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鑒賞
唐代文學界溫庭筠作了六首關于《更漏子》的詩,《更漏子·玉爐香》是第六首,也是最好的一首,這首詞與其說是扣住詞牌本意抒寫愛情,倒不如說是傾訴離愁。下面我們一起來鑒賞一下這首詞。
《更漏子》
唐 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鑒賞
溫庭筠的作品風格,可用艷絕加愁絕來概括。可是這首作品卻很特別:它沒有過多的艷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個孤獨的少婦,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對雨難寐。這里一洗過去的秾艷和鉛華,用淡妝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來實現“愁絕”。人物的妝淡,是因為情濃;景物斷斷續續的淡描,也是為了烘托愁情的濃重。
尤其是秋夜無寐、臥聽夜雨滴桐聲這一長期繚繞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腸寸斷、淚流 不止的形象凸現在人們的面前。這種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寫法,正如前人所說的,是書畫家“無垂不縮”高超 手段的借用,其結果是含蓄蘊藉,藝術感染力極強。李冰若《栩莊漫記》曰:“飛卿此詞,自是集中之冠。”此詞在溫詞中確為很有分量的一個。
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評述的那樣:“此首寫離情,濃淡相間,上片濃麗,下片疏淡。”(《唐宋詞簡釋》)上闋是溫詞慣常寫法:華堂錦室與美麗的思婦的組合。前三句寫室內,爐煙裊裊著,蠟燭滴著紅淚,照著秋意滿堂,本來就難成眠的人兒,被這明暗不定的燭光攪得更加愁腸百結。“偏”字,突顯出一種物情與人情的乖離。后三句掉轉筆頭寫女主人公,“薄”,“殘”,是主人公輾轉難眠情狀的具體寫照,下一句的“長”“寒”正是緊扣這兒而來,這三句,以視覺、知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不厭其煩地強化著主人公的難眠,針腳很是細密。
下闋一改上闋的繁言縟句,直下淋漓快筆,情語景語有機融為一體。“人煙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清初《廣群芳譜·木譜六·桐》)梧桐在華夏文學長河中帶著濃厚的衰颯秋意,它緊扣著上闋的“秋思”。“不道離情正苦”,直抒情語,點明上闋后三句之因,并將“秋思”具體指向于別后的苦戀。
末三句,從聽覺寫“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聽了一夜的雨聲,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見離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葉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這比起“驚塞雁,起城烏”來,可以說是已經愁腸萬斷了。
宋人聶勝瓊“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鷓鴣天·別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遺響。“葉葉”“聲聲”的疊用,把“長”“苦”從聲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疊字的方式將聲音拉長,從而實現雨聲由夜至曉的綿延。[南朝]梁·何遜《臨行與故游夜別》有這樣一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正與此詞境狀相似,筆者私意,詞人或許自覺不自覺地化用了這個詩句。
清代譚獻對此詞的下闋評道:“似直下語,正從‘夜長’逗出,亦書家‘無垂不縮’之法。”(《清人選評詞集三種·譚評詞辨(卷一)》)評得不甚明了。俞平伯先生解釋為:“后半首寫得很直,而一夜無眠卻終未說破,依然含蓄;譚意或者如此罷。”(《唐宋詞選釋》)而陳廷焯卻不看好下闋的直語,“不知‘梧桐樹’數語,用筆較快,而意味無上二章之厚。”(《白雨齋詞話》卷一)但他在早些時候的《云韶集》卷一中又有這么一句;“遣詞凄艷,是飛卿本色。結三句開北宋先聲。”“開北宋先聲”確是很有先見的,惜其沒有展開進一步的論述,沒頭沒腦地擱置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清人謝章鋌對此詞亦是很有一番見地;“溫尉詞當看其清真,不當看其繁縟。……‘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語彌淡,情彌苦,非奇麗為佳矣。”(《賭棋山莊詞話》卷八)
白居易《長恨歌》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黃升《酹江月·夜涼》:“此情誰會,梧桐葉上疏雨。”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斷出現于歷代文人筆下,具有了一種文化性質。在這個文化陣容里,溫庭筠這首《更漏子》將離情別緒添入其內涵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簡析】
秋夜寒冷漫長,對于心有牽掛的思婦來說最為難捱。一片寂靜使室外空階的雨聲、葉聲顯得異常清晰,一陣接一陣,一聲連一聲,仿佛是在有意折磨她敏感而脆弱的心。上片寫室內,香燭偏照,容貌不整,夜長衾寒,已見孤寂冷清;更何況有下片所言雨打梧桐、空階滴到明的聲聲入耳,怎能不使人纏綿悱惻、整夜難眠!其意境之蕭瑟凄涼,對后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創作深有影響。
【賞析】
此詞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主要具備了以下兩點,一情真意切,二順口美聽。
所謂情真意切,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感情飽滿深沉,能夠打動人心;另一方面是寫實感、不矯情。當然,所謂實感不一定是作者從親身經歷的事實中生發的感情,類似的遭遇、強烈的共鳴都可以產生真情實感,何況作者對其所寫閨音并不陌生。據記載,溫庭筠不僅與一些青樓歌妓有交往,還與晚唐女人魚玄機過從甚密,彼此贈唱答和。在與這些女子的交往中,對她們的不幸遭遇自然有所了解和同情。所以他筆下的所謂青樓戀詞;并無狎玩的俗態。
此詞的第二個特點是易唱好聽。溫庭筠精通音律,只稱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具體到這首詞,雖然其唱腔早已失傳,無法復原,但從詞律上考察,仍不失為律精韻勝的佳作。自然此詞的生命力并不單純表現在音韻聲律方面,主要的是作者通過著筆角度的變化,自然而準確地刻劃出這一思婦的特有心態。上片所寫那繚繞的輕煙,正是主人公思緒的外經,而流淚的紅蠟恰恰是思婦自身的象征。眉翠三句寫的是主體自身的實感,正是這種獨特的視角和真實的感受,加深了此詞的抒情厚度。
如果說詞的上片寫的是直感和視覺的話,那么下片就是由實而虛轉到了聽覺方面。這種虛實的過渡很自然地把人們的注意力由對人物肖像的觀感轉換到對其內心世界的觀照上。那一聲聲的秋雨既打在梧桐樹上,也仿佛打在思婦的心上。不道離情正苦是全詞唯一的純抒情的語句,但它不是空泛地表達離情,而是有感于秋雨、梧桐之景,從思婦內心深處發出的對無情秋雨的一種埋怨。這樣一來,不僅巧妙地襯托出思婦的一往情深,從詞的結構上說,至此已完成了眼見實,到耳聽之虛的轉化,虛實的結合已臻完美,換言之就是情景交融、上下片渾然一體。但如果全詞就這樣結束在苦訴離情上,則可能給人以顯露之感,這與向來以綿密隱約著稱的溫庭筠的詞風不合。我國詩論中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比喻,溫庭筠用空階滴到明這樣絕妙的景語來翻足這位思婦難以排遣和訴說的離情,沒有用傷別的字眼兒,卻收到了比單純抒發離情更鮮明更深刻的藝術效果,從而給人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想象余地,這就是此詞的魅力之所在。
【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鑒賞】相關文章:
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全文及鑒賞10-15
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閱讀答案及賞析08-29
溫庭筠《更漏子·星斗稀》全文及鑒賞07-25
溫庭筠《更漏子·柳絲長》全文及鑒賞07-26
溫庭筠《更漏子》賞析10-31
溫庭筠《酒泉子·羅帶惹香》全文及鑒賞07-21
溫庭筠的詩詞鑒賞05-06
溫庭筠《菩薩蠻》鑒賞07-12
《蘇武廟》溫庭筠唐詩鑒賞10-03