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

時間:2024-07-09 16:11:34 溫庭筠 我要投稿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15篇(實用)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1

  作品原文

  菩薩蠻

  [唐]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作品注釋

  ⑴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也用作曲牌名。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上下片均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小山:指屏風上的圖案,由于屏風是折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一說小山是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

  ⑶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形容發髻蓬松如云。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⑷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⑸弄妝:梳妝打扮,修飾儀容。

  ⑹貼繡:蘇繡中的一種工藝。羅襦(rú):絲綢短襖。襦,短上衣。

  ⑺金鷓(zhè)鴣(gū):貼繡上去的鷓鴣圖,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作品譯文

  畫屏上重疊的小山風景,閃露出時明時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飄過一縷青云,烏黑的鬢發掠過她的臉龐。懶懶地無心去描彎彎的眉,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妝。

  照插花時前鏡對著后鏡,鏡里鏡外都是花的倩影。身穿嶄新的綾羅短衣,貼繡的鷓鴣似欲飛動;那金線繡成的鷓鴣成雙,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后期。據《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據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作品鑒賞

  這首《菩薩蠻》詞以精致的構思,精美的語言,寫閨中思婦獨處的情懷,刻畫出一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詞作首句“小山重疊金明滅”頗晦澀難解,有認為是寫室內屏風的,有認為是寫女子眉妝的,還有解為是寫女子發髻的,歧義紛紛。因此學者往往給予特別關注,解讀評鑒,發掘之深,體會之細,分析之精,可謂字無剩義,甚至遠遠超出作者寫作歌詞時主觀上所欲表現的內容意蘊。次句寫閨中思婦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亂如云的鬢發,在如雪的面龐上飄動。三、四句寫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動:懶懶地打扮,慢慢地梳洗。其中的“懶”字和“遲”字,生動地體現了女主人公的惆悵倦怠之情態。

  過片兩句承接上片寫妝扮的具體情形:簪花時,置放前后雙鏡,非常細致、講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輝映,更覺人面如花,嬌俏艷麗。此處寫女主人公的“細致”“認真”,與前面的“懶”“遲”,真實地反映了她內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無人欣賞,而懶起遲妝,但少婦的愛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進行細致妝扮。最后兩句寫她更換衣服時,忽然看見上面繡有的雙雙鷓鴣,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全篇內容是寫一個女子早晨自嬌臥未醒,宿妝已殘而懶起梳妝,而妝畢簪花照鏡,而穿上新羅襦之過程。結構亦循此次序作直線型之描敘,極清晰明了。此詞寫閨怨之情,卻不著一字點破,而是通過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動作、服飾,讓讀者由此去窺視其內心的隱秘。尤其是詞的末二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不僅充分體現了溫庭筠詞密麗濃艷的風格,而且以詠物襯人情,更見蘊藉。

  在格律上,詞作采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式來表現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二句,不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聲字:“照”“后”“鏡”“面”“映”,置于換頭之處,吟唱時,就更加顯得跌宕飛動,抑揚頓挫。

  作品點評

  清人張惠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佛《長門賦》,而用節節逆敘。此章從夢曉后領起“懶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離騷》初服之意。(《詞選》卷一)

  清人譚獻:以《士不遇賦》讀之最確。“懶起”句,起步。(《譚評詞辨》卷一)

  清人陳廷焯:飛卿詞,如“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無限傷心,溢于言表。(《白雨齋詞話》卷一)

  清人張德瀛:詞有與風詩意義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巨制,多寓微旨。……溫飛卿“小山重疊”,《柏舟》寄意也。(《詞徵》卷一)

  近人李冰若:“小山”,當即屏山,猶言屏山之金碧晃靈也。此種雕飾太過之句,已開吳夢窗堆砌晦澀之徑。“新帖繡羅襦”二句,用十字止說得襦上繡鷓鴣而已。統觀全詞意,諛之則為盛年獨處,顧影自憐;抑之則侈陳服飾,搔首弄姿。“初服”之意,蒙所不解。(《花間集評注·栩莊漫記》)

  近人劉永濟:全首以人物的態度、動作、衣飾、器物作客觀之描寫,而所寫之人之心情乃自然呈現。此種心情,又為因夢見離人而起者,雖詞中不曾明言,而離愁別恨已縈繞筆底,分明可見,讀之動人。此庭筠表達之高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近人俞平伯:旨在寫艷,而只說“妝”,手段高絕。(《讀詞偶得》)

  近人浦江清:此章寫美人晨起梳妝,一意貫穿,脈絡分明。論其筆法,則是客觀的描寫,非主觀的抒情,其中只有描寫體態語,無抒情語。(《詞的講解》)

  近人葉嘉瑩:此詞自客觀之觀點讀之,實但寫一女子晨起化妝而已。(《溫庭筠詞概說》)

  近人唐圭璋:此首寫閨怨,章法極密,層次極清。(《唐宋詞簡釋》)

  近人夏承燾:全詞點睛的是“雙雙”兩字,它是上片“懶”和“遲”的根源。全詞描寫女性,這里面也可能暗寓這位沒落文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唐宋詞欣賞》)

  近人周汝昌:通體一氣。精整無只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擬一題目增入,便是“梳妝”二字。領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即寫鬢。……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絡,回互呼應,此一例,足以見之。(《唐宋詞鑒賞辭典》上卷)

  作者簡介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溫八吟”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并稱“溫韋”。現存詩三百多首,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箋注》等。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2

  [唐]溫庭筠

  玉纖彈處珍珠落,流多暗濕鉛華薄。

  春露浥朝華,秋波浸晚霞。

  風流心上物,本為風流出。

  看取薄情人,羅衣無此痕。

  注釋:

  【1】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下片后二句與上片后二句字數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前后闋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2】玉纖:纖纖玉手。

  【3】真珠:珍珠,喻眼淚。

  【4】鉛華:化妝品,搽臉的粉。

  【5】春露:女子的眼淚。

  【6】浥:潤濕。

  【7】秋波:女子的眼神。

  【8】羅:一種細薄的絲織品。

  作品賞析:

  此詞上片主要描寫女子落淚的情態。起句即入題,點明美人落淚:“玉纖”二字比喻女子纖細白嫩的手,引出她揮淚的.動作;“真珠”類比女子眼淚,很是形象。次句寫女子淚水之多,沾濕了脂粉,沖淡了臉上的妝容,暗中透出女子內心的憂傷。接著,“春露”二句,進一步用比喻摹寫女子的眼淚:淚珠掛在腮邊,如春花上的晨露;淚眼潤濕了紅暈的面龐,如秋水映照著晚霞。下片緊承女子之淚寫她心中的哀怨。“風流”兩句說明淚是人的心靈的展現,直接展現女子的癡情。可是她的情感沒有回應,所以說“看取薄情人,羅衣無此痕”。這就進一步說明了女子落淚的深層原因,他遇上的是個負心人。這種表情達意,直言快語,非常直露,設喻也很淺易,與溫詞慣常的深婉曲折迥異。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3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作者: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注釋

  ①小山:

  1.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

  2.指繪有山形圖畫的屏風。

  3.形容女子隆起的發髻。

  ②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

  ③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

  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④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形容發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

  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⑦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⑧羅襦:絲綢短襖。

  ⑨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譯文

  小山重重疊疊,晨曦閃閃或明或滅,鬢邊發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前鏡又地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翻譯

  這首《菩薩蠻》,為了適應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里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

  詞的上片,寫床前屏風的景色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下片寫妝成后的情態,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全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并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表現了作者的詞風和藝術成就。

  賞析

  飛卿為晚唐詩人,而《菩薩蠻》十四首乃詞史上一段豐碑,雍容綺繡,罕見同儔,影響后來,至為深遠,蓋曲子詞本是民間俗唱與樂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過花間酒畔,信手消閑,不以正宗文學視之。至飛卿此等精撰,始有意與刻意為之,詞之為體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詞,詞與詩篇分庭抗禮,爭華并秀。

  此篇通體一氣。精整無只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擬一韙增入,便是“梳妝”二字。領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寫鬢。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國“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時記號中,如五代蜀秘書監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亦正寫晨妝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與下無內在聯系;(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未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畫龍點睛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其并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絡,回互呼應之妙。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4

  【原文】

  菩薩蠻

  唐代·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翻譯】

  眉妝漫染,疊蓋了部分額黃,鬢邊發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注釋】

  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上的圖案,由于屏風是折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形容發髻蓬松如云。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羅襦:絲綢短襖。

  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賞析】

  這首《菩薩蠻》,為了適應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里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

  詞學專家周汝昌先生認為:此篇通體一氣。精整無只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擬一題目增入,便是“梳妝”二字。領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即寫鬢。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時詞中,如五代蜀秘書監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亦正寫晨妝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與下無內在聯系;(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為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并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絡,回互呼應之妙。

  此詞對后世頗有影響。電視連續劇《后宮甄嬛傳》劇終曲曾采用此詞原文為歌詞,由劉歡作曲,姚貝娜演唱。

  【拓展延伸】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中“小山”的含義

  一、山眉說

  “小山”即眉,唐代婦女化妝有“小山眉”,傳為唐玄宗所設計十種眉式之一。楊慎《丹鉛錄十眉圖》:“唐明皇會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艾治平在《詞人心史》中傾向于這一觀點,并舉出金人蔡松年《尉遲杯》有句“夢似飛花,人歸月冷,一夜小山幽怨。”“小山幽怨”即“愁眉”也;元人郝經《天賜夫人歌》云“玉容寂寞小山顰,俯首無言兩行淚。”“重疊者”,言其眉亂,故第三句“畫娥眉”。

  山眉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夏承燾。李道英、劉孝嚴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亦以此說為主。“小山”晚唐五代時盛行的眉妝之名,為“十眉”之一。“重疊”指眉峰緊蹙的樣子。此說比較通行,所整理的8篇論文中有3篇都是以山眉為解釋。

  “山眉說” 俞平伯先生以“眉山不得云重疊”駁之,葉嘉瑩先生亦提到詞中第三句云“懶起畫蛾眉”,則與前邊提眉重復,“這種重復顯得零亂,不能造成一種感發的效果。”第三句既出現了“懶起畫蛾眉”,所以第一句寫的一定不是眉。本文亦認為眉毛不可以重疊,“小山重疊”指眉亂或指眉暈褪色與“畫娥眉”的重復都顯得零亂。

  二、山屏說

  “小山”指屏風,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小山,蓋指屏山而言”。俞平伯亦認為是“屏山”的意思,他認為若“眉山”不得云“重疊”。俞平伯還指出“金明滅”是指初日光輝映著金色畫屏,或釋為“額黃”、“金釵”,恐未是。

  山屏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俞平伯、葉嘉瑩等。

  葉嘉瑩先生指出“小山”是放在床前枕畔的屏風。這種屏風,可以折疊,拉開來,豎立床前,曲曲折折,像起伏重疊的山巒,故稱山屏或屏山。“小山”即以山屏的形狀代指屏風。古人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頭的,現在一般的床還如此,床頭有個板子高起來。“屏山”,古人睡覺時放在枕頭前邊的一個小小的屏風。由于屏風是曲折的,上邊又有金碧螺鈿的裝飾,所以日光照在上面就顯出金光流動、閃爍不定的樣子。我們可以用溫庭筠自己的詞來作證明:溫庭筠在一首《菩薩蠻》中寫有“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的句子,說一個女子早晨剛剛醒來,還沒有起床,也沒有講話,揉一揉臉,在枕頭旁邊有“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臉結合在一起來寫。“鬢云欲度香腮雪”指的是睡臉,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三、發髻說

  “小山”屏山也,一說小山指頭發,謂發濃如山之堆積。亦說“小山”形容隆起的發髻,王建《宮詞》:“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聳綠鬢虛。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可證。

  頭發說在所查找的資料中都不是以主要釋義出現,僅作為注釋者多種釋義中的一種,黃進德、孟昭臣等均有提及。

  “發髻說”顯然不通行,頭發顯然與與下句的“鬢云”重復。

  四、小梳說

  “小山”據說沈從文考證認為是唐代婦女“發間金背小梳”,這句說的.正是當時婦女從頭上金銀牙玉小梳背在頭發間重疊閃爍的情形。 “小山”二句:寫美人嬌臥未起時情狀。沈從文云:“中晚唐時,婦女發髻效法吐蕃,作“蠻鬟椎髻”式樣,或上部如一棒錐,側向一邊,加上花釵梳子點綴其間。當時于發髻間使用小梳有用至八件以上的,當成裝飾,講究的用金、銀、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的多到十來把的。“小山重疊金明滅”即對于當時婦女發間小梳而詠,所形容的,也正是當時婦女頭上金、銀、牙、玉小梳背在頭發間重疊閃爍情形。

  小梳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從文。

  “小梳說”,如同葉嘉瑩先生說,第一,下句說“鬢云欲度香腮雪”,鬢邊的頭發遮掩過來,是頭發流動的樣子,如果頭發上插了那么多梳子,就不能“鬢云欲度”,頭發不能在臉上流動了;第二,唐五代和兩宋的詞,從來沒有一首詞,從來沒有一句詞,是用小山來形容頭發的插梳的。所以這一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五、山枕說

  吳世昌先生認為,“‘小山’,山枕也。枕平放,故能重疊。”依據則有“山枕之名《花間集》屢見。”且溫本人詞中亦有“山枕隱濃妝”(《菩薩蠻》)、“山枕膩”(《更漏子》)諸句。

  “山枕說”,山枕是小山的形狀,同上,人的眉毛和古人用的枕頭都不可以重疊,而且“山枕”與下文“明滅”連接又不好解釋。吳世昌先生所說的“枕平放,故能重疊”也不好理解和解釋。

  六、枕屏上所畫之景說

  劉永濟先生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五代兩宋詞簡析》第一頁上說“小山”枕屏上所畫之景。“金明滅”屏上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剝落,故或明或滅。此說主要代表人物是劉永濟、揚之水等。

  諸說相較,這一意見最為可取。 則小山原指床上枕屏,枕屏可以做成幾疊,而以圖畫山水為常見。 那么“小山重疊”實有雙重含義:屏風亦即枕屏,其一也;枕屏圖畫之山水,又一也。

  同時,陳漢在《“小山”新解》里提出小山指“主人公豐滿的乳房”, 張筠在《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新探》里提出小山指“博山爐”,這兩種觀點都有點牽強,不作為通行的觀點。

  山屏說,現在比較通行,葉嘉瑩先生的解釋有一定道理。如果“小山”指山屏,“金明滅” 指山屏上有金碧螺鈿的裝飾,所以日光照在上面就顯出金光流動、閃爍不定的樣子。按照前面葉嘉瑩先生的解釋,這兒山屏上之景理解為“金鷓鴣”可能更好一些,溫庭筠的《更漏子》中有“畫屏金鷓鴣”,按照山屏(畫屏)這一理解,“小山重疊金明滅”正是日光照耀下金鷓鴣的閃爍,而《菩薩蠻(其一)》的末句“雙雙金鷓鴣”是雙關的用法,既是畫屏上的金鷓鴣,又是“繡羅襦”上的金鷓鴣,同時與首句構成呼應。這是一種可能的解釋。

  同時劉永濟先生的解釋枕屏上所畫之景比山屏的解釋可能最為準確,這兒“小山”具體即為枕屏上的山巒。

  首先,“小山”作為山屏來說時,重疊的意思是相同的東西層層相積,山屏重疊的解釋不充分,山屏可以折疊,但是山屏立著表現的曲折的狀態不等同于重疊,曲折與層層相積顯然不同,所以把“小山”解釋為枕屏上所畫之景更為充分,山屏(枕屏)上山巒的重疊比山屏的重疊更好一些。

  再次,對于葉嘉瑩先生用太陽光的照射來解釋“金明滅”,采用金色彩畫和太陽照映,有人質疑這“滅”卻沒有了下落。而劉永濟先生提出的 “金明滅”指屏上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剝落,故或明或滅的解釋就能更好地解釋明滅。溫詞又多有例證,如“金鴨小屏山碧”(《酒泉子》)、“曉屏山斷續”(《歸國遙》)、“枕上屏山掩”(《菩薩蠻》)、“鴛枕映屏山”(《南歌子》)等,可見 “小山重疊”解釋為畫屏上山巒重疊起伏之狀更合適。如李殉詞云“翠疊畫屏山隱隱”(《浣溪沙》)、牛嬌詞“畫屏山幾重”(《菩薩蠻》)。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5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

  唐代:溫庭筠

  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 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

  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 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譯文

  宿妝的蕊黃只留下依稀殘跡,迷蒙的紗窗又將你的笑容隱去。你來時已是晚春時節,剛剛來又匆匆別離。相見時雖有牡丹花開,終難留住將逝的春意。

  玉釵上配有金股的裝飾,釵上的彩蝶舞弄著雙翅。明月灑下遍地的銀光,照著院里黃花滿枝。欲問明月和黃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注釋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也用作曲牌名。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上下片均兩仄韻轉兩平韻。

  蕊黃:即額黃。因色似花蕊,故名。

  山額:舊稱眉為遠山眉,眉上額間故稱山額。或解為額間的高處。

  宿妝:隔夜的妝飾,殘妝。隱笑:淺笑。

  牡丹時:牡丹開花的時節,即暮春三月。

  暫:剛,表示時間短。吳本《花間集》作“新”。還:迅速,立即。

  翠釵:鑲嵌了翠玉的金釵,一種插于發髻的精美首飾。股:釵的組成部分,俗稱釵腳。

  蝶雙舞:釵頭所飾雙蝶舞形。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賞析

  這首詞寫思婦離情,為懷舊思遠之作表現她對相聚時短,相別時速的無限怨恨之情。這種怨恨之情貫穿全篇。

  上片寫人、記事。開頭即寫初次相會時的突出印象,旨句“蕊黃無限當山額”,先從女主人公的額妝入筆,寫出唐時流行的婦女妝飾美,由妝飾美,映托出女性形象美。下接次句,“宿妝隱笑紗窗隔”,寫美人慵懶、怨淡的情態。此處“宿妝”,是在昭示女主人公晨起未理新妝,一副無情無緒的慵懶之狀。“隱笑”二字,指笑意收斂、隱褪不顯,表達一種憂苦、怨淡的表情。

  “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二句,敘寫相見旋別情事,有“相見何遲,相別何速”之意,點到“離情”的題上來。”相逢牡丹時”一語雙關,牡丹既是說花,也是說人,都是最美的'青春時節。然而,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詞人借用一個“暫”字,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相見”時間之短暫;緊接又著一“還”字,表明離去匆匆。而在此之前“相見牡丹時”的歡笑與種種美好的情事,伴隨著“暫來還別離”的詞句倏然遠去,引起后面無限的傷感。

  下片寫飾物、寫美景,烘托“別離”的情思。女主人公頭飾非常美,翠釵閃爍著金黃碧綠的光澤,且以金作股,可見其貴重。釵由兩股組成,古代情侶分別時常常掰釵為二,二人分執一股,以表相思,盼望重合。詞人以重筆描摹“金作股”的婦女頭釵,不單單是追求詞句精致的裝飾美,其深層的意蘊還在于以金釵暗示二人“似金鈿堅”的愛情,以及女主人公對愛情持守的堅定。蝶雙舞,這是借助釵上裝飾的雙飛蝶,象征美女的脈脈芳心,同時也反襯她孤獨的心境。從翠釵上雙雙蝶舞,感傷別后的情難再遇,勾起無限心事重重,不得平復。

  “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二句倒裝,意謂對著當頭明月的滿枝繁花,也無從訴說她的心事。“心事”二字,承“暫來還別離”而來:女主人公因追憶往日愛情的歡樂,而更加劇對離人的相思之情,“竟誰知”三字透露著女主人公深深的嘆惋。詞情至此,已趨整合,這種無人知曉又難與人說的情感,再怎么表達也只能沉默。所以,最后一句,“月明花滿枝”,表面上看,是在描寫明月朗照、鮮花滿枝春夜美景,而進一層,則是女子在夜深人靜之時,只能對著空中明月和園中花枝,無聲苦相思,良辰美景徒然虛設。以淡語收煞,融懷人的情思于眼前之景,意境凄迷。

  這首詞的創作,很典型地體現溫庭筠追求一種隱約含蓄之美。作者選擇具有豐富象征意義和暗示作用的“妝”與“飾”,來表達人物內心深隱情思。全詞惟有結句一句是寫景,也是以美景隱悲情,令人回味無窮。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后期。《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菩薩蠻·蕊黃無限當山額》作者介紹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6

  《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時節欲黃昏,無憀獨倚門。

  【鑒賞】

  上闋寫景。作者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暮春景象:南園里輕薄柳絮隨風飄來,堆積得滿地皆是。"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夠叫人心煩的了。霎時間又下起綿綿細雨,更給人無端增添了凄涼之感。雨總算是停下來了,可是天空中已經是斜陽西墜,只見那零落的杏花,依舊散著芳香。但落花之香給予人的'并不是美的享受,而是心靈上的刺激,只能加重傷春情緒。

  下闋寫情。寫在這種環境薰染下宮女的百無聊賴的心情。作者筆下的女主人公,也許前個晚上因傷春而徹夜失眠,也許陪歌伴舞侍奉皇帝鬧到通宵,以致這天醒得很遲,無精打彩地起床 、懶洋洋地化妝,在那還帶有睡意的臉上把脂粉慢慢拍勻,然后還干什么呢,不知道,只好倚在枕上默默地度著寂寞的青春。她就是這樣地挨到了黃昏。"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黃昏時候人世間有多少浪漫故事發生。她也是人,也有愛情婚姻的要求,她的那顆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便無聊("憀"通"聊")地起身依門張望。望誰呢?能達到目的嗎?在讀者心中留下強烈了懸念。

  附:菩薩蠻南園_溫庭筠_詩歌鑒賞及答案

  閱讀下面兩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菩薩蠻 【唐】溫庭筠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后卻夕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①睡臉,枕上屏山②掩。時節欲黃昏,無聊獨倚門。

  畫春堂 【宋】秦觀

  東風吹柳日初長,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損紅妝。 寶篆煙銷龍鳳④,畫屏云鎖瀟湘。夜寒微透薄羅裳,無限思量。

  【注釋】

  ①勻:調勻臉上的脂粉。②枕上屏山:如山狀的枕屏。③寶篆煙銷龍鳳:古代的香盤,有做成龍鳳形的,點燃后,煙篆四散,龍風形也逐漸消失。

  (1)這兩首詞在意境營造上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4分)

  (2)這兩首詞所表現詞中人物的心理有何細微區別?請結合詞句如以說明。(3分)

  試題答案:

  13.(1)相同之處是都通過柳絮飄飛、雨后斜陽、杏花零落等意象營造出了暮春孤寂惆悵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前者營造的是從午后到黃昏的暮春愁思之境,后者營造的是從午后到初夜的暮春愁思之境(1分);前者是倚門觀景,后者是在閨房中眼觀畫屏、愁嗅香爐(1分);由于后者融入了“芳草”和“燕泥”,使得意境較前者更為豐富(1分)。(大意相符即可)

  (2)前者表現的是一個女子在一個暮春午后睡起至黃昏那種獺懶行動與倚門悵望、百無聊賴的落寞、孤寂和苦悶的`心情(1分);后者表現的是一個女子在一個暮春午后睡起之后寂寞相思的心境和惜紅自憐、青春難耐的感嘆,以及因夜寒襲人、思人難眠而枕畔難安、輾轉反側的無限煩惱(2分)。(大意相符即可)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7

  原文: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注釋:

  ①小山:指屏風上雕畫的小山。金明滅:金光閃耀的樣子。

  ②鬢云:象云朵似的鬢發。度:覆蓋。香腮雪:雪白的面頰。

  ③弄妝:梳妝打扮。

  ④羅襦(rú):絲綢短襖。

  ⑤鷓鴣:這里指裝飾的圖案。

  寫作賞析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獨處閨中的婦女,從起床而梳妝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動態,從中體現出她的處境及孤獨苦悶的心情。開頭兩句是寫她退了色、走了樣的'眉暈、額黃和亂發,是隔夜殘妝。三四兩句寫剛起床時“弄妝”,用一“懶”字、一“遲”字由外表進入人物內心的描寫。下闋開頭兩句寫妝成之后的明艷,極寫其人之美。最后兩句寫穿衣時忽然看見衣服上有新貼的“雙雙金鷓鴣”,到此,全詩戛然而止。

  首二句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態。這二句以特寫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為主體,首句為襯景。“小山”為床榻圍屏上的畫景,“金”為涂在屏山上的顏色。“明滅”為日光透過窗紗照射屏山陰陽顯晦之狀。或以為畫上金碧山色有所脫落,或明或滅,以見久別后閨中蕭索之象。此二說均可通,后者意蘊較深,而前者景象鮮明。“鬢云”為鬢邊下垂的黑發,女子鬢發卷曲輕揚,狀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從云常流動設想,描繪也鬢發輕揚之狀。“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襯映鬢發的臉頰之膩白。整句凸出一副嬌慵的女性面貌,因“鬢云欲度”正是鬢發散亂未整之狀,句中也隱含呆坐懶起的時間過程。這二句在讀者眼前展示出這樣一個鏡頭:在小山重疊金色明滅的畫屏圍繞著的繡榻上,一位少婦剛剛坐起,她散亂的鬢發,似流云樣將要度過她雪白的臉腮。

  三四兩句開始寫她下床后的活動。“懶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緒,下句“遲”字與之相應,是了解整首詩意的關鍵。“懶起”即懶懶地起來。一“懶”一“遲”,極見其無情無緒之神情,與“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動緊急,表情迥異。“弄妝”謂妝扮時頻繁反復做弄。“遲”字總承“弄妝”與“梳洗”諸事。在這二句中,主人公嬌慵之狀宛然可見。

  下闋寫其人之繼續活動。“照花”二句寫其對鏡簪花。于客觀地描寫人物活動中,暗寓其人對鏡時自賞自憐之意。自賞:人而如花;自憐:盛年獨處。此“花”當于插于發髻之飾物,非喻人面。從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鏡對照,腦后發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鏡,乃與鏡中人面將相輝映,其人之容色光麗可想。最后二句寫其梳妝后穿著衣服,不寫動作,但點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繪--金線繡的一雙雙的鷓鴣。試想她滿懷心事,懶洋洋地勉自梳妝罷,剛要著衣時,而入眼的乃是“雙雙金鷓鴣”,則其情當如何堪!

  整首詩通過寫這女子從起身梳妝到妝成著衣,并沒有明顯地從正面寫這女子的心情。但是,讀者從結句“雙雙金鷓鴣”的“雙雙”二字上可以領會作者的寓意。作者運用用反襯的筆法,“雙雙”二字反寫這女子的孤獨,看見衣服上的“金鷓鴣”都是雙雙對對的,就使她觸景生情,自憐孤獨。全篇的點睛之筆是“雙雙”二字,它是上闋的“懶”和“遲”的根源。

  本詩寫法上有其特點: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過程中,選取最具有特點的動態或物象,略加勾畫,省云彼此間的表面聯系,如首句僅寫床周屏風的景色,而略去這景色所依附的屏與榻,次句只是突現出一個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隱藏在可感觸的曖昧之中,兩句合看,即可依據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補充,構成一幅完整的“晨閨”圖畫。

  其次是表情隱蔽,作者只是對人物動態及有關景物作客觀描繪,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給讀者盡多的想象體會余地。

  至于辭藻濃麗,更是溫詩的普遍現象。因此種種,常使讀者感到晦澀,然如細心玩索,得其藝術匠心所在,當更覺情味豐腴。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8

  [唐]溫庭筠

  滿宮明月梨花白,

  故人萬里關山隔。

  金雁一雙飛,

  淚痕沾繡衣。

  小園芳草綠,

  家住越溪曲。

  楊柳色依依,

  燕歸君不歸。

  注釋:

  【1】菩薩蠻: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疊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2】滿宮:猶“滿室”。《爾雅·釋官》:“宮謂之室,室謂之宮。”《釋文》:“古者貴賤同稱官,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稱宮焉。”這里用“宮”字的古義。

  【3】故人:友人。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里實指遠人。

  【4】金雁:指繡衣上的圖案,此指遠方親人來函。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

  【5】“家住”句:以西施自況。

  【6】越溪:水名,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境內,相傳西施曾在此溪中浣紗。

  【7】曲:彎曲幽深的'地方。

  【8】依依:輕柔的樣子。

  【9】君:指遠離家鄉之男子。一說,指宮女。

  【10】燕:雪本作“雁”。

  賞析:

  詞寫閨中女子懷人念遠情事。此詞上片寫宮廷光景,明月相照,梨花盛開,正是初春季節。開首一句,既點明時當春夜,又有“花好月圓”之意。然而詞人筆鋒一轉,下句說遠人被“萬里關山”所“隔”和金雁雙飛,則月圓而人不圓,自然興起下兩句彈箏寄意而淚沾繡衣,其情與景的對比格外鮮明強烈。一往情深的思念,镕鑄在這兩句中。

  下片女子以越女西施自況,西施雖然色美,又當芳草又綠,楊柳依依,其奈“燕歸人不歸”。讓人想起《詩經·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名句。寂寞和惆悵,又在言外。

  這是一首宮詞,章法頗為別致。上闋寫長年封閉在深宮的宮女寂寞和對家鄉游伴的思念;下闋變換角度,從對面看來,謂春天又來到她的家鄉,可是她卻再不能回歸,徒然引動對鄉中故人的思念。全篇于清綺流麗中彌漫著深長的傷感意味,雖不作激烈情緒迸發語,但自能以真切濃摯的怨思動人。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9

  菩薩蠻·寶函鈿雀金鸂鶒

  唐代:溫庭筠

  寶函鈿雀金鸂鶒,沉香閣上吳山碧。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

  畫樓音信斷,芳草江南岸。鸞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

  譯文

  華麗的香枕上裝飾著漂亮的鈿雀和金鸂鵣,在這個春天的早晨,女子已經起床梳妝一新。她來到了沉香樓閣上正看見遠處隱隱的吳地青山,如絲的楊柳枝條又泛起青色,在春風中裊裊飄蕩,而驛橋上已經開始飄起了絲絲蒙蒙的細雨。

  在畫樓上看見那江南岸邊春草萋萋,女子暗嘆心中的那個人竟一去未歸,音訊全無,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的鸞鏡和枝上的花朵,但她那滿腹的心事又有誰知道呢?

  注釋

  ①菩薩蠻:詞牌名。

  ②寶函:一說指枕函,即枕套;一說指梳妝盒。此處似以梳妝盒解更優。

  ③鈿(tián)雀:有雀鳥裝飾的釵。

  ④金鸂(xī)鶒(chì):亦指釵上所飾。

  ⑤沉香閣:沉香木制的樓閣。

  ⑥吳山:一說泛指吳地之山;一說為屏風上所繪的吳地山川風景。

  ⑦驛橋:驛站附近的橋。

  ⑧畫樓:即雕梁畫棟之樓,也是對樓的美稱。

  ⑨鸞(luán)鏡:背上鐫刻有鸞鳳圖案的鏡子。

  ⑩花枝:女子對鏡照見自己所簪戴的花。此處借指這位女子。(浦江清)“枝”與“知”諧音。

  賞析

  《花間集》收溫庭筠的《菩薩蠻》詞十四首,都是寫女子相思離別之情,這是其中的第十首。

  這首詞起句寫人妝飾之美。“寶函鈿雀金鸂鶒”,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妝圖:一位女子春晨妝梳,打開妝盒,手拈金釵。映入眼簾的是一對鏤金的紫鴛鴦。次句寫人登臨所見春山之美。“沉香閣上吳山碧”,亦“泰日凝妝上翠樓”之起法。登上自家的香閣,伊憑欄遠望。江南的綠水青山,十分可愛。“楊柳”兩句承上,寫春水之美,仿佛畫境。曉來登高騁望,觸目春山春水,視線難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楊柳又如絲”,一個“又”字,透露了女子內心的躍動,能傳驚嘆之神,且見相別之久,相憶之深。這個“又”字,還使得下一句“驛橋春雨時”,這個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緊密無間。這兩句寫柳絲撥動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個春雨瀟瀟的日子,曾經和情人在驛外橋邊折柳送別,依依惜別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時離人不知在何處。這就利用時空的交替,創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這是溫詞凝煉、深密的典型筆法。

  上片的結句回憶驛橋送別,下片接寫別后。“畫樓音信斷”,說明人去信斷。“芳草江南岸”,抒發了春歸人不歸的隱痛。末兩句,自傷苦憶之情,無人得知。“鸞鏡與花枝”,以花枝喻人。美艷如花之人,而獨處凄寂,可見其幽怨之深。“此情誰得知”,千回百轉,哀思洋溢。這個結句是全詞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詞的高潮。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10

  這首詞描寫的是一個獨處閨中的婦女,從起床而梳妝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動態,從中體現出她的處境及孤獨苦悶的心情。開頭兩句是寫她退了色、走了樣的眉暈、額黃和亂發,是隔夜殘妝。三四兩句寫剛起床時“弄妝”,用一“懶”字、一“遲”字由外表進入人物內心的描寫。下闋開頭兩句寫妝成之后的明艷,極寫其人之美。最后兩句寫穿衣時忽然看見衣服上有新貼的“雙雙金鷓鴣”,到此,全詞戛然而止。

  首二句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態。這二句以特寫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為主體,首句為襯景。“小山”為床榻圍屏上的畫景,“金”為涂在屏山上的顏色。“明滅”為日光透過窗紗照射屏山陰陽顯晦之狀。或以為畫上金碧山色有所脫落,或明或滅,以見久別后閨中蕭索之象。此二說均可通,后者意蘊較深,而前者景象鮮明。“鬢云”為鬢邊下垂的黑發,女子鬢發卷曲輕揚,狀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從云常流動設想,描繪也鬢發輕揚之狀。“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襯映鬢發的臉頰之膩白。整句凸出一副嬌慵的女性面貌,因“鬢云欲度”正是鬢發散亂未整之狀,句中也隱含呆坐懶起的時間過程。這二句在讀者眼前展示出這樣一個鏡頭:在小山重疊金色明滅的畫屏圍繞著的繡榻上,一位少婦剛剛坐起,她散亂的鬢發,似流云樣將要度過她雪白的臉腮。

  三四兩句開始寫她下床后的活動。“懶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緒,下句“遲”字與之相應,是了解整首詞意的關鍵。“懶起”即懶懶地起來。一“懶”一“遲”,極見其無情無緒之神情,與“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動緊急,表情迥異。“弄妝”謂妝扮時頻繁反復做弄。“遲”字總承“弄妝”與“梳洗”諸事。在這二句中,主人公嬌慵之狀宛然可見。

  下闋寫其人之繼續活動。“照花”二句寫其對鏡簪花。于客觀地描寫人物活動中,暗寓其人對鏡時自賞自憐之意。自賞:人而如花;自憐:盛年獨處。此“花”當于插于發髻之飾物,非喻人面。從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鏡對照,腦后發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鏡,乃與鏡中人面將相輝映,其人之容色光麗可想。最后二句寫其梳妝后穿著衣服,不寫動作,但點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繪--金線繡的一雙雙的鷓鴣。試想她滿懷心事,懶洋洋地勉自梳妝罷,剛要著衣時,而入眼的.乃是“雙雙金鷓鴣”,則其情當如何堪!

  整首詞通過寫這女子從起身梳妝到妝成著衣,并沒有明顯地從正面寫這女子的心情。但是,讀者從結句“雙雙金鷓鴣”的“雙雙”二字上可以領會溫庭筠的寓意。溫庭筠運用用反襯的筆法,“雙雙”二字反寫這女子的孤獨,看見衣服上的“金鷓鴣”都是雙雙對對的,就使她觸景生情,自憐孤獨。全篇的點睛之筆是“雙雙”二字,它是上闋的“懶”和“遲”的根源。

  本詞寫法上有其特點:

  其一是溫庭筠只是在生活的片段過程中,選取最具有特點的動態或物象,略加勾畫,省云彼此間的表面聯系,如首句僅寫床周屏風的景色,而略去這景色所依附的屏與榻,次句只是突現出一個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隱藏在可感觸的曖昧之中,兩句合看,即可依據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補充,構成一幅完整的“晨閨”圖畫。

  其次是表情隱蔽,溫庭筠只是對人物動態及有關景物作客觀描繪,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給讀者盡多的想象體會余地。

  至于辭藻濃麗,更是溫詞的普遍現象。因此種種,常使讀者感到晦澀,然如細心玩索,得其藝術匠心所在,當更覺情味豐腴。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11

  菩薩蠻

  [唐] 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

  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

  花面交相映。

  新貼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注釋

  ①小山:指屏風上雕畫的小山。金明滅:金光閃耀的樣子。

  ②鬢云:象云朵似的鬢發。度:覆蓋。香腮雪:雪白的面頰。

  ③弄妝:梳妝打扮。

  ④羅襦(rú):絲綢短襖。

  ⑤鷓鴣:這里指裝飾的圖案。

  評析

  這首詞寫一個獨處閨中的婦女,從起床而梳妝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動態,從中體現出她的處境及心情。

  首二句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態。

  這二句以特寫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為主體,首句為襯景。“小山”為床榻圍屏上的畫景,“金”為涂在屏山上的顏色。

  “明滅”為日光透過窗紗照射屏山陰陽顯晦之狀。

  或以為畫上金碧山色有所脫落,或明或滅,以見久別后閨中蕭索之象。

  此二說均可通,后者意蘊較深,而前者景象鮮明。

  “鬢云”為鬢邊下垂的黑發,女子鬢發卷曲輕揚,狀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從云常流動設想,描繪也鬢發輕揚之狀。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襯映鬢發的臉頰之膩白。整句凸出一副嬌慵的女性面貌,因“鬢云欲度”正是鬢發散亂未整之狀,句中也隱含呆坐懶起的時間過程。這二句在讀者眼前展示出這樣一個鏡頭:

  在小山重疊金色明滅的畫屏圍繞著的繡榻上,一位少婦剛剛坐起,她散亂的鬢發,似流云樣將要度過她雪白的臉腮。

  三四兩句開始寫她下床后的活動。“懶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緒,下句“遲”字與之相應,是了解整首詞意的關鍵。“懶起”即懶懶地起來。一“懶”一“遲”,極見其無情無緒之神情,與“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動緊急,表情迥異。“弄妝”謂妝扮時頻繁反復做弄。

  “遲”字總承“弄妝”與“梳洗”諸事。在這二句中,主人公嬌慵之狀宛然可見。

  下闋寫其人之繼續活動。“照花”二句寫其對鏡簪花。

  于客觀地描寫人物活動中,暗寓其人對鏡時自賞自憐之意。

  自賞:人而如花;自憐:盛年獨處。此“花”當于插于發髻之飾物,非喻人面。

  從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鏡對照,腦后發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鏡,乃與鏡中人面將相輝映,其人之容色光麗可想。

  最后二句寫其梳妝后穿著衣服,不寫動作,但點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繪——金線繡的一雙雙的鷓鴣。試想她滿懷心事,懶洋洋地勉自梳妝罷,剛要著衣時,而入眼的乃是“雙雙金鷓鴣”,則其情當如何堪!

  寫法特點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過程中,選取最具有特點的動態或物象,略加勾畫,省云彼此間的表面聯系,如首句僅寫床周屏風的景色,而略去這景色所依附的屏與榻,次句只是突現出一個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隱藏在可感觸的曖昧之中,兩句合看,即可依據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補充,構成一幅完整的“晨閨”圖畫。

  其次是表情隱蔽,作者只是對人物動態及有關景物作客觀描繪,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給讀者盡多的想象體會余地。

  至于辭藻濃麗,更是溫詞的普遍現象。因此種種,常使讀者感到晦澀,然如細心玩索,得其藝術匠心所在,當更覺情味豐腴。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12

  原文: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注釋:

  1、玉樓:指華麗的樓。

  2、柳絲:指柳樹枝條細長如絲。裊娜:形容柳樹枝條細長柔軟。

  3、萋萋: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4、嘶:馬叫的聲音。

  5、畫羅金翡翠:這是指羅衣上繡金的翡翠鳥。

  6、香燭銷成淚:指蠟燭燃燒產生的蠟淚。

  7、子規:即杜鵑鳥,其叫聲好似在說“不如歸去”。

  8、殘夢:往日回憶的片段。

  賞析:

  這首詞寫女子的`送別與思念。上片前兩句寫別前女子的心情。女子身在玉樓中,眼望明月,想起與男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沉浸在回憶中。窗外柳絲細長柔軟,隨風拂動。“春無力”比喻女子心情低落,心上無力。后兩句寫天明送別情景。門外茂盛凄迷的春草象征了女子心情的復雜多感,耳邊聽到的是馬嘶,實際上是女子內心無力的嘶喊。下片寫別后情景。女子羅衣上描金的翡翠鳥在流著蠟淚的燭光下,顯得那么艷麗,更對比出女子的孤獨落寞。窗外子規“不如歸去”的啼叫,聲聲扎在女子的心上。綠窗之下,女子回憶起往日的片段,竟然迷惑其中,不知所蹤了。“迷”字點出了女子彼時的心情,是癡迷,是迷惘。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13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注釋

  溫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江淮間。

  ①小山:1.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

  ②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

  ③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

  ④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形容發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

  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⑦弄妝:梳妝打扮,修飾儀容。

  ⑧羅襦:絲綢短襖。

  (1)如果為這首詞擬一個題目,你認為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 B.梳妝C. D.送別

  (2)請對“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一句作簡要賞析。(2分)

  (3)曾經的經歷與該詞中主人公的境況有相似之處的詩(詞)人是( )(2分)

  A. B. C. D.

  參考答案:

  (1)D

  (2)運用反襯手法。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

  (3)A

  二:

  1.“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代詩人的詩句“ ” 。(2分)

  答:.,人面桃花相映紅。

  2.簡要賞析“度”的妙處。 (3分)

  答:度,度過,紛披,描寫了如云鬢發紛披于白凈如雪的臉龐的情狀;(2分)化靜為動,富于聯想與想象。(1分)

  3.簡要賞析“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兩句。(3分)

  答:最后兩句運用反襯手法,(1分)以繡羅襦上的金鷓鴣的成雙成對反襯美婦的孤獨和寂寞。(2分)

  三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踿踿踿的兩項是( )( )(5分)

  A.首句中的“小山”指的是“小山眉”,唐代女子好畫“小山眉”,過了一夜眉黛深淺不勻,如山峰重疊之狀。

  B.詞的第二句分別用“云”“雪”比喻香腮和鬢發,并以“欲度”狀寫鬢發的態勢,把兩種靜態的物象貫串起來,將美人的綽約韻致寫得栩栩如生。

  C.三四兩句的動作描寫既照應了前兩句中眉殘鬢亂的肖像描寫,又通過“懶”字和“遲”字,寫出了主人公慵懶無緒之心情。

  D.末兩句寫思婦所著之衣服,暗示了女主人公生活條件之優裕,也表現出她與愛人雙飛雙宿的喜悅與滿足。

  E.本詩主要采用了反襯、比興等表現手法,借美人自喻身世,收到了言約意豐、含蘊深厚、耐人尋思的藝術效果。

  2.詞中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結合文本與背景材料進行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BD(B項,詞的第二句分別用“云”“雪”比喻鬢發和香腮。D項,生活條件之優裕正反襯出內心之空虛寂寞,而成雙的鷓鴣也反襯出女主人公的孤寂可憐。(選對一個給2分,選對兩個給5分))

  2.①詞中刻畫了一個因無人賞愛而感到寂寞孤獨,嬌柔慵懶、自憐自賞的閨中思婦的形象。(2分)

  ②詞的上闋寫思婦的容貌:臉蛋雪白、芳香,頭發像濃云一般,眉毛細長而彎曲,可見出少婦容顏之美;“懶”字與“遲”字說明女主人公對打扮毫無興致,表現出她無人賞愛的.苦悶。下闋寫妝成后照鏡自賞,無意中看到衣服上有新貼的雙雙鷓鴣,以鷓鴣的成雙成對反襯出她的孤獨寂寞。(2分)③思婦形象是作者懷才不遇生活的真實寫照,既表達了作者的同情之心,也抒發了自己內心無人賞識的孤獨寂寞之情。(2分)

  賞析: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代表詞作。此詞寫女子起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以及妝成后的情態,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全詞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詞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并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作品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詞風和藝術成就。

  詞的上片,寫床前屏風的景色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下片寫妝成后的情態,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全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并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表現了作者的詞風和藝術成就。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14

  鳳凰相對盤金縷1,牡丹一夜經微雨2。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3。畫樓4相望久,欄外垂絲柳。音信不歸來,社5前雙燕回。

  注釋:

  1鳳凰句:這句是說衣服上用金線繡著一雙相對的鳳凰。

  2牡丹句:這句字面上是說春夜的小雨打濕了牡丹,實際是指女子夜里垂淚哭泣。

  3明鏡二句:是說女子面容消瘦憔悴。

  4畫樓:雕飾華麗的樓房,此處指女子的'居處。

  5社:社日,古代人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后。漢代以前只有春社,漢代以后開始有秋社。

  賞析:

  這首詞寫女子的相思,但寫得含蓄蘊藉。以繡金鳳凰的相對相隨襯托女主人公的形單影只,以牡丹經歷微雨,暗示女子的暗夜垂泣;妝容雖然鮮亮,但掩飾不住面容的消瘦憔悴。畫樓凝望,有“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惆悵,欄桿外垂柳細長裊裊,恰似女主人公不絕如縷的思念。臨近春社之日,去年南飛的燕子都知道北歸,而行人竟不如燕子守信,音訊杳然。“回”與“不歸”之間,女子的心情一落千丈。全篇無一字言愁,卻愁情彌現。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15

  菩薩蠻 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題目:

  1.這兩首詞內容都屬于____題材,都描寫了一個____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比較兩首詞的下闋在抒情方式上的差異。(4分)

  參考對比賞析

  溫庭筠的詞極為香艷,詞中的女子也有點俗脂艷粉的味道,而李清照筆下的女子卻有著冰肌玉骨、超凡脫俗。男子眼中的女子和女子眼中的男子本就有很多的不同,因為一個是寫眼中的風景,一個是寫心中的風景。不管男詞人怎樣了解女子,寫得怎樣的生動,終歸不能走進女子的心底,感受他最真摯的感情和感受。往往感覺有點霧里看花,能欣賞到朦朧的美,卻看不到美麗的花蕊。

  王國唯形容溫庭筠的詞是“畫屏金鷓鴣”我也深有同感,一個男子窮盡了所有的詞語,想要描繪一個美麗的女子,卻又如同用金線銹在畫屏上一樣,奢華而又呆板,終無法達到近在眼前,若隱若現的地步。而李清照通過自身的經歷和感受將一段心情和感受寫得活靈活現,仿佛自己就是詞中的女子一般。

  溫庭筠寫女子多描寫外在的動作和外貌,也就是說他寫的女子大多數是眼中看到的。而李清照更多的是用景寫情,如“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就是《一剪梅》中很典型的例子。在蕭瑟的.秋天,粉紅色的荷花凋謝了,鋪著光澤如玉的竹涼席,睡覺也覺得有些涼了,心事重重的女主人公在著秋意濃重的天氣里,輕輕地解下了身上穿的綢制長裙,獨自一人劃著漂亮的小船蕩漾在空蕩的湖面上。“殘”、“輕”、“獨”把女主人公的神態和心情一下子就顯現了出來。而“獨”字更是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獨、苦悶、惆悵的心情。

  而溫庭筠寫女子時用了“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完完正正擺在面前的就像一幅畫,少了很多靈動。在他的筆下的女子很難分清誰是誰,仿佛千篇一律,因為他只抓住女子的外表作為自己描寫的重點。所以我們看不出區別,只看到他一張張美女圖,看得清他們的臉,卻看不到他們的眼神,看不懂他們的心。雖然委婉細膩,但總不如李清照的真摯、深刻、動人。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相關文章: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07-04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推薦03-04

菩薩蠻溫庭筠的原文及賞析01-22

[合集]溫庭筠《菩薩蠻》賞析07-05

(集合)溫庭筠《菩薩蠻》賞析07-08

菩薩蠻十五首溫庭筠賞析07-11

溫庭筠《菩薩蠻》11-23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集錦15篇)07-07

溫庭筠《菩薩蠻》賞析15篇【優秀】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