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讀后感大全
《鄉愁》詩雖然不長,不過卻表達了他對祖國統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繪了祖國了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跡,而有一些則是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下面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鄉愁》讀后感大全,更多相關信息請訪問(www.isangil.net/wenxue)。
篇一:《鄉愁》讀后感大全
讀一首好詩,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重讀余光中的《鄉愁》,我才真正體會詩中那濃濃的鄉愁。
對于一個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鄉愁”便是他們心中永恒的主題。
幾筆平素的語言中,滲出的是濃濃的鄉愁。小時候,一張小小的信箋寄去了對母親的問候,帶去了一份鄉愁。長大后,一張窄窄的船票,那是與新娘的相聚,載去的是一份離別的鄉愁。后來啊,一方矮矮的墳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誰能讀懂,這簡練的語言中又濃縮了多少的情感!從小時候的鄉愁到現在的鄉愁,同樣的鄉愁,不同的心情!從思鄉、思親升華到思念我們偉大的祖國。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了大陸和臺灣,但是它又怎能隔斷兩岸深情的呼喚、企盼和守候呢?那一聲聲從心底發出的呼喚,對大陸、對祖國母親的呼喚,對渴望祖國統一的呼喚,將怎樣震撼著中華炎黃子孫的心啊!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復地詠嘆,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游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游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于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里。那是一個游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游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篇二:《鄉愁》讀后感大全
小時候的郵票讓人感嘆流逝的時光偷走了美好的童年。把母親和郵票聯系起來,可以想象老先生的童年一直有慈母相伴,而收集或者把玩郵票則是老先生童年的最愛。童年總是因為單純,無憂無慮而讓人難以忘懷。大多數人讀到這就會想到自己的童年,有美好童年的開始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童年不快樂的就開始羨慕老先生。
長大后那窄窄的船票和新娘聯系起來,讓人遐想那張船票引發了一段多么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許這個愛情故事伴隨了老先生大半身。愛情一般發生在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戀愛中的人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相信世界充滿愛,往往把以前認為是惡的事物看成是善,同時變得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東西,也變得特別感恩,甚至感謝上天賜給了自己生命。經歷過愛情的人回首往事,細嚼當年的癡情、浪漫和甜蜜,感覺十分美妙。
后來寫到老先生在母親的墳頭前祭拜,在與母親兩世相隔的事實面前,老先生十分無奈和悲傷。人生六苦里面就有傷離別,與親人的分離造成的痛苦可見一斑。
最后老先生為大陸與臺灣因一灣淺淺的海峽不能統一而憂傷,展現出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統一、和解的渴望。淺淺的海峽與兩岸六十年的分離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只有團結才能強大,讓人感嘆智慧的中國人不應該被這淺淺的海峽阻隔這么些年。期望兩岸統一也表達出老先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并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最初讀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后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很快我找到全文細讀一遍,發現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后的故事,并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注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篇三:《鄉愁》讀后感大全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
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人抽象化的空泛。這首詩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波浪。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
在現代的詩篇和散文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們的思鄉,也表現了他盼望祖國大陸的統一。他,就是著名的臺灣詩人,《鄉愁》的作者—余光中。
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到了臺灣,共產黨就把解放臺灣看作是一件大事。毛主席曾說過:“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策”。漸漸的,中國和臺灣從敵對到友善,開始逐漸走向光明,而到后來,臺灣當局發生變化。一些臺-獨分子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陰謀。中國各族兒女和臺灣大部分民眾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臺-獨斗爭。
詩人余光中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親眼目睹了臺灣與大陸之間的關系,看到了時隔幾十年后,有的人與在大陸的親人抱頭痛哭,敘述著太多的悲歡離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親人的墳墓前。于是便寫了這首小詩《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親在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頭;后來啊,鄉愁是一坊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頭。
詩雖然不長,不過卻表達了他對祖國統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繪了祖國了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跡,而有一些則是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
而現在,當我們再一次品味這些詩時,不免會產生一種想法:臺灣到底何時統一?這種想法到現在還是一個知數。而現在我想說的是:“讓我們盼望祖國大陸早日統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劇再次出現。
【《鄉愁》讀后感】相關文章:
鄉愁09-16
詩歌:鄉愁09-15
《鄉愁》解題08-06
《鄉愁》鑒賞10-11
鄉愁賞析精選09-26
《鄉愁》教案07-19
鄉愁的教學09-22
《鄉愁》實錄08-18
席慕蓉《鄉愁》10-09
《鄉愁》 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