淺的海峽又把自己與祖國大陸分開了。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國之思了。
三、A 四、如果去掉最后一詩節,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最后一詩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成又畫龍點睛,鄉愁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開放拓展:
一、 1.墳墓 海峽 家國之思(意近即可) 2.最欣賞的句子示例: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理由:“淺淺的海峽”和人們渴望早日團聚的愿望形成強烈的反差,抒發了濃濃的思鄉思國之情。(若賞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準確即可,只選句,不品析不得分) 3.“我”的心理活動示例:媽媽,原諒不孝的兒子,我回來遲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斷腸人”的傾訴示例:回家的感覺真好!(意近即可)
二、(略)
【《鄉愁》同步練習】相關文章:
《鄉愁》(余光中)同步練習10-26
《雨巷》同步練習06-20
離騷同步練習及答案09-19
《孫權勸學》的同步練習08-07
課文背影同步練習11-22
《離騷》同步練習與答案08-21
《化石吟》同步練習07-05
《將進酒》同步練習09-10
《化石吟》同步練習及答案10-20
《浣溪沙》教學設計及同步練習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