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愁教學設計與賞析
《鄉愁》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鄉愁教學設計與賞析,更多資料請點擊(www.isangil.net/wenxue)。
一、導入
梁實秋評價余光中說:“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余光中的詩和散文,解讀這位以大陸為母親,以臺灣為妻子,以香港為情人,以歐洲為外遇的“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的生命密碼
二、導讀《鄉愁》
(一)重朗讀,體會詩的情感格調
教師伴樂范讀,男女生二重讀,情讀,美讀,思讀
讀出詩人的少年清愁、夫妻離愁、喪母哀愁、思歸濃愁體會這種一唱三嘆的行文節奏和抒情手法
(二)抓要點,挖掘詩的情感內涵
1.郵票和船票
第 1節寫小時候的鄉愁,原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抗戰期間全家流亡在蘇皖一帶的淪陷區里,1938年跟著母親逃往上海,后又乘船經過香港、越南、昆明,最后在重慶跟父親重聚12歲時就讀于四川的教會學校,住在借用民宅的校舍里父母工作忙,不能常來看他,想念母親時,他便借信來傳遞思情
第 2節中,成年后鄉愁的意象從郵票變成了船票郵票寄情,船票寄形鄉愁隨著生命漸漸長大,由小時候的書信傳音變成了兩地奔波詩人于1956年和范我存喜結連理,二人夫唱婦隨,琴瑟和鳴余光中曾三度赴美求學和講學,在美期間時時思念在臺灣的妻子,幾千里的海上距離,單程就要一個多月,歸心似箭卻無奈歸途漫漫,成年后的鄉愁摻雜著親情與愛情,可謂刻骨銘心在這一節中,鄉愁并非全然指向大陸當然,詩無達詁,有人說“新娘”也可理解為祖國,郭沫若在《爐中煤》里就曾把祖國比為年輕的女郎、戀人
2.肉身的母親與精神的母親
第3、4兩節由肉身的母親寫到精神的母親,由家到國,詩人說:“對我個人而言,鄉愁又是一種家國情懷家是個人的放大,國又是家的放大我的鄉愁是‘大我’所面對的民族的鄉愁”這樣的推進,拓寬了詩歌的意境,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三)巧拓展,解開詩人生命密碼
聯讀詩人的散文《思臺北,念臺北》,思考:詩人的鄉愁僅僅指向大陸嗎?如果不是,它還有什么更深厚的內涵?
1.愛與美——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與生活的況味
“客合并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唐代劉皂的《渡桑乾》正是對余光中的真實寫照在臺北,時時思念大陸;離開了臺北,又對臺北產生了濃濃的鄉思
個中緣由,即一切思念與懷想都源于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與生活的況昧“‘鄉愁’并不完全是地理概念的,還包括歷史和文化,是對整個民族悠久歷史的感懷”余光中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他說:“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
無論是大陸,還是臺北,都是其民族文化中的愛與美,讓詩人深深眷戀;民族文化是詩人生命的根柢,也賦予了詩人豐富的生活況味
選擇《思臺北,念臺北》中有代表性的段落和句子進行品讀
2.離開與回望——詩人的遠方情結與故園情結
詩人天生迷戀遠方(自然世界的遠方、精神世界的遠方)上個世紀60年代在美留學時,他就開始了租車自駕游的快意生活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 都曾留下他的詩情他曾說,如果每個人都在故鄉不動,到了外鄉又戀戀于故鄉,不僅個人得不到發展,也阻礙了故鄉的發展人就像一棵樹,葉子要拼命往上長,根要努力往下扎最要緊的是,人不要忘記故鄉,而且為人一世,要讓故鄉以我們為榮
帕斯卡爾說:“我們的天性在于運動,完全的靜止等于死亡……我們從來不為事物本身追求事物,而是為了追求而追求……哪怕我們覺得自己從各個方面說都受到了足夠好的保護,萬事無憂,倦怠本身也會從我們心底浮現出來,因為倦怠的根源就在人心深處”(《思想錄》,李斯譯,光明日報出版社)
余秋雨在《鄉關何處》中也脫過:“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鄉的,即使偶爾回去 T也會很快出走……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諸般人生況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與回歸意識的相輔相成這一況味,跨國界而越古今,作為一個永遠充滿魅力的人生障論而讓人品咂不盡……在一般意義上,家是一種生活:在深刻意義上,家是一種思念只有遠行者才有對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遠行者才有深刻意義上的家”
余光中的遠方情結與故園情結相輔相成,他的離開,讓他對故鄉的回望具有了更深更美的內涵
3.遼闊與滄桑—歷史時空的縱深與歷史生命的豐富
余光中說,真正的鄉愁是立體的鄉愁,是地理加歷史的概念,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抗戰時期,詩人隨母親逃出南京,后輾轉到了重慶日軍大肆轟炸重慶時,上千同胞受難談起這些浩劫,詩人說:“這些都激發起我作為中國人的民族感情那時候,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一萬里長城萬里長’,都會不禁淚流滿面前幾年在東北訪問時,青年時的歌謠仍縈繞著我于是寫下了‘關外的長風吹著海外的白發,飄飄,像路邊千里的白楊’的詩句”
“國家不幸詩家幸”,中華民族遼闊而滄桑的歷史,養育了詩人豐富的心靈歷史時空的縱深與歷史生命的豐富,成了詩人創作的不竭源泉延綿一生的鄉愁,正是在詩人個體生命與民族歷史生命的血肉聯結中形成的
三、小結
生命行走的浪漫與精彩另存為美麗的鄉愁鄉愁是行走的證據,是對生命的重構,也是對故鄉的重讀它賦予生命以成長的意義,也賦予故鄉以深刻的內涵有背景的生活是幸福的,有變化的人生是幸運的是根柢給了我們生命,但我們只能義無反顧地前行,生命只有在回望中才會變得更為美麗。
鄉愁賞析
賞析
1、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托在給家人的書信里'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于是將鄉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后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于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為墳墓;現在,由于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2、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前三個小節為最后一個小節做鋪墊。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以“鄉愁詩人”著稱,他的一首意蘊深刻,家喻戶曉的《鄉愁》更是寫出了海外游子的思歸之情,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
感受
一、濃重的文化尋根情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鄉愁》從兩個方面著重表現了對祖國大陸的這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者叫作落葉歸根情結。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國詩歌強調含蓄,強調借助意象來表現情與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技巧,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可感的,和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息息相關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并且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小時候與祖國母親分隔兩地是由于國家政策關系,那時只能通過書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樞紐,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寫下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蘊含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苦難與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本應幸福,溫馨而甜蜜的婚姻卻變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獨,一張張舊“船票”飽含和多少空虛的歲月和相聚的感動,一張張舊“船票”割斷了無數鴛鴦夢。而最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親,卻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黃泥永遠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生與死無法逾越的長城,一方矮矮的“墳墓”卻成了叫人銷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游子,港澳臺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里。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其次,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詩經》的影響。《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采用《詩經》中的復沓手法,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 “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對古典詩詞資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詩在整體上呈現出純美的維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極有意味。銘文似的語句和速度,純美的語言,齊整的體式,這些余光中一以貫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終不渝的“中國情結”。
二、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
三、形式美
結構上,寓變化為統一
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
相關詩句: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5.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6.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鄉愁教學設計與賞析】相關文章:
《鄉愁》經典教學設計08-07
鄉愁教學設計10-20
鄉愁的教學設計10-21
《鄉愁》教學設計09-23
《鄉愁》的教學設計07-16
鄉愁教學設計10-24
《鄉愁》教學實錄片段賞析08-10
鄉愁教案教學設計10-01
《鄉愁》教學思路設計08-04
《鄉愁》教學設計案例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